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描写中越自卫反击战的优美句子,描写中越自卫反击战的小说

描写中越自卫反击战的优美句子,描写中越自卫反击战的小说推荐阅读:

1. 寻找一篇文章,关于对越南自卫反击战的

18年,父亲的秘密像坐山! -------------------------------- 我听过太多离奇的故事了。

我想不到有一天它会在我身上演绎。 这个我称作父亲的男人是用多么博大的胸怀才装得下那样的秘密。

看完信的那一刻,我的眼泪轰然而落。 我终于明白,爱何以神圣。

我非常清楚地记得,我的世界在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坍塌了。 那是1998年5月,我正进入了紧张的高考准备阶段。

我的学习成绩一向很好,只要临场发挥正常,去名牌大学读新闻系的愿望就可以实现了。那是我的夙愿,很小的时候我就崇拜搞新闻的父亲。

然而,那段时间出了很多事。 首先是妈妈病了。

妈妈的身体其实一直都不好,几乎是成年累月泡在药罐子里。这一次她病得尤其厉害,医生拿着检查结果对父亲解释的时候神色十分凝重。

当时我躲在医生办公室外面,隐约听见医生的话里有“晚期”、“尽力而为”的字眼。我的心悬了起来。

可父亲出来后什么也没告诉我。看着我的样子,他轻柔地抚摸了一下我的头,用一贯的开朗沉稳的语调说:“艺艺,大夫说你妈妈的病会治好,你不用为她担心,安心复习功课,马上要考试了,能考上最重要。

何况,把妈妈交给爸爸,你总该放心吧?” 父亲的话多少宽慰了我,但我还是暗暗地担心。妈妈的病来势汹汹,她躺在病床上就像一株燃尽灯油的灯芯干枯脆弱,一阵风就能带走了。

而父亲的报社正处在改版的关键时刻,身为常务副总编、又是一手一脚将这份报纸做到今天的他工作有多忙、心理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父亲为妈妈请了一个细心周到的护理员;但只要有一点点空闲,他总是亲手炖鸡汤、炒了妈妈最喜欢吃的菜送往医院。

回家的时候,他看到我学会了照顾自己,不仅用心复习功课,还将房子收拾得井井有条,就夸我:“艺艺,你懂事了。” 妈妈生病的日子,空空的房子里只有我一个人,但我一点也不觉得寂寞难受。

我被父亲对妈妈的爱感动着。也许,在别人的眼里他们并不般配。

父亲高大英俊,早年毕业于名牌大学的新闻系,当过战地记者,转业到重庆以后一直是那家著名报社的负责人。而妈妈没有什么文化,相貌平平,又体弱多病,仅仅是工厂里的普通女工。

这么多年来,我从来没有问过妈妈,她是凭什么吸引了这么优秀的父亲,我只知道他们爱得很深,只知道我们家是世界上最幸福的。 然而,这一切都在那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坍塌了。

那天没有课,我和同学陈丽溜去书店看看有没有合用的参考书。我本来打算逛完书店到医院去看望妈妈。

隔着一条马路,书店的对面是家很有名的酒店,酒店一楼大厅里开了个小型酒吧,透过落地玻璃门能看见里面的客人。我其实是很偶然地望了一下,但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我看到了父亲,他正坐在酒吧的一隅,而和他对面而坐的是一个40多岁穿着考究、入时的女人。

那女人一只手用手帕抹眼睛,另一只手却在父亲的手里!陈丽也看见了,她轻轻地叫道:“艺艺,是你爸爸,他和一个女人在一起。” 阳光很灿烂,并不宽敞的山城马路上行人来来往往。

我却呆了。我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心里想的是躺在病床上憔悴不堪、因为化疗胶光了头发的妈妈。

陈丽扯了我的衣服袖:“傻子也看得出来你爸爸和她是一对情人。”我对陈丽说,你先走,我要自己呆一会儿。

我的眼泪又出来了,回家?我已经没有家了 尽管临近高考,我还是不顾父亲和妈妈的劝阻,天天在放学后来医院。我抱了厚厚的一摞书,对妈妈说:“妈妈你也不用赶我,不在你身旁,我一个字也看不进去。”

