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红》读后感1900字
这本书无愧于它应得的奖励。书以一个谋杀案的调查为线索,给我们穿插了十六世纪一个充满阴郁黑暗破败的伊斯坦布尔的人生百态。谢库瑞和苏丹的出场是全书唯一的光彩,其他时候用这种昏暗的环境更能把我们的注意力抓到细密画和艺术家的思维本身。
作者的主旨,个人感觉主要是法兰克外来文化带起的人文主义,对于奥斯曼帝国的冲击。这是一个相当尴尬的命题,对于文艺复兴带来的的冲击的感知常见于掌握大权的帝国高层,或者游走的商人,而非跟风的平民。但是一来,作者并不一定能设身处地的拥有一个当时高层的认知,二来游走的商人只能用惊讶与好奇来面对这种冲击,而不能带来情感张力。作者用一个非常巧妙的点入手,具有文化传承与信仰矛盾的细密画家。
细密画家群体本身就是一种矛盾的混杂。去过以思想宗教,帝国王权,经济地位作为三个支点,细密画家本身就在其中摆动挣扎。1,"他才不读(书中原话)",以及保守教派的暴力冲突,可以看出画家对于艺术的美丽追求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宗教氛围放松与紧张的强烈影响。2,苏丹的意志,画坊权力的争夺也能让他们做出违心的艺术追求。3,还有接外包项目的细密画家,为了钱为了维持生活品质在细微的调整。4,即使仅仅从艺术本身来看,中亚地区,波斯地区,以及印度的细密画本身就有大量的派别风格起伏。无论这其中哪个因素出了差错,小说中的人物都会风雨飘摇。或许那个咖啡馆是他们最后的个人意志能够徜徉的避风港,也是所有故事的连接点。还记得我是一匹马,或者我是两个苦行僧等章节,其实正是咖啡馆说书人的自述,这里真正的展现了说书人对眼中的马的解读,其实是说书人对自己眼中马的解读,我们可以猜想保守派必定认为这是一种亵渎,但是我们也看到这是一种创作一种意志的彰显。
个人意志在哪里呢?其实小说中的平民用那些低俗粗鄙的话语和肮脏的思想都在最直接的展示个人意识在每一个人心中。需要强调的是,人文主义的兴起某种角度上是杀死了神,但是也可以看成另一种解读。正如文中对这种冲突的解答,东方与西方,皆属于,那么各种人的意志,也应当属于。但是社会层面的质变,需要知识分子来彰显,在保守的奥斯曼帝国,细密画家正是这种知识分子的代表。
细密画家画的是什么?是眼里的世界,是自己眼前的事物,还是自己看见后记忆里的事物。我觉得答案没有高下也没有保守与开放之分,他们都是自己在细密画这个已经被压制得不行的小圈子里的最佳阐释。姨夫大人为法兰克艺术震惊,蝴蝶为了取悦他人为了权力,橄榄为了个人的风格认可,黑为了爱情,奥斯曼为了坚守的艺术传统。无论这个人做出各种选择,我们发现他们依然遵从自己的意志而非的意志。我们也发现苏丹自恋而善变的内心。整个社会就像这些话一样,按照前辈画,即按照和圣训去生活。哪怕细密画艺术已经吸纳了各个地方的元素,哪怕伊斯坦布尔大多数人都不可能读过。眼里的世界,其实是每个人自己眼里的世界,毕竟人属于,但是他们不敢说出自己句话,无法从理论层面对社会进行变革。只能通过一个又一个到内心独白来对照这昏暗无趣的伊斯坦布尔世界。
让人感到惊叹的是,作者对各种人物内心极端的复杂做到了如此精细的展现。关于一个娇美女子,孤苦无依的爱情,是爱吗或者只是需要一个依靠。关于一个奉献一生却对的背叛心怀不满,不动声色的报复。总总不再细说,常人的认知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无法体验其他人的复杂感情,否则世界上就不会吵架了。而作者的每一个角色都能如此复杂,不同于其他小说通过角色的行为选择加环境来表现比如金庸。作者仅仅通过口语自诉就游刃有余的转化出,活过这一生的人才能拥有的细腻心思,给人一种这些角色自己带动故事发展的错觉。书中的每个角色都不输于读者的复杂,这也是一种对读者的尊重。读后让人敬佩不已,我想他当个算命也挺牛逼。
小说美中不足的地方在于生活气息的堆砌的。小说中对于环境的架空和生活气息的缺乏仍然会被观察到。尽管有大量的描述类似于金角湾,大清真寺,中国的丝绸,大马士革的产物,开口闭口的和苏丹等等,我们仍然不能非常充分的感受到这是一个十六世纪伊斯坦布尔生活的全貌。这个城市完全可以架空为伦敦,来自世界各地的产品,大雾中的画家,上帝和女王,而对于生活的描写不需要明显的改变。作者毕竟不是历史学家,所以也无需苛求。
题外话: 当今的土耳其,军人监国的力量已经失去,埃尔多安政变,俄罗斯大使被谋杀,保守派的快速兴起,扶持极端派带来的破坏造成世俗派对政府的不信任,伊斯坦布尔与东部地区的经济不平等,欧美的文化风潮,整个交织再这个国家的上空。再看看这本小说,从几百年前开启了这个没有停止过的冲突世界。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12/36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