《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列的荣耀与悲情》读后感5500字
感觉用了好长时间终于读完此书,系统所显示的只是我在线阅读时间哦[偷笑]花费这么长的时间并不是因为难读 读不下去,恰恰相反,如果给我足够的时间我会一直读下去直到找到心中的那个答案。这本书像是一个事件的延续,把圣经中那个发生在以色列人身上后续的事情按照时间顺序展现给大家,让大家可以完整的了解以色列人民从远古到现代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同时也展现了以色列人与上帝关系的分分和和,给现代犹太人和徒们更多的思考。
现代以色列位于巴勒斯坦地区,虽然只有台湾的2/3却多是山地和干旱的沙漠,很不适宜人类居住。如果想全面了解以色列的历史很有必要先要了解一下圣经。 有人说圣经是一部神话,然而不去了解圣经就断然对以色列国家下定论显然是片面的不严谨和缺乏客观依据的。
回到公元前的那个时候,上帝就呼召以色列人的先祖亚伯拉罕迁居至「迦南地」即今天以色列的所在地。 这段话记录在圣经《旧约·创世记》第12章第1节
“Now the LORD had said unto Abram, Get thee out of thy country, and from thy kindred, and from thy fathers house, unto a land that I will shew thee.”
译为“耶和华对亚伯拉罕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
亚伯拉罕最先居住在示剑一带,示剑(Shechem)在耶路撒冷的北边30里,在基利心山(Mt Gerizim)和以巴路山(Mt Ebal)之间是个旧约时代重要的城市,今天这个地方称为拿布拉斯(Nablus),是属于巴勒斯坦人管治的地方,今天的游客已经不能到那去了。1903年德国考古学家在拿布拉斯掘出示剑遗址。
当时上帝应许亚伯拉罕的应许之地是「从埃及河直到伯拉大河之地。」(创15:18)他在此处住了一段時候后,由于饥荒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带领亚伯拉罕的众多后裔逃到了埃及避难,后来这些人不幸沦落成埃及人的奴隶。在公元前13世纪雅各的孙子摩西按照神的旨意带领以色列众人离开埃及,经过38年流离颠沛的旷野生活最终由摩西的孙子约书亚最终完成了返回应许之地迦南的愿望。摩西死前上帝曾带他来到尼波山上俯视迦南地,对他提到赐地的应許:「耶和华把基列全地直到但、拿弗他利全地、以法莲、玛拿西的地、犹大全地直到西海、南地、和棕树城耶利哥的平原、直到琐珥,都指给他看。耶和华对他说,这就是我向亚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应许之地,說,我必将这地赐给你的后裔。」(申34:1-4)
上帝的这个应许,用今天的疆界來看,北至黎巴嫩冰雪覆盖的群山,南至尼革的荒芜狂野,西至阿拉伯大沙漠,東至地中海。而如今的以色列国并沒有完全拥有这些土地,国有面积与应许地相比也是微不足道,因此极有可能这些应许赐地属于预言。
以色列人回到迦南地后:
公元前1020年:建立了以色列王国,扫罗为第一位国王。
公元前1000年:大卫为王并迁都到耶路撒冷。
公元前960年:所罗门为王。
公元前936年:所罗门的儿子罗波继位,将以色列王国分为以色列王国和犹大王国。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被亚述人灭亡。
公元前586年:犹大王国被巴比伦灭亡。
公元前538-332年:波斯王时代。
