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自传》读后感1400字
重读经典,是精神的一次洗礼。
正如居里的生活,平静里却孕育着无穷的力量。
在玛丽自己的自传里,总是平静单纯的视角,而在她对她爱人的传记里,我们能感受她对丈夫深情的爱与崇拜,以及失去他的痛彻心扉。眼泪婆娑好几次,心也跟着抽痛。
关于爱情,玛丽和皮埃尔无疑是相遇在梦想的路上。类似的家庭教育让他们拥有相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教育观,以及对于科学共同的梦想。他们是令人艳羡的灵魂伴侣。尤其是在玛丽的描述里,皮埃尔是一个跨越几个世纪仍趋于完美的男人。他的温柔的倔强者 失败的候选者 一个总是温情脉脉 大公无私 坚定执着的梦想践行者。在居里夫人的皮埃尔传记里,我被她描述的皮埃尔完美的人格深深打动着,甚至超过了居里夫人。
关于目标,玛丽的求学之路是艰难的,家庭不富庶的她,靠着打工过着拮据的生活,她和皮埃尔同大部分青年一样有着青春的迷茫期,但他们都迅速广泛的涉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毕生致力奋斗的方向。我们能清晰看到伟人和平凡人之间的差距,那是明确的道路和无数奋斗积累堆积成的。
关于家庭,居里夫人对家庭生活细节的描写,尽管是细枝末节,却让我极为震撼。玛丽和丈夫度假为了避免丈夫受凉,执意将裙子铺在草地上才让丈夫坐下;夜晚孩子哭闹,玛丽摇床哄娃,皮埃尔要起身帮忙,玛丽不让;孩子夜里再怎么折腾,皮埃尔也总是很有耐心;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皮埃尔总是抽时间陪两个女儿成长……人说爱情会败给生活里的一地鸡毛,而在忙忙碌碌工作之余一地鸡毛里还能极具温柔地相亲相爱 相濡以沫是最难得的。大概是玛丽和居里的原生家庭也是如此,美好的家庭氛围同样会得到传承……
关于伟人,玛丽这一生是多灾多难的。7岁姐姐病逝,10岁母亲离开,39岁她最爱灵魂伴侣离去,45岁转入情感风波一度面临精神崩溃,从小祖国沦丧,巴黎战争,一度因为女性的原因在科研之路上坎坎坷坷,甚至险些无缘第一诺贝尔奖,正如她所言,生活对她从来没有幸运过。但正是她超乎常人的刚毅让她从这一切中走下来,获得了2次诺贝尔奖,抚养了两个优秀的子女(大女儿也荣获诺贝尔奖,小女儿是成功的音乐家和教育家),并对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她的伟大不仅在于她的科学贡献,更在于她的道德品质。
爱因斯坦也对玛丽居里的人格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公平,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脱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而最让我惊异的是,即便是翻译过来的文字,也能发现玛丽居里极好的文笔和细腻浪漫的内心。一直以来,我觉得科学与艺术具有两极性,科学是极其严谨严肃的,而艺术则浪漫天马行空,科学告诉我们世界是这个样子的,而艺术告诉我们世界还可以是另一个样子的。但读完此书才发现,科学家原来都是极具幻想和浪漫精神的,并有着很深的文学功底和哲学思维。
我们生活在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细品枝末,玛丽居里和皮埃尔优秀的道德品质翻越几个世纪仍不过时。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9/30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