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下的大裂变》读后感_2400字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下的大裂变》读后感2400字

春秋战国这段历史,由于年代久远,有关史料记载又晦涩难懂,因此是虽“心向往之”却未能稍作较深涉猎。这本书从典型人物入手,一边讲故事一边暗合当今进行适当评论,讲故事,有前因有后果,作评论,幽默辛辣而发人深思,通俗有趣,阅读过程可谓愉悦享受,可过后再回味竟是不甚了了……年岁大了大概都这样。现将印象颇深的人物故事及一些感想记下来留作以后回味,别时日一长全忘掉了。
最牛齐桓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齐恒公与公子纠争夺权力的斗争中,公子纠集团的主力干将管仲对齐桓公是穷追猛打不遗余力,甚至差点亲手射杀齐桓公,齐桓公对管仲可谓恨之入骨。夺取权力后的齐恒公设法把在鲁国避难的管仲弄到齐国来……竟不是杀掉解恨而是要重用,管仲也是当仁不让,狮子大开口要地位、要权力、要财富,齐恒居然很爽快,封卿、拜相、赐三归,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恒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从此延续强势地位近百年。有管仲在一手操办,齐恒公这霸主都在干什么呢?吃喝玩乐夜夜笙歌,他就一点不担心大权独揽、曾经的死敌把他颠覆了?齐恒公知人!他深知管仲的政治抱负、品行、操守,知人而又能排除杂音坚决重用,这就是齐恒公玩乐一生成就霸业的诀窍。反观后来的齐景公与晏婴组合、夫差与伍子胥组合,未能成就霸业,不是晏婴、伍子胥才能不及管仲,而是齐景公、夫差的识人眼光、政治胸怀与齐恒公相差太远了。若是一国最高领导人事无巨细亲历亲为,大致来说不是无人可用就是有人不敢用,往往是左右虚与蛇委、渐次奸佞上位……
最叹宋襄公,付出权力和生命的代价捍卫礼乐文明却遭受 嘲笑数千年。宋襄公死抱旧的礼乐制度,以为爵位高理所当然是众诸侯中的老大,竟不自量力,代周天子会盟定规矩,要知新的规则是凭实力说话,一个弱小诸侯强充老大岂非笑话?在受到楚国的羞辱后,宋襄公不顾左右劝阻要与楚国开战一见高低,于是有了致使宋襄公遗笑数千年的泓水之战。本来宋襄公是有机会击败楚军的,楚军渡河队形混乱时是一个机会,楚军渡河后队形未整时又是一个机会,可是宋襄公一定要等到楚军队形整齐后攻击,结果是一败涂地,自己也被射伤而死。楚军敢于渡河决战,就是吃定宋襄公是仁义君子不会乘人之危,可以欺之!根据旧的礼乐制度,战争目的是“争义不争利”,战争的手段是“不重伤,不禽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列”,就是说在战争中要讲人道主义,讲信义,对于已经失去抵抗能力的敌人不能穷追猛打,不能搞偷袭,要求战争的双方在完全公平的条件下开战,说到底,这是礼乐文明人性光辉的体现。可历史到了春秋时期,战争是“合于利而动,兵以诈立,兵者诡道也”,礼乐文明式微,“人性的光辉”逐渐消散,在战争中“讲原则、讲人性”成为“迂腐愚蠢的笑料”,为了权力、资源,人类象野兽一样残酷博杀、你死我活、斩草除根、绝不留情,因为战争中失败一方“无法承受失败之惨”,因此是“死也要咬下你一只耳朵”。直到二十世纪中叶,人类终于醒悟了,原来保护敌人也是保护自己!于是制定了一个《日内瓦公约》,规定了战争中的人道主义原则,至此整整两千年前的宋襄公在天之灵也该欣慰一笑了罢?宋襄公宁可葬送取胜的机会,也要恪守礼乐文明的普适规则,坚持在残酷的战争中贯彻人道主义,最终把性命也搭了进去,可谓是捍卫礼乐文明“人性光辉”的殉道者,那些信奉“你死我活、成王败寇”、嘲笑“蠢猪般的仁义道德”的英雄、伟人们则必将成为历史的受谴责者、受唾骂者。
最敬赵武灵王,革新图强,以身作则。赵武灵王时的赵国,东齐西秦、南魏北戎,周边环境极为恶劣,赵武灵王的应对措施是政治、经济、军事全面改革。所有改革无非是利益重新划分的过程,必然会受到既得利益者的强烈。赵武灵王的办法,一是以身作则,改革请从我始。胡服骑射,穿胡服就阻力极大,赵武灵王就自己先穿起来上朝办公。二是允许争论不搞一言堂,更不搞言论管控。对那些威望高但思想保守对改革持消极态度的士大夫,赵武灵王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耐心沟通而不是用权力打压。历史上的一些改革之所以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改革者只改别人,不改自己,老百姓看不到改革者的诚意,赵武灵王率先垂范,让国人看到了他进行改革的真心,而不是打着改革的幌子,对老百姓进行掠夺和折腾。当今一些领域的改革,改来改去几十年不见进展,比如政府官员财产公开,为什么不能学一学赵武灵王请从我始?找几个地方在底层官员试点,试来试去多少年也没试出个名堂,现在干脆不提这茬了,这也太搞笑了吧?
最屈孔孟之道,明明是崇尚个性自由、人格平等,却硬是被扭曲成维护封建专制道德的奴才哲学。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的是双向的道德责任,即君主要像个君主的样子,尽君主的义务;臣子要像个臣子的样子,尽臣子的责任,父子也是这样,用现在的话讲,叫处于各种关系中的人,既有权利又有义务,权利与义务相统一。至于秦汉以后演变成上下尊卑、等级秩序,这己不是孔子的原意。孔子学说可概括为三个字:仁、礼、和。仁就是人要有恻隐之心怜悯之心;礼就是社会要稳定讲秩序;和就是允许各种声音各种观点存在,并使之和谐。孟子更是不得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这些言论使得孟子学说自秦汉至隋唐一直被埋没,宋明以后经儒学们删改演说,才逐渐取得尊崇的孔孟地位。而“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更是成为激励一代代仁人志士砥励前行的座右铭。孔孟之道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曾遭到非常不公的待遇,其崇尚个性自由、人格平等大概才是主要原因吧?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中,还有喜感的晏子、第一循吏孙叔敖也不可忘记了。晏子的“二桃杀三士”满是辅政除奸的智慧,“甬贵履贱、社鼠猛犬”满是劝谏的智慧。孙叔敖为官廉洁、公正、严格,其事值得当下众多关在监狱里的贪官们多看看,或许能促使他们在羞愧中猛醒?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9/31438.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