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苏东坡传(纪念典藏版)》读后感_1900字

《苏东坡传(纪念典藏版)》读后感1900字

Fourth week:《一蓑烟雨任平生》 子夜成文于丁酉年二月初六闽江边野餐
读完林语堂先生著的《苏东坡传》,已一周有余,迟迟不敢下笔,总忧我粗糙的言词不足以刻画男神般的东坡先生。从中学时期读《苏文忠公全集》中的部分诗词便倾倒于他的文采,到而立之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后感悟他的品德和胸襟,对他的倾慕之情更如陈酿的酒、岩生的茶浓烈而愈发深刻。
唐宋八家占三席,试问?谁人才高比苏家
东坡先生,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于宋仁宗景祐三年(一O三六)十二月十九日生在四川乐山眉州镇一个小康之家。其祖父虽不识字,却胸襟开阔、思想开明、不拘俗礼,他宅心纯厚、正直和善,常救济乡邻,这位老汉大智大慧的基因在儿子身上深藏不露,却在儿子的儿子身上光荣盛放。其父苏洵,生性寡言,在文字上颇有建树,坚持文章的淳朴风格,力戒当时流行的华美靡丽的习气,极大影响了东坡先生的文风。其弟苏辙,字子由,气质恬淡沉静,虽不具哥哥的才气,但他的文章内容充实,颇有深度,使他在这一类文章之内,足称大家。子由与东坡先生亦兄亦友,感情笃厚,东坡先生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因与子由别离于密州而作,成就了中秋咏词的永恒经典。
留学西洋的林语堂在书中盛赞东坡先生为东方的“达芬奇”,在西方人眼里,达芬奇被视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奇才,这也是林语堂对东坡先生才情的最高褒奖。东坡先生诗词文章的造诣自不必说,他还善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行楷《前赤壁赋》、行书《黄州寒食帖》享誉书史;他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意境萧散简远、古雅澹泊,开创了中国绘画上的新门派-文人画,为中国艺术增加了独特的,芬芳。苏家父子三人,各怀才情,占“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席之位而留芳青史,千古难见。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东坡先生性格浓烈,好辩、轻快、开阔、天真,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从33岁进入中央政权的中心,后外放到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颖州、扬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等地,宦海沉浮几十载,从未沾染不良之气,不耍权谋之术。王安石主政变法期间,朋党之争日益激化,众多贤臣退位隐居以明哲保身。东坡先生明知天子身边小人围绕,仍坚持百上奏书力陈时局之弊,以至于小人祸害“乌台诗案”被捕。幸好神宗皇帝并非十分糊涂,审判未危及东坡先生性命。英宗皇后摄政年间,47岁的东坡先生迎来了政治生涯的鼎盛时期,他在王安石新法的社会改革所留下的恶果遗患之中,全力从事救济饥荒,宽免贫民债务,兴修水利设施等诸多民生工程;他还单枪匹马,力从根本上改革国家的吏治,然其清士本色和刚直无畏的言论让“朔党”“洛党”的政敌如坐针毡,终于在哲宗掌权后,章惇等人谗言年幼皇帝,使得当朝一批贤臣被贬谪和流放。东坡先生首当其冲,流放岭南后又远谪海南岛。幸得元符三年,徽宗继位大赦天下,东坡先生得以从雷州回京,只是一路风尘至常州后身染疾病身体每况愈下,在次年七月二十八日仙去,享年64岁。
靖康二年北宋都城被金人占领,南宋皇帝迁都杭州开始阅读东坡先生的遗著,尤其是他有关国事的文章,越读越觉得他的谋国之忠,越敬佩他的至刚大。不仅对其子孙封赏,并于孝宗乾道六年赐他谥号文忠公,又赐官阶。然北宋灭,人已去,东坡先生的治国伟略只似飞鸿踏雪泥。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东坡先生大半生颠沛流离,沉浮坎坷,他始终带着无畏的达观与至味的清欢。他寄情于山水,倾心于诗词,那些得失之苦,早已参透。在杭州,他的足迹遍及西湖和周边的三百六十寺,更留下苏堤春晓的美景,他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绝美诗句让西湖名扬天下;在密州,他常“老夫聊发少年狂”,面对边垂的侵扰,踌躇满志“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在黄州,东坡先生开田种菜,悠然南山,研学佛经道藏,并在陶然的山水间浸润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这些诗词文章如同不灭的恒星,亘古灿烂在时空里;在惠州,他行于“岭南万户皆春色”,他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诗句让当地的物产名噪四方;在海南,暮年体弱的他面对“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恶劣环境,他为“唯有一幸,无甚瘴也”倍感欣慰。东坡先生无论被流放何处,都能随遇而安,正如他在《定风波·赞柔奴》所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书末,我突发奇想:若我生于北宋仁宗年间,在烟花三月的眉州山水间与东坡先生相遇,我必是生死相许,陪他竹杖芒鞋、烟雨平生。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8/29192.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