父亲很快察觉了我对他的漠然和敌视,他依旧来医院,依旧是每次来去匆匆。但我坚守自己的原则,不和他说一句话,甚至被他叫住,也是紧咬嘴唇,把头偏向一边。

我的冷漠连妈妈也看出来了。一天晚上,父亲不在,妈妈看了我很久说:“艺艺,你最近为什么很不开心?是不是生爸爸的气?”我知道妈妈到这地步是受不了的,于是回答“没有”。

妈妈握住了我的手,若有所思地说:“艺艺,你已18岁,都长大了。有些事情你会慢慢明白的。

如果有一天妈妈真的离开你了,你要学会生活,学会照顾自己。”我的眼泪出来了,扭过头去看窗外。

妈妈接着说:“艺艺,还有,你要答应我一件事,不管发生什么,永远爱你爸爸。” 要来的,挡不住。

妈妈在我7月在考后永远地离开了我。妈妈走了。

我终于耗尽了所有的坚强,委顿在屋子的一角嘤嘤哭泣。父亲瘦得脱了形,变得沉默,谁都能看得出他心里的悲痛。

但我依然不能原谅他,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和他说一句话。有几次,他曾试图打破这种僵局,敲我的门,要进来坐坐,但都遭到我冷若冰霜的拒绝。

在等待分数、等待录取通知书、等待开学的那段日子里,我度日如年。我希望能早日离开这个曾多么眷恋的家,离开父亲。

父亲依然像以前一样,起了床,在上班之前给我备好牛奶早点,然而我吃不下。妈妈世两个星期后的一个闷热的下午,我正在客厅的沙发上看杂志,父亲早早地回来了,看见我就说“艺艺,我要和你谈谈。”

我不动声色地坐着,目光在他身后的墙壁上游移。父亲说:“艺艺,妈妈已经离开了,你不能太伤心。

你是不是一直在生爸爸的气?”我淡淡地说“没有”。父亲沉默了很久,又说:“艺。

2. 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

中国和越南之间爆发的边境战争,也就是中方所称的对越自卫反击战。

这场战争的起因究竟是什么,战争进程及胜负如何,战争对交战国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政治和军事造成了怎样的影响?香港军事专家杨达对德国之声记者谈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情况。 1979年的世界还是个冷战的世界,当时的苏联和美国两大超级大国对立,形成东西方阵营。

中国自命为第三世界弱小国家的代言人,但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力还远不足以与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匹敌。相反,由于中苏交恶,苏联又拼命拉拢中南半岛小国越南,从战略上对中国形成了一种合围的态势。

70年代的乒乓外交为中美恢复正常邦交拉开了序幕。中美相互靠拢无疑令苏联和越南感到担忧和恐惧。

越战结束后,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开始在中南半岛扩张势力,推翻柬普寨波尔布特领导的红色高棉政权,试图建立印度支那联邦。这当然为中国所不能容忍,并且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北京政府当时是支持红色高棉政权的。

中国领导人认为,是到了该制止苏联的“亚洲古巴”、教训教训这个越南“小霸王”的时候了。 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是越南越来越疯狂的排华活动,以及双方的领土争端。

香港浸会大学欧洲文献中心主任、军事问题专家杨达回忆起当时的情况: “1975年越南统一后开始排华,这是中国担心的一个问题。刚开始时越南在刚刚统一的南方将比较富有的华人排走,后来连北方的华侨也被排走,中越关系开始恶化。

此外,在南中国海上中越之间也有领土纠纷,涉及到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这也是中越敌对的原因。” 据颇具影响的澳大利亚“时代报”在当时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大批华侨被迫逃离越南。

