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无双》读后感1700字
民国枭雄传
同类型中,我读过的最好的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从1916段祺瑞执政到1967之间的历史故事。通过主角的视角,看到那沧桑巨变的年代。
看这本书之前,期望值并不是很高。按我想象这一类型的小说基本是一个套路,回到XX当王爷;风流XX;混在XX当军阀诸如此类。主角总是忠义两全、能文善武、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人物。好像很多人称之为小白文,这个我没有探究过。不过可以肯定是,看这样的小说,很爽啊,不费脑子。世界上好书多的去来了,《资本论》《君主论》《国富论》这样的书,好是好,看得太累了。
但是这本《国士无双》和我以往看的,大不相同。对于历史小说而言,越靠近现代的,其实越不好写。资料太多,甄别起来非常累。像芈月传的话,留给世人的文献资料非常有限,作者可以发挥的空间比较大。而读者对这些人物往往只是认识个名字,也不会去计较太多。而自从皇上走了,中国大舞台上人来人往,政权更替,留给我们的资料也是非常丰富。某种程度上,就不容易进行艺术创造了。
我看到这本书的第十二章,辜鸿铭嘲笑胡适的英语水平,突然感觉这本书可能和我预想的有所不同。胡适留给后人的身影是非常模糊的,好像哪里都有这个人。对民国史不大了解的可能会认为这是作者杜撰的,但在可考的资料中,辜鸿铭没少嘲笑胡适的英语水平。
再继续往下看,我感觉已经不是在看主角陈子锟了,而是通过主角的视角在看北洋时期的历史故事。北洋群雄蜂拥而起,有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这样的军阀;有学者,有上海大亨,有光复会兴中会,还有各种各样的会党。要理清楚这些事情之间人物之间的关系,本身就很不容易。而要在这些事情的基础上,再进行创作,难度就更大了。
更难得的是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并不是简单的标签化,非黑即白的描写,而是尽可能客观去看待历史人物,并且塑造的非常立体鲜明。看很多情节的时候,有时错觉自己是在读史书,而不是在看小说。
例如徐树铮,此人下手狠毒,工于心计,但是对段祺瑞忠心耿耿,对收复蒙古也是有功之臣。他坏了北洋规矩,杀了陆建章,后来也被冯玉祥以同样的手段杀了。颇有轮回的意味。
又如吴佩孚,正如熊希龄所说,这位孚威上将军,战功卓著,思想进步,道德上亦可称之为典范,堪比关岳。
如果要把文中人物列举一遍,恐怕也要大半天时间。再说一些细节,例如吴佩孚五十大寿的时候,康有为给他写的拍马屁的对联,以及吴佩孚力保故宫三大殿。这些并不是很重要的历史事件,在小说中都有所表示,并基本上是和发生时间契合的。再如,中国是哪一年对日宣战的,尽管从九一八开始打,再到全面战争,不过是中华民国政府是一直到美国宣战之后,才对日本宣战。这些,文中都注意到了。
出色的不单是人物,还有一些对时事的看法同样精彩。这些我想不是史料就能提供的。
例如在五四运动之后,陈子锟大放厥词说,唯有袁宫保再世,才能挽狂澜于既倒。放眼北洋,纵然人才济济,但是却只有袁世凯有统一中国的能力。一位元首需要资历,需要威望,需要实力。袁世凯死后,一直到抗战胜利,蒋介石才具有同样的声势。
萧郎也道出了皇上走后中国农村的窘境,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又缺乏宗族传统势力的管教和地方乡绅的约束。民国时期就面临这样的社会转型。
说说主角吧,主角光环还是很给力,好在没有强大的打不死的程度。拜的师傅我就不说了,光是结拜的兄弟就比我手指头多,民间的能人异士不说,历史人物就有冯玉祥,张学良,蒋介石,陈调元,白崇禧,李宗仁。虽然个人能力非常突出,但还在人类范畴之内,性格有缺陷,道德也不算完美。正因如此,看起来反而舒服点。
故事的剧情,就不剧透了(两百多万字的小说,我想写个梗概都很难)。
看完这本书的最深感受是,还是要感谢先辈为了国家做出的努力。说来惭愧,少年时候喜欢看架空小说,时常深入其境,心想我要是早生一百年定然要成就一番事业。后来才意识到,民国,是一个疯狂的时代,有光辉灿烂,有血腥残暴,有革命志士,有江湖大佬,有北洋军阀,有民主人士。这不是一段遗忘的历史。
我非常推荐。这是一本虚构的小说,但是里面的故事,很真实。说起来有点嘲讽,小说反而比有些史书看起来要客观真实。
看完让人热血沸腾的,是好小说。而看完令人思索万千的,则更好了。
2017·10·16
于福建泉州
2017年读的第107本书。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8/28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