公元前332-166年:亚历山大大帝打败波斯帝国开始由希腊人统治,将以色列改名,中译为“巴勒斯坦”。
公元前63年:罗马占领耶路撒冷。
公元前4-公元30年:耶稣降生在伯利恒。
公元132-135年:犹太人因反抗罗马统治失败被驱逐离开以色列,从此犹太人久失去了祖国流浪于世界各地,成为了没有“应许之地”的“上帝的选民”。
公元1896年: 赫茨尔(Thodor. Herzl)召开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锡安主义),致力于让全世界的犹太人们结束常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回到上帝的“应许之地”。
公元1917年:英国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自己的民族家园。
公元1922年:国际联盟授权英国对巴勒斯坦进行委任统治,此后大量犹太人返回家园,其后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冲突日益增加。
公元193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犹太人遭纳粹屠杀。
公元1948年:英国委任统治结束,以色列建国。
之后巴以冲突不断,巴勒斯坦人(阿拉伯人)声称这片土地是属于他们的,他们会追溯到上帝应许亚伯拉罕的地是传给长子以实玛利和他的后代,而不是传给小儿子以撒与他的以色列人后代。在旧约圣经清楚地说明上帝是拣选以撒和他的后裔为选民,「你妻子撒拉要给你生一個儿子,你要給他起名叫以撒,我要与他坚定所立的约,作他后裔永远的约。」(创17:19)因此应许之地是给予犹太人,而不是给予阿拉伯人或巴勒斯坦人的。
以色列的考古研究把这个国家的犹太民族在自己的祖国留下的文化遗产遗址很好的展现了出来。如今从遍及全国的所有历史遗址上,人们可以看见到这段不可截断的历史链环。《圣经》时代的城邑有夏琐(Hatzor)、米吉多(Megiddo)、基色(Gezer)、舒姆龙(Shomron)、别是巴(Beersheba)和但(Dan)。在第二圣殿时期的城市有提比利亚(Tiberias)、泄否里斯(Sepphoris, Tsippori)、Gamala。在犹太人为自由而斗争的时代有马撒大(Masada)要塞和希律堡(Herodium)。在苦行派精神中心遗址、死海附近的库姆兰(Qumran又译为昆兰)那里,还发现了包括《旧约全书》最早抄本在内的《死海古卷》。同一时期,还有跟耶稣生活有关的遗址—迦百农(Capernaum)、塔加(Tabgha),以及拜占庭时期的教堂遗址。
在罗马和拜占庭时代被考古挖出来的城邑,在北部包括该撒利亚(Caesarea)、伯珊(Beit Shean)和班尼亚斯(Banias)的遗址;在南部包括内给(Negev,南地)的城镇,阿弗达(Avdat)、Halutza和Mamshit;它们在当时都很繁荣。时期的遗址有拉姆拉城(Ramle,Ramlah,Remle)、有耶利哥(Jericho)的Khirbet al-Mafjar宫(Hisham’s宫)。十字军时期的遗址包括许多要塞和城镇,例如亚柯(Acre)、该撒利亚、贝尔法(Belvoir)堡、和寕录堡(Qal’at Nimrod)等。从这些大量遗迹和遗物的发现更充分的说明圣经和那个时代存在的真实性。
本书讲述着一个以色列人的个人旅程,作者通过此人的个人历史、家族历史用自己的视角和独特方式,描述以色列的大历史。让我们所有人更清晰的了解一个世纪以来的以色列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导致了现在的这一切?
