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风雨张居正》读后感_2700字

《风雨张居正》读后感2700字

《风雨张居正》起初想读时候,一来是名字取得亲近,不像有的书取个名字夸张得很,读起来貌似很霸气实则浮躁得很;二来书封面上的小人画得还有几分和蔼,跟那本不太熟悉的印象到有几分出入,反到想翻开几页看看。看了几页,觉得还有点意思,旋即读完,略有小感。
说实在的,以前对这有明一代宰辅-张居正也是不甚了解,对其人其事,每次遇到也就大致略过一二,未曾有过什么深究,对其印象大致无外乎就是:首辅,变法,褒贬不一,莫衷一是。读完这部书,除了增加一些了解之外,也改变了不少的看法。
首先,说是一本书,看得出来大概是作者把自己的讲义整理而成的,严格说来是一堂堂的课,可以分集看来着。不知为何,最近越发觉得自己的历史观肤浅至极,几乎已经到忍无何忍的地步。不知什么原因,似乎最近喜欢读历史的人多了起来。因为历史是过去的,是不是真的发生过?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不管你是怎么知道的,得到信息至少二手的,既然是二手的,那肯定就被人为的加工过。很多书容易犯这个毛病,在讲历史故事的时候,作者“个人感情”太过浓烈,这类书大抵是不太好看的。
当然历史类的好书也是不少的,就个人来说,像《流血的仕途》、《大清国相》这一类的历史小说,有历史背景,故事性强,可读性高,人物刻画明显,学术性却要差一些。而《万里十五年》,《历代政治得失》这样的学术性书籍,看待问题可能就比较鞭辟入里,态度严谨,以事评其事而论其人,趣味性就少了一些。但有一点却是绕不开的,历史进程再怎么发展,其核心还是在于人而不在于事。
人在做决定时候,不仅仅看他面临什么样处境、具备什么知识还和他心理和情感因素息息相关。一个人可以选择克制自己,也可以选择放纵自己。
就目前的我看来,历史的走向,偶然远远大于它的必然。
这本《风雨张居正》我认为它讲得好,最大一个原因就是它不仅仅是讲了张居正在历史做了什么事,更是从一个有情感的人出发去介绍。当然,作者自然是从推崇张阁老的角度出发完成这部讲义的,所以对于外界对张阁老的攻讦难免有些袒护之言,亦是情理之中的事。
张阁老平生最大梦想和功绩就是改革,古代人可能比较喜欢叫变法。他是一个实干家,自从国家出现至今,变法恐怕是世界上最难的事了,对于自己会面临什么样的阻力,这位阁老大人心中比谁都要清楚。作为一国的政府首脑,想为自己或者想为家族谋点利益,平平稳稳度过,想必不是什么难事。但是,总是会有那么一些有梦想的人,有实践,也有坚持,想去报效他认定的那个国家。
国家强大,在他看来才是人世间最大的真理,这样的政治家,才是世俗的。
为了改革,所有的阻碍都要清楚,为了改革,有些绿灯也可以开。兰芝当道,也要除掉,这并没有什么可惜的。要问改最大阻力是什么,并不是制定什么制度,而是人,那些反对你的人。有人说,张居正借此打击异己,培植私人势力,但是也要问一句,这些“异己”是不是都是改革反对派,不打击他们,又怎么可以推行自己的法令?
今天的中国,似乎又在了历史的拐点,这个拐点又有多少阻碍需要革除?
世间上,有些很浅显的道理,可是人们的目光短浅的总是看不到。当国家出现状况,步履蹒跚的时候,那些世家大族难道不知道国家的长治久安,兴盛富强对他们这些站在利益阶层顶端的群体来说才是最划算的。所以,到了崇祯要朝臣出钱那真是一分钱都是难筹集,非要等到李闯王的刀砍下自己的脑袋。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从这本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张居正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更加细腻的是,我们可以去深入剖析这个人,他的人生观,他的立场,他的信念。面于奸相严嵩,既能保全自己,又不与之同流。对于徐阶、高拱,公私分明,既不因私废公,亦不公报私仇。但人也会变,以前为了变法,对于一些攻击和诟病,能忍也就忍了,但是“夺情”事件之后,心态就发生很大转变,变得急切,书中用的词是“操切”。说实话,这个词,我记忆里似乎并没有听过。不过也很好理解,就是以后做事就没有那么多“废话”了。从一个人的情感去解释一个人的行为,或许也是这本书可读的一个很大的特点。
其实,真实的历史就是这样。讲历史人物还是不要离开他的情感。
十年,这个国家朝着他想象样子在发展。临终之前,或许他对自己的一生应该是满意的,或许又不是。两件事,一、他没有为自己百年之后给这个国家推荐一个继任者;二、他的学生万历皇帝并没有继承他的遗志,反而是清算了他,推倒了他的全部改革成果。有人说,大明亡实亡于万历,这话对,也不对。崇祯在位17年,并不能说完全没有机会,就看你有没有能力收拾这个摊子。要不然,闯王破城之日,群臣一空而散,愿意留下来的只有宦官,留下一句“忠贤若在,必不至此”,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无论是张居正,还是万历皇帝可以说他们都决定了历史的轨迹。
或许,有时历史真是一个笑话。
只是,世间已无张居正。
人亡政息,大概是“人治”社会最大的“悲凉”。
一直认为,历史并不是经世致用之学,却类似于一面镜子,想事情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照照。网上有段时间一直流传,说是中国最聪明的都选择对金融、经济,对于科学技术却不是他们第一选择为人们所诟病。以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才是国家富强的表现,作为最优秀的人应该去学这个。现在,我却不这么认同,社会学科才是最复杂的问题,今天的世界是经济世界,我倒觉得最优秀的人应该去学经济,社科还是法律。制度才是国家强大的根本保障。
没有张居正,戚继光,谭纶、李成梁这些人又怎么建立功业?让我们这些吃瓜群众可以看到残阳下抹过的一丝铁血!
改革,改的是制度,变的是法令。
未来中国要朝哪个方面去发展,怎么做才能保证他可以朝那个方向发展。这是中国政治家,经济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思考的一个问题,这是不是需要最优秀的人才作为保证?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给我发了一些她暑假实践记录下的一些照片,内容是他在陕西某个农村实地的采访。大抵讲的是偏远乡村的贫困,让人细看实在有些不忍。她还给我发了一些她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她和当地小孩聊天的一些记录。我想她肯定是想听听的我的一些看法,本来我是绝没有不回复的理由的。但是,我还是没有回复,我想她肯定伤透了心。
写了又删,我确实没法回复。年轻的人,大概会走向外面的世界,走到一个他们回不了故乡的地方。留守的老人,平平常常的生活中着,安安静静的等待着,最后烟消云散,好像不曾来过这繁华的世界。
我不知道说什么,妄语之言,还是不要随意的发了。
不在世俗间,如何染红尘?
有道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乎焉?
然而,凡事是不是又均有例外?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10/31650.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