该报在对为数众多的难民进行采访后得出结论,河内要对争端负主要责任。越南北部的难民潮早在1977年就开始了,1978年达到

在排华浪潮中,华裔政府官员被解职、独立开业的商人被迫停业,华人学校被关闭。在所谓的战略要地,华人要接受“忠诚测试”,直至被驱逐。

而在南部,大约3万家华人商店被迫关闭。在政府的授意下,富有的华人被迫缴纳多达数百万美元的出境税,并被赶上破旧的渔船驶向怒海。

此外,越军在中越边境不断骚扰。因此,中国在阐述战争理由时将这场战争定义为“自卫反击战”。

但是,看一看当时出版的“新德意志报”就会了解到当时的国际舆论对这场战争的反应: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指责中国入侵越南,为数众多的西方国家也持同样观点,亚洲国家如印度、日本和蒙古等也要求中国从越南撤军,苏联则更不用说。当然,中国在打这场战争时对苏联并非全无顾忌,但军事问题专家杨达认为,中国之所以敢对越南动手,而不怕中苏边境出现战事,部分原因是由于苏联把注意力转向阿富汗问题。

1979年2月17日,中国动用20万人的兵力,在772英里长的战线上对越南发动了进攻。在两个星期的战斗中,虽然中国军队伤亡惨重,但向越南一方推进约40公里。

2月20日,西线大军攻克老街,经朗多、封上,3月4日攻克沙巴,东线大军同日攻克谅山,越北各重镇为控制。而谅山以南皆为平原地带,适合中国装甲部队作战,越军再也无险可守。

但中国军队没有将初期战果保持下去,与其说是出于限制冲突扩大的政治考虑,不如说是装备不足所致。 杨达对两军装备情况进行了对比:“那时候刚刚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中走出来,的作战能力不强,在攻打谅山、老街等其它边境城市的时候付出的代价很大。

比如说的坦克很容易就被越军打垮了,坦克质量很差,有的炮弹不会爆炸,有的炮兵部队在战争头一天所发的炮弹的数量比过去20年所发的都要多。而越军方面1975年越战刚刚结束,作战经验丰富,手中握着缴获美军的装备、苏联援助的大量军火、以及过去中国的支援。

所以如果在打下谅山之后进一步行动,对是很不利的。” 从武器装备上来说,越军士兵当时普遍装备AK冲锋枪,而中国士兵还在使用56式半自动步枪。

空军方面,苏联援助的米格21和米格23歼击机已是越军制式装备,而同时期中国还在使用歼6,即米格19。 杨达也谈到了中国军队暴露的问题:"技术上来说,1979年时中国军队作战的方法还跟50年代差不多。

中方没有出动空军,因为那时候的飞机,特别是歼击机没有全天候作战能力,白天可以作战,其它时候作战能力不强。现代化的战争是不可能这样的,所以不可能在越南有什么做为。

对中国人来说,1979年中越战争其惨烈程度直逼朝鲜战争。昆明军区在对对越自卫反击战进行总结时提到:“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我军牺牲6900余人,伤14800余人。

2月17、18日两天,伤亡达4000人,后勤部门措手不及,无力全部救治,伤员死亡很多。”许多中国人至今都还记得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描述的浴血场景,电影所宣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背后是无数士兵生命的代价。

时至今日,昔日媒体称颂的影响已无人再提起。1984年的老山战役中,中国军队牺牲939人,支前民工64人,山头被炮火削平几公尺,地表阵地一片焦土。

西方媒体在关于中越战争的报道中指出,中国仍然依赖队形密集的步兵,用“人海战。

3. 对越自卫反击战

1979年开始的对越战争中,双方兵力与损失到底多少,众说不一。

刚刚看到一篇文章, 不知是否准确,摘出来和网友讨论。这篇文章对中越战争双方兵力与损失做了统计如下: : 投入兵力:中17个师(22.5万人);越11个师(13万人); 死 亡:中26,000人;越30,000人; 负 伤:中37,000人;越32,000人; 被 俘:中260人;越1,600人; 坦克被毁:中282辆;越185辆; 军车被毁:中490辆;越120辆; 火炮被毁:中670门;越200门。

中国空军歼—6飞机被击落7架 另外:约有60名前苏联驻越南对军事顾问伤亡,但我们从官方公布的敌方伤亡人数可以判断我们的伤亡应该是在5至6万人之间。 越南部属在谅山的防空导弹发射台6座 全部被摧毁,8座被破坏。

