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南渡北归(增订版)(全集)》读后感_1800字

《南渡北归(增订版)(全集)》读后感1800字


书读到现在,个人最喜欢的莫过于蔡元培了。蔡先生的气质,风度可能更接近于我对理想男性的幻想。少了傅胖子那种鲁莽的狭义气和山大王般的霸气十足,也没有梁思成的木讷,相比胡适的精明识时务,他的魅力更让我心神往之。

在北大见过蔡元培雕塑,也知道北大有个元培班,但不知其人格魅力和气度却让人如此敬佩。

1,仿佛不食烟火的安静文人

“读书时,伸出纤细的手指迅速地翻着书页,似乎是一目十行的读,而并有过目不忘之称。他对自然和艺术的爱好使他的心境平静,思想崇高,趣味雅洁,态度恳切而平和,生活朴素而谦抑。他虚怀若谷,对于任何意见、批评或建议都欣然接纳”,这里有几个关键词,心境平静,态度平和。完全符合儒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君子形象。但是蔡先生却不是温文尔雅不问世事,独善其身的普通知识分子。

和他的外表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他那份北方汉的侠肝义胆,说侠肝义胆这个词甚至不能准确地描述出蔡先生的气质,这个词说蔡先生都有些显得鲁莽。他是理智,清醒,智慧的相才。

2,内藏理智的血性与刚强地侠气

书中有段介绍蔡先生的文字,“他在绍兴中西学堂当校长时,有一天晚上参加一个宴会,酒过三巡之后,他推杯而起,高声批评康有为、梁启超维新运动的不彻底,因为他们主张保存满清皇室来领导维新。说到激烈时,他高举右臂大喊道:‘我蔡元培可不这样。除非你推翻满清,否则任何改革都不可能! ”这是蔡元培给青年学人、后来一度出任北大校长的蒋梦麟留下的印象。但他不是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热血青年了。蔡先生属于闷声做事,极有自己思想和风骨的文人。而随后出任北大校长对北大的改革也充分证实了蔡先生的性格。蔡先生接受时任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签发的任命状,出任北大校长。我想当朝政府一定以为这位时年49岁,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前翰林会很厚道的让北大安安静静治学。可没想到当局者才发现,真是猪八戒肚子里放了个孙悟空。蔡先生开创了北大,乃至全中国新文化的篇章。

为当时中国僵硬得如干尸状的教育体制开辟了一条化腐朽为神奇的通道。面对蔡氏的雄心锐气,北洋政府无论是迫于情势还是大潮所趋,都只能听凭这个制造炸弹,胸怀异志的齐天大圣钻进自己肚子里,挥动金箍棒搅动个天翻地覆了。他提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学方针,从此,皇城根下那个原本要沉沦腐败的京师大学堂,一下子变成文化的精神圣地。北大不在是成批生产官僚的冰冷机器,而是成为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散发着人性光辉和科学理念的人才成长摇篮。他点的文化炸弹,爆响了文化界的惊雷。

3.圆润通达,洞察世事的处事哲学。

蔡先生的思想一出,文化界的春雷便响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新派学界领袖人物展开了一系列汹涌的文化改革。尤为著名的当属五四运动,以北大为阵地的这一文化运动当然惹怒了当局者。于是,蔡先生自然成了众矢之的。北洋政府不仅认定蔡元培为这一运动的煽风点火之人。要解散北大,惩办校长之类的。蔡元培没有像故事里的热血青年一样抹脖子表决心。相反,他沉着勇敢,既不为权势所惧,又与政府官员周旋,减缓压力,安抚学生,尽最大可能减少对学生的伤害。当被捕学生被放出以后,完成自己的使命以后,为了避开锋芒,也为了消解北洋政府的怨气,他提交辞呈,悄然离京。功成身退。

这大概是蔡先生最牛的地方。有清醒的认识,认识到如干尸般文化需要重重的文化炸弹使之粉碎。也有惊人的魄力与胆识,在混沌中提出正确的治学方针,为中华民族学术立起鲜明的flag,搅得北大与北洋政府风起云涌。更有审时度势,避其锋芒的智慧。我想,能有的能力和气度,他都有了。

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让人敬佩的是他那至真至性的赤子之心,一颗为国家为民族大义的心,是真正让人敬服的。书中有一个事印象深刻,卢沟桥事变前两年,蔡元培身体已经衰颓,深受病魔折磨,但这位中国学界领袖,仍为民族救亡与复兴奔走。有一次去南京,汪精卫设宴招待,席间蔡先生极为诚恳地苦劝汪精卫改变其亲日的立场和行为。说到激动伤心处,眼泪一滴滴落在汤盘里,又和着汤一道咽下去。那苦痛和伤心仿佛一个深受情伤的孩子。民族安危牵动他的心,这不是一句官话,实实在在的

蔡元培在民族危急的大风雪中走来,又在山河破碎中骤然离去。但他开创的学术大业,自由之思想,民主,科学之理念,囊括,兼容之精神,将成为一座不灭的灯塔,于岚山雾海,天地苍茫中,昭示着天下儒林士子远航的路。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12/36059.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