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之家》读后感2300字
【读书打卡】《贵族之家》,屠格涅夫最重要作品之一,感觉自己很难叙述明白,而且,我甚至不能确定何为“贵族”?
贵中有贝,肯定与钱物有关。贵,尊也,“贵族”大概就是富贵显贵尊贵高贵之群体了。
而有一种贵却是不富而贵,即所谓“贵族精神”。“贵族精神”恪守“美德和荣誉高于一切”,似乎包含了人类一切美德。
照这么看,“贵族”这一群体的确不好界定。所以,姑且不论谁贵不贵了,还是就人论人认识一下他们吧。
先来认识下男主角拉夫列茨基·伊凡内奇,每个人格的背后都是他的原生家庭及家族,认识伊凡内奇就不得不从他的家族说起。
第一代安德烈,贪得无厌的老地主,与旗鼓相当的老婆捞取了充满血猩的第一桶金。
彼得,败家富二代,胡吃海喝,娶了一个温顺听话但同样混日子的老婆。
第三代伊凡,伊凡的经历很尴尬,被送给富有的城里姨妈做继承人接受教育,又因为姨妈破产回到了乡下。这经历塑造了一个另类的伊凡,一方面他脑子里塞满伏尔泰主义,一方面这些思想却并未曾融入其血液渗透其灵魂,他私奔他反抗他逃离,其实只是一种形式,他逃避的是无聊的乡下日子,在城市过着另一种更无聊的生活,他毫无担当无情自私,全然不顾妻儿,甚至还不如老彼得认亲把娘俩接回家的担当。伊凡是家族第一代接触西式教育先进思想的人,但这些思想只流于表面,他所谓的家族改革也完全流于形式,固有家族旧制度没有一丝一毫动摇反而不伦不类,最终他还是变成比自己曾经憎恶的样子更招人憎恶的彻头彻尾的废物。但其实,我觉的这也是一种挣扎的进步。
拉夫列茨基是家族第四代。原生家庭和家族对人的影响深入骨髓,童年的拉夫列茨基孤独极了,小小的他从未享受爱过人或被人爱。父亲对他的训练方向是无动于衷冷漠无情生硬粗鲁轻视女性(天哪这到底是个什么爹呀)所幸,23岁爱阅读的拉夫列茨基模糊意识到自己的欠缺,看清了父亲,长年顺从却梦想挽回损失的他在父亲去世后动身去了莫斯科。(这么说,阅读很重要啊,据说,只有阅读和思考才能减弱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对否先不论,阅读的确可以让人走出自己封闭的小世界)
拉夫列茨基一见钟情于妻子巴甫洛芙娜,唉,怎么说呢,这位美得令人心醉神迷的小姐却天生虚伪虚荣追求享乐且很有手段,在丈夫眼皮下做起了交际花。当拉夫列茨基看清妻子的交际花本质后决定离开她,但他还是很绅士地决定供给妻子花销。这一点儿和伊凡大不相同。实际上,巴甫洛芙娜的人性也缘于家庭,其父亲就善于钻营装腔作势懂得如何显示身价。
跌入谷底回到老屋的拉夫列茨基独自品味着宁静和孤独,清醒地认识着自己,反省着逝去的生活,他的哀愁和怨愤如春雪般开始消融,日子单调平淡,他的内心从来没有过这么深沉热烈的情愫。
“饱读诗书的懒汉”、“犬儒主义者”,拉夫列茨基的大学同学,思想积极的米哈列维奇对拉夫列茨基的指责却是针针见血!
说了半天,文章开头其实是四年后拉夫列茨基回到家乡拜访他的表姑兼忘年交玛尔法老太太。
我喜欢这位老太太,精神饱满性情古怪语言犀利独立不羁,实际上却最真最善最睿智最善解人意。
与老太太同住的侄女玛丽娅靠善经营的丈夫的遗产过着优裕的生活,年近50依然风姿绰约未脱贵族女中学生气质,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多愁善感的中二妇女一枚,陪在她们身边的还有玛丽娅的长女---19岁的丽莎和另两个孩子。
经常拜访这座府邸的有两人,玛丽娅的铁粉儿追捧者彼得罗维奇以绅士自居,其实他就是一款移动的新闻直播间,而且还是虚假新闻制造者。
另一位就是潘申,向丽莎大献殷勤的贵族公子哥,长袖善舞 ,在上流社会游刃有余,在丽莎面前更是着力表现艺术才能,但丽莎的音乐老师莱姆却非常肯定地说,潘申只不过是善于卖弄无真正感情的三脚猫!他不过是个浅-薄-之-辈!
莱姆,尝试过各种运气依然像鱼儿在冰上挣扎的贫困德国音乐家,长年无情的痛苦使可怜的老乐师形象猥琐甚至凶恶,他不善于见风使舵奔走张罗,对一切也不再抱有希望,心肠几乎是冷硬和麻木不仁。但莱姆内心却有着不为人知的热情,他为得意门生丽莎创作的呈献曲情感深沉崇高。“只为您一个人而作”,莱姆懂得这首曲子的价值,但他不希望别人听到,他知道人们喜欢的是什么货色,“这首呈献曲,还有我---我们俩是两个老傻瓜”,莱姆的话让我一阵心酸。
酷爱音乐的拉夫列茨基对莱姆惺惺相惜,春季夜晚的魅力沁入音乐家的肺腑,从不曾与人交谈的莱姆梦呓般的开始谈音乐谈丽莎⋯卑微无力的莱姆内心情感最美好最纯洁最高尚。拉夫列茨基认为莱姆爱上了丽莎,其实我认为他爱的不是丽莎,他爱的是美好本身!正如纪德所言,“爱爱,不爱单个人”,歌德所言,“假如我爱你,与你何干”。
怀疑主义的拉夫列茨基和纯洁认真的丽莎几次接触深谈后吸引了彼此,深沉一身故事的拉夫列茨基在姑娘心里投下一粒石子,而沉静美丽的姑娘也让拉夫列茨基重新认识到美好。很不幸,两颗善良年轻的心闪闪烁烁却真实无可救要地相爱了。如果不是拉夫列茨基的妻子恬不知耻地回来不择手段的纠缠,这该是多么美好的爱情,可惜,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这场感情的结局令人唏嘘,善良认真的丽莎皈依了宗教,再跌谷底的拉夫列茨基以丈夫的担当安置了巴甫洛芙娜,独自逃往莫斯科。而巴甫洛芙娜则轻易的就奴役了潘申。我是该指责拉夫列茨基追求爱情敢于面对勇气的缺失呢?还是该同情丽莎还没开始的人生无回头路的选择呢?或许,应该赞赏丽莎对于爱情的决绝和勇气或者对于信仰的执着?我只知道,该鄙弃的是巴甫洛芙娜和潘申之流的人生观。
八年之后,再回故乡的拉夫列茨基在修道院看到美丽的修女急促而安详地从身边走过⋯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12/35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