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人生有何意义》读后感_4000字

《人生有何意义》读后感4000字

书名:人生有何意义

类型:文学类书籍

作者简介: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长。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方法。


本书我是昨天紧赶慢赶,于昨晚十一点半才读完的,本想在昨天一并把这个书评也完成了,最终发现没法做到,只好早起完成了。之所以想要昨天读完这本书,是因为昨天是五四青年节,同时也是北大一百二十年校庆;想在这一天表达对胡适先生的敬意佩服。


正如作者简介里面说的,胡适先生曾是北大校长,是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人,是驻美大使,是新文化运动领袖,有很多的文学著作。这些title不论哪一个放在当今世界,都是一个值得让人尊敬的人。而胡适先生竟然是在将这些title集于一身的人,可以说是一个级的人物。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


在100年前,风雨飘摇的乱世之中,胡适先生就能够做青年们的人生导师,能够引领新风尚,倡导新文化运动,那么胡适先生的思想体系必然是严谨的,经得起检验的。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则更应该看看胡适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本书呢,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讲述了四个方面的话题:

1. 第一部分讲述人生有何意义

2. 第二部分讲述为什么读书

3. 第三部分讲述青年人的苦闷以及如何解决

4. 第四部分讲述青年人应该如何爱国,如何传承中国文化。


1. 关于人生的意义

人生有何意义,这个问题其实是个人人生观的问题。有怎样的人生观,就相应的决定了人生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意义。


关于人生的意义,胡适先生的说法是: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整日在想人生有何意义,本身就是一个没有意义的事情。你自己去寻出一个本不成问题的问题,“人生有何意义?”其实这个问题是容易解答的。人生的意义全是各人自己寻出来、造出来的:高尚,卑劣,清贵,污浊,有用,无用……全靠自己的作为。生命本身不过是一件生物学的事实,有什么意义可说?生一个人与一只猫、一只狗,有什么分别?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于自己怎样生活。


你若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


人生的意义有两种来源,一种是从积累得来,是愚人取得意义的方法;一种是由直觉得来,是大智取得意义的方法。积累的方法,是走笨路;用直觉的方法是走捷径。胡适先生认为,欲求意义唯一的方法,只有走笨路,就是日积月累地去做刻苦的工夫,直觉不过是熟能生巧的结果,所以直觉是积累最后的境界,而不是豁然贯通的。


在介绍人生的意义时,胡适先生给我们介绍了一些人的人生观:

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考察过的生活,是不值得活的。

笛卡尔在周游列国之后,觉到在此国以为神圣的事,在他国却视为;在此国以为大逆不道的事,在别国却奉为天经地义;因此他觉悟到贵贱善恶是因时因地而不同的。


屠格列夫则是一个宿命论者,他认为:人性是静的、永恒不变的,时代却是动的、绵延变化的,这就是动与静的关系,这就是这变与不变的反应,决定了一切人们的全部人生。

屠格涅夫认自然为最高法则,不承认有客观的真和伪、善和恶、美和丑;所以他的人性观不是批判的,不是解释的,只是叙述的。他的小说中所表现着的人性,只是他自己所认识的人性,既不在评量他的价值,也没有解释他的原因。


胡适先生对工程师的定义是:工程师的作用,在能够找出自然界的利益,强迫自然世界把它的利益一个一个贡献出来;就是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控制自然,以减除人的痛苦,增加人的幸福。这是工程师哲学的简单说法。


“科学的人生观”有两个意思:第一拿科学做人生观的基础,第二拿科学的态度、精神、方法,做我们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方法。


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认为中国人很多人的人生可描述为:差不多先生。做人不必太较真,差不多就行了,太较真容易得罪人。做事不必太较真,差不多就行了,马马虎虎勉勉强强就过去了。这种态度做科学,最终这就导致我们做事得到差不多的结果,做人得到差不多的人生,一生活的稀里糊涂的。这篇短文值得大家读一读。


2. 关于读书

为什么要读书?胡适先生讲了三点:

1. 第一,因为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智识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

2. 第二,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这一点有点费解,就是为读书而读书,读书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不读书不能读书,要能读书才能多读书。我们只有多读书,才能具备不同领域的视野,诸如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不同领域的视野以后,看问题才能更全面。那么具备这么些领域的视野以后,读一本书所看到的事情才更丰富,才能更好的理解书中的内容。

4. 第三,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


思考可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有疑问;第二弄清楚问题;第三如何解决问题;第四步选择一个假定的解决方案;第五步证实解决方案。


