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丁玲(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读后感1700字
这书是1933 年丁玲被软禁期间,沈从文以为其已被杀而写的纪念文字,据说这书后来激化了丁沈之间的矛盾。讲真,读到50多页的时候我也才找到点感觉,前面内容包括后面有些内容的确很容易让人不舒服。
确切说这半部沈从文主要记载了丁玲和胡也频在一起的生活,大至其政治活动、生活变迁、文学追求,小至他们夫妻吵架,第三者,同居生活,加之他作为一个旁观者在其中所扮演的作用。同作为一个女性,我是很能理解丁玲看到这些文字为啥会炸毛,毕竟这是写书,不是他们3个人之间小聚会谈话,有些内容真是不该呈现在公众面前。老沈到底写了什么呢?
胡和沈因为文学交集,相识在先。胡也频和丁玲大概在1924年相识,之后,胡把丁介绍给沈,由于沈和丁玲同为湖南人,三人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密友。之后,又讲了在那个动荡年代里他们在生活上的困难,碾转于湖南、北京、上海等地,而他们二人的生活沈却一直作为一个见证者,还有为数不短的同住一栋楼的日子,短短一本小书(单就这前半部分看,此外,据说这本书有删减),丝毫不惜笔墨花大段篇幅写人家小情侣间的吵吵闹闹,无非就是情侣间常见的问题,再想想那个时候丁玲和胡也频都才20出头,这种事情在我看来真是不该搬出来写的。跟现在的20岁小情侣比起来,他们的争吵实在“上不了台面”。不过,从字里行间的确也可以看出沈并没有坏动机。
第二件最不该写的实在还是跟他们吵架有关,沈老也真是勇气可嘉。1927年,在上海,丁跟着冯雪峰学习日文,两人之间发生感情,具体细节情形不得而知,二人吵起架来还不是同样的一地鸡毛,但这个内容老沈实在不该记录并公之于众,再亲密无间的感情都该明白界限,情侣吵架这事有几个没经历过呢?更何况这种“叛变”谁不希望捂得越严越好?我也不觉得这是个好朋友该有的“纪念”方式,更何况那是在1930年代,人们对于此类事情远没有现在开明。负面影响可想而知。同样,随后这件三角恋的化解方式是两人逃离到了杭州,可好景并不长,而至于最终的化解方式,按照沈的说法,还是他教给了胡也频的,用真实的“同居”代替“客气”的同居,这师傅做的合格。灵魂与肉体一起征服的确是个好主意,但一个强势的女人不会喜欢这个说法。从此,两人日子过得安稳些了,又回到初恋你送我我送你的情景里了,这在胡为了生计去济南教书这段文字里体现的很完美,那时刚好在教季老,季老在记胡也频的文字里也写到过丁玲去看望胡的情景,这一时期两人感情好是不用怀疑的。
就真实性来说,我毫不怀疑沈所记载的内容,但从朋友的角度来说,这事干的真心不漂亮。丁玲又是那么一个接受了新思想洗礼的女性,老死不相往来自然在意料之中。就算是丁真到了阴间,知道了估计也要气活过来了。看热闹的从不嫌事大,制造热闹的却并不如此认为。但单从文学上来看,沈的文笔的确是没毛病,纯粹,耐品。字里行间对于丁的赞扬之情溢于言表,甚至不惜“赔上了”胡也频,他说胡也频曾试图用拳头来解决争吵问题,胡也频的文笔不如丁玲,说他感性胜于理性等内容就多少能看出点感情倾向。但输就输在情商上,说好听点叫“纯粹”,叫“不世故”,说难听点就叫“情商低”,夫妻吵架之类的事情,旁人实在不该也无法掺和,劝的永远只是表面,内部矛盾才是根本矛盾,但也的确理解沈,同住一个屋檐下,人家那边热火朝天,不去劝解也说不过去。而且,他的确也比一般人做的好,毕竟,如今能如此卖力奉劝并切实解决问题的朋友快绝迹了吧。但也要考虑丁玲看到这些内容的时候已经跟胡生了一个孩子,且胡已经牺牲,她更多该是怀念他的,并不希望看到任何不是赞扬他的字眼,就算这些字是为了衬托她的“美”。同时,两人在思想上的冲突也不可忽视,丁玲属于接受了新思想的,而沈也许真该比较适合写纯粹乡风,开头关于女人跟男人关系的看法想来也是让丁讨厌的,虽然关于胡丁二人感情生活的纯粹(不吵架的时候)写的很细腻很讨喜。这都是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至于当事人的心情当然无法知晓。我们外人还是要理解那个时候他们都才20多岁啊(借用许老师的话,都是90后呢),沈写这文字的时候也才30岁,年轻有年轻的好处,自然也有不好的地方,理解万岁!看来还要去看看续集!有坑啊。。。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9/30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