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绵羊》读后感1800字
《优秀的绵羊》批评了美国当下以常春藤盟校为代表的大学精英教育模式,旨在引起大家对大学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的重视和思考。
作者本人毕业自常春藤盟校并且常年在这类学校任教,所以他对这些占据了美国主流教育模式甚至影响了世界教育潮流的常春藤盟校的教育模式提出了质疑:
首先,在这类学校学习的学生们大都是些“优秀的绵羊”,他们的背景出奇一致,基本都来自中上阶层,从小就读私立名校,多数都毕业于那几所专门向著名高校输送生源的著名私立高中,聪明、努力、成绩优异、履历光鲜,见多识广,有各类才艺特长等,总之都顶着光环。但是他们普遍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惟分数和成绩为是,对自己的认知不足,十分脆弱,总是在自负和自卑的两极摇摆,不敢试错,缺乏理想以及思考能力……感觉很熟悉有没有?看来是某一类的尖子生共性。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样的绵羊是家长“有条件的爱”和学校教育现状造就的。“优秀的绵羊”们的家长非富则贵,对孩子的教育要么是“直升机式”地密切监督要么就是“尊重个性”地享乐放养,不过归根结底都是全天候温室保护式地方式。但是他们同时又会要求孩子必须要成功,否则就对不起他们的付出。所以,孩子们很早就学会了要讨好父母,讨好父母所在的圈子,努力按照大人的期望去学习、参加各类课外活动,大学毕业择业也是按照家庭的期望选择金融、咨询还有法学等确保能赚取名利的专业。如果他们没能按照大人的期望去做,他们就感到自己一无是处,不值得爱。而学校的教育也是鼓励大家都按照统一的模子走同样的路,并没有教会学生们去思考和质疑。
其次,承接上面提到的对学校的批评,书里回顾了常春藤名校录取方式的历史变化,学校从19世纪晚期至二战前主要录取盎格鲁-撒克逊贵族,变成了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大量招纳各阶层的学生,然后当这些高校毕业生慢慢成为“社会精英”后,他们又把自己的子女送入这些高校,渐渐地到了上世纪70、80年代,就形成了当下这种流行的录取方式:刷SAT的高分,大量参加课外活动积攒好看的履历、上多门AP课(难度相当于大学一年级的课外课程)、拿的出手的鼎力推荐信……因为有钱的校友不断捐赠,学校也鼓励这样的资金来源,所以慢慢地,学校和学生的关系就变成了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学校努力迎合学生,各类学校活动进一步向高端的“客户”倾斜。大学的授课安排压缩了教授人文的课程,按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喜好,多安排诸如金融、经济、法律等专业课程,把学校变成了“高级技术学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在忙着学习各专业,没有时间去思考和质疑,毕业时,学校的就业指导也是千篇一律地介绍金融、咨询等高薪职业,大学毕业生们也都随大流地去华尔街或者法学院,大家都想在最短的时间里功成名就,然后等到人到中年的时候才发现过了半生却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什么,而这些本来在大学本科阶段,在从年轻人向成年人过渡的最佳时间段里,通过在学校的学习,教师的引导,是可以学会如何认识自己的。
再次,说到学校的教师。由于学校过于重视学术研究,认为只有研究才能给学校增光,一个喜欢教学的教授会让人怀疑他的研究能力,所以为了获得终身教职,教授们大都忙着做学术研究,写论文,他们花在教学上的时间,和学生相处的时间变得越来越有限,并且也不是有名的教授就会讲课。所以学生想从老师这里“释道解惑”,机会寥寥,而这缺乏的课程,就有些人能在日后的岁月里自己补上,有些人永远,带着高人一等的良好感觉还有不时来侵袭的焦虑感度过了一生。
精英教育的模式,对于社会阶层的固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完全脱离了社会实际,他们的思考方式也是短视的,一群号称最聪明的人却会做很多的蠢事(譬如越战、波斯湾战争)。他们会极力维护自己的阶层,只要加入这个阶层,就不会给踢出去。他们会为了自己阶层的利益,而不惜打压其他人/国。然而他们却自以为正义和高尚(有点明白为何希拉里没能当选总统后,一批美国人的伤心,那是一种自我认知的破灭,原来世界并不是精英们被告知的模样)。
所以作者认为一定要做些改变,增加教育的公平,重视在本科推广以人文为本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因为教育的本质是“当你忘记了所学的一切之后所存活下来的那一部分”。
看完此书,想想中国教育的现状,还得庆幸,暂时目前中国教育的不公平度还没有美国那么大,但是从趋势来看,前景也有让人担心的地方。而同样,大学本科教育也是过于关注专业和技术学习,以及日后的择业,但缺少让学生了解自己,思考人生的学习。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8/28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