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赏析叶圣陶的优美句子,叶圣陶优美句子摘抄

赏析叶圣陶的优美句子,叶圣陶优美句子摘抄推荐阅读:

1. 叶圣陶《苏州园林》优美语句赏析

九五六年,同济大学出版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园林的照片多到一百九十五张,全都是艺术的精品:这可以说是建筑界和摄影界的一个创举。

我函购了这本图册,工作余闲翻开来看看,老觉得新鲜有味,看一回是一回愉快的享受。过了十八年,我开始与陈从周教授相识,才知道他还擅长绘画。

他赠我好多幅松竹兰菊,全是佳作,笔墨之间透出神韵。我曾经填一阕《洞仙歌》谢他,上半专就他的《苏州园林》着笔,现在抄在这儿:“园林佳辑,已多年珍玩。

拙政诸图寄深眷。想童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

这是说《苏州园林》使我回想到我的童年。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是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条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远望的时候仿佛观赏宋元工笔云山或者倪云林的小品,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只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细说。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旁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

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而到各种花开的时节,却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病后心思体力还差,因而不再多写。我还没有看见风光画报出版社的这册《苏州园林》,既承嘱我作序,我就简略地说说我所想到感到的。

我想这一册的出版是陈从周教授《苏州园林》的继续,里边必然也有好些照片可以与我的话互相印证的。(作者:叶圣陶)1979年2月6日作 选自《叶圣陶散文乙集》,三联书店1984年版)。

2. 叶圣陶的好句

田野里白天的风景和情形,有诗人把它写成美妙的诗,有画家把它画成生动的画。

到了夜间,诗人喝了酒,有些醉了;画家呢,正在抱着精致的乐器低低地唱:都没有工夫到田野里来。那么,还有谁把田野里夜间的风景和情形告诉人们呢?有,还有,就是稻草人。

教里的人说,人是上帝亲手造的。且不问这句话对不对,咱们可以套一句说,稻草人是农人亲手造的。

他的骨架子是竹园里的细竹枝,他的肌肉、皮肤是隔年的黄稻草。破竹篮子、残荷叶都可以做他的帽子;帽子下面的脸平板板的,分不清哪里是鼻子,哪里是眼睛。

他的手没有手指,却拿着一把破扇子——其实也不能算拿,不过用线拴住扇柄,挂在手上罢了。他的骨架子长得很,脚底下还有一段,农人把这一段插在田地中间的泥土里,他就整天整夜站在那里了。

稻草人非常尽责任。要是拿牛跟他比,牛比他懒怠多了,有时躺在地上,抬起头看天。

要是拿狗跟他比,狗比他顽皮多了,有时到处乱跑,累得主人四外去找寻。他从来不嫌烦,象牛那样躺着看天;也从来不贪玩,象狗那样到处乱跑。

他安安静静地看着田地,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赶走那些飞来的小雀,他们是来吃新结的稻穗的。他不吃饭,也不睡觉,就是坐下歇一歇也不肯,总是直挺挺地站在那里。

这是当然的,田野里夜间的风景和情形,只有稻草人知道得最清楚,也知道得最多。他知道露水怎么样洒在草叶上,露水的味道怎么样香甜;他知道星星怎么样眨眼,月亮怎么样笑;他知道夜间的田野怎么样沉静,花草树木怎么样酣睡;他知道小虫们怎么样你找我、我找你,蝴蝶们怎么样恋爱:总之,夜间的一切他都知道得清清楚楚。

3. 叶圣陶的散文优美片段

《脚步集》,上海新中国书局1931年9月版。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的作者是一批如今活跃在学术界和文化领域的著名学者与知识分子。他们大多出生于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对于他们而言,过去的三十年是一段重要而又特殊的生命旅程。

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一批“知青”的命运由此而改变,并被投入到与先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时代洪流之中。在这潮头多变的三十年里,他们执著地行走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努力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性格;在汹涌而来的滚滚红尘中,也不曾失却超越性的人文关怀。为着一个信念、一份眷恋,他们不懈地寻觅着。这里的每一本书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

