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王阳明:求知即是悟道》读后感1100字
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而他那“圣贤相传一点真骨血蔓延成了精神的“息壤”,生生不息。
越地有遗风,钟灵毓英杰。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王阳明出生于余姚龙泉山麓瑞云楼。他十二岁便立志学圣贤,“登第恐未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这与他祖父读书熏陶有莫大关系,童心中已种下古典的情节。日后王阳明讲学把“立志”作为修炼的第一条“教条”,足见其对立志的重视。读书人立的志必要心存高远;必要胸怀天下;必要成人达己,立功、立德、立言;必要内圣外王,修德积学;必要知行合一,反手而治。
王阳明十八岁遇名儒娄谅,一改昔日放逸,学圣人而致之。七日格竹劳思致疾,足见其诚恳。两次会试落榜对于想轰轰烈烈干一场的他来说是残酷的,“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漫长的等待过程中唯“吾心”相依仗。会试失败后,他在就辞章之学的同时,燃起对兵学的热情,这为他日后战功打下基础,因为打仗不能依靠“《论语》,《论语》讲的是正道。战争须用会诡道。”因此,王学简言之便是:在制敌时是兵道,在克己时是儒学。他后来成雄靠兵道,成圣靠儒学。
弘治十二年,阳明28岁,会试入二甲,终步入“承天之门”,工部观政。29岁入刑部,小小官职,难与心中伟业相论,人生失意,便访山寻道。但是,终红尘人仍归红尘来,儒家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早已融入血骨。
正德登基,在文官与宦官的争斗中,因不肯效忠而被刘瑾投入诏狱。铁窗生涯中,王阳明渐开心学法门:万物皆备于我,化一切不利为有利。君子友我,小人资我,艰难困苦玉成我。此心坚定,充满精神贵族的气韵。
北风送秋雁,京城正黄昏。王阳明从狱中挺了过来,却被远贬贵州龙场。瘴毒之地,手不释卷,日夜端居,以求静一。他知行合一,日日劳作,为同行仆人做饭喂水,歌诗为他们解闷,展现出一个实干家的质地。日夜苦琢磨,一日龙场终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天理必由内心追逐,而不能外求。王阳明以诚为本,化夷为友,以精神胜利法在逆境中知行合一。“把握了自己,这个世界就好把握了”,这便是心的力量。
圣人之学,心学也。在那个时代,多少人假借圣人之学谋取一己荣华富贵,满口书上学来的仁义道德,却从不扪心自问。自己活得如同鬼火,却要照亮别人。不从心中发诚意,不在事上取良知,终是缘木求鱼。于是,王阳明站出来说:心即理也。吾心本来澄明,只是被世事所蔽,去污净蔽,明心可见性。让心保持本然的、一物不着的状态才是成圣之道。
书评乃本人空闲所写,虽然还有很多话想说,时间有限就先写到这里吧。
总之,王阳明这个人用良心建功立业,因此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11/33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