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_1200字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200字

《撒哈拉的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讲述了三毛去到撒哈拉沙漠生活后的事儿。我将该书分为两部分:一是三毛对生活的热爱,如《沙漠中的饭店》、《芳邻》等;而是有关撒哈拉威人,如《娃娃新娘》、《哭泣的骆驼》。

关于第一部分。三毛始终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她选择前世的乡愁,与荷西一齐生活在撒哈拉沙漠。她是让我觉得活在俗世但又不在俗世的人,许许多多追求她的人她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和一穷二白的荷西结婚。在撒哈拉的房子是租的,但她又将房子布置的异常美丽,她逃不开俗世。但我觉得,她是因为心知无法逃离俗世所以拥抱世俗。

关于此书,许多人有争论三毛美化或者夸张了她的生活。可是文学总是高于艺术的,我们看到的是三毛的精神。

三毛居住在撒哈拉沙漠后,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她切实的面临了生计问题,价格高昂的生活用品都让她精打细算起来。但她没有放弃美,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终于让艺术住进了家中,甚至吸引了记者。印象深刻的是三毛捡了棺材木回来让荷西做家具,荷西知道这是棺材木后并没有责怪三毛,而是陪三毛一起“艺术”。两个人对生活始终抱之以歌。

三毛面对生活的粗糙,却依然活的尽量美丽。她将这种粗糙当作生活的经历,快乐并积极的接受。“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

在《芳邻》中,我们了解了撒哈拉威人。他们女权低下,以肥为美,常年不洗澡身上带有一股怪味。有的甚至常借东西不还。但是三毛也只是忍耐着并安慰自己,珍惜这样的友情。

下半部分则让我更加彻底了解到撒哈拉人。三毛居住的时间,正好是撒哈拉动荡的时间。

以此为分割。此前,在《娃娃新娘》中我们看到了女权的低下,十岁的女孩儿在中国还在读小学在撒哈拉就已成。奇怪的习俗,新婚之夜被丈夫粗暴的对待,未成年便已为人母。

除了女权低下,撒哈拉还保留了一项不该存在的奴隶制度。借地主阿里的口我们知道了奴隶制度的由来:“当然不是,是捉来的。沙漠里看见有黑人住着,就去捉,打昏了,用绳子绑一个月,就不逃了;全家捉来,更不会逃,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成了财产,现在也可以买卖。”

最后哑奴被阿里卖出去,他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妻儿。“我冲到车子旁去,看见他呆望着前方,好似一尊泥塑的人一样,面上没有表情。我再看他的手,被绳子绑了起来,脚踝上也绑了松松的一段麻绳。”这样的奴隶制度为什么还存在?哑奴的沉默无疑是对此疑问的拷问,他若是有声音,定要发出令世界哭泣的声音来质问。

与哑奴命运相同的是沙伊达,真正美丽聪慧的女人,因宗教原因不能与自己的丈夫正大光明,因战乱分割问题不能与自己的丈夫厮守,因当地的落后思想始终活在别人的闲言碎语中。最后,觊觎她的阿吉比害死了她,对她施与了残忍的酷刑。

巴西里、鲁阿、沙伊达、哑奴……这些悲惨的命运时刻在提醒着我美丽的撒哈拉背后是看不见的危险。无论是景还是人。

我学会的是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人权事业还待进行。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9/30942.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