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成长(全新修订版)》读后感5000字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真的可以重新定义吗,到底该怎么定义?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我把这本书划分为三个部分:
固定型思维:会认为人的智力水平,是固定不变的,很多事情做不好,是天赋不够或者性格不适合,认为改变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相反成长型思维:会认为人的智力水平,经过后天是可以发展的,并且相信自己,愿意尽所有努力去学习,去坚持。
一个人不会是绝对的固定思维或是成长思维,都是同时兼具这两种模式。
我们可以通过对思维模式的解析,了解自己在不同的情境下,处于什么样的思维模式。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首先要看见问题。
回看我们成长的历程,很多次为了获取赞赏,通过不同途径证明自己时,就处于一种固定思维模式。这个思维模式可能来源于老师的夸奖,或者父母的定义。
比如:
总夸奖一个孩子在某些方面很有天赋,很聪明,很可爱等等,这类语言会让人对结果非常在意。
生怕如果没有做好一件事情,就会被认定为不聪明,不可爱,甚至是没有天赋。所以,为了证明自己是这样的,往往会做出相反的选择。
既然通过努力,有可能证明自己失败,那么不如什么也不做,至少还能落一个“人很聪明就是没用心”的称号。
同样,有时我们也会自发的转换为成长模式。
比如:
学生时期,都玩过的拼图。拼图的过程,经常会拼着拼着发现仅仅只有几块对不完整,我们会拆开重拼,反反复复很多次。
我们并没有想要被人夸有天赋或者聪明,仅仅只是专注于拼图本身,想要拼出一张完整的图画。反复尝试,直到完成。
这个时候,我们就处于成长思维中。
初期,思维对我们的影响并不大,但由于不同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有的人会向成长型思维发展更多,有的人向固定思维发展更多。
真正开始拉开差距是在成人以后,思维会影响我们人生中几次重大的抉择,甚至会影响我们对生活所抱有的态度。
有的人,在挫折里越挫越勇,有的人呢,经历过几次不顺心,就会放弃自己的理想。
成长型思维引导人走向积极,固定型思维容易导向消极。
你是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呢?
说到这里,不同的思维模式,到底对我们的成就有什么影响呢?下面,通过几个例子来解读第二部分。
二·思维和成就的关系说到和成就的关系,我先举两个,固定思维导致失败的经典案例,第一个要说的是,希特勒。
希特勒是一个非常在意自己形象的人,尤其是他的鼻子。他始终认为有一个高挺的鼻子会给人一种男子汉的气质,但他的鼻子偏偏是又大又塌,于是他就去垫高鼻子。
不仅如此,他还很在意自己的身体。在历史记载的关于希特勒的图片里,找不到一张他穿半袖的照片,希特勒半袖的原因是,他认为自己身上的肌肉很少,他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肌肉不强壮。
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但他就是这样的思维方式,为了掩盖自己的缺陷,无所不用其极。可是,难道不正是这样的思维方式导致他最后的失败吗?
在别人眼里,这些算不上缺陷。在他那里就是无法接受的缺陷,一个连自己都不能接受的人,在面对相反的意见时,就更不可能去接受。
事实也确实如此,对于希特勒多次决策上的失误,换来的只有他的士兵流血牺牲,尽管如此,还坚守着一个他的决策始终是最后的命令的不成文的规定。
从希特勒的角度,他当然也不想决策失误,但是他内心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不足和失败,这是他的思维模式所造就的。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都会有这样的思维,只是有时候我们看不清楚,只有一个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束缚,才有可能去接受去改变。
关于固定性思维,历史上还有一个非常出名的故事,是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
宋襄公是一个对“仁义”非常执着的人,很多人从战略上分析他的失败,但是根源还是他的思维,下面就来听一下,宋襄公的“执着”。
宋襄公知道了楚国要发兵的消息之后,赶紧带着军队回国自救,在泓水,就是现在的河北。
已经摆好了阵地准备应敌,这时宋国司马子鱼就劝他了,只要我们主动放弃郑国,主动和楚国求和,就可以免于交战,因为楚国的意图就是不想让宋国和郑国联盟,没有真想要打仗。
可是宋襄公说:“不交战那不等于认怂吗,认怂了以后还怎么称霸呀。”子鱼说:“我们远不如楚国强盛,兵力也不足,靠什么打,又靠什么赢?”可是宋襄公却说:“我们虽不如楚国兵强人强,但我们有仁义啊,靠仁义迎战。”
接着他们准备迎战,并且还提了一面大旗上面写了“仁义”二字。
约定交战的那天早上,楚军陆续渡泓水向北进,子鱼劝宋襄公趁机袭击,说:“楚兵多宋兵少,现在动手,我们可以得胜。”襄公指着大旗说:“你看见‘仁义’二字了吗?
