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读后感1200字
一本有趣的书
很早前就看完了王小波的这本《黄金时代》,觉得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哲学书,推荐给了同事看,同事看完后回了我两个字:“下流!”并一直追问我哪里有意思了?无奈,我只好硬着头皮写下感想。
王小波,生于1952年,心脏病突发去世于1997年。短短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以及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代表作为“时代三部曲”,分别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中篇小说《黄金时代》是最受读者欢迎的,当然文坛对其评价褒贬不一,但这部小说曾经获得第十三届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王小波从二十岁就开始着手写这部小说,到将近四十岁才完稿,期间还重写了多次,几乎可以说王小波用了一生中最黄金的时段来写这部小说,因此,它当之无愧是王小波所有作品中最钟爱的一部。
王小波在全家五个孩子中排行老四,在男孩中排行老二,因此,他很多小说中的男主人公都叫“王二”并非是偶然。《黄金时代》这本书中有五个故事,每个故事的男主人公也都叫“王二”,读者在看小说的时候,也许会感到莫名,有不适感,但我感觉到的却是:“我是谁?我存在吗?”
关于“我是谁?”这个哲学最高问题,千百年来那些哲学伟人们都没说清楚,我这哲学小白就不妄加论述了,在此略过。
至于“存在”这个问题,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一共有十种方式来讨论“存在”,其中一种和另外九种截然不同,那就是“实体”,这本书里的实体就是“王二”。而另外九种可以统称为“属性”,分别是性质、数量、关系、位置、时间、空间、主动、被动、拥有。实体和其他的范畴都是“存在”,而实体在各个方面都是优先的和根本的,因此“实体”就是“存在”的核心含义。“我存在吗?”这个看起来无比巨大、无比空洞的问题,就可以转化为“我”这个更加具体一点的问题了。是不是有点绕?
书中的五个故事看似都很荒诞,王小波也特别擅长归谬:从一个明显就是错误的前提出发,经过一番看似有理的逻辑推理,最后得出非常荒谬的结论,以此来证明前提本身就荒谬无比。比如说王二帮陈清扬证明其不是“破鞋”的理论;又比如说王二要陈清扬践行“伟大友谊”的理论。王小波说,《黄金时代》真正的主题是对人的真实生存状态的反思。对于批评他是痞子文学,缺少积极的主题,不能引导人们向上。王小波也直言不讳:“我的写作态度是写一些作品给读小说的人看,而不是去教诲不良的青年。”
至于书中的描写,个人觉得很平实,如果把《黄金时代》当小黄书看,还不如去看贾平凹或陈忠实写的书,文学素养高点的可以去看《金瓶梅》,但是王小波很坦然,他认为只有在“非性”的年代里,性才会成为生活主题,正如只有在饥饿的年代里,吃才会成为生活的主题。
不管怎样,《黄金时代》的文笔看似粗糙,但透过这些文字背后,可以领悟到很多,至于你能领悟到什么,那只有你自己看了这本书后才知道。
“人生是一条寂寞的路,需要一本有趣的书来消磨旅途。”愿你我都能找到这本书。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11/34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