有责任心的思考至少含着三个主要的要求:第一,把我们的事实加以证明,把证据加以考查;第二,如有差错,谦虚地承认错误,慎防偏见和武断;第三,愿意尽量彻底获致一切会随着我们观点和理论而来的可能后果,并且道德上对这些后果负责任。


关于个人主义胡适先生将个人主义分为三种:

1. 假的个人主义:就是为我主义(Egoism)。他的性质是自私自利:只顾自己的利益,不管群众的利益。

2. 真的个人主义 ——就是个性主义(Individuality)。他的特性有两种:一是独立思想,不肯把别人的耳朵当耳朵,不肯把别人的眼睛当眼睛,不肯把别人的脑力当自己的脑力;二是个人对于自己思想信仰的结果要负完全责任,不怕权威,不怕监禁杀身,只认得真理,不认得个人的利害。

3. 独善的个人主义 ——他的共同性质是:不满意于现社会,却又无可如何,只想跳出这个社会去寻一种超出现社会的理想生活。

其中前两种是胡适老师杜威的观点,第三点是胡适先生独自的见解。


3. 青年的苦闷

书中写了胡适先生关于拜金主义、贞操问题、创新与模仿问题、信心与反省问题等诸多问题的见解。


关于创新与模仿:凡富于创造性的人必敏于模仿,凡不善模仿的人决不能创造。创造是一个最误人的名词,其实创造只是模仿到十足时的一点点新花样。


4. 关于不老不朽

关于不朽的三种见解是:

1. 神不灭论宗教家往往说灵魂不灭,死后须受末日的裁判:做好事的享受天国天堂的快乐,做恶事的要受地狱的苦痛。

2. 《左传》说的三种不朽是:立德的不朽;立功的不朽;立言的不朽。

3. 社会的不朽论。社会的生命,无论是看纵剖面,是看横截面,都像一种有机的组织。从纵剖面看来,社会的历史是不断的;前人影响后人,后人又影响更后人;没有我们的祖宗和那无数的古人,就没有今天的你我。总而言之,个人造成历史,历史造成个人。(胡适先生的观点)


胡适先生的社会不朽论的要旨是:我这个“小我”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和无量数我有直接或间接的交互关系的;是和社会的全体和世界的全体都有互为影响的关系的;是和社会世界的过去和未来都有因果关系的。


胡适先生认为左传三不朽论的缺点有:第一只限于极少数的人;第二没有消极的裁制;第三所说“功、德、言”的范围太含糊了。


中国人思想中的不朽观念主要是:祖先崇拜,相信灵魂不朽;左传的三不朽观点;以及佛家的因果报应。


书中还介绍了胡适先生对中国传统与将来的看法,对世界文化趋向的看法,以及对青年人的建议等等。这些问题的见解目前来看仍然不觉得过时,阅读的时候仍然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深思熟虑的观点和了解能够存活几十年乃至百年之久,不得不让人佩服。


在本文最后,我想再介绍一下胡适先生关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的观点。

中国传统文化有精华有糟粕,其中老子的自然主义宇宙观;孔子的人本主义;墨子提倡兼爱非攻等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部分。而三千年的太监,一千年的小脚,六百年的八股,四五百年的男娼,五千年的酷刑等等文化,也是糟粕应当摈弃。


同样,外国文化也有精华和糟粕。我们不应当算盘接受,也不应当全盘的否定。而应该具备一种审慎的态度在学习。在学习外来事物这个方面,我们应当学习日本。日本在学习中国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学习,还有自己的创新,比如学习中国的茶道,学习中国的诗词之后,自己又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


在文化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批判性的学习、有思考的学习。我们在个人学习方面亦应当如此。


我不是清华人、不是北大人,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去学习清华北大的先贤们,他们是中国的财富。当今社会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学习对象,也不妨碍去学习历史上胡适先生、鲁迅先生等等这样的,五千年的历史绝对够我们去学习。


我没有去过哈佛、斯坦福,没去过牛津、剑桥,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去学习哈佛的课程、斯坦福公开课程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科学方面的知识多在国外找找。


总之,我们不应该将自己的学习范围局限在眼前,局限在周围的人身上。同时,我们不能简简单单的做一个拿来主义者,什么东西不分缘由,先拿来再说。须知金无足赤,哪怕圣人也会犯错。


好了,就到这里!

完~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12/35318.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