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

《未厌居习作》,上海开明书局1935年12月版。

这些散文内容比较丰富,形式也不拘一格。其中既有对重大政治斗争题材的记述和感受,旗帜鲜明,爱憎强烈;也有对生活中一些具体的人物、事件的描摹,态度亲切自然,体情人微,状物真切;既有富于哲理性的议论,也有轻柔畅达的抒情;既有激愤的鞭笞和诅咒,也有细微的描写和亲切的赞颂。1928年,他应朋友邀请陆续在《教育杂志》“教育文艺”栏内连载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年单行本出版。这部小说真实地反映了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由埋头教育改革到参加群众革命运动,由自由主义到集体主义的曲折道路,被誉为“扛鼎”之作,是我国新文学史上较早出现的成功的长篇小说之一。

《西川集》,重庆文光书局1945年1月版。

叶老的文笔质朴自然,《西川集》亦不例外。头一篇《答复朋友们》, 为答谢文艺界为他庆祝五十岁寿辰而作。叶先生自谦是个平庸的人,写不出 不平庸的文章,还说自己一生中无非当了两大员:不是当教员,就是当编辑员。说得平直坦白,一如其人。

《叶圣陶散文》(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版。

4. 叶圣陶的好句

田野里白天的风景和情形,有诗人把它写成美妙的诗,有画家把它画成生动的画。到了夜间,诗人喝了酒,有些醉了;画家呢,正在抱着精致的乐器低低地唱:都没有工夫到田野里来。那么,还有谁把田野里夜间的风景和情形告诉人们呢?有,还有,就是稻草人。

教里的人说,人是上帝亲手造的。且不问这句话对不对,咱们可以套一句说,稻草人是农人亲手造的。他的骨架子是竹园里的细竹枝,他的肌肉、皮肤是隔年的黄稻草。破竹篮子、残荷叶都可以做他的帽子;帽子下面的脸平板板的,分不清哪里是鼻子,哪里是眼睛。他的手没有手指,却拿着一把破扇子——其实也不能算拿,不过用线拴住扇柄,挂在手上罢了。他的骨架子长得很,脚底下还有一段,农人把这一段插在田地中间的泥土里,他就整天整夜站在那里了。

稻草人非常尽责任。要是拿牛跟他比,牛比他懒怠多了,有时躺在地上,抬起头看天。要是拿狗跟他比,狗比他顽皮多了,有时到处乱跑,累得主人四外去找寻。他从来不嫌烦,象牛那样躺着看天;也从来不贪玩,象狗那样到处乱跑。他安安静静地看着田地,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赶走那些飞来的小雀,他们是来吃新结的稻穗的。他不吃饭,也不睡觉,就是坐下歇一歇也不肯,总是直挺挺地站在那里。

这是当然的,田野里夜间的风景和情形,只有稻草人知道得最清楚,也知道得最多。他知道露水怎么样洒在草叶上,露水的味道怎么样香甜;他知道星星怎么样眨眼,月亮怎么样笑;他知道夜间的田野怎么样沉静,花草树木怎么样酣睡;他知道小虫们怎么样你找我、我找你,蝴蝶们怎么样恋爱:总之,夜间的一切他都知道得清清楚楚。

5. 赏析叶圣陶的散文:牛

一、《牛》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叶圣陶先生的《牛》,通过描写牛因为“眼睛有点不同”而备受孩子们玩弄、甘被农夫们役使的情形,对逆来顺受、不敢抗争的奴性进行了深刻解剖,可谓以小见大,言近旨远。

牛,是可以在乡下“天天看见”的动物;孩子们逗牛取乐,也是常见的现象;“长工告诉我的话”也颇见俚俗,而且不一定具有科学道理。文章取材,不可谓不小。

然而,“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意远”。牛的形象,显然是旧中国一切奴性十足、愚昧麻木的人们的象征;作者通过牛的形象的塑造,一方面剖析了被欺侮被奴役者失去自由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揭露了统治者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从而启发人们,不要被自己的眼睛所欺骗,不要夸大了他人的力量,灭尽了自己的威风,应该正视现实,勇敢斗争,展示“一撞要把整个天地翻个身似的”巨大威力,摆脱不幸的命运,争得生命的自由。

取材虽细小,主旨却宏大;语言颇浅近,意义却深远。 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牛”的形象塑造 叶圣陶先生的《牛》通过塑造“牛”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对旧中国那些奴性十足、愚昧麻木的人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思想感情。

