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史记》读后感_3000字

《史记》读后感3000字


读《史记》有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尤以文学著作出名。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典籍中,我选择读《史记》,通过品析《史记》来认识中国文化。“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本被鲁迅先生高度赞扬的史学典籍,使我又一次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纪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本纪”是全书的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载帝王的言行政绩;其中记载先秦历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记载秦汉历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西楚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载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世家”记叙王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 和特别重要的人物事迹。“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壁”。
在《史记》的本纪部分中,既有黄帝那样的古代贤人,也不乏汉武帝这样的当世伟人。五帝本纪中的黄帝、尧舜是上古神话中的人物,但司马迁仍将其写入《史记》。这看来略显不符合史书编写注重真实性和严密性的特点。作为史学大家的司马迁不会连这点都不清楚,但他依旧选择编入,这其中是有什么玄机呢?依笔者拙见,即编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西汉以前的史学作品大多为记录某国或某一地区历史,按国别分别记叙各国历史事件,但由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而逐渐不再被人们使用。以时间为纬,以事物为经,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载历史事件的编写体例,也由于头绪宽松,叙事散漫,有着明显的不足。所以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需要做出创新,将前人所不曾记录入史书正书中的那些事件编入,增加《史记》的文学特色,在记录史事的同时使其不乏可读性。或许司马迁也考虑过我们现代出版社所担忧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书虽然写出来了,万一没有人看怎么办?在《史记》之前早就有过很多史书典籍,例如《春秋》、《书经》、《左传》等,如何从这些书籍中脱颖而出,能再加上司马迁本人当时也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影响力完全不够看了,所以他决定另辟蹊径,换种方式写这部史学作品。而第二方面的原因可能在于:皇帝、尧舜这些人都是圣贤明君,处事治国有方,深得人民拥戴。司马迁将这些人物写进《史记》,可以为后世和当代统治者提供经验,让统治者能力精图治,发愤图强,努力去做一个受人们拥戴的明君贤主。当然,其中是否有对汉武帝将自己处以宫刑的不满呢?“别的帝王,对待这些下属,从来不会有过如此狠毒的惩罚,你也贵为帝王,何不向尧舜看齐呢!对我处以极刑……”我们不能得知,历史就是这样,没有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一切的一切,我们都可以臆想,但其真假,就只能由后人考证了。
在《史记》的世家部分中,司马迁记载了许多诸侯的生平事迹,如《齐太公世家》《越王勾践世家》,这些都表现得中规中矩,讲述诸侯国建立侯国的兴亡来赞扬一些品质。在《齐太公世家》中,司马迁写到吕尚以渔钓奸周西伯,在我看来这是对吕尚的肯定。自己确实有本事,那当然需要有人赏识啦,年老的吕尚若不用一点小伎俩,那他这一身才华就无机会施展,则辅周大业又从何谈起呢?司马迁在《史记》中虽然没有用大篇幅来写对吕尚此行为的评价,但他对这种智慧无疑是认同的。在他为李陵辩护失败后被庭尉审理,审理的最终结果是“诬上”,被处以死刑。他选择了用极刑代替死刑,他不想死,也不能死,他还要进行着中国文化史上的伟大事业。于是以宫刑代替了死刑,使得他有机会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有机会完成他父亲的遗愿。“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他如果选择伏诛受法,其实就是轻于鸿毛。他不想这样去死,即使受世人耻笑他也要活下来,因为他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越王勾践世家》中,司马迁写到勾践忍辱负重做牛做马的服侍夫差时他一定会想到自身,在选择活下来而放弃一个男人的尊严,去为了完成一件伟大的事,这才是大丈夫。汉武帝或许永远都不懂得司马迁编写《史记》的动力是什么,但司马迁知道。这就是汉武帝所赐,是刘彻对司马迁的刑罚支撑着司马迁走了下去。他忍辱偷生,却无可奈何,只得以文字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怒。通过《史记》,让我们看到了他——司马迁。我们不得想象出司马迁是否在当时对汉武帝深恶痛绝,但在《史记》这本出自他手的书中,我们又可以稍作臆想。还是在“世家”这一部分,司马迁将一位农民写了进去,在“世家”中可谓独树一帜,那就是《陈涉世家》。他为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做传记,这当然是非常直接的赞扬了这种反对暴政,追求美好的进取精神。那么不直接的呢?难道是司马迁写这么一篇“世家”,仅仅是为了想表达这样一层思想吗?我看不止!试问一下,在当时那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王朝,由于所处阶层不一样,导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剧,由于阶层的不一样,司马迁被处以宫刑只是汉武帝一道命令的事,由于阶层的不一,司马迁受辱后只能忍气吞声……在这样一个等级森严的王朝,他写《陈涉世家》会不会是对他是他对这种统治的反抗呢?他高度赞扬了陈胜,吴广起义,会不会是他对这种英雄的呼唤,渴望在汉王朝也会出现一个叫“陈胜”的人。这些都只是猜想,除了被处以宫刑的司马迁的自己,我们谁都无法证实。
接着来看《史记》中的“列传”,在七十列传中主要记录了一些人臣的言行事迹。笔者读了之后对这些人物的列传颇有一番感触,挑选一二略做分享。司马迁笔下的多数列传都写到人臣的最后下场。例如:《吕不韦列传》中最后吕不韦就喝下毒酒自杀而死,《李斯列传》中李斯为赵高所忌腰斩于市,《蒙恬列传》中蒙氏兄弟最终也被处死……这些人最后的结局都不那么美好。身为人臣,身家性命全部被人操控,没有自由,何其悲哀!编写这些时,司马迁是否也会有感叹自己呢?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被汉武帝操纵一切。于是他又写了《刺客列传》,列传中记录了荆轲刺秦王、要离刺杀庆忌、聂政刺杀……这些刺客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但这些刺客身上都有着一个共同的闪光点。那就是他们的抗争精神。司马前是否有过这样的冲动,或者说他是否期望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这些都只是笔者臆想。
纵读《史记》,它作为古代文中国最著名的古典文学之一。奠定了纪传体史学基础,同时它又具有文学作品的意蕴和魅力,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强大的动力。我们在读《史记》的时候,通过对其中人物生平事迹的记录,可以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以上便是我的一些感想,些许愚见,勿笑。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11/34589.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