我是一向是主张仁义的,怎么能在人家渡江只渡了一半就袭击呢?”子鱼一脸无奈。
过了一会儿,楚军全部渡过了泓水,开始东西布阵。子鱼又劝宋襄公说:“趁楚国的阵势还没布好,赶紧打吧,错过了这个机会,我们就真的危险了。”
宋襄公厉声道:“你怎么能为一时之利,不顾仁义了呢。我们趁机突袭,太不厚道了,这是小人的行为。”
此时,楚军摆好了阵势,兵强马壮,宋兵见了都害怕,接着,两军擂鼓交战。
结果呢,当然是惨败。宋军死伤不计其数,连宋襄公的小命也差点没保住,最终狼狈而逃了,他们立下的“仁义”大旗也早就被连根拔起。由于伤势过重,第二年宋襄公就死了,从此也落了一个“宋襄之仁”的称号。
很多人,会用这个典故来剖析战略问题,可是单纯地从行为上来看,宋襄公对仁义的执着,难道不是一种固定思维的外化吗?
这个过程中,他有很多次机会扭转局面,但他并没有接受子鱼的建议,甚至认为子鱼的想法是荒谬的,他认为仁义可以战胜一切,也试图证明仁义能战胜一切。可最后他却为他的固执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前面,我们用两个失败的故事阐述固定思维模式对成就的影响,下面,同样用一个历史小故事——田忌赛马,来阐述成长型模式对成就的影响。
战国时期,齐威王特别喜欢射箭骑马,而且还喜欢跟人比赛,他的技术很好,十次八九次都能获胜。
有一天,齐威王又提出要和田忌比赛,并且愿意用千金作为赌注, 田忌答应了,但是内心很不踏实。
田忌回家以后,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在他家借宿的孙膑,并且告诉他,马分为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上等的马对上等,中等的马对中等,下等的马对下等,赛过一轮决定输赢。
可是田忌的马力气不足,过去总是输给国王。孙膑想了想说: \\这次,我保你能取胜。\\
到比赛的那天,孙膑对田忌说:“你把最好的辔头,鞍子备在下等马身上,当作最好的马与国王最好的马比赛,再用你上等的马与国王的中等马比赛,用你中等的马与国王的下等马比赛,换一下次序,你肯定能赢。”
田忌按照孙膑的指点准备好,开始和国王较量,第一个回合,田忌输了。 可是,第二和第三个回合田忌都赢了,结果,最终的获胜者是田忌。
国王很好奇为什么田忌突然就赢了,就问田忌,田忌将过程讲给了国王,最终,田忌和孙膑都得到了重用。
在这个故事里面的田忌,思维模式是比较固化的,由于过去多次赢不了国王,他心里犯嘀咕,但孙膑就是成长型思维,他敢于挑战,也敢去打破一些规则。
很多规则,都是人制定的,但我们的思维却很容易被一些规定所束缚,有时候我们认为按规矩办事可以很快的达成,而事实上,有的事情的走向,并不在规则内,而在规则之外。
打破规则,往往也发生在成长型思维的人身上,他们不会被一种理念所束缚,敢于挑战过去的认知,也敢于挑战权威,这也是最终田忌和孙膑都能得到重用的原因。
所以,成长思维和固定思维,其实对人生发展上的方向,有很大的导向作用。
仔细观察我们生活中,失败者和成功者的实例,就会发现,成就确实与思维模式有关系,不论我们关注什么技能,什么战略,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思维,还是无法达成最终想要的结果。
那我们要怎么样去改变并且重塑自己的思维呢,下面就看一看第三个部分:
三·如何改变和重建自己的思维模式我把这个部分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发现自己
- 第二个阶段:了解自己
- 第三个阶段:培养自己
发现自己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自我觉知的过程。
我们在情绪非常低落,或者内心有一些抗拒,愤怒,甚至嫉妒,这时就需要我们去观察自己,往往在这些情绪中,会伴随着根深蒂固的固定思维。
