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遗憾 不离开:张幼仪传》读后感1500字
有人问张幼仪,你爱不爱徐志摩?张幼仪说,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的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在另一本主打写林徽因旗号的书(最后演变成林徽因和徐志摩的一本书),看到的以上这段话,也正因为那本将林徽因用很多仙女般词汇堆砌的书,想要看看这段有名的三段情中,个性鲜明的四个人,到底是怎样的?想了解更加饱满的人物背景,以及其他作者对于他们的解读。
幸好,这本不再矫揉造作,作者比较客观。
一个人在看一本书的时候,其实非常容易代入主角的人设,而最难得的是在读者代入人设时,作者将人设写的客观,书的主线明了,是张幼仪这个女人,而不是徐志摩和张幼仪,这点让我长吁口气。
张是那个时代下女性的缩影,有着几千年‘女子无才便是德’中国文化熏陶下的,被三从四德框住的属性。
但当时的大环境下,西方开放式思想文化传播到中国,这种碰撞下,很多没有资源的普通人,还是日复一日,重复传统。
而张幼仪出身算是大户人家,二哥是她跳出框架的契机。
裹脚又放脚[中间穿插的小故事很有意思,有位妃子裹脚跳舞楚楚动人很美,所以开始流行裹脚,颇有东施效颦的意味],苏州女校,出国,婚变,学德语,丧子,回国照顾前夫家人,一手打理和八弟创立的服装品牌和担任银行经理,帮助前夫操办他母亲的后事及前夫后事。
一个能在丈夫视她如眼中钉的婚姻中隐忍多年的女人,也能在异国独自带儿子还学习的女人,也能操持家事井井有条,她有能力肯努力,而让她所有努力开花结果的,却不是继续努力,而是她还有普通人没有的家世资源,二者缺一不可。
PS:而她二姐,就是有资源但懒得去看一眼的人。
“老太太对她的那些好,永远不会和母亲一样,有一部分也是因为依赖。儿子不管他们,儿媳更与他们不和,她还有谁可以依靠呢?”
这段心理描写,与其说是对徐志摩母亲的解读,倒不如是作者对张幼仪内心无奈委屈又可怜这家人的解读。张在全书描写中,为这家人做了很多事,但同样也有笔墨,和徐离婚后,她的生活费是由徐的父母每个月打过去的,而徐家当她半女在过世也有分她家产的。
张幼仪宽厚恭顺,徐家父母也并非一味贪图,也有回报。河里流的水,有鱼有砂石,搅乱时也会浑浊,平静时则显得岁月静好,也并非那么纯粹,但生活常态,不就是如此么。
开启上帝视角看徐志摩,其实他最错的地方是既然浪漫多情,看了照片就不喜欢张幼仪,甚至讨厌她的土气,就不应该娶她,和父母据理力争到底。
他一方面享受西方开放式思想带来的自由,一方面又想满足父母的意愿做个传统孝子,那么谁来承担这份两全背后的痛苦?自然是张幼仪。她的痛苦,当然也有她自己的原因,忍受了一年两年还能继续多年,那又该怪谁呢?一如现实社会中许多没有经济能力独立,选择忍受丈夫出轨的女人。怪当时她接受的教育吗?也不,她后来不也觉醒了嘛。
庆幸的是,张幼仪那个年代结婚早,即使离婚了也才23岁,她还有很多时间重新开始。当然了,没时间再重来了,也从来不是借口。
花了一天的零碎时间看完这本书,仿佛也和张幼仪一起从她孩时热闹的大院嬉闹,走到子孙满堂的美国病房与世长辞。
读书以后的点评,不如说是笔记,其实是得作为初级阅读者应该去尝试做的事情,读的过程中脑子里很多对人物的想法,觉得自己看的很通透,但真正输出表达时,却不是那么回事,词不达意或是浮躁的写不下去,要么写着写着就越绕越远,唯独不断实践不断修正,才能更多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有输入,也要有输出。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11/33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