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读后感2600字
李鸿章,生于1823葵未年,卒于1901辛丑年,安徽合肥人也。
李鸿章其人如何?在知乎上随便一搜就可以得到很多答案,骂他的人很多,捧他的人也很多,各有各的理由,此处不讨论他的功过是非,只记录梁任公笔下的李鸿章所带给我的感受。
李鸿章25岁中进士,之后建淮军,平发捻,办洋务,创北洋海军,不可谓不风光。但爬得越高,摔得也就越狠。风光之后就是淮军败,洋务败,北洋海军全被灭。中国近代大大小小几十个不平等条约,大部分都签于他手。一时间,口诛笔伐,卖国贼子,古人今人皆骂之。“彼苍者天,前之所以宠此人者何以如是其优,后之所以厄此人者何以如是其酷耶?”
日本人德富苏峰(此人乃日本军国主义狂热者,二战时甲级战犯,但同时也是日本著名作家、评论家、思想家)在李鸿章死后评价说:“彼无论如何之事,不惊其魂,不恼其心。彼能忍人所不能忍,无论若何失望之事,视之如浮云过空,虽其内心或不能无懊恼乎,无悔恨乎,然其痕迹,从何处求之见之?”看着自己亲手创建的基业一点一点被破灭殆尽,看着手签的一份一份丧权辱国的条约,忍受着国人外人所有人的辱骂和蔑视,真的能够做到波澜不惊?不可能的,如果真能这样,也就不会马关条约之后发誓“终身不履日地”,也不会辛丑条约之后吐血而亡了。我常自诩心态平和,以“心如止水者,虽世间繁华之红尘纷扰,已然空无一物”为座右铭,然真要我如李鸿章般的人生大起大落,我怕早就承受不住心理压力而崩溃了。仅于此点上,李鸿章即足以成我之楷模。
李鸿章杀降,苏州太平天国降兵降将,被他杀了很多,而且是事先有降约和保人(保人为戈登,李鸿章所敬重的两个外国人之一)的情况下,闹到最后戈登(此戈登即为高中历史书上戈登之死图之戈登,没想到多年以后以这种方式又见了此人一面,历史真是有趣。)要杀他谢罪;李鸿章不重视疆防,甚至为了海防主张放弃新疆;李鸿章“接人常带傲慢轻侮之色,俯视一切,揶揄弄之,惟事曾文正如严父,执礼之恭,有不知其然而然者”;李鸿章眼光独特,“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夫今日之日本,即明之倭寇也。距西国远,而距中国近。我有以自立,则将附丽于我,窥伺西人之短长。我无以自强,则将效尤于彼,分西人之利薮”;李鸿章贪污;李鸿章忠贞爱国……李鸿章是一个人。作为一个人,他有自己的七情六欲,他会犯错,但他也不是一般人,甲午战争之后,“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世界之人,殆知有李鸿章,不复知有北京朝廷”。
暮气,是一个词,出自《孙子·军争》,“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曾国藩说凡军最忌暮气,其实何止是军队,有什么不忌暮气呢?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清朝的暮气,也是几千年封建王朝的暮气。中俄伊犁争执时,戈登给过李鸿章这样的建议:“中国今日如此情形,终不可以立于往后之世界。除非君自取之,握全权以大加整顿耳。君如有意,仆当执鞭效犬马之劳。”由此,可以大致看出当时清朝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用暮气形容应不为过,不过,自取之这种事李鸿章是不可能做的。忠义仁勇信,礼义廉耻孝,这些一直是我们这个国家所提倡的。李鸿章可以说是清政府培养出来的,如果他起而造反,就成为了一个不忠之人,对于这样的人,能有多少人去心悦诚服的追随呢?君不见三国演义之魏延,诸葛亮见他第一眼就要拉出去砍了,因为他脑后有反骨。说到暮气,如今的我暮气也挺重的,虽然我还挺年轻。初中时,我的数学兼化学老师教导我们“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我大概就是那个无志之人。嗟乎!我能改之?我又将以何改之?只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了。
读书多年,有时也会迷失自己不知读书有何用,家人偶尔也会说我读书把人读傻了。读书何用?我想,一方面,我可以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可以不必人云亦云。或许你说这本书只介绍了事物的一部分,那我就多看几本。就如李鸿章,不看书之前看到知乎里各大佬的争吵,大家说的都挺有理的,我也不知道谁对谁错。直到看了梁任公笔下的李鸿章,看了蒋廷黻笔下的李鸿章,之后我才知道他们说的都有对有错,只不过是每个人偏重的方向不同而已。有时能看到一些人这样说话:“什么什么怎么样,我还不能说了?”能说,当然能说了,毕竟嘴是长在你的脸上,你怎么说那都是你的事。中日战争之后,时人很多骂李鸿章的,对此梁任公说:“嘻!可以愧矣。吾之为此言,非欲为淮军与李鸿章作冤词也。吾于中日之役,固一毫不能为李淮恕也,然特恶夫虚骄嚣张之徒,毫无责任,而立于他人之背后,摭其短长以为快谈,而迄未尝思所以易彼之道,盖此辈实亡国之利器也。李固可责,而彼辈又岂能责李之人哉?”任何事,都有其独特的地方,身处其中者有其自己的考虑,旁观之众人也有其各自的看法。世人多以成败论英雄,封神者赞之、捧之,坠地者骂之、损之,但这样难道不太过功名心重了吗?假使甲午战争李鸿章胜了,现在还会有那么多人骂他吗?嘴确实是长在自己的脸上,但话能不能说还是要过一下脑子,不能站着说话不腰疼。另一方面,我可以从书中找到自己。看过的每一本书,其想表达的东西或许不尽相同,有些我赞同,有些我反驳,就这样一点一点积攒下去,最终拼凑出来的,那就是我自己了。有些书或许其思想只是作者本人所认为的那样,我自己赞同或者反驳,于作者来说其实无伤大雅,但于我自身则是如获瑰宝。有些书或许其内容与事实有一定的偏差,无论历史上的事,还是同时代不同地方的事,我都无法知晓其具体如何,我所看到的只是别人让我看到的那样。因此,我赞同或者反驳的也只是书中的形象,并希望借此以培养我自身的形象,如此而已。细细想之,这大概就是我读书的最大乐趣所在了吧。
合肥淮河路有一座李鸿章故居,2010年曾邀请我暗恋及初恋之人一起参观,当时的我,一心只在同行之人身上,至于故居中文字、图画等等一切都未在意,如今也只模糊记得当年一起坐过的那张长椅的模样。现在,初恋之人不知何处怎样,而我则身处千里之外的上海,待有朝一日重回合肥之时,我当重新参观瞻仰,走一走李鸿章当年你走过居住的地方。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9/30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