如果上面的统计属实,中国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真是没有占什么便宜。 记得当时西方是 这样评论中国的:“中国说是要教训越南,结果被越南教训了一顿。”

诚然,从战略 上讲,中国是胜利了,而且如果从攻击能力上来说,中国军队当时的表现还是颇为杰出 的。按照现代军事常规,进攻一方通常要以三倍于敌的兵力方可攻克敌方。

然而,中国 军队仅仅以不到敌方两倍(一说略多于两倍)的兵力攻克并摧毁了越方许多重要军事重 镇。 出兵数字:恐怕这是最不准确的数字了,因为双方在将近十年的军事冲突中先后调入、调出许多部队,如何统计出来?上面的数字可能是1979年开战时双方的兵力,但是中国 军队的参战兵力肯定大于22.5万人(一说三十多万人)。

伤亡数字:根据中国官方的报道,先后共击毙37,300多名越军,俘敌2,200多名(一说越 方伤亡十万人左右)。从上面数字来看,双方伤亡人数似乎差不多。

在死亡人数上,中 国军队似乎占了便宜,其实不然。中方死的除了极少数的民兵(如协助军队控制占领区) 外,都是正而八经的正规军军人,而越方没死多少正规军军人,因为参战的主要是越南 边防部队,而在其中死的并不全是专职军人,其中不少是民兵。

下面我们根据中国军队在对越作战中的五个主要方面,既理论、战术、组织结构、装备和训练方面做一简要分析。 中国人民在1979年以前遵循的基本理论是打一场消耗的“人民战争”,这在实质上是一套旨在诱敌深入,用游击战术摧毁敌方战斗力的防御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防御和游击战,致使中国无以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战与现代化的、装备精良的敌人抗衡。 影响中国军队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支援快速运动长距离进攻作战的后勤供应计划或结构。

……在充满敌意的越南,中国军队不可能K生产来维持,民兵的后勤物资保障也跟不上需要。当作战部队远离非机动的老百姓“支前”组织时,后勤供应能力便迅速恶化。

观察家断言,中国军队没有将初期胜利的势头保持下去,其原因与其说限制冲突扩大的政治考虑,不如说是后勤供应不足所致。 落后的后勤供应也是造成中国军队没有发挥传统的战术优势的原因--“没能够把轻装步兵偷袭战术与已证明有缺陷的后勤供应大队结合起来。”

越南军队最大限度的利用了中国军队战术上的弱点。中国军队的战术不但受到缺乏物资供应的限制,而且受到传统理论的束缚。

这一点在其杰出的步兵战术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步兵的主要问题是阻碍了要求把步兵、装甲兵、炮兵结合起来的现代化联合兵种作战的发展。

关于中越战争的报道指出,中国人曾尝试发动一些联合兵种进攻,但由于训练、协调、后勤跟不上,终于没能成功。这种失败给中国军队在多兵种协同作战方面上了宝贵一课。

中国人民仍然依赖队形密集的步兵,即用“人海战术”冲击敌人的阵地。这种战术在越南付出巨大代价:“在对越作战的头两天里,中国军队伤亡约20000--3000人。”

造成这样损失的原因是越军占用炮火上的优势。中国军队在越南学到“这条传统军事准则的真谛:缺乏机动性的密集队形不可能轻易或迅速地到达战争的目标。”

这场战争还暴露了中国军队在组织上的弱点:缺乏联合兵种部队;高级参谋人员年纪较老化;指挥官没有军衔识别符号。……上年纪的参谋军官们不情愿放弃他们信赖的防御战,正因为这样,中国人民从未建立起进攻的理论。

军官没有军衔识别符号给中国军队在指挥和控制方面造成严重问题。他们认为,指挥官都是从本单位挑选出来的,容易辨认,根本没有必要佩带军衔识别符号。

然而,当指挥官在战场阵亡后,来自其他单位的干部代替了他们,作战单位随之在后来的战斗中开始解体,因为士兵根本不承认新来的陌生人是他们的长官,由此产生的混乱状态是中国军队遭受伤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尽管中国军队难以实施领导,但一些观察家还是坚持认为,妨碍他们在越南取得更大成功的因素是缺乏现代化的装备。

