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安史之乱》读后感1600字
樱花如雪终须落,人生如梦何由醒?流水落花春去也,换了人间!——《安史之乱》
天宝八年(749年)二月,也就是李林甫担任首相十二年多以后,唐玄宗带领文武百官参观金银财宝堆积如山的库房,洋洋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是啊,此时正值唐帝国如日中天之时,谁知6年后,北方的渔阳鼙鼓将唐帝国拉入万丈深渊,从此一蹶不振!只能说开元之治太过于完美了,当一切都趋于平静后,固有的矛盾才显现出来。
要说安史之乱必先说李林甫。
安史之乱时,已经成为太上皇并且避难成都的李隆基曾经与身边人评点历任宰相,数到李林甫时说了一句非常精准的话:此人的嫉贤妒能举世无双。身边人问:既然如此,陛下为什么用他那么久?
要回答这个问题,看看历史就明白了,实际上玄宗不愧为明主。他知道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关键在于用得是不是地方,是不是时候。执政之初,要用善于变通的姚崇;拨乱反正,则要用依法治国的宋璟;建设国家,要用重视干部的张嘉贞;打造盛世,又要用文采斐然的张说。他这是因人而异,各取所长,李林甫虽嫉贤妒能、口蜜腹剑,但是其领导才能是毋庸置疑的,开元盛世其功不可没,安禄山也正是因畏惧李林甫才在其死后作乱,但李林甫为安史之乱埋下祸根:开胡人担任边疆大吏之先河。否则也不会有日后安禄山作为一个胡人而手握三镇重兵以祸乱天下。李林甫这样做还是因为嫉贤妒能,因为按照大唐“出将入相”的传统和惯例,边疆大吏随时都有可能调回京城进入中枢成为宰相,这岂不是分李林甫的权?但对胡人就不会有此担忧。为安禄山造反推波助澜的却是另一位、同样臭名昭著的杨国忠。杨国忠和李林甫虽都权倾一时,但无可比性,杨国忠恐怕只学会了李林甫的虚荣心,却没学到李林甫运用权术的分毫,因为安禄山没有像惧怕李林甫一样敬畏自己,杨国忠便给他点颜色:诬其谋反,杀其儿子。所以就不难理解安禄山造反之时学汉朝“七国之乱”,打起清君侧、诛杀杨国忠的旗号,至于安禄山是早有反意还是不得不反,恐怕已成不解之谜。
大唐与胡人有着不解之缘,安史之乱的前前后后番将们轮流登场:粟特人安禄山造反,高丽人高仙芝被杀,突厥人哥舒翰投降,契丹人李光弼平叛(李光弼比郭子仪战功更大)。历史上贵族军阀造反、农民起义历朝历代都有,可胡人挑起的安史之乱却很有意思,创业未成功便内讧不止:先是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谋杀,后是安庆绪被部下史思明斩首,然后是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绞死,最后是史朝义自杀。安史之乱的最终平息,很大程度上还要拜叛乱集团的内讧所赐,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权力阶层内部斗争如刘邦、朱元璋杀功臣,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本不足为奇,大业已成利益分配不均必然如此,但似安史之乱这样创业中途就杀来杀去的为数不多,恐怕也只有太平天国“天京事变”的故事可以与之“媲美”。历史上开国英主没有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恐怕只有李世民了,李世民为何不这样做还留下“凌烟阁”的千古佳话,是不是因为李世民善良?非也,因为年龄!开国统治者为何多选择这么血腥残忍的“卸磨杀驴”?是在为权力顺利交接扫清障碍,刘邦登基时51岁,朱元璋41岁,而李世民599年出生,626年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政权时才27岁,凌烟阁24功臣大都活不活李世民,不会威胁权力交接,所以没必要杀功臣。
对于盛唐的衰败灭亡,很多人为之叹惋,其实就连天地尚不能久,更何况于朝代乎?王朝也是有生命的,既是生命必然有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是自然选择,所有自然决定的东西都谈不上好坏是非,即是如此又何必执着?尤其是像唐这样空前绝后的帝国,越是文明辉煌的帝国,破碎之时越显得苍白无力,所以对安史之乱之后唐帝国陷入无休止的朋党之争、宦官乱政也就无足大惊小怪,这是李唐的命运,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命运。
王尔德说:我的死如同我的生,皆在我的能力之外。对于帝国亦是如此。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8/28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