作品中的“牛”,“那么大的一个,气力又蛮”,“一撞要把整个天地翻个身似的”,“踩到一脚就要痛上好几天”,本来是让人望而生畏的。然而,它的“眼睛有点东西”,“看出来的西,都比原来的大”,本来人类“五个抵一个都抵不住”,但“在牛眼睛看出来,我们一个抵它十几个”。

正因为盲目夸大人的量,它面对孩子们的玩弄、欺侮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它面对农夫的奴役,“不敢倔强”,默默承受,“天好,落雨,生田,熟田,我们要耕,它就只有耕,没得话说的”。牛是不幸的,然而,它的不幸却纯由自取,“如果能去掉这双眼睛,成了瞎子也值得,因为得到自有了”。

牛的形象,显然是旧中国那些奴性十足、愚昧麻木的人们的象征;通过牛的形象的塑造,作者表达了对奴隶们不幸命运的同情和不敢抗争的愤怒。

6. 赏析叶圣陶的散文:牛

一、《牛》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叶圣陶先生的《牛》,通过描写牛因为“眼睛有点不同”而备受孩子们玩弄、甘被农夫们役使的情形,对逆来顺受、不敢抗争的奴性进行了深刻解剖,可谓以小见大,言近旨远。

牛,是可以在乡下“天天看见”的动物;孩子们逗牛取乐,也是常见的现象;“长工告诉我的话”也颇见俚俗,而且不一定具有科学道理。文章取材,不可谓不小。然而,“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意远”。牛的形象,显然是旧中国一切奴性十足、愚昧麻木的人们的象征;作者通过牛的形象的塑造,一方面剖析了被欺侮被奴役者失去自由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揭露了统治者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从而启发人们,不要被自己的眼睛所欺骗,不要夸大了他人的力量,灭尽了自己的威风,应该正视现实,勇敢斗争,展示“一撞要把整个天地翻个身似的”巨大威力,摆脱不幸的命运,争得生命的自由。取材虽细小,主旨却宏大;语言颇浅近,意义却深远。

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牛”的形象塑造

叶圣陶先生的《牛》通过塑造“牛”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对旧中国那些奴性十足、愚昧麻木的人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思想感情。

作品中的“牛”,“那么大的一个,气力又蛮”,“一撞要把整个天地翻个身似的”,“踩到一脚就要痛上好几天”,本来是让人望而生畏的。然而,它的“眼睛有点东西”,“看出来的西,都比原来的大”,本来人类“五个抵一个都抵不住”,但“在牛眼睛看出来,我们一个抵它十几个”。正因为盲目夸大人的量,它面对孩子们的玩弄、欺侮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它面对农夫的奴役,“不敢倔强”,默默承受,“天好,落雨,生田,熟田,我们要耕,它就只有耕,没得话说的”。牛是不幸的,然而,它的不幸却纯由自取,“如果能去掉这双眼睛,成了瞎子也值得,因为得到自有了”。

牛的形象,显然是旧中国那些奴性十足、愚昧麻木的人们的象征;通过牛的形象的塑造,作者表达了对奴隶们不幸命运的同情和不敢抗争的愤怒。

7. 朱自清 我所见的叶圣陶 [美文欣赏】 急

我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

那时刘延陵兄介绍我到吴淞炮台湾中国公学 教书。到了那边,他就和我说:“叶圣陶也在这儿。”

我们都念过圣陶的小说,所以他这样 告我。我好奇地问道:“怎样一个人?”出乎我的意外,他回答我:“一位老先生哩。”

