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智人》读后感1400字
(2019年第二本书)
“当我们在说人类时,我们到底在说什么?”看到书里的这句话,脑海中浮现出去年盛夏的一个晚上,友人皈依的上宝问我:“你觉得你为什么是人?”,我当时的表情肯定是一脸懵的,对于佛教的因果轮回,至今不得其道。回到自然科学的角度,河森堡给出的观点是“匮乏”,匮乏塑造了人类的模样,匮乏塑造了人类的历史。
全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如果让我用打分来评价,第一部分9分,第二部分7分。从人类进化的辽阔尺度上,300万年的早期人类历史天然带有神秘到让人心生敬畏的色彩,对于进化的过程,作者通过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引出了他的思考,着实让人脑洞大开。比如:
人类是如何开始直立行走的?
随着气候的剧烈变化,雨林繁密的植被逐渐变得稀疏,林地渐渐地被大片的草原隔离开来,古猿曾经依赖的食物随着雨林的褪去,分布得更加广泛且稀疏。为了应对这种食物的匮乏,古猿们不得不从一个摄食地迁徙到另外一个摄食地,但是两地之间的距离往往相隔很远,在能量补充困难且需要长距离转移的环境中,一种节能的移动方式就有了巨大的优势,那就是站起来用双腿走路。
为什么我们的脑容量会越来越大?
关于生存的知识对于物种个体乃至族群的延续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脊椎动物来说,每当致命的匮乏来临时,那些脑容量大的个体会更加高效地调动自己脑内的知识,以更好地应对匮乏的考验,而那些脑容量小的动物个体在匮乏来临时,更有可能因为脑力不足而走向毁灭。
为什么智人逐渐壮大,而尼安德特人却走向了灭绝?
智人独特的认知能力,他们可以将各种事物的属性抽取出来,然后对其进行运算和组合,使得这些原本彼此独立的属性叠加在一起,释放出前所未有的神奇效果。
虽然这种从实体对象中抽取属性的能力有内在的局限性,但智人正是凭借着这项了不起的技能得以在事物和事物之间以及人和人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连接,进而发明创造出很多复杂的复合工具。
人类大脑的额叶部分位于脑门正后方,这是人类最晚近演化出来的脑部区域,它与社交、记忆、情绪管理、逻辑演绎等复杂的心智活动密切相关,而尼安德特人的大脑,恰恰是这一区域发育得较差,这也很可能是他们相对于智人来说在文化行为上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的原因之一。大脑过多地应对光照的匮乏,而放弃了其他部位的发展,或许正是在这种限制下,尼安德特人的大脑无法承载复杂的心智活动,包括从事物中抽取属性。
另外,本书提出的“折叠时间”的概念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对此的描述有种莫名的魔幻感。
一百多万年前,奥杜威峡谷中的能人手持的那块简陋加工的石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一小块时间的容器,当我们的祖先使用它时,折叠存储在里边的时间就会被释放出来,让他们可以比自然界中其他的物种以更短的时间、更高的效率达成目标,这目标并不仅限于吃东西,它包括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事情。
作为一本自然科学读物,作者出众的讲故事能力让人读起来毫不费力,多种学科的知识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给读者,实属难得。如果当初我的老师能也有这种能力,估计我会更早的喜欢上历史吧,哈哈。
说完优点,也提提不足之处。“匮乏”的思想贯穿全书,前半部分确实很有说服力,但是在后期的人类文明史上,显得比较单薄。另外,建议再版时增加些插图,比如阿舍利手斧、后母戊鼎等等,免去百度的麻烦,提高阅读体验。读友们对书中的很多知识点贴心的做了注释,还有许多有趣的想法,不亚于阅读的乐趣,这种跨时空的互动也是我喜欢读电子书的原因。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9/31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