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后感2700字
历史比小说更好看
-读《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有感
这本书与传统的历史书籍不同,更应该算是一本历史随笔,在叙述历史的过程中加入了大量作者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而且作者在对明代七个不同角色进行描绘的时候,更多的是以一种现代人的眼光,抱着一种同情的心态,把自己设身处地的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去揣度他们隐秘的内心世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本书,从历史中读出了现实。如圣经中所说,“太阳底下无新事”,你读完可能会有种感觉,古代中国就像是当今中国的一个影子,当今中国就是古代中国的延续,例如“大诰运动”与文革是何其的相似。(大诰运动,是朱元璋晚年为了整顿官僚队伍清除腐败现象,而在全国范围内兴起的一场官民大学习和群众大造反运动。)
但,最终我还是把这篇书评的名字定在了“历史比小说更好看”上,是因为我发现真实历史事件中的戏剧性和极端性,确实的是连编剧和小说家都不敢那么写的。
(一)朱元璋,龙椅上的农民。
朱元璋作为大明王朝的缔造者,用农民式的精明、周密、勤劳和愚昧打造了一个自认为固若金汤的监狱式帝国。用极尽详细的法律编制了整个王朝所有人的行为指南,完全没有留有一点可供自由发挥的空间,彻底扼杀了社会活力。为了帝国的稳固,将人民都植物化,大概就是他的终极目标,实时的计划经济、职业世袭制、户籍制、土地登记制、科举八股文等都可以看出一二。对人民如此,对他的子孙后代也一样,历时六年制定了详尽繁琐的皇明祖训,皇室子孙生活中能想到的方方面面都有定制、都有成例,基本放个木偶照着做就可以了。还有一点很有意思的地方,朱元璋因为是农民出身,对官员极度厌恶和不信任,对官员的处罚严厉之极,在洪武年间,基本上没有官员能够在任上善终的,导致读书人宁可自残,也不愿出仕。
(二)朱棣,觊觎权力的篡位者。
朱棣完美的为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做了实践注释,跨越中西方文明的差异,用实际行动告诉了人们,理论中描绘的君主在现实中是怎么作为的。比如“一位机敏的君主从来不乏正当的理由使他的背信弃义显得冠冕堂皇”、“君主进行斗争必须即像人又像兽”等等。
(三)海瑞,偏执症患者。
海瑞将古人提的一些理念当成了必须遵守的人生信条,偏执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在他那里只有教条,没有人性,最终变成了民间百姓的“正义化身”,一个符号,一个超现实的存在。为了有后,为了孝顺,而“九娶”;为了坚持所谓的男女授受不亲,只因为五岁的女儿吃了男仆给的饼,就让她活活七天饿死。
(四)魏忠贤,权利顶点上的傻子。
魏忠贤在二十二岁的时候才自阉入宫,入宫的目的也只是想让全家人能吃口饱饭,日子过的能好一些,在到达权利顶点之前只是一个待人热情、做事敢作敢当的“憨傻子”。但在命运的捉弄下,整个大明帝国的权利都交到了他的手上,这个傻子瞬间由社会最底层升到了世界的制高点,一股大政治家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想要励精图治,却最终让这个帝国更加的千疮百孔。
(五)张献忠,杀人狂、疯子。
张献忠,一个嗜血的疯子,一个杀人狂。在四川做出的种种暴行,简直让人难以想象,“聚小二百十,环木焚之,听其哀号为乐”、“驱人父,淫其女,而后杀之”、“有裸孕妇共卜其腹中男女,剖验以为戏者”、“以大锅沸腾,掷婴儿于内,观其跳号以为乐”,这与日军侵华时何其相似。张献忠不但杀老百姓,而且连自己人也不放过,在他败退过程中,因为觉得部队太多,有所拖累,就杀军中“男妇二十万有奇”。
在历史课本中,谈到农民起义,总会强调其进步性,但实际上农民起义军的作风和军纪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张献忠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也许农民起义其中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消灭人口吧,像太平天国起义,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口少了一亿左右。这很大程度上由于底层文化中缺乏人道主义精神,缺乏对生命的尊重。中国历史上成百上千次的农民起义,并没有带来基本制度上的突破和创新,没有为中国历史冲破循环状态提供任何可能。农民起义只是专职制度集中释放矛盾的一种调节机制。
最后,我好奇的是,张献忠疯了,但为什么他数万的部下居然依旧对这个疯子俯首帖耳,一丝不苟的执行这个疯子的任何疯狂指令?这可能是群体心理学一个极好的研究案例吧。
(六)吴三桂,反叛的宿命。
脑海中吴三桂的印象,更多的是来源于鹿鼎记或者是康熙王朝。你可能想象不到,在吴三桂投清之前,他的名声有多好。这都是因为他十六岁那年,带着二十几名家丁冲击清军阵营,单骑救父,进而成为了闻名朝野的孝子良臣和道德楷模。当时的他,可能想象不到以后的自己,会一反再反,成为背叛的代名词。这可能就是在明代苛刻的道德伦理标准之下,一个人很容易被推入冰炭相激的两极选择一种,不是君子就是小人,不是天使就是魔鬼,不进入圣祠就只能跪在历史的耻辱柱前,没有为现实人性的软弱和不完美留下一点弹性空间。
(七)郑成功,海盗之子。
郑成功作为中日混血,作为一名海盗的儿子,血液中的海盗基因,使得他拥有阳刚、忠义、勇武的性格,以及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人生观,完全不同于明末时候大明子民们的孱弱、圆滑和冷漠,这也使得他的武装拥有了很强的战斗力。郑成功,更多的是希望能为大明朝建立一个后方基地,撑起大明朝的一片天空,他可能不知道他的胜利,是东西半球的第一次正式海上对决中,东方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胜利;不知道他的胜利使得中国台湾摆脱了像印尼、菲律宾那样被西方残暴殖民三四百年的命运。
最后,引用莫言对张宏杰这本书的评论,来更好的解释为什么历史会比小说更好看:“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不会有太多的大风大浪,不会有太多的悲欢离合,体验到的和经历过的事毕竟有限。即使是最杰出的小说家,想象力也只能在经验的边界里飞翔。因此,人性的侧面在现实中表现得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在历史这个壮观的剧场里,人性却有机会表现它平庸生活中难得展示的一面。因为在漫长的历史中,各种各样出人意料的事情都已经发生过了:改朝换代、家破人亡、非同寻常的诱惑与考验、传奇般的危机和奇遇。在张宏杰的这本书里,好像上帝为了分析出人性的每一种成分,它老人家进行了千奇百怪的实验:它把吴三桂放到明清易代的大背景下,看着他的人格结构在历史重压下如何抵抗、伸缩、变形、扭曲、断裂。它把魏忠贤这样天姿平庸的人推向社会制高点,看他在这个让人眩晕的高度上如何忘乎所以、丑态百出。他把海瑞这样的道学先生放到纷纭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去,看他无望的坚定顽强和可悲的下场。任何一个小说家极尽想象力,也写不出这样精彩的剧本。这些剧目对七十年代生人张宏杰来说是如此具有吸引力,所以他循着对自己性格和命运的关心闻声而来,来到了这里,做了这冷清剧场内的一个有心的看客。”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9/30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