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_1100字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1100字

当初本来想找费孝通的书来看的,结果搜到了这本,于是乎,马原课看,数控实习课也看,断断续续用两周时间终于看完了这本书,也许,接下来我会去看第二次。

全书几乎都在刻意用一种平淡不添加任何个人情感的叙述在描摩乡村的印象,可不知不觉中,在许多的人物的生死浮沉、悲欢离合中,还是氤氲着些许个人态度。这是一本成功的乡村记实,却非一本杰出的乡土调查。

知识分子在乡村的存在在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过客的存在,至少在当下依旧如此。自现代以来,知识分子对乡村的建构大多是一种异乡情态和迫不得已的作为。所谓的异乡情态,是指真正的构建乡村的大多并非乡村土著,而是过去几乎不在乡村生活没有乡村生活经历的人,他们的进入乡村更多的是一种探索与猎奇。真正的乡村知识分子正在以几乎是一种逃离的心态远离着乡村――即使这里深深地扎下了他们的根。他们的回归乡村更多的是一种走投无路,是一种迫不得已――因为生活,因为工作。而恰恰是逃离的这部分人,才反映出了当下乡村的去向。他们的思维模式从本质上来说刻上了乡土的气息,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对于有家乡的人,他们是依靠方言思维的。同时,他们是逃离的,他们也是最脆弱的。他们逃离,是为了远离乡村;他们脆弱,是因为他们背负了太多的希望,缺少了太多的安全感。

农民工从根本上来说是乡村最有希望最有活力的阶层。他们的状况虽然普遍很糟糕,但他们依旧听话的活着。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还有家乡可以让他们退守――家乡是他们最后的堡垒,也是他们永恒的资本。

老人是乡土文化最后的守护者。当前农村的亲情关系很大程度上都是靠老一辈建立的关系去维系着的。在老一辈那里,这种关系都处在一种稳定的时空状态中。然而,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大家的关系似乎都被现实割裂了。这种关系的破裂也意味着那种乡村熟人社会正在逐步瓦解,乡村本土文化气息正在消散。

乡村的文化正在瓦解,乡村的人正在逃离,但是乡村却是不会消失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维系乡村发展的是乡村矛盾和乡土情怀。

他们矛盾的生活在这里――活着的想着逃离,将死的想着回去。或许是丧葬自古在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入土为安,落叶归根是乡村人普遍的心态。他们的乡土情怀是他们内心藏的最深掩饰的最好的,一旦发掘便无药可救。

对于乡村,也许这个地方并不繁华,甚至有点萧瑟,也并不是什么世外桃源,就连关于他的回忆也都在点滴消散。但是,垂垂老矣之际,马放南山之时,只要我们能够站在这里,我们就能够发自肺腑的说一句:“我回来了!”天大地大,人生再长,除了家乡,能让你有归属感的,寥寥无几,能让心有栖息之地的,仅此而已。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11/34834.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