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平凡的世界(套装共3册)》读后感_4000字

《平凡的世界(套装共3册)》读后感4000字

“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里,在氤氲的水雾中重看这一部对我而言意义非凡的书,如同与一位老朋友会面,内心充溢着淡淡的温暖。自六年前与它相识,第三次再次回顾这个不平凡的故事,蓦然发现,不一样的年龄阶段,对于《平凡的世界》的感悟也不尽相同。而那些曾经扎根于平凡努力造就着不平凡的日子,也仿佛在漆黑的夜中漆黑的眸子里熠熠发光,噼里啪啦地燃烧着,星星点点,却产生了足以撼动内心的灼热感。

而仔细一想,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的时间,也刚刚好六年。他头三年到各地考察、采访,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还深入铜川煤矿体验生活,依此来构思小说的框架、人物、情节。后三年他勉力创作,意图通过文字来展现若干年前青春的画卷。六年对整一段人生而言可以是一个过渡的过程,也可以是蜕变的过程。六年风雨难计,所幸,一次次的阅读与思考,似乎对生命能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第一次看《平凡的世界》,仅仅是因为班上的同学在互相传阅,便细细地看了一个星期,越看越心潮澎湃。对我来说,那是真正意义上看过的、给我带来深切感受的一篇长篇小说。文中的每一个人物的精神发展变化深深牵动着我的心,他们的音容笑貌仿佛也在我的脑海中清晰地展现。

而今回顾,引发内心蓬勃情感的源头,竟是难以忘怀的“意难平”。纵是举案齐眉,终究意难平。不完满的结局常常带来遗憾感,遗憾感的产生引发“批评”行为的产生。因为有了对于作品的评论,对于这份作品的理解程度便更加深刻。完满的结局让读者的内心产生愉悦,而不完满的结局,常常使得心中产生一种“欲得而不得”的惆怅感觉,“得不到”的感觉,往往比“得到”的感觉更加深刻。所以人们常常期待着美好的结局,却在不完满的故事中一次次流连徘徊。

第一次的阅读,给我带来意难平的感受的便是少安与润叶之间的感情及他们之后的发展。两个深爱着彼此的人,却因为社会关系的不对等、少安发自内心的自卑、润叶父亲的阻挠,最后选择了分道扬镳。少安是个非常有能力、有新思想的人,他的人生一直在为了家而打拼,他放弃了学习的机会,成为了一个农民。但他很有才能且有野心,在大潮流的影响下坚定自己的想法。他18岁便凭借着“精明强悍和不怕吃苦的精神”被推选为生产队队长,成为双水村的“能人”。责任制实行后,他号召分组种田,并在村里盖起了烧砖窑,最终成功致富。少安其实一直都在为着家人而活,为着家的兴盛而努力奋斗,他的身上肩负着家庭和政治的双重压力。所以他不能任着自己的性子来选择自己的爱情,他找到了一个最适合与自己结婚的女子,将这一份夫妻之间的感情慢慢地转为亲人之间的感情。“是的,亲爱的人。从今往后,我们就要开始在一块生活罗。但愿你能永远象现在一样,爱我,全心帮助我,和我共同撑扶这个穷家薄业吧……”

而本该拥有着深厚感情的少安和润叶,却不得不在一条名为“生活”的道路上彼此分开。因为家庭的原因,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其实仔细一想,这样的安排其实还是最为合理的。倘若少安不顾他人的阻拦执意娶了润叶,两个人虽然彼此拥有着感情,但两个人思想和生活习惯的差距,则会在漫长的生活轨迹中逐渐浮出,拉出难以更改的裂痕。生活对于两个趋于不同道路的人,向来都是十分公平的。人们常常期盼着美好的结局,却也明白物以类聚的道理。只记得那个坐在河岸上的润叶,望着流水忆起曾经与少安表白心迹的那一刻,而今物是人非,各自远去,内心的痛苦是难以估量的。

“田润叶坐在这河岸上,望着春日里东去的流水,忍不住又勾起往日的情思来。她想起去年的现在,是她和少安两个人坐在这地方。她当时心儿是怎样嘣嘣地欢跳啊!可是一年以后的今天,她一个人坐在这里,胸膛里象装着一块冻冰。抬头望,桃花依然红,柳丝照旧绿;低头看,青草又发芽,水流还向东。可是,景似去年景,心如冰火再不同!

她耳边依稀又听见了那缠绵的信天游从远山飘来——正月里冻冰呀立春消,二月里鱼儿水上飘,

水呀上飘来想起我的哥!

