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自以为的极限,只是别人的起点》读后感1800字
很意外这本书会成为新年读完的第一本书。准确地说是听完的。
听的过程中又发现励志书的一个特点:不用动脑。床上听,路上听,吃饭听,睡觉听。。醒来发现讲的内容跟之前差不多。
懂得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给这个命题想过很多个答案,最简单暴力的一个是:缺乏执行力。
老师说,那些最爱找各种神奇的学习方法的人,通常是最不愿意动脑花功夫最少的;聪明人说,看励志书的都是低智商的loser;特立独行的猫说,你还在为每天几点起床如何拯救拖延症抗争,别人已经开始狂奔甚至是过劳死了(真的吗?那我更没有理由去拼了:)。
道理大家都懂,只是不去做;有人做了几天就放弃,有人一做就是几年。作者写了七年然后开始以此为生。书中也介绍了不少坚持的人,哪怕是最简单的体力活、技术活,甚至是在朋友圈做微商这种看起来没有技术含量的活儿,时间久了,也能建立起自己的资源和优势,成为某种程度上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人。
我在微信读书上读了一年多书,途中有人问我读书对我最大的影响或者改变是什么。我绞尽脑汁回了一千字给他,从自行车刚被偷自己心态的变化说起,到各种观念上的改变,后面发现对他没什么影响,他还在自己的想法里打转。我把回答删了,他也把我删了。
后来看到一句话:你只能容忍你自己发现的真理。
幡然醒悟。
道理都懂,可是一定要自己重新发现一遍经历一遍领悟一遍,才能感同身受。
如果今天再让我回答一遍那个问题,读书有什么用,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没有用。
说到底,读书只是所有精神消遣当中,最便宜的一种。想靠少量的投入获得不成比例的利益,那叫做投机,也是一种典型的穷人思维。作者在书中说,有人愿意花几万块买个包,有人花钱打理自己,有人愿意花几万块去接受培训,有人舍不得买书,嫌贵。最初选择的不同,决定了后来的方向。价值观的不同,决定了最初的分野。
观念不能改变,行动不能持久,奇迹只是意外。
看了若干励志书,发现都是姑娘写的,这些姑娘都有以下特点:都是文科生,都认死理,而且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都有过艰苦奋斗的经历,都认为经济要独立感情要独立,并且,都没有幽默感。
她们最初一眼就能望到自己的未来,通过努力拥有了不同的未来;她们的后来,你一秒就能想到:事业有成,家庭美满。标准化的成功。换个好听的词,叫幸福竞争力。
少了什么呢?意外,趣味,随性。一切都像是预谋,一切仿佛都在计划中。
取法乎上,可得其中。看励志书,思维就已经沦为普通人——顶多是积极进取的普通人了。
于是我一不小心看了一本又一本,假装积极进取,结果却越来越默默无为。
书中提到一个细节,作者到北大去进修,被老师一眼看出不是那的学生。为什么呢?因为不够聪明。聪明的人通常都很努力,而且群聚。他们要么自带火箭发射器给自己助推,要么被身边的人激励,要么趁你不注意的时候又喝下一瓶功能饮料。在大家都在为意志力不足而抗争的时候,牛人却一直在狂奔。这也是为什么好的大学红牛消耗量要远远高于周围地区。
表观遗传学的观点认为,先天和后天并不像大家想象当中那样泾渭分明,事实上它们会互相影响。行为会改变基因的表达。翻译成白话,努力也是一种天赋。
所以,就算你天天看励志书也没有关系,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以行动为支点,以时间为杠杆,也能撬动那看似不可动摇的现实。
有人问查理芒格对年轻人有什么建议,老头子运用他的复利原理说道:
每天起床的时候,争取变得比你从前更聪明一点。认真地、出色地完成你的任务。慢慢地,你会有所进步,但这种进步不一定很快。但你这样能够为快速进步打好基础……每天慢慢向前挪一点。到最后——如果你足够长寿的话——像大多数人那样,你将会得到你应得的东西。
你不必非常出色,只要在很长、很长的时间内保持比其他人聪明一点点就够了。
由此我想到了某种行动上的复利原则:你不必一次就做到完美,只要从现在开始做,一直做,做得比之前好一点。这种进步积累起来,一年,两年,三年,也可能更久一点,你会发现自己已经走了很远,有可能到达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地方。
这句话适合像我这样悲观的人。乐观的人容易高估自己的行动力,更要重实践。
放在写作上,作者也有类似的观点:不必太在意技巧和观众,也不要一开始就指望靠它赚钱。只有埋头写,一直写,才有可能发生意外。
以我的观察来看,大部分能够出版的东西,其实都跟文采和思想无关。这是个好消息,也是个坏消息。万一写出来的东西自己都看不下去怎么办?
那也只能先写。
新的一年,少说多做,蒙眼狂奔。括弧,写字吹牛除外。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10/32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