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读后感1900字
《巴黎圣母院》 读书笔记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听跟文艺复兴时期相关的影音资料,惊叹于那个时期所产生的全才。时势造英雄,这句中国的古话其实也是适应所有测历史洪流吧。偶然间在当当上面买了一套国外的名著经典,被我拿来首读的就是《巴黎圣母院》,我想知道为什么这样的一个故事就是恰恰好发生在圣母院内,而不是其他的地方。
卷首作者的叙述中似乎已经给我答案,一次游览途中在墙壁上发现的希腊文的“命运”,文字背后那种对于生命则执着,无奈渐渐变成了今天我们读完后回想的画面。其实故事的主线十分简单,厚厚的一本书不过叙述了艾斯美达拉陷害致死的事件。其中掺杂了很多,作者对于建筑艺术的看法,对与路易十一氏在位时期法国各个阶层不同的面貌以及整个社会的风向。作者反讽幽默的叙述手法,将荒诞的逻辑一次次的上演,一笑而过之后却留下了更大的悲哀。
对于书中的人物,不知道是否真的是阅历太浅,对于人物的分析,我觉得依旧那么平面,看不见他在书中所有的血肉。文中的女主艾斯美达拉,怎么说呢?在开篇,当故事中有事件发生时,各阶层的人除了围观,附和,嘲弄之时,她总是会挺身而出,救下诗人格兰古瓦,没卡西多莫送水,每次她的出现都像是神灵,拯救着苦难。她与人潮鲜明的对比似乎总是可以让你在黑暗中看见光明。也是从这个时候起,我发现我喜欢上这个十六岁的姑娘。但是后来遇到巡逻队长弗比斯的的时候,我开始变得不理解,怎么我喜欢的女孩子是如此的天真无知。但是后来我发现自己慢慢开始变得不确定,我好想知道这一切的由来。她从小被吉普赛人掳走,没有双亲的教导,而她所处的中世纪,对上帝的信仰崇拜到了盲目的地步。在这个时期没有人的需求,没有人的自我,一切都是神的主导。那么即使她有双亲的教导,她就一定能分辨是非吗?十六岁的年纪,对于爱情的往往都是想象中的美好,今天那个年纪的少男少女们,他们眼中的爱情跟现实真的是同等的吗?相爱容易相守难,我想是不是所有时期的恋情,我们看到的都只是我们想象中的美好,至于现实真的是怎样,有多少人在剧中能看的透彻呢?
卡西莫多,圣母院的敲钟人,对于他,作者全篇的描述并不是特别的多,但是每一次的描写似乎都让你对这个样貌丑陋的人多出了些喜爱甚至的心疼。先天的缺陷将他与大众远远的隔开,他只有圣母院的哪些大钟,收养他的教士,以及给他一水之恩的艾斯美达拉。他的一生就是坚守着着三个唯一给过他慰藉部分。但是我却发现自己读不懂他,艾斯美达拉出现前他对教士忠心不二,除了圣母院的大钟,教士是他在这个世界上同活人的唯一的交流。艾斯美达拉出现后,对于她,他也只是在一旁远远的守候,不惊扰,不占有,只惟愿她一切安好。很多时候这个看似没有多少感知跟思维的聋子,他却可以听到他们从心底发出的声音,知道他们真正要的是什么。但是我却不明白为什么当他看到艾斯美达拉上最后被绞死的画面,看到亲手养大他的教士被他推下圣母院,在石槽上挣扎的那么久竟然会无动于衷。也许是教士面对艾斯美达拉绞刑的那声狂笑激怒了他,自己拼命守护的人最终还是上了邢台那刻对自己的愤恨,自己的无奈与无力再这声狂笑中都变成了怒火,让他做出了推教士下楼的举动。但是当看到那个从小养你到大的人因为自己在石槽上苦苦挣扎,是什么让他就这样袖手旁观?难得此刻他的心已经是死了的吗?所以甘愿让自己生命中仅剩的这个也陪着自己?
克洛德教士,这个终生以上帝为念,不知道人性为何的主教最终还是与他信奉的上帝越走越远。故事的开篇,这个让人特别喜欢的角色,有知识,有责任,有善心,研究可以学,照顾遗弟,收养卡西莫多,让我一直以为他就是雨果心中对神的理解。但是后来,遇到艾斯美达拉之后,人性的欲望开始在这个一直坚信上帝的人身上出现了挣扎。中世纪对神的敬仰与推崇,让所有的信众都忘记了自己是人,有人的需求,人的欲望。一旦生理的需求,与对神的认知产生对立后,所有的挣扎就是塑造了故事中的克洛德吧。“我主宰你的命运,你主宰我的灵魂”挣扎中的克洛德是不是一直都觉得艾斯美达拉要是接受了他,那么他就可以义无反顾的违背他多年信奉的神,甘愿为了爱,遁入当时所谓的地狱之路;要是不接受他,那么艾斯美达拉是不是不在这世上,这样任何人都得不到她,那么自己是不是也就可以继续之前一直信奉的路?所以才有了一次次的陷害,一次次扭曲、挣扎的心路对话。宗教的狂人超出了正常的极限,等着的是不是就是一个个像克洛德那样的悲哀?
对于作者叙述最多的关于建筑艺术,关于人物的心灵独白,或许真的是文化差异吧,真的很难理解。初次的阅读,重情节,希望二读的时候,我可以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觉得这是本百科全书?它给我们普及了哪些方面呢?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8/29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