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晚清四十年:同治、光绪以来大事记》读后感1100字
李鸿章,在我眼里是一曲哀歌,也是一曲赞歌!其才也令人惊叹,其智也令人仰慕,其识也令人惋惜,其命也令人同情。
晚清之中国积重难返,已不是凭借一人之力就可挽救于世的了,况且“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李中堂心里已经非常清晰地给自己画了个圈,这就是一代儒臣的局限性,真是可惜了他的才能和胆识。
梁启超说大多数人根本就没资格骂李鸿章卖国,因为他们在李的位置上绝不能做得比李好,而且他们在他们自己的位置上也不能做出比李更大的贡献,再者,李爱国的程度怕是很多人都赶不上吧。而当时放眼大清国也实在已经找不出第二个外交能做的比他好的大臣了。他所处历史的特殊性,赋予他特殊的历史使命,当然你可以说他并没有完全完成使命,至少没有跳出世俗的观念,而是在禁锢的圈子里部分地完成了使命,但这也已经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物。
李鸿章的一生如同坐过山车,前半生在老师曾国藩的培育和提携下,加上自己的才智和好运气,政治地位真真是扶摇直上九万里,令人艳羡不已。梁启超不能理解总是傲视他人的李鸿章却视曾国藩如同严父非常敬畏,这我倒是觉得挺好理解的。李鸿章自少年就跟着曾老师,曾老师何许人也?就说个小事,李鸿章刚到曾老师那当幕僚时,一时生活作风懒散还不能改过来,早上睡到日上三竿还不起床,曾国藩怒火中烧,差人去叫他起来吃早餐,自己则不吃等着他,连差两人去催促之后李鸿章才姗姗来迟,这时曾老师把筷子往桌面一拍,说了句“少荃,此间唯一诚字而已”,饭也不吃就走了。李鸿章从这就认识到老师生活作风的严谨性、待人的诚恳性,而他后来的生活习性与曾老师对他的影响息息相关。一个能改变自己习性的人,更何况是他事业上最大的推手,这就等同于人生再造之恩啊,所以李鸿章敬曾国藩为父并不可理解。李的后半生时运不济,甲午一战,号称最强的北洋水师在日军更先进的战舰炮轰下竟不堪一击,戎马半生建立的善战之名毁于一旦。接着就是担任“卖国贼”角色签订《马关条约》,声誉更是江河日下。再到后来臭名昭著的《辛丑条约》,从此一世英名不复存在啊。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管是李鸿章还是曾国藩都称得上是为国家“鞠躬尽瘁”的大臣,但他们都没办法拯救当时那个病入膏肓的清朝,这不仅是他们自身观念的局限性,也是清朝政府与社会积久的矛盾,更是清朝本身和世界大势的冲突。
没有非常之大观,非常之胆识,非常之才能,非常之毅力,断无法带领晚清时期的中国走出迷途,走向共和。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11/33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