中国人民在对越作战中使用的是50,60年代的技术和已被实践证明不适用的苏式装备。中国同越南的这场战争表明了中国人在军事技术上的落后程度。

中国武装部队虽然能够实现有限的目标,但“重武器装备和用兵理论同越南人相比大为逊色”。 军队的指挥和控制方面的问题,如果不是由于K不住的战术通讯所引起的话,装备的缺乏肯定更趋严重。

同样,中国军队后勤供应不足,机。

4. 中越自卫反击战

对越自卫反击战(又称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越南称之为1979年北部边界战争或越中边界战争,国际上将其视为第三次印度支那战争的一部分),是指于1979年2~3月,中国人民边防部队对在中越边境挑衅和入侵的越南军队进行的自卫还击作战 。

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对中国采取敌对行为。中国采取自卫措施,在短时间内占领了越南北部20余个重要城市和县镇,一个月之内宣布撤出越南。

中国边防部队撤出越南之后,双方都宣布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令中越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直至最低点。

20世纪80年代,两国继续军事对抗,在罗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阴山等地区又相继爆发了边界冲突,时间持续达十年。 1990年2月13日,中越之间发生最后一次战斗后,边界线基本归于平静。

5. 谁能说说中越战争的内容

25年前,中国和越南之间爆发了边境战争,也就是中方所称的对越自卫反击战。

这场战争的起因究竟是什么,战争进程及胜负如何,战争对交战国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政治和军事造成了怎样的影响?香港军事专家杨达对德国之声记者谈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情况。 1979年的世界还是个冷战的世界,当时的苏联和美国两大超级大国对立,形成东西方阵营。

中国自命为第三世界弱小国家的代言人,但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力还远不足以与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匹敌。相反,由于中苏交恶,苏联又拼命拉拢中南半岛小国越南,从战略上对中国形成了一种合围的态势。

70年代的乒乓外交为中美恢复正常邦交拉开了序幕。中美相互靠拢无疑令苏联和越南感到担忧和恐惧。

越战结束后,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开始在中南半岛扩张势力,推翻柬普寨波尔布特领导的红色高棉政权,试图建立印度支那联邦。这当然为中国所不能容忍,并且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北京政府当时是支持红色高棉政权的。

中国领导人认为,是到了该制止苏联的“亚洲古巴”、教训教训这个越南“小霸王”的时候了。 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是越南越来越疯狂的排华活动,以及双方的领土争端。

香港浸会大学欧洲文献中心主任、军事问题专家杨达回忆起当时的情况: “1975年越南统一后开始排华,这是中国担心的一个问题。刚开始时越南在刚刚统一的南方将比较富有的华人排走,后来连北方的华侨也被排走,中越关系开始恶化。

此外,在南中国海上中越之间也有领土纠纷,涉及到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这也是中越敌对的原因。” 据颇具影响的澳大利亚“时代报”在当时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大批华侨被迫逃离越南。

该报在对为数众多的难民进行采访后得出结论,河内要对争端负主要责任。越南北部的难民潮早在1977年就开始了,1978年达到

在排华浪潮中,华裔政府官员被解职、独立开业的商人被迫停业,华人学校被关闭。在所谓的战略要地,华人要接受“忠诚测试”,直至被驱逐。

而在南部,大约3万家华人商店被迫关闭。在政府的授意下,富有的华人被迫缴纳多达数百万美元的出境税,并被赶上破旧的渔船驶向怒海。

此外,越军在中越边境不断骚扰。因此,中国在阐述战争理由时将这场战争定义为“自卫反击战”。

但是,看一看当时出版的“新德意志报”就会了解到当时的国际舆论对这场战争的反应: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指责中国入侵越南,为数众多的西方国家也持同样观点,亚洲国家如印度、日本和蒙古等也要求中国从越南撤军,苏联则更不用说。当然,中国在打这场战争时对苏联并非全无顾忌,但军事问题专家杨达认为,中国之所以敢对越南动手,而不怕中苏边境出现战事,部分原因是由于苏联把注意力转向阿富汗问题。