1897年这一年,赫伯特·本特威奇(Herbert Bentwich)英国犹太裔带领英国中上层阶级的21名犹太复国主义者首次踏上了上帝的应许之地以色列,在犹地亚(Judes)开始了开荒之旅。有人说这是侵略行动的开始,因为他们的设备是殖民式的,习俗也是殖民式的,但是,这个代表团并不属于任何一股殖民势力。尽管,他们的外貌、思想和行为举止是欧洲式的,但是,他并不代表欧洲。恰恰相反,他们是欧洲造就的受害者。他们站在这里代表了另一群被欧洲迫害的终极受害者。之所以这样说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在当时19世纪末全世界大约有1 100万犹太人。其中,约有700万在东欧,200万在中欧及西欧诸地,150万定居北美。亚洲、北非和中东的犹太人加起来还不到100万。只有身居北美和西欧的犹太人才获得了解放,享有自由。在俄国,他们受到迫害;在波兰,他们遭到歧视和排挤;在国家,他们作为“被保护者”过着二等公民的生活。即使是在美国、法国和英国,所谓的“自由解放”也仅限于法理上的名义,反犹主义正甚嚣尘上。1897年的教国家,内部也并不平静,很多国家无法平等、尊重地对待犹太人,保障他们自由的人权。而在欧洲东部地区,犹太人的处境已然恶化。一种新的、基于种族歧视的反犹主义正在取代古老的、以宗教为基础的反犹主义。大屠杀降临了,俄国、白俄罗斯、摩尔多瓦、罗马尼亚和波兰的犹太城镇遭到血腥清洗。大多数生活在“犹太村”里的犹太人意识到“犹太村”前路断绝。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举家迁往埃利斯岛(Ellis Island)。犹太民族的离散再次演变成洪水般的大规模迁徙。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中,三分之一的犹太人死于屠杀,三分之二的东欧犹太人惨遭屠戮。当赫尔博.本特威奇代表团乘坐的船来到巴勒斯坦时很明显如果他们不在这个上帝的应许之地泊岸,他们将无路可走,这也许是他们唯一的救赎。谋求这块土地并不是为了不列颠的荣耀,而是为了拯救一群受迫害的犹太人民。在1897年之前的千年里,正是得益于伟大的上帝和伟大的犹太人聚居区,犹太民族才得以绵延生息。与上帝的亲密接触以及与周围非犹太世界的隔绝,维护了犹太人的身份与文化。犹太人没有领地,没有国家,他们也没有所谓的自由原则和国家原则;是宗教信仰、宗教仪式、强大的宗教故事以及周遭外邦人砌筑的隔离高墙,使他们相偎成一个民族,代代相传。
要想继续生存下去,犹太人必须将大离散的民族迁徙状态转变为国家状态。
1917年11月2日,诞生了著名的、仅有70字的《贝尔福宣言》,它以信件的形式由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勋爵,寄送给英国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罗斯柴尔德勋爵:
“尊敬的罗斯柴尔德勋爵:
我很荣幸地代表英国政府将下述对锡安主义者之志向表示同情的宣言转达给您,该宣言业已呈交内阁并为内阁所批准。
“英国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之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但必须明白理解,绝不应做出任何有损于巴勒斯坦现有非犹太人社群的公民权利及宗教权利,或其他任何国家内的犹太人所享有之各项权利及政治地位的行为。”
蒙您向犹太复国主义联盟晓以此宣言,我向您表示感谢。
顺致
崇高的敬意
亚瑟·詹姆士·贝尔福”
1922年,国际联盟授权英国管辖巴勒斯坦;
1923年,赫伯特·本特威奇在基色山和阿布舒莎的巴勒斯坦村庄建立第一个盎格鲁––犹太人殖民地;兴建了覆盖这片土地的水利工程,治理了哈罗德的沼泽。
1935年9月中旬,纳粹德国强制执行了种族主义的纽伦堡法案。在接下来的十年中,数百万的犹太人将被投入化学毒气中。
而在那个时候,以色列圣地中的犹太人却正沉浸在欢庆的汪洋:
1935年2月,海法,里雅斯特航线新启用的三层甲板新式轮船在特拉维夫举行入水庆典。豪华游轮成为这个季节的时尚主题。
1935年4月,又举办了马卡比运动会。来自28个国家的3 050名犹太运动员参加了运动会,在成千上万的观众面前展示着自己的肌肉力量。
1935年的5月人们见证了1934~1935年度的收获季打破了历史纪录。新数据显示巴勒斯坦输出了700多万箱的柑橘、葡萄柚和柠檬,而前一年只输出了550万箱。1935年6月,在这块应许之地,拍摄了电影《应许之地》(Land of Promise)。一支由德国摄影师组成的强大队伍,用胶片记录了先锋者们在这片古老土地上演绎的奇迹。
