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合同范本> 正文

(作文漫画不做低头族)2022年全国名校模考作文(52)漫画作文“手机孤岛”

作文漫画不做低头族

素材关键词


手机网络 虚拟世界

回归现实 拥抱生活

网游网瘾 青年成长

修身养性 自控自律



作文题目


【2022届高三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7】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孤岛》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金句语段


很有创意的泰国广告,直戳人心


你玩手机的时候就像一座孤岛,我是靠不了岸的船只。


无人为孤岛,一书一世界。——布瑞埃拉·泽文《岛上书店》(捧起手机,人可能就成了孤岛)


放下手机,多留点时间,给亲人和春天。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死别离,而是我们在一起,你却只顾玩手机。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手机),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手机)时很近。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太阳强烈 水波温柔 一层层白云覆盖着我 踩在青草上

感到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块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泥土高溅 扑打面颊

——海子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木心


网上一个你,网上一个我,网上你的温柔,我就犯了错。

——网络歌曲


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我们周围都是被手机捆绑的人,手机像一座孤岛,困住了你我,亲情爱情友情却无从下脚。唯有一个孤独的你在手机里游荡,回首时却发现后悔莫及。


手机让人无法长时间地集中精神,缺少对某个问题深入持久的了解和思考。这似乎已经成了手机操控下的现代人的“通病”,“专注”状态正变得越来越难得。


手机带来的满足感太容易获得,而一旦你习惯了这种“唾手可得”的满足感,就不愿再去做那些“高投入”的事情了。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手机和网络就是深不见底的海洋。手机正在摧毁我们的健康,破坏我们的婚姻,疏离彼此的联络,消磨我们的意志,淡漠我们的情感。


只要让你坐到游戏跟前,根本就下不来,想下来也不要你下来,你下来那就是制作游戏的人的失败了。而到底是你聪明还是游戏制作者聪明?他们是一个公关团队,你们不过是未成年人,怎么可能和他们匹敌?

——罗振宇2018年跨年演讲


孩子一旦爱玩手机,父母必然恐惧担心,着急上火,或直接干涉,拔网线、砸手机,争吵责骂;或到处寻方找策,一想起来就暗自垂泪,为孩子未来担心。而孩子一旦被没收手机,可能寻死觅活。


典型事例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陈贝儿:走出网络信息的“孤岛”,不听信依靠手机网络获取的资讯,而是回归现实世界,身体力行,躬亲实践,走访了6省的十几个贫困地区,她拥抱现实,打破偏见,也得到了众多粉丝的喜欢。


放下手机,回归自然。驴友:网络用语,是旅游、旅行、旅居的旅演化而来,泛指爱好旅游,经常一起结伴出游的人,常用作对户外运动,自助自主旅行爱好者的称呼,也是旅游爱好者自称或尊称对方的一个名词,因为驴子能驮能背,吃苦耐劳,所以,也常被爱好者作为自豪的资本之一。


根据多家媒体报道,2019年12月4日,河南信阳淮滨县某私立外国语学校,身高1.8米的18岁高中生从五楼跳下,抢救无效身亡,家属怀疑起因是老师没收手机,但校方否认,警方也未立案,但学校给了人道援助15万元。如果真的是因为老师没收学生手机而导致其跳楼,我们不得不感叹:现在的学生太脆弱了。


以50万名美国初二到高三男女学生为对象,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吉恩·特温格调查他们智能手机、社交媒体使用情况和曾出现过的抑郁症状。在结合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13~18岁中学生的自杀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5年内中学生自杀率上升了31%,该比例在女孩中上升了65%。此外,与每天使用智能手机时间不足1小时的学生相比,使用时间超过5小时的学生自杀风险上升了66%。

(鲜素材公众号)

相比于青少年,中老年人沉迷网络的危害一样不容小觑。从人生阶段和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来看,中老年人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确实拥有更多自由,但是,长期低头弯腰、紧盯屏幕,很可能对中老年人本就走下坡路的身体健康造成额外打击。许多中老年人“触网”不久,对互联网上各种坑人“套路”缺乏应有的警惕。为此,常有中老年人误信谣言,乃至于把半生辛苦换来的积蓄轻易丢进网络诈骗的“圈套”,令家人叫苦不迭。