1979年2月17日,中国动用20万人的兵力,在772英里长的战线上对越南发动了进攻。在两个星期的战斗中,虽然中国军队伤亡惨重,但向越南一方推进约40公里。

2月20日,西线大军攻克老街,经朗多、封上,3月4日攻克沙巴,东线大军同日攻克谅山,越北各重镇为控制。而谅山以南皆为平原地带,适合中国装甲部队作战,越军再也无险可守。

但中国军队没有将初期战果保持下去,与其说是出于限制冲突扩大的政治考虑,不如说是装备不足所致。 杨达对两军装备情况进行了对比:“那时候刚刚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中走出来,的作战能力不强,在攻打谅山、老街等其它边境城市的时候付出的代价很大。

比如说的坦克很容易就被越军打垮了,坦克质量很差,有的炮弹不会爆炸,有的炮兵部队在战争头一天所发的炮弹的数量比过去20年所发的都要多。而越军方面1975年越战刚刚结束,作战经验丰富,手中握着缴获美军的装备、苏联援助的大量军火、以及过去中国的支援。

所以如果在打下谅山之后进一步行动,对是很不利的。” 从武器装备上来说,越军士兵当时普遍装备AK冲锋枪,而中国士兵还在使用56式半自动步枪。

空军方面,苏联援助的米格21和米格23歼击机已是越军制式装备,而同时期中国还在使用歼6,即米格19。 杨达也谈到了中国军队暴露的问题:"技术上来说,1979年时中国军队作战的方法还跟50年代差不多。

中方没有出动空军,因为那时候的飞机,特别是歼击机没有全天候作战能力,白天可以作战,其它时候作战能力不强。现代化的战争是不可能这样的,所以不可能在越南有什么做为。

对中国人来说,1979年中越战争其惨烈程度直逼朝鲜战争。昆明军区在对对越自卫反击战进行总结时提到:“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我军牺牲6900余人,伤14800余人。

2月17、18日两天,伤亡达4000人,后勤部门措手不及,无力全部救治,伤员死亡很多。”许多中国人至今都还记得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描述的浴血场景,电影所宣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背后是无数士兵生命的代价。

时至今日,昔日媒体称颂的影响已无人再提起。1984年的老山战役中,中国军队牺牲939人,支前民工64人,山头被炮火削平几公尺,地表阵地一片焦土。

西方媒体在关于中越战争的报道中指出,中国仍然依赖队形密集的步兵,用“人海。

6. 对越自卫反击‘

更多图片(11张)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国官方称为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或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在民间被习惯称作对越自卫反击战,越南称之为1979年北部边界战争或越中边界战争,国际上则又将其视为第三次印度支那战争的一部分),是指于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爆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中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以下简称越南)之间的战争。中国人民在短时间内占领了越南北部20余个重要城市和县镇,一个月之内便宣布胜利,撤出了越南。越方在中方撤出之后也宣布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令中越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直至最低点。进入八十年代后两国继续对抗,在罗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阴山等地区又相继爆发了边界冲突,时间持续达十年。九十年代苏联解体后,两国关系逐步恢复正常,陆地边界也最终划定。

通过十年边境战争,中国打击了越南自越战胜利后膨胀的信心,维护了中国西南边疆的稳定,同时促进了东南亚的和平局面,并为柬埔寨问题的最终解决打开了道路。对越南方面来说战争的影响是持久的,国力遭到了长期消耗和破坏,最终不得不改弦更张。1979年,中国军队在撤退回国的过程中回收了此前援助越南的大量物资,并沿途破坏了越北地区的军政设施、公路、铁路、矿山。

名称:对越自卫反击战

地点:中国和越南边境

时间: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

参战方:中国,越南

结果:双方都宣布各自胜利

参战方兵力:中方20万人,越方10万名陆军,15万民兵

伤亡情况:中国:8135人阵亡,越南:230,000人死亡含民兵平民

主要指挥官:徐向前、黎笋、武元甲、许世友、杨得志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17/45277.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