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读后感4000字
若说太史公写史记,三句不离尧舜;那么曾国藩写家书则以家训为本,立志,有恒不离口~
看《曾国藩家书》从断然有序的时间所看,家书大致历经了道光,咸丰,同治,晚清三帝之间;家书篇幅以兄弟通信为主,问候长辈(祖父母 父母)次之,兼数篇教子书…初读来大多不外乎家长里短,平常小事…不禁想:晚清一大名人原来所写亦不过琐事尔尔~但一路读来则慢慢改变了起初狭隘的认知~
杨雄曾说:\书,心者也。心画形而人之邪正分焉\ 读《曾国藩家书》虽无华丽词藻之美,亦无曲径通幽之感,但其情真意切之诚却足以令人服膺~所谓:字如其人,文亦如其人!读曾家书,总有一种浩然正气之感!
晚清名臣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克勤小物,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可以说各个方面都无可指摘,就像毛泽东评点曾国藩如是云: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可尽管如此,国藩大人还是时时不忘反躬自省:“余生平之失,在志大而才疏,有实心而乏实力,坐是百无一成。”谦逊之风真是令狂妄自大之徒羞愧难当~
记得韩愈有言大意如是说: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推而及之,不难得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可以通过字迹显示出来!诚然,曾国藩亦深谙此道,所以严格要求诸弟,子女勤以书信往来!家中兄妹九人,而曾国藩作为长子长孙可谓责任重大:于外,不仅要尽忠君爱民之礼,于内也要兼顾孝悌之道!于是,通过家书:读祖父手谕,便可知其精神矫健,遂心安;观兄弟书信,察其所变,可时时相互警示黾勉,遂尽长兄之责;看子书信,知其学习状态,可耳提面命使其不偏离正轨,遂尽为父之任…甚至闺门以内也要察其勤惰:新妇初来,宜教之入厨作羹,勤于纺绩,不宜因其为富贵子女,不事操作。大二三诸女已能做大鞋否?三姑一嫂,每年做鞋一双寄余,各表孝敬之忱,各争针黹之工。所织之布,做成衣袜寄来,余亦得察闺门以内之勤惰也!不仅感慨:真是一纸家书管其所全…
想来一些家书之所以能流传至今甚至成为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因为在烽火连绵的年代,千里家书促远行;加之交通不便,此时的家书便更显得弥足珍贵,恰如杜甫言:家书抵万金!除此之外,亦是因为在这本家书集锦中彰显的是一个家族之所以能世代昌盛的原因:悟言一纸家书之内,因寄所托~或直达其隐,耳提面命,或曲致其情,黾勉前行…家风如此之正,哪有不繁荣昌盛之理呢?游子在外,最重唯平安二字,一封家书,得知家中老幼平安,便不胜欣幸。现如今,时代进步了,科技发达了,通讯便利了,不需要苦苦等待鸿雁传书了…一个电话,一个视频就解决了两地相思之苦~于是,家书便逐渐沦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物以稀为贵,成为被人遗忘的过去式~就像现在所看的《曾国藩家书》,在别人的书信往来中感受鸿雁传书的久违情怀……当然,通讯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亲情的维系~书信已不写,电话要常打:勿以繁忙为由,亦不要以无事可说为借口,感情需要用心维系,更重要的是:有一种牵挂悄无声息,躲在你身后的角落里,守望归期~此时,如若思念有声,想来恐怕你早已震耳欲聋……
以下摘取书中部分言论,以读书治学,修身齐家,立志有恒为纲,作书摘以便常能温故而知新:
读书~治学
①予尝谓天下万事万理,皆出于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论之,纯以神行,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此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气言,凡坤以形质言。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即此道也。乐本于乾,礼本于坤。作字而优游自得,真力弥满者,即乐之意也;丝丝入扣,转折合法者,即礼之意也。
②卫身莫大于谋食,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士劳心以求食者也。故或食禄于朝,教授于乡,或为传食之客,或为入幕之宾,皆须计其所业,足以得食而无愧。
③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
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④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无论何书,总须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此书之大局精处茫然不知也。
⑤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譬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譬之兵家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上宇者也;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看书如与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废。
⑥有气则有势,有识则有度,有情则有韵,有趣则有味,古人绝好文字,大约于此四者之中必有一长。
⑦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尔读书易于解说文义,却不甚能深入,可就朱子“虚心涵泳”“切己体察”二语悉心求之。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意测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浡兴。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谓鱼跃于渊,活泼泼地;庄子言濠梁观鱼,安知非乐?此鱼水之快也。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之句,苏子瞻有夜卧濯足诗,有浴罢诗,亦人性乐水者之一快也。
⑧吾谓读书不求强记,此亦养身之道。凡求强记者,尚有好名之心横亘于方寸,故愈不能记。若全无名心,记亦可,不记亦可,此心宽然无累,反觉安舒,或反能记一二处,亦未可知。
⑨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
修身齐家~立志,有恒
①家中兄侄,唯当记祖父这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又谨记祖父之三不信,曰:“不信地仙,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有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②曾以为学四事勉儿辈:一曰看生书宜求速,不多读则太陋;一曰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一曰习字宜有恒;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一曰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肢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盖阅历一生深知之。
③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④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一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⑤凡傲之凌物,不必定以言语加人,有以神气凌之者矣,有以面色凌之者矣。
⑥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感应之理,自然随之。
…………
大抵胸多抑郁,怨天尤人,不特不可以涉世,亦非所以养德,不特无以养德,亦非所以保身。中年以后,则肝肾交受其病,盖郁而不畅则伤木,心火上烁则伤水。余今日之目疾,及夜不成寐,其由来不外乎此。故于两弟时时以平和二字相勖 ,幸勿视为老生常谈,至要至嘱!
⑦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尔摧沮。
…………
吾九年以来,痛戒无恒之弊,看书写字,从未间断,选将练兵,亦常留心,此皆自强能立工夫。奏疏公犊,再三斟酌,无一过当之语自夸之词,此皆圆融能达工夫。至于怨天本有所不敢,尤人则常不能免,亦皆随时强制而克去之。
⑧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凡人为一事,以专而精,以纷而散。荀子称耳不两听而聪,目不两视而明,庄子称用志不纷,乃凝于神。皆至言也!
⑨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惩忿,即余匾中所谓“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也”。
……余阅历已久,觉有病时,断不可吃药,无病时,可偶服补剂调理,亦不可多。
⑩余生平有三耻:学问各途,皆略涉其涯换,独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认识,一耻也;每作一事,治一业,辄有始无终,二耻也;少时作字,不能临摹一家之体,遂致屡变而无所成,迟钝而不适于用,近岁在军,因作字太钝,废阁殊多,三耻也。尔若为克家之子,当思雪此三耻。
然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由人主者,尽得一分算一分,撑得一日算一日。吾兄弟断不可不洗心涤虑 ,以求力挽家运。
第一、贵兄弟和睦 第二、贵体孝道 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内间妯娌,不可多写铺账。后辈诸儿,须走路,不可坐轿、骑马。诸女莫太懒,宜学烧茶煮菜。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12/35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