1935年7月,特拉维夫布为一个月后即将在瑞士的卢塞恩召集的犹太复国主义大会举行了选举。选举和大会共同证明,现在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已经有了一个成熟而强大的政权体系,并且正以有序、文明和民主的方式有条不紊地运行。
从1890年建立伊始,这个殖民地只有280人,到1935年6月,这里已经居住着5 500人。并且雷霍沃特仍然在膨胀。在1936年1月,人口将达到6 500人。到接下来的夏天,将达到9 000人。几乎每天,都有医生、科学家、农学家、建筑师、工程师和音乐家从德国逃亡到这个乡村殖民地。逐渐地,他们改变了雷霍沃特,赋予它在学识、格调、文化上更高层次的体验。
1935年6月,盎格鲁——巴勒斯坦银行的第一家分行打开了它典雅的大门。新建的、现代的市政厅有着可伸缩的屋顶,每周将在这里放映两部电影,每月都将举办一次音乐会。现在,雷霍沃特有了一个冰库、一家小制药厂和一家大橙汁厂,有了一个农业研究所和一个科学研究所,以及年轻人踢足球、打网球和手球的运动场。雷霍沃特不再仅仅是农业的,它还是科学的、金融的、工业的、文化的以及体育的,一年比一年更好。
柑橘,是巴勒斯坦的特产之一,在当地已有几百年的种植历史。德国犹太裔的农艺学家,他们引进了高效的加利福尼亚式种植法。在西方技术、阿拉伯劳工和自由放任经济的共同作用下,雅法蜜橘变成了一个世界知名品牌。
书中记载的柑橘种植者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以色列人,一个巴勒斯坦的本土居民,他了解那些阿拉伯人,知晓他们的语言辞令和行事方式。他认为与阿拉伯人相处的关键是相互尊重。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种植园主,他觉得他懂得一个人什么时候需要坚强和刚硬,什么时候需要谦恭和慷慨。
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民族进入一个国家的方式像犹太人进驻以色列一样。一切的发生有两条理由:第一条,以色列回到自己的家乡,等待以色列人的是一片荒地,犹太人没有进驻一个不属于犹太人的新国家;第二条,以色列的民族拥有古老的文明,在以色列人流亡的漫长岁月里,在古文明中注入了来自新文明的伟大财富。他们把所有的财富作为礼物,带回到以色列人古老的土地,也带给在以色列人离开时定居此地的人民,那些周边的人。从来没有一次殖民活动像以色列人一样,给被殖民的土地和人民带来这般福祉。犹太人脚步踏过的每一个角落都发生了良好的变化。他们明白行善是为自己,也是为他们身边的人。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国。第二天,埃及、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军队进攻以色列,巴勒斯坦全面战争爆发。战争的最终结果明确了国家边界,犹太人成为国民构成的主体。
1993年2月11日,在萨尔普斯堡启动了第二轮谈判。文件声称双方达成一致,以色列将从加沙地区撤军,赞成在约旦河西岸地区建立一个巴勒斯坦自治机构,并启动关于双方最终状态协议的直接谈判。
纵观以色列的整个历史,自从1897年4月第一批犹太人抵达里雄莱锡安,犹太人从70个不同的国家逃亡到以色列的里雄莱锡安。这个城市的人口从1897年的500人上升到2013年的将近25万人。里雄莱锡安现在已经是以色列的第四大城市,拥有40所小学、一所快速发展的大学、一个交响乐队以及一个急速发展的商业区。单单在过去的25年,它的居民数量就上涨到原来的2.5倍。73%的当地家庭拥有自己的公寓,74%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81%的家庭拥有一台个人电脑,96%的家庭可以接入互联网。平均而言,里雄莱锡安的每一户家庭都拥有2.5部手机、两个以上的卧室。
尽管以色列国现在要面对七个分别来自、阿拉伯人、巴勒斯坦人、国内、精神、道德以及身份属性的威胁圈,然而那种来自对“上帝应许之地”的坚定信念让这些犹太人会一直在这里待下去,无论将来会发生什么。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8/28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