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湖畔》读后感_1700字

《湖畔》读后感1700字

写给未看过此书的人:
对推理小说感兴趣的真的可以好好看看,文章中充满了复杂的人物关系,但建议关闭其他人的感想来看此书,否则你会很快被剧透,剧情充满了转折,虽然是小说,但书中人物的对话在我看来都是说出了作者想说却不好说的话语,从不同角度去深思和审视,可以发现很多作者想表达出社会中人心的讽刺。
【以下内容有轻微剧透——好吧,写完之后发现剧透了很多】
1.在文章第一章时,作者仿佛借用一个家庭的话语来“单纯的怀疑”让孩子接受严格的入学考试,到那样的学校就读是否有意义,如果是孩子本人的强烈意愿就可以,如果不是,父母擅自决定孩子的未来的出路,对孩子是否是一件好事呢?
其实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我第一个印象就是跳转到奇葩说最近比较新的一集,父母是否应该为孩子设定一个完美的未来?对于孩子来说学校的意义是不是真的对孩子有好处呢?就我而言,学校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拿我自身举例,学校里学的东西还是很有用的,在认真学习学校知识之后,无论是学习的方法还是技巧,无论是学科的基础知识还是常识,这些知识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着我,固个人认为去严格入学考试的学校学习是有意义的。但,这样的学校难免会形成一种一切以学习为重的风气,然而这又不是我愿意看到的,学习固然重要,但他不代表一切。联想到之前有人为了高考,边吊瓶边学习的精神,我确实震惊了,我震惊的不是因为这样的学习精神是多么努力,而是他把学习看的比自己的健康太重要了,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一切,就连健康也不顾,这正是我心目中“病态的学习”,这是其一。其二,这样学习真的有效率吗?我想这样的行为最大的收获也许就是他宝贵的回忆吧。
2.同样在第一章,我所谓的标准的看法,意思就是平均性的看法。
就平均性当成标准这一观点,我是极度不认同的,除非是在某些体育成绩或者认知能力上,有所谓的“标准”,但选择何为标准?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个体,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家庭环境,在特定条件下就应该产生特定的标准,而不是拿平均去衡量一个人的选择。
3.第五章,当受害者出现时,人们在未知中欺骗,因为不知道凶手是谁的孩子,因为对自己小孩的不相信,怀疑自己的孩子是真凶,所以根本不想面对真相,害怕真相来临时,大家都会孤立出自己家庭,显得更加被动,然而就算不知道真相,也想隐瞒整个事件,自私的人性真实又血淋淋。之所以选择相互扶持,完全是为了自己,听上去多么可笑,但却真实反映他们都曾努力想把事情谋私到最好,在制造假象的同时欺骗着同伴,这又是现实中的另一面,看上去是为你好的同时,可能隐藏着你所不知道的真相,但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主角,也不一定能像主角那样有着极强的观察力,试问多少人能有信心看穿?
4.关于整篇小说,文章很好诠释了什么是没有警察介入的推理小说,行文中通过每个人细致的动作行为表现出其内心世界的变化,极强的渲染力贯穿整部小说,虽然有几个疑问,初中生是如何在所有人都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一位女性的,虽然小说最后没有点名凶手,但男主的行为很大程度已经告诉读者凶手的真相,通过以上表现不禁让我反思几个家庭的反常,家庭混乱的关系,嘴上说着要给孩子制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然后出来到别墅学习,然而实际上他们的行为真是不可理喻,对于自己教育的孩子,竟然没有一个家庭愿意去找出真相,愿意去相信自己的孩子,如果真的是到关键时刻,连自己最亲的家人都不相信自己,我不知道孩子还有谁可以去相信。结尾的转折有一次强调,孩子是为了家人能重新团圆才如此,但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能做出杀人这样的行为的孩子有多么可怕?简直是教育上的失败,父母的失责,倘若回到第一个问题,这样的孩子如果走进学校学习知识,后果不知道会如何。
就算尸体不见了,我们的灵魂也无法离开这个湖畔吧。
因为做了亏心的事情,自己可能一辈子都难以好过,但是为了家庭可能现实中确实存在这样两难的选择。
后记
一瞬间完成的罪恶,副作用会一直遗留在心中。 倘若逃得过外界的审判,也一定逃不过内心的灵魂。
孩子是无辜的,是纯真的,虽然可能真的如结尾中所写是杀人凶手,然而造就这一切的我想还是父母。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12/35963.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