时评精选


别让手机成为“孤独手雷”

(节选)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作者:陈凌


“我在看你,你却在看手机”“你介不介意把你手机粘在我额头上,这样我就当你在看着我说话得了”,微信朋友圈里,一篇反思生活被手机主宰的文章,让很多人心有感触。

行色匆匆的社会里,相聚本已不易而短暂,却常常穿插一幕幕“低头”的场景。同学相约,隔桌相望,很多人却习惯在线沟通;朋友聚首,大家都拿起手机,忙着拍照、分享、点赞;亲人团圆,任父母坐在旁边,发微信、刷微博却成了最重要的事。于是,有人感叹,一部部原本有声有色的生活“电影”,却在上映时成了相对无言的“默剧”。有人则感慨,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面对面、你却在玩手机。

“仿佛,能听到一种叫做‘孤独’的草木,在周围生长的声音”。低头之际,指尖的喧哗,替换了现实生活中的嘘寒问暖和温情问候,遗留给他们的,就只剩下了孤独。

……

键对键,永远无法替代面对面。尽管时代的车轮在不断向前,但人们对于真实感情的沟通需求,却从未改变。为了进行“数码排毒”,在巴西一个酒吧,设计者甚至推出了一款名为“离线酒杯”的产品,酒杯的底部只有一侧有脚,其余部分需要用手机垫着,杯子才不会倾倒。设计者希望借此让人们回归真实的交流。面对面的真情沟通,才是医治孤独最好的良药。没有这种沟通,通讯技术再发达便捷,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如建沙舟之上,出现“手机多忙碌,心就多孤独”的尴尬。有了这种沟通为基础,先进的技术就会让交流更密切,让心与心贴得更近。


你的手机,真的“离不开”也“放不下”吗?

(节选)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作者:李忱阳


此刻正在刷手机的你,是不是已经被囚禁于信息的孤岛,而习惯于让“玩手机”占据你的闲暇时光,让很多生活细节被手机“绑定”?手机上的“日均使用屏幕时间”和“拿起次数”只升不降,成为“数字改变生活”的另类缩影。

渐渐地,挣脱“绑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意愿。近期,一个由众多网友自发成立、呼吁“数字极简生活”的网络社群,则开始致力于摆脱手机依赖。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手里的手机,是不是真的“离不开”也“放不下”?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微信页面逐渐被各种未读消息占据:一句“在吗”让你不得不立刻现身、在线沟通,一段“@所有人”让你不得不查看通知、回复“收到”,一条条朋友圈互动也展示着有多少人对你的分享津津乐道。而更多的APP也以各自的方式刷着存在感:“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微博向你展示着“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将魔性贯彻到底”的抖音、快手让你在画面与bgm的碰撞中停不下来;“一划到底”的知乎、豆瓣带你不断“嗑糖”“吃瓜”“求科普”;“种草—拔草”的小红书则为你呈现名目繁多的所谓“潮流”……一时间,集齐“各路神仙”的我们,仿佛真的“手机在手,工作生活全都有”。

……

没有人能做信息社会的孤岛,但我们可以重新思考与数字技术的距离。当过多的时间精力被手机占据,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对自己生活的“失控感”。尝试放下手机,追求“数字极简”,其实质是想重新掌握生活的主动权。正如在电视时代,有学者号召大家不做“沙发马铃薯”(沙发土豆Couch potato,指的是那些拿着遥控器,蜷在沙发上,跟着电视节目转的人,什么事都不干,只会在沙发上看电视),不甘于被动接受电子媒介的“驯化”,这种自觉与自省在数字时代将促使着我们重新思考人与媒介的关系。如果说“媒介是人的延伸”,那么这种延伸不应该是畸形的、冗余的甚至是干预的,而是适配的、互补的乃至融合的。


我们正被手机禁锢在信息孤岛上

(节选)

来源:中青报·中青在线 作者:傅达林


海量的网络信息无法直接满足客户需求,只能依赖操控手分拣出来,这种日常基本新闻信息的呈现并不分层,难以实现与不同职业背景、不同知识渊源的人的个别化交流。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除了专业性的学术活动外,生活中的阅读与接受,只能受网络信息提供者和挑选者规制。他们通过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微信等技术手段,塑造了信息的格式化供给机制。在这个机制中,我和八岁的女儿阅读一样的信息知识,格式化的“浅阅读”甚至消解了人们对实体书店的心理依赖。黑暗里,那些曾经指引我们前行的书店灯光不在了,人们纷纷打开手机,将彼此禁锢在同一座信息孤岛之上,沦为网络信息世界里新的“鲁滨逊”。

