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读后感1300字
四月,最残忍的月份:万物开始复生,而逝去的生命却显得沉闷和寂寥……。读了《黄金时代》。又开始想起浪漫骑士“王小波了。他对“被设置的生活”的反抗、对自由和思考的追求是如此生猛,什么也锤不了这种劲头,令我为之动容。
《黄金时代》短短三万多字,打磨了二十年。机密精巧,又浑然天成。洗髓易经式的结构改造让作品增添不少韵味,语言简洁明快,一点都不拖泥带水,给人一种特放浪不羁,洒脱随意。
在“文化大革命”场景得以出演的《黄金时代》,对“文化大革命”的书写与其说是“文化大革命”历史的浮现,不如说是“文化大革命”历史的“遮没“。在王小波那里,“文化大革命”时代并非一个禁欲时代、并非一个人性扭曲直至丧失本能或沦落到只有本能的时代,至少在《黄金时代》的第一辑中,的场景喷薄、灿烂。而且不仅在王二与陈清扬那里,而且在围绕着陈清扬的荒诞情境之间,在无数的交待材料与“出斗争差”的场景之中,“性”成了那幅灰暗、荒芜、“无趣”的底景上的无所不在的化妆狂欢。就这样,在那个恐怖和荒谬的世界里,爱与性成为了他们的黄金时代……他摆脱了传统文化人的悲愤心态,创造出一种反抗和超越的方式:借用这个突出的对象与奇异的载体,表现文革时期人们受到的压迫。即巧妙的隐藏了自己又睿智地展现了一个禁欲的时代,望的增殖、病态的敏感、种种畸变,以及性话语的多相性的无所不在。
浊者见之谓为淫,清者因之以成圣
“性“左右着《黄金时代》的发展脉络,不论是王二和陈清扬的敦伟大友谊;还是老鲁的“猛扑”与王二的奔逃;以及X 海鹰对王二无尽的“帮教”;与“姓颜色的女大学生”的青春期的性萌动并最终发展为“吃忆苦饭”式的性关系等,都说明“性”间或成为进入那个时代梦魇般的迷宫的索引。但是将王小波作品指认为“小说”,“政治”场景的“”化装演出等都是一种误读。在王小波笔下,性别场景,关系,并非一个反叛的空间或个人的隐私空间;而刚好相反,它便是一个微缩的权力格局,一种有效的权力实践。
王小波以“文化大革命”为背景的故事,并非“文化大革命”故事,他不过是在文学的游戏规则的创造性重组中,设置了阅读的陷阱——一种有具体所指的、有深度模式的阅读惯性的陷阱。就如在《革命时期的爱情》中,老鲁之追王二之逃,构成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戏剧场景;那么它便以王二像个“马弁”或“奴隶”般追随X海鹰的自行车之后来“平衡”。
革命时期的爱情
爱情,我的脑海里:一定是浪漫的、美好的,就像一位优雅端庄的女子,又如一位彬彬有礼的绅士;而王小波笔下的爱情并非作为古老人性信念基石的“爱情”神话,爱情衣衫褴褛,极尽原始与性感,用“性“解构着爱情,也用性结束着爱情!
读王小波是因为他的文字具诗性上的美感,断句也更具音乐性,措词注意韵律;其次他的幽默感和想象力;以及他在“贬低式的自嘲“和“骄傲式的自嘲“中的游刃有余。这一切都让王小波充满了力量,这种力量,其实说到底,就是小说的力量嘛。我们今天捧着王小波的小说,就像王小波儿时捧着马克·吐温、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一样,写下这些文字的人,早就死了,你只能看看而已……
不管怎样,我决定再多读读王小波的书!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10/32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