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_2800字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2800字

记得高中时候听说一个高考作文题目叫“诗意的栖居”,那时候在想,到底是什么人,能够认识到、并且又能诗意的栖居于人生,这个问题对于高三的我十分新奇但最后不了了之,因为那时候看生活还太简单,也没什么可说的,仅仅是凑热闹的生活着吧。在看《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这个词,时隔七年,突然觉得,朱光潜先生在这本书里所描述的青年,就是一种诗意,所描述的生活状态,就是一种带着美感和韵律的栖居状态。

这是继《培根随笔》后看的第二本明确就某些话题而谈,最后集结成书的读物。当然,培根的随笔更像抒发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像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文学家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而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则更明确的是指导青年如何生活。因而会带有更多一些的朝气与美感。

这本书写自1926-1928年,此时朱光潜正在欧洲求学,大概29-31岁。如果真对照年龄来看,实在也比我现在大不了多少。当时这本书指定的读者是国内的初中生,而在现在,我一个即将25岁的研究生读起来却居然丝毫不感到幼稚。也许人生的丰富程度真的和经历呈正比吧,生长在和平时期的我们太久的局限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因此心智上对于人生、社会、人与自我的思考实在还差得远。

朱光潜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文学理论家、翻译家。而实际上,他确定钻研美学,就是在其就读于英国爱丁堡大学时期,也就是1925-1929年这个时间段。与这本书的成书时间大致吻合,也难怪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会感觉到一种和谐、静谧的感受,我想,在这本书里,这样的思想,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抱负,合起来,真的就是一个“美”字。

美首先是一种和谐。

这在《谈动》与《谈静》两篇体现得很明显。

在《十二封信》的论述里,“动”是一种流动的状态,是顺应自然天性的自然而为。“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生机,便不免感到烦恼”。孟子的“尽兴”思想也是如此,人生的郁结在于想做而不能做,反过来不能做却又想做。当此时不如去做,因为人性中有动的天性,动起来的时候便是在发泄内心的抑郁。这样的论述,在《荣格心理学概要》中从心理学有过论证,在路遥《平凡的世界》里从文学上有过论证,而在《十二封信》通过简单的话语再一遍说起,总觉得别有一种风味。

而《谈静》则是与“动”相映成趣,达成和谐。“动”时我们常常忽略的是思考和感受,因为人处于奔波状态不免将眼光过多的集于事,“动”可以创造,可以获得人的外在价值上的肯定,但“静”则更是自我对自我的探索与认同,也就是从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入手,最后达到欣赏人间、物我一致的状态。这是一种来自内心的欢愉,在人失意落魄时尤其重要。“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绝不至于烦闷”。因为能处静的人实际上并不是毫无生机,而是处于“静”,仍旧能够找到“动”,例如看到一片“无聊”的池塘,想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比如看见漠漠黄沙能想到一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眼底无波澜,心中有沟壑,大概就是这样。

美其次是一种宏伟。

其实按理说“宏伟”并不是一个形容词(除非加上一个“的”),“宏伟的”美,这样修饰也非常奇怪。但是在我心里,确实只有这个词才能形容这种“美”的感受。宏是一种接纳,也就是海纳百川的意思,能接受世界万物的不同,能理解每片树叶都不一样,能包容不同的价值观,这才是“宏”,而“伟”则是对这种状态的描述,因为广博而伟大,因为包容而伟大,这是一种崇高的美,但或许还更高一点。

《谈多元宇宙》其实是关于青少年恋爱的一章。但是这一章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并不是教我们如何追求所爱或者怎么谈恋爱,而是教我们如何与他人相处。“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发展到极点,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价值标准。我们不能以甲宇宙中的标准,测量乙宇宙的价值。如果勉强以甲宇宙中的标准,测量乙宇宙的价值,则乙宇宙便失去其独立性,而只在乙宇宙中可尽量发展的那一部分性格便不免退处于无形”,其实如果在和人相处时,每个人能牢记且执行这一块,那实在是人世间的幸运事。那些例如“我和她绝交,你和我是朋友,那你也应该和她绝交,难到不对吗?”这样的事情,基本也就不会发生了吧。

从多个维度去看世界,理解自己的时候也尝试去理解别人,自然便能活得宽广些,也能轻松些。这样才有时间去欣赏生活的美吧。

有趣的是,在公务员面试的时候会问到一些综合题,各个培训机构在培训面试时都会强调说,要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要突出回答的逻辑与条理,其实回归其“本心”就是培养一种宽广广博的胸怀,而这其实是青年就该学习的东西了,可惜我们总要到培训机构来砸钱买。

美还需要取舍。

就像一幅画里总要留白一样。我记得小时候我跟着姐姐去写生,刚刚画的时候,写生老师还夸我有天赋,简单几笔就把最重要的结构和条理画出来了,还有模有样的。后来老师走了,我闲得无聊,就开始在稿纸上尽可能把把详细的东西都画出来。老师再过来看的时候,我兴致勃勃的把画再给老师,他却和我说,画得太满就没有灵性了。

我想这就是取舍。也就是《谈摆脱》里所谓“生命得崎路尽管千差万别,而实际上只有一条路可走,有所取必有所舍,这是自然的道理。世间有许多人站在崎路上只徘徊顾虑,既不肯有所舍,便不能有所取。世间也有许多人既走上这一条路,又念念不忘那一条路。结果也不免差误时光。”人生的美感在于其只有一次,就像书写自己的诗歌,也想把世界上所有美好的词语全部汇聚到一起,但是最后我们只能选择很小的一部分,因为时间有限,所以还是沿着主线走下去为好,结构框架是对的,结果就不会错到哪去。写作是这样,画画是这样,人生也是这样。

书中其实还说到了许多方面的东西,但是我觉得,看到这,喜欢这本书的人应该会去找书看,那就不需要我多说了。不喜欢的人或许也不想看那么多,所以就就此打住吧。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在想,朱光潜先生也一定是一个感性的人吧,因为“从心所欲”、“动静协和”、“感受生命中的趣味”、“将生活放到人生的第一位”这些对青年人的告诫本身没有什么教条味,也不像成功学一样看起来非常累,反而是让人感到轻松有趣,带领青年去发现和理解生活。但是他也一定是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的人,因为书里所说的任何一点,看似轻巧,却一定是经过千万次反思与训练才结成的果实。

我很喜欢这本书,也许有时候我会觉得人无完人,这本书里所说的应该很少有人可以全部做到吧。但是“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不就是应该用到这些达不到的目标上面吗。而且青年时候最美的是还热血沸腾、有所期待,我是真的很喜欢这样的感觉。

一本可爱又美的书,五分推荐。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12/36109.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