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神磊磊读唐诗》读后感1500字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是一场情场老手与闺中少女的偶遇——尽管六神磊磊语言诙谐风趣,招人喜欢,我还是感受到了一丝油腔滑调的味道。
六神有货,对于唐朝诗人的简介他是成功的,但对唐诗的解读并未达到我心中理想的状态。比如这一首——
征马入他乡,山花此夜光。
离群嘶向影,因风屡动香。
六神的解读是陈叔宝于这类柔美的东西,有一种天生的敏感,但他觉得陈后主生活奢靡,诗歌写得软绵绵的。这实在是最大的误读。
理解唐诗可以从诗人的人生经历入手,但对唐诗美的欣赏应该抛去诗人的现实因素,单就韵律、格调来品味文字的美。上面这一首诗,我刚读到的时候就特别喜欢,因为它有一种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韵味。所以我并不觉得六神磊磊是一个好的唐诗摆渡人,勉强及格。而给他及格则在于开篇讲了这么几件事——
李白有多少诗留了下来?最惨的说法是:大概十分之一。这个伟大的天才写了一辈子诗,总数估计有五千到一万首,也许十之八九我们永远见不到了……
张若虚,这么了不起的一位先生,到今天留下来了多少诗呢?一百首?八十首?答案令人震惊——只有两首。
唐代的五言绝句里哪一首最牛?有很多人会脱口而出:《登鹳雀楼》,就是每个人小时候都背过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般认为,它的作者是王之涣。这个王猛人有多少诗留了下来?答案触目惊心,只有六首。
再说杜甫。这个同样伟大的诗人,四十岁之前的诗几乎全部失传,而他活了多少岁呢?只有五十八岁。从这个意义上说,可谓大半辈子的诗白写
每念及此,我就觉得自己一定要把《全唐诗》拿来读一遍。
这本书也有读不下去的时候。
讲到李白,讲他身陷牢狱写《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向高适求救。在这首诗里,李白豁出去了。他大大赞颂高适的功绩,把他夸成是一个安邦定国、经天纬地的英雄,最后含蓄地提醒高适:我们曾经是朋友。信的结果是石沉大海。
这让我一度接受不了。因为我所认识的李白是那个我欲攀龙见明主的李白,是敢说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的高傲的李白。是,我不在生死攸关的环境里,不能全然体会李白的心境,但诗人不是该有一颗赤子之心吗?纯净的灵魂和高尚的行为不应该是一起的吗?这让我难以接受。
思量再三,还是选择接着读下去,因为唐诗本身就是美的。而后在杜甫那得到了治愈。
以前读古诗词,一读到杜甫的诗词我就跳过。那会儿是真喜欢不来,读杜甫的诗就像一个一脸愁苦的三十岁中年大叔在和你抱怨:哎呀天这么冷我家房子漏了被子又破,哎呀他们又打仗了我和我老婆异地了,真是烦死了。
而在六神磊磊的笔下,我看到的是一个深情而谦逊的杜甫。杜甫有一句诗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写的是他在乱世中跑回家,妻子又哭又怪他怎么还活着?这句诗很耐人寻味,不说“喜”我在,不说“惊”我在,而是“怪”我在。这个“怪”是后怕,是心里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之后的悲喜交集,禁不住热泪盈眶。
所以初见此诗给我的震撼,不亚于易安那句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这两句没什么特别的,写的都是寻常儿女情,然而其中透露的至性至情,却是人间最美的东西。
自古皆死,不朽者文。我非常同意六神磊磊的观点:大唐之所以为大唐,经济政治繁荣是其血肉,而唐诗是其筋骨。司空图是他用来结尾的最后一位诗人。这老诗人有意思,别人请他做官他装疯卖傻,成天写不用名山访真诀,退休便是养生方类型的养老诗,结果大唐一覆灭他就绝食而亡,其文人气节令人敬佩。
我一直迷茫,没有一个可以坚定地指导内心的东西,而眼下的唐诗似乎又是一条方向——
二十三岁的我,是那个“提琴一万里,负书三十年的青年;
三十岁的我,可能是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的小丈夫;
六十岁将取一壶闲日月,长歌深入武陵溪,也不赖嘛。
活着真好。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9/31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