这部分,用一个非常常见的,大部分人都会遇到的——结婚问题为例。
主要以我自己和我奶奶之间对于结婚问题态度的转变,来剖析。
我奶奶认为,女孩应该先结婚而后再说立业挣钱。
而我认为,女孩应该先精神和经济独立,之后才是择偶,并且要顺其自然。
我和我奶奶是两种认知,原本没有什么冲突,就是她说说,我听听。但是关于结婚,我内心开始冲突,源于我爷去世之后,我害怕,亲人离世时会有关于我的遗憾。
而我现实面临的问题是,年近90的奶奶和自己结婚早晚的问题。我出身在一个非常传统的家庭,孝顺老人,家庭和睦是家里非常看重的部分。
受家庭影响,有一段时期,我总是不自觉地把“孝顺”和“结不结婚”挂上关系,甚至呢,在我奶奶的引导下,我见了我爸好朋友的儿子,那是唯一一次相亲,跟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从小就认识的人,要能擦出火花早就青梅竹马了,还至于在二十多年后再次感觉一下吗?所以那天之后,我反思了很长时间。
之前我处理这个问题的方式是逃避,我认为我改变不了我奶的想法,所以每次我会搪塞她,告诉她一个时间,什么时候能带回来。
但是这种处理,会让我奶觉得我根本不想结婚,甚至总是应付她,欺骗她。
这是由于我的固定思维造成的,我认为我改变不了,所以我放弃和她沟通,导致我总是愧疚,她呢,总是担忧。
在我不知道自己处于固定思维的时候,我的行为很难发生改变;而当我意识到是我的问题时,我开始尝试和她说出我真实的想法。
这就是第一步,首先要先看见,才有可能发生改变,接下来就是第二阶段
了解自己
这个阶段,我更多考虑的是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有哪些方面,可以退让,哪些方面,绝对不能退让。
并且会分析,是什么样的原因,让我一直不敢告诉她我的想法,以及她在担心什么。
所以,经过分析,我向她说明了我的想法,经过这一次,我奶最终理解了,并且反过来告诉我,不要着急。
这个过程,越是了解自己,行为上就会越坚定,一方面不容易被别人的情绪所影响,一方面会对解决问题产生信心。
接下来就是最后一个阶段,
培养自己
思维不是一天形成的,改变也非一朝一夕。
我奶奶,对于我的问题,也会反反复复,今天想通了,明天又忘了,也需要反复沟通很多次,才会从根本上改变。
我们的思维也会这样,即使知道了成长模式对成就的影响,偶尔也会陷入固定思维中。
在遇到问题时,需要我们不断地重复,强化,刻意让自己用成长型思维去解决,并且要足够相信,最终可以随时处于成长思维。
在《刻意练习》中,有这样一个观点,任何一项技能,通过持续地刻意练习都是可以改变的。我想技能是,身体是,思维同样也是。
我们平时做瑜伽培训,会接触到形形的人,很多人的行为习惯和体态都是由思维构成的,这些形态并非与生俱来的,通过持续的练习,是可以发生改变的。
只是很多人,从思维上都不相信自己可以改变,比如我们常见的O型腿,驼背等等体态问题,就经常听到这样的定义,成人以后,骨骼就定型了,没有办法改变了。
实际并非如此,年龄会让一个人需要练习的周期拉长,但不意味着不能改变,只要思维能跟上,这个世界,不存在定型的说法。
身体通过训练,日常习惯,体态等待都会发生改变,也许不会达到原始的最佳状态,但改变是一定会有的,关键在于,意识到,并且相信可以改变,才能真正改变。
所以,只有在每一次陷入固定思维模式的时候,及时发现并且了解,才能迅速把自己拉回到成长思维,随着重复地练习,才能把这种思维融汇到生活中。
所以我非常推荐《终身成长》这本书,也希望这本书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改变。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9/31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