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最后一役》读后感_900字

《最后一役》读后感900字

德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希特勒?

瑞恩在书中并没有提这个话题,但是在读的过程中以及读完之后会争耐不住地冒出这个想法。

我们在说到与交战国进行战争的时候,往往会说交战国人民没有罪,有罪的只是个别的领导人。但是事实是这个个别的领导人是谁选择的?是这个国家的人民。也许你没有直接选择希特勒,但你却选择了拥护希特勒的人作为你的直接领导者。如此的层层递进,一个精神病患者成了国家的领导者。

与《最长的一天》以及《遥远的桥》不同,《最后一役》告诉人们的是:战争是苦难。草民都应该知道这一点,都应该避免战争。只有对于极少数人来说,战争是财富,他们是战争的拥护者。

《最后一役》注重史实的还原,相对的客观描述,使得我们对于二战的最后一役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比较三部曲,本书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更为丰满,突出了希特勒以及海因里齐的心理描摹。《最后一役》主要围绕攻与守展开多线叙述,以表达瑞恩欲展现人性的这个目的。第一层面的攻与守,是盟军与德军。代表人物是艾森豪威尔与希特勒。两者是不对等的,从政治上讲,应该是罗斯福与希特勒,军事上应该是艾克与古德里安。但从中可以看出希特勒对于军权的逾越,亦是渲染得比较多的人物。

第二层面的攻与守,是参战国内部。盟军比较乱,攻与守的交替比较多,但总体是蒙哥马利、丘吉尔为代表的的攻方,艾克是守方。从中发现丘吉尔对于军事的干涉。而苏军与英美联军的攻与守,主要是斯大林与艾森豪威尔之间。德国亦比较乱,以海因里齐为代表的攻方,守方则是希特勒。苏联方面则是朱可夫与科涅夫之间的攻与守。

第三层面的攻与守,是士兵与草民。在这里草民的代表意义较大,包括解除了武装的战俘。

在本书中仍是延续其他两部的特点,在战争中记录人民的苦难。书中描写了许多的小人物(草民),包括间谍人员、抵抗组织、小市民等等。但本书突出了对于妇女遭受的苦难的描述,给人以印象深刻。

看完书后,更深的感触就是想起格兰特总理在波兰下跪的场景。那一跪,他不是替希特勒,不是代表战争的制造者,而是代表一个民族的救赎。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12/35930.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