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的水位》读后感1600字
一个强大到可以给你一切的政府(或威权),一定也强大到可以拿走你的一切
《观念的水位》 刘瑜 2013年
刘瑜的文笔简洁流畅、娓娓道来,逻辑脉络清晰得像一则则寓言故事,读起来神清气爽且回味无穷。这是我读到过的最好的时政评论随笔,辛辣处有调侃,鞭策中有随和,激进时有宽容,在当今国内众口一词的时政氛围、意识形态下,这也是其书作得以公开出版的中庸之举。
刘瑜被认为是一位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公知,从3、4本出版物来看以评论随笔为主,还不能称其为大家。我猜想这与她不疾不徐、坦然自若的心态很有关系。她的作品游走于时政和文艺之间,相互穿插,来去自如,不求闻达,但求自明。
众所周知,时政评论在现时之不易,在于不便随心所欲地刨根问底、追根溯源,更多是隔靴搔痒,越挠越痒。每遇稍显敏感之话题,便容易招致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等情绪的横眉冷目、脸红脖粗。与其与之针锋相对,不如呵呵:“你说的都对”。这或许也是刘瑜们一贯秉持的姿态,他们当前希望守卫的仅仅是相对自由思想和说话的空间。
在标题文章《观念的水位》中,作者表达了与这些基本权利相对应的社会变革的希望和耐心:“社会变革应当是一个水涨船高的过程:政治制度的变革源于公众政治观念的变化,而政治观念的变化又根植于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水涨起来了,船自然浮了起来”。作者通过细心观察,认为“变革观念的水位在升高”,其重要标志就是“以前在人们眼中不是问题的问题,开始变成问题”。比如财政预算问题、民企地位问题、农民工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等等。“民主观念的基础无非是两点:问责意识和权利意识”,“既然水位在上涨,没有理由认为它会停止上涨”,当然少不了大众观念变化的不断蓄水,“一杯水摆在那里,对于口渴的人,想要忘记它的存在,肯定很难”。
刘瑜熟知中西方时政,具有相当广阔的视野,她将政治学中的诸多理念、思想、观点和制度以一种大众容易理解的方式娓娓道来,故事、比喻、比较、提出问题、思考和解答,都是解读时政有效的方式,最精彩的莫过于她不时穿插其中的个人心得和从政治学中精炼概括出来的智慧:
“有一种民意叫伪民意。在一个多元意见、选择自由不可能的环境里,民意只能被认作是伪民意。”人民的名义中重点是人民还是仅仅是个名义呢?
“一个强大到可以给你一切的政府(或威权),一定也强大到可以拿走你的一切。”
“所谓人性觉醒,就是从自己所隐身的社会角色中抽身出来,恢复成独立、完整并为自己一举一动负责的人,从制度的深井中一点点爬上来”,拒绝成为制度中的“恶之平庸”者,因为“甲乙丙丁戊,你我皆为制度”。
“对于很多掌权者而言,民众的愤怒是最好的政治”,在很多时候,民众也是其统治最后的肉盾。
“批判性公民的作用在于可以推动政府完善公共服务。”
“标签和主义盛行的地方,理性则易于枯萎。”
“言论自由是其他一切自由之母。”
“文明就是停下来,想一想”,我想人生也是
“以德治国的危险在于,过于动听的口号由于缺乏可操作性而必然导致弄虚作假。所以,与其对人性有过高的期待追求成圣,不如放低期待,承认人的局限性:同样是自私自利,公开透明地自私自利至少比把人逼到黑箱里自私自利要好”,因为前者可以促使法律和制度的完善。
“重新定位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国家仅仅是国民谋求幸福的工具,那种将国家神化的拜国家教,往往是统治阶级、利益集团自我神化、稳固权力的说教,根本上颠倒了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国家没有必要遮蔽社会,社会也没有必要对抗国家,二者完全可以相辅相成,共谋国民幸福。”
“你不能以关爱的名义把所有人禁锢在轮椅上,轮椅上的人终会发现自己的双腿,他要站起来。”
刘瑜的理性精细、脉络清晰、一针见血在她的文字中随处可见,令人豁然开朗。我也看过几篇她的生活随笔,则透露着不少文艺愤青常有的迷思。也许,政治和文学的熏陶造就了她不同但相融的性情。我常常觉得,文艺青年有必要读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让无处安放的情感获得些许理性的安宁。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12/36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