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忏悔录》读后感_1000字

《忏悔录》读后感1000字

不是生命赋予信仰意义,而是信仰赋予生命意义。信仰就是上帝,让生命超越死亡达到永恒。《忏悔录》

试想一下,如果你现在50岁功成名就,有一万亩地,并且还能有个二十多岁年轻漂亮的姑娘做老婆,声誉如日中天,全世界人都非常敬仰你,请问此刻你还有何所求呢?而经历此刻的托尔斯泰却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写作为了什么呢?即便家产万贯又为了什么呢?托尔斯泰彻底迷茫,不知道生命意义何在,因找不到“人活在世上有什么意义”的答案,他甚至认为“我不知道该做什么!我所站的地方好像要崩裂了。生活没有意义,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自杀!薄薄的两百页正是托尔斯泰对生命意义追寻的全部认识,这也是他对自己过去50点的生命经验体会,和奥古斯丁很像,年轻时候也是纵欲,悔改信主后。他所有的价值观都改变了,但这样的信仰价值观却恶化了他的家庭关系,但这一切都是他忠实的生命意义的选择。如果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可能都会认为,其实赚钱养家,家缠万贯,这一切已经是生命意义所在了,但托尔斯泰是相当直觉性把握了死亡的恐惧,并且来激发深深的生命思考,这种深沉性的反省让人印象深刻!所以也从另外一方面说,这本书还不适合“年轻人”来看,因为托尔斯泰也是积累了五十年的生命体验才有这样的反思,即便我们能懂里面的每句话每个字,但我们可能在生命体验上还没有形成足够强的震慑性。

许多地方的推论论述还是非常深刻的,比如信仰和理性之间关系,托尔斯泰认为理性认识能力对于生命意义寻找根本没有任何帮助,他也是深受叔本华思想启发,生命意义就是虚无,罪恶,而寻找赋予生命意义也唯有信仰。

其实理性和信仰二元对立性在哲学还是神学上一直是古老的争论,很多人认为,信仰就是非理性的,而理性的人一定不会接受信仰,真的是这样吗?事实上,理性始终是主观有限的,理性可以作为检验事物最终正确的标准,但并不意味它可以检验上帝的启示。这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里给信仰予存在必要,是有道理的,最后用理性不能推理出第一因,亚里士多德不动的推动者也只是悬设,理性不能证明恋人之间的爱慕,也不能证明父母对子女的呵护,最后用克尔凯郭尔在《非科学的结语》的观点和托尔斯泰的信仰论做一个呼应,“上帝的存在远远超越我们的理性与逻辑,因此我们无法靠逻辑推演去认识神,只有通过非理性的信心的跳跃才能获得真正的信仰,这就是广为人知的leap of faith。“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11/33740.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