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门逻辑》读后感1300字
书中立意颇佳,但局部有失主旨,全书并未贯彻一个主要思想,有时纯粹为了叙事和趣味引用史料。却仍值得一读。
古代的官僚体系并不缺乏制约的因素,在相互制衡的过程中,形成了官场的黑暗,官官相护,沆瀣一气,公权成了私利的谋取手段。从根本上探讨这些原因,从制度上理解现象,这是最为理想的手段。
正如书中所说,官僚体系形成以后,脱离了设置者的初衷,皇帝的制约有时太过,有时不及。御史的职能受到君主个人喜恶的影响。在浩如烟海的法典设置下,中国政治转向了人治。
这并不是一件可喜的事,法典被人为扭曲,变成了私立谋取的手段,各行政机构对于能够获利公权的瓜分让政治陷入恶性死循环。
官场是个大染坊,进去的人身不由己。本书对于这一点的描写尤为明显,在一系列官场潜规则下,政府官员的发挥空间受到极大制约,在复杂的往来人情关系网中,官员更多的时候是被推着走,人具有惰性,制度反感改革,超出时代行走,或者力图改革的人总是被视为异端加以孤立针对。在封建政治制度下的改革和独立显得遥远而不可及。
那么儒家文化所培养出来的人呢?书生意气呢?作为接受孔孟教化的高级知识分子,成熟的封建体制下,文化对政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影响甚微。这便是真相。孔孟之道更多的时候变成了识字的工具,对于其中的圣贤之道,读书人就是看客,难以做到见贤思齐。身在一个各方势力相互博弈而暂时保持相对平衡的局面时,读书人更多的沦入了世俗的泥潭。人性被扭曲,看似潇洒的读书人,实际上只是不得志的游离者。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古代的各项合理,人们的生活并没有书中描写的那么不堪。造就了极强民族自豪感的国家,总是有些优点可取。这些优点,更多地体现在人身上,殉节而死的读书人,泼意潇洒的读书人,为民的读书人,这是接受孔孟教化的统治者,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精神支柱,是华夏文化在人心中埋下的火种,在私利四起的政治机制内,人性泛起的光辉。
而百姓呢?在本书中,百姓更多的只是一种背景,难以提及。自上而下的体制设立,让官员们谗谀媚上,对于这种体制的解读,百姓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在士绅恶痞的管制压迫下,辛苦劳作。他们中的少部分人能够凭借科考鲤鱼跃龙门,变成统治阶级之一。但思想的统一固化又让他们难以逃脱变成恶龙的泥潭。
清官难做,贪官难当。政治站队,往来礼节,方方面面的事务,听起来就让人感到疲惫。所以官僚们纷纷逃离了自己的职责,书吏们的共治是政治制度为巩固自己而自行衍生的结果。
政治制度,历史得失,这些点都太宏大了,我们站在制度上力图得到一个充满人情味的社会,但冰冷的制度时常把我们从人情味里剥离出来,久而久之,我们就忘了人情味。而被统治管理的底层人民,又生活在一个人情社会,人情世故也变成了樊篱,制约禁锢着自身的发展。当制度停止改变的时候,恶变就开始,当制度开始向背离多数人的方向发展,祸端就埋下种子。
这是一个轮回,读来不免让人有些绝望,泥潭深陷,这个词语真是再贴切不过。只因得失之间,我们关注失,过错是一道道痕,比得的喜悦更能让人铭记。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12/36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