但 是延陵和我去访问圣陶的时候,我觉得他的年纪并不老,只那朴实的服色和沉默的风度与我 们平日所想象的苏州少年文人叶圣陶不甚符合罢了。记得见面的那一天是一个阴天。

我见了生人照例说不出话;圣陶似乎也如此。我们只谈 了几句关于作品的泛泛的意见,便告辞了。

延陵告诉我每星期六圣陶总回甪直去;他很爱他 的家。他在校时常邀延陵出去散步;我因与他不熟,只独自坐在屋里。

不久,中国公学忽然 起了风潮。我向延陵说起一个强硬的办法;——实在是一个笨而无聊的办法!——我说只怕 叶圣陶未必赞成。

但是出乎我的意外,他居然赞成了!后来细想他许是有意优容我们吧;这 真是老大哥的态度呢。我们的办法天然是失败了,风潮延宕下去;于是大家都住到上海来。

我和圣陶差不多天天见面;同时又认识了西谛,予同诸兄。这样经过了一个月;这一个月实 在是我的很好的日子。

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

他却并不是喜 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自然多少要说些话;但辩论是 不来的。

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大清楚了。”这样就过去了。

他 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他辛辛苦苦保存着的《晨报》副张,上面有他自 己的文字的,特地从家里捎来给我看;让我随便放在一个书架上,给散失了。

当他和我同时 发见这件事时,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随即说:“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我是至今惭 愧着,因为我知道他作文是不留稿的。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矫揉造作而成。

他对于世间妥协的精神是极厌恨的。在这一月中,我看见他发过一次怒;——始终我只看见 他发过这一次怒——那便是对于风潮的妥协论者的蔑视。

风潮结束了,我到杭州教书。那边学校当局要我约圣陶去。

圣陶来信说:“我们要痛痛 快快游西湖,不管这是冬天。”他来了,教我上车站去接。

我知道他到了车站这一类地方, 是会觉得寂寞的。他的家实在太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家里管。

我常想,他好像一个小 孩子;像小孩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的离不开家里人。必须离开家里人时,他也得找些熟朋 友伴着;孤独在他简直是有些可怕的。

所以他到校时,本来是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 做我们两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这样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也乐意,我们不时到西 湖边去;有时下湖,有时只喝喝酒。

在校时各据一桌,我只预备功课,他却老是写小说和童 话。初到时,学校当局来看过他。

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他皱眉道: “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后来始终没有去。

他是最反对的。那时他小说的材料,是旧日的储积;童话的材料有时却是片刻的感兴。

如《稻草人》中 《大喉咙》一篇便是。那天早上,我们都醒在床上,听见工厂的汽笛;他便说:“今天又有 一篇了,我已经想好了,来的真快呵。”

那篇的艺术很巧,谁想他只是片刻的构思呢!他写 文字时,往往拈笔伸纸,便手不停挥地写下去,开始及中间,停笔踌躇时绝少。他的稿子极 清楚,每页至多只有三五个涂改的字。

他说他从来是这样的。每篇写毕,我自然先睹为快; 他往往称述结尾的适宜,他说对于结尾是有些把握的。

看完,他立即封寄《小说月报》;照 例用平信寄。我总劝他挂号;但他说:“我老是这样的。”

他在杭州不过两个月,写的真不 少,教人羡慕不已。《火灾》里从《饭》起到《风潮》这七篇,还有《稻草人》中一部分, 都是那时我亲眼看他写的。

在杭州待了两个月,放寒假前,他便匆匆地回去了;他实在离不开家,临去时让我告诉 学校当局,无论如何不回来了。但他却到北平住了半年,也是朋友拉去的。

我前些日子偶翻 十一年的《晨报副刊》,看见他那时途中思家的小诗,重念了两遍,觉得怪有意思。北平回 去不久,便入了商务印书馆编译部,家也搬到上海。

从此在上海待下去,直到现在——中间 又被朋友拉到福州一次,有一篇《将离》抒写那回的别恨,是缠绵悱恻的文字。这些日子, 我在浙江乱跑,有时到上海小住,他常请了假和我各处玩儿或喝酒。

有一回,我便住在他 家,但我到上海,总爱出门,因此他老说没有能畅谈; 他写信给我,老说这回来要畅谈几天才行。十六年一月,我接眷北来,路过上海,许多熟朋友和我饯行,圣陶也在。

那晚我们痛快 地喝酒,发议论;他是照例地默着。酒喝完了,又去乱走,他也跟着。

到了一处,朋友们和 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默着。圣陶不是个浪漫的人;在一种意义 上,他正是延陵所说的“老先生”。

但他能了解别人,能谅解别人,他自己也能“作达”, 所以仍然——也许格外——是可亲的。那晚快夜半了,走过爱多亚路,他向我诵周美成的 词,“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我没有说什。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13/37534.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