想起我的哥哥,

想起我的哥哥,

想起我的哥哥呀你等一等我……

两行泪水再一次从她的眼睛里涌出来了。此时没有人唱这歌,但是她听见了。哥哥,亲爱的少安哥!你为什么不等一等我……”

这一段的描写让人心下一叹。加上第一次看的时候正值情感萌发的青春时节,因为喜欢一个人而暗自伤神,于是对其中的情感描写产生了共鸣。我还记得那一个个黑夜,在顶楼角落的大灯下刷习题的时候,因为闻知暗恋的男生喜欢的是别人时心中溢出的满腔的伤感,听着《哪里都是你》里令人伤感的歌词,心中的疼痛或许与此时润叶的感受不差一二。因为有了相似的经验,所以产生了怜惜的感觉。如今仔细回想,六年匆匆而过,昔日看似浓烈的情感,到现在回想起来却像一块苦中带着甘醇的巧克力,回味无穷。润叶此时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经过多年时光的淘洗也逐渐淡化,她与向前的婚姻从一开始的逃避到最后的承担责任,也可以看出在她心中一种新的精神力量的崛起。

“这个平凡的世界里,人的命运是如此微不足道,而其中的挣扎与奋斗却又如此壮烈与不朽。”重温《平凡的世界》,其实也是一种怀旧,一种试图寻找对于青春的回忆、试图穿越生活的障壁去触摸若干年前思想变化还没有那么丰富的自己……或许,读书是为了积累经验,若干年后的再一次重读,就仿佛带着审视的目光,去追寻当初那个时候的自己。

第二次重读,适逢《平凡的世界》电视剧播出,引发了经典重读的热潮。而那时身为高三学子的我,学习上的压力急需找到精神的一处栖息之地。似乎没有任何犹豫地,看完了电视剧之后,我便再一次回顾了一遍那个印象深刻的故事。电视剧的片头、片尾曲非常有陕西特色,一句“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的念白,配合那种黄土高原上农民劳作时呐喊的号子,顿时觉得浑身上下的每一个细胞,都开始溢出那种对于黄土的深深的依恋感。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这样隐秘的感觉让我仿佛看到了每一个炎黄子孙对于土地的那种深切的情感,这种情感不分时间、不分空间,就那样埋在骨血里,成为深切的记忆。

如今回想起来,《平凡的世界》电视剧的播出,成为了我再次了解《平凡的世界》的契机。那个时候通讯不方便,能看到的新闻不多。那时查询资料的时候看到一篇评价《平凡的世界》的文章,印象非常深刻,于是把整篇文章都工工整整地摘抄到了抄评本上。如今三年已过,本子不知道放置何处,但一直觉得那篇文章给我带来的春风拂面的感觉,一直记忆犹新。回忆至此,又打开“人民网”寻找了一番,竟让我又找到了这篇文章,顿觉奇异。重读一遍,那时看书给予我的感觉,似乎又随着文字的跃入眼帘而慢慢地复苏。只可惜那时没有及时地记下感想,此时读来,只能够感受到当时的那种震颤感。在此摘录一些印象深刻的段落:

古人品诗,有“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之叹。今天,不管是捧读小说,还是观看电视剧,很多人都会有共鸣:“我就是孙少平!”

很大意义上,《平凡的世界》讲述了年轻人成长与奋斗的故事,它凝结了一代人共同的生命记忆,人们总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身影。更重要的是,这种青春叙事,像一束永恒的光,超越了特定年代,依然照射着当下的青春世界。

孙少平连5分钱的丙菜都吃不起、只能偷偷啃黑色“非洲馍”,生活的艰难,今天蜗居地下室的“北漂”们何曾没有体会;孙少安赚了第一笔钱,与妻子在窑洞里激动相拥,创业的喜悦,那些收获订单的淘宝店主们其实感同身受。前几天,山西太原举办大型招聘会,求职者人山人海,场面壮观有如春运。

看那些年轻的面孔,有多少人坐着驶离山村的火车来打拼,有多少人扛起“烂包”的家庭来找出路,又有多少人牵挂着自己心里的少安、润叶,去谋一个幸福的未来?从黄土高原的窑洞,到繁华都市的街头,尽管30多年时空变迁,但改变自己、改变命运,始终是青春激流中最为真切的呼声。

……

洗尽铅华始见真。相比那些勾心斗角的宫斗剧、胡拼乱凑的穿越剧,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有着风吹麦浪般的清新。它不加“特技”,更不炫技,回到了生活本身,回到了人性本真,就像孙少平那清澈而深邃的眼睛。一幕幕感人场景,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情节,让人感慨“只要有人的地方,世界就不是冰冷的”,让人为“利他”的真爱泪奔,让人感奋不走捷径的奋斗,才能真正“让手里的黑面馍变成白面馍”。

……

站在时光的河流之上眺望,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平凡的。无论时代场景如何变幻,“人应该从各种磨难中走出来,精神上强大起来,变得更坚强”,这是每一代人都需要经历的精神成长,也是一个民族焕发青春活力的心路历程。

尽管从头至尾,孙少平都没能脱离所谓的“社会底层”,但从他身上,人们看到了人性的温暖、奋斗的执着、美德的力量。在精神坐标闪耀的世界,他是真正的王者。对这种价值的珍视与礼赞,深藏着打动一代代人的心灵密码,正如路遥笔力千钧的书写:“真正万古长青的却是普通的无人纪念碑——生生不息的人类生活自身。是的,生命之树常青。”[1]

[1] 来自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詹勇《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平凡的》,人民日报,2015年4月2日。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10/31635.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