现有的网络信息供给模式,最致命的影响是损害了信息的多样性。当所有人浏览同一则新闻,当朋友圈都在刷屏同一个信息,当地铁上彼此陌生的人盯住手机却在分享同样的素材,当整天大家讨论的话题早已被规设好了,我们所能获得的信息量是减少了还是增多了呢?我们所关注的视野领域是缩减了还是拓展了呢?我们讨论的公共话题价值是更局限了还是更有普遍性了呢?常识告诉我们:当大家把目光都投向同样的问题,这个如此丰富的社会所提出的那么多问题就可能会被屏蔽,而它们同样是这个社会存在的部分,甚至是更重要的部分。

终有那么一天,人们会很怀念读报纸的时代。当不同的人根据各自不同的兴趣,阅读不同的报纸、杂志和书籍,人们在一起讨论交流带来的是“1+1>2”的信息增值效果,信息交流产生了价值,拓展了人们对知识、对信息的拥有量,也由此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欲望。相反,在今天这样一个移动网络时代,当熟悉的人坐在一起想要交流时,彼此分享的却是一些雷同的信息源和知识集,产生的是“1+1=1”的信息停滞效果。久而久之,人们也就失去了相互交流的欲望。往深里说,不同的信息供给模式将产生不同的人际交往空间,最终塑造着不同的社会关系结构。

(鲜素材公众号)

“低头族”的公德心被手机屏蔽

(节选)

来源:中青报·中青在线 作者:王秀宁


沉溺于手机屏幕上之后,便自动生成屏蔽外界动态的能力。几年前,上海地铁曾发生轻微事故,列车突然停顿,一排苹果手机被甩出。有了这样的“高度沉迷状态”,又怎么会注意到弱势群体呢?而一旦丧失了感知能力,人们也就乐得继续沉迷了。

对于低头一族来说,一个标记明显的弱势人士来了,有的想注意到没有注意到,有的不想注意也乐得没有注意,这两种状态共同构成了人们“看见”需求的挡板。因为没有看见,“公德的旋律”就无法响起,公德心就无法施展。

技术进步带给每个人更丰富的世界,但将人们有意无意地封锁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公共空间,低头一族们因此很容易失去本该存在的“公德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或许,这也应该成为我们反思技术进步弊端的一个小小切口。


玩手机长大的年轻人,如何面对今天的“网瘾老年”?

(节选)

来源:中青报·中青在线 作者:杨鑫宇


相比于青少年,中老年人沉迷网络的危害一样不容小觑。从人生阶段和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来看,中老年人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确实拥有更多自由,但是,长期低头弯腰、紧盯屏幕,很可能对中老年人本就走下坡路的身体健康造成额外打击。许多中老年人“触网”不久,对互联网上各种坑人“套路”缺乏应有的警惕。为此,常有中老年人误信谣言,乃至于把半生辛苦换来的积蓄轻易丢进网络诈骗的“圈套”,令家人叫苦不迭。

面对这些可能的后果,许多年轻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即便年轻人已经毕业工作,在家中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但在与父辈、祖辈沟通时,难免会有“缺乏底气”的感觉。就算不考虑“底气”与辈分的问题,在“代沟”的影响下,年轻人也很难与长辈达成高效、和谐的沟通。笔者在自己的家族里,就见证过不少晚辈出于好心劝阻长辈做一些不合适的事,最终却大吵一架、不欢而散的场景。

说来有些讽刺,遥想我们还是孩子时,父母长辈试图教育我们时,何尝没有过类似的困扰?世上又有几个小孩,在成长过程中从来不让长辈大呼头痛呢?那时的我们,面对长辈的教育,既反感他们不讲道理、“以势压人”,也常常苦恼于他们并不真的理解我们,不愿倾听我们的心声。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当我们成长为社会中坚,反过来“教育”可能已经有些跟不上时代的长辈时,他们反感的东西也一样。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15/170903.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