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方案> 正文

描写玉米细节的句子(描写玉米的语段)

描写玉米细节的句子


作者 王勇

描写玉米的语段

夏日归故乡,见山弯田野草浓树绿,蝉沸虫唱;水田绿波,稻花飘香;山坡沃土,玉米猛长,初伏扬花吐须,随之灌浆圆棒。

玉米,称谓繁多,棒子、包谷、包粟、玉茭、苞米、珍珠米、苞芦等,不可言尽。甚爱一种称谓:“玉蜀黍”,读来仿佛如玉在手,一阵清爽。

故乡人称玉米为“苞谷”,无论青黄老熟,皆谓此名。曾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却并未有关玉米的种植,可见玉米在华夏的历史应该不算久远。后来在一本科普读物了解:玉米最先产于墨西哥,进入中国大约在十六世纪,推算开去,应在明朝。

但因其基因变化与产量颇高,且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所以我国已广泛种植,列为主食之一。

有一年去东北四平(号称玉米之都),见过有人专为玉米写过一首赋,有几言句子,挺有意思:“铁杆庄稼,农民摇钱之树;叶硕杆粗,浑身上下是宝。雌雄同体,无需游蜂授粉;生长期短,恋光乐润喜肥。籽粒金黄,脱水耐贮;益智减肥,营养丰富。”把玉米的形态与功用,写的形象生动,言语中透着无限的喜爱。

蜀中种玉米,多在清明前后。此时春至三月,草花乱树,红盛绿茂;田野山村,莺歌燕舞;油菜谢花,满结菜荚;小麦灌浆,墨绿挺拔。家中取一竹杆,沿麦行或油菜行,轻轻推压麦苗与油菜,露出行垄。取小锄,先除乱草,平细土块,再沿行垄掏浅窝,步幅定稀疏。取玉米种三四粒,抛入土窝,再担粪水,均匀浇透,盖上土,几日之后,当见麦田或油菜行新绿而出,几片黄绿的嫩叶,欲现而羞。

曾记妻子故乡山城的乡下,种玉米在惊蛰之后。山坡向阳处寻一块土地,掏土成厢,浇水浸透,铺农家杂肥,平厢划宽窄约十厘米见方的泥块,如豆腐块状,三五粒玉米,轻轻摁入土块之中,再盖薄膜。七八日后,玉米发芽,黄绿一片,先两叶,后四五叶。寻阳光充足之日,连土带苗,移栽于麦行或山坡之中,于是玉米便能迅速生长。

旧时常听老人说:“农历三月间,淘菜跪河岸。”农历三月,小麦油菜谢花结籽,玉米下地,乡下虽风景嫣然,但庄稼青的未成,黄者未熟,家中无余粮之时,只能仅与菜叶充饥。儿时不知何为“青黄不接”,吃几日菜汤饭,方才明白其意。

曾记得大姑和父亲讲起一段辛酸的故事,既可乐,又忍泪——

六十年代中期,父亲十岁有余,小叔不过三五,正值灾荒之年,孩子又处于生长期,然却缺粮断炊,家中少见白汤,人人面黄肌瘦。

时值盛夏,村中分嫩玉米几根,爷爷领来,兴奋而叹:“今日一家可吃顿饱饭!”于是家中老小,喜笑颜开——婆婆双眉舒展,刷米缸底部,得米数粒;父亲激动,刮皮剥籽;大姑积极,洗锅涮灶;小姑精神抖擞,烧火添柴;小叔房前屋后,不知所然。一家人沉浸在那锅玉米稀饭的快乐之中。及至饭好,爷爷连锅带饭端至屋檐,欲待其凉,便可享受。不想此时家中一老母鸡,趁人不备,飞上锅沿,只听“哐铛”一声,锅翻饭洒,全家一时惊愕——爷爷大骂;婆婆埋怨;大姑茫然;小姑流泪;最喜小叔,寻一竹棍,见鸡便追,恶言相向。一时间啼哭叫骂,鸡飞狗跳……婆婆于地下寻起玉米粒,然家中再无大米,一锅稀饭,最后以清水复煮玉米粒告终。

玉米喜雨水,爱光照。春末夏初,几次大雨,玉米拔节吐须,叶长而墨绿,叶尖低垂,带羞含笑。于是山坡至山弯,密密层层,一片青绿。北方夏日称大片的玉米与高粱地为“青纱帐”。记得年少读过郭小川的诗《青纱帐——甘蔗林》:

“我们的青纱帐哟,跟甘蔗林一样地布满浓阴,

那随风摆动的长叶啊,也一样地鸣奏嘹亮的琴音;

我们的青纱帐哟,跟甘蔗林一样地脉脉情深,

那载着阳光的露珠啊,也一样地照亮大地的清晨。”……

曾记初夏清晨,父母总爱劳作在那绿绿的青纱林。母亲取铁锹沿玉米根掏窝,再施小匙化肥,父亲担水,沿每株玉米浇灌,一株两株,从不落下。及至高阳普照,但见父母汗流浃背,衣衫尽湿。劳作之余,回望田野,青绿之苗,熠熠生辉。

仲夏之时,玉米棒子圆鼓,静伏于茎杆之上,如美妇负婴,着绿裙,体修长,有窈窕之姿。时常随婆婆去地里,专选又长又大的玉米,掰下几个,归家来,去其青皮,但见黄白如玉的籽,晶莹透光,一股清香。

儿时夏日,最怕灶前烧火作饭,烟熏火热,甚难忍受。唯有嫩玉米时,兄弟争着入灶门前。先于屋前折黄荆树条,长约两尺,沿玉米棒一端穿入,灶前烧火,置玉米棒于灶堂两边,一边观火,一边转动玉米,见玉米粒由黄白转金色,带焦味时取出,迅速剥下几粒,丢入口中,伸舌缩颈,一股甜香。有时性急,灰不净去,俯首便啃,一边“嗯嗯”吱声,一边赞叹“好香”!待玉米吃完,满脸玉米壳,一嘴黑灰,父母见状,瞪目便骂:“班房里放出来的饿痨鬼一样!”

玉米成熟,总在处暑之后。旧时常听父亲言道:“人到处暑吃饱饭。”此时节,玉米茎杆泛黄,棒子皮由青变黄,松散,红须脱落,金粒微露,满口金牙,笑逐颜开。

于是山村农人,早出晚归,一担担金黄的玉米棒,晾晒于房前屋后的地坝之中。有时雨频,父母便连壳带籽收回家中,瓦房檐上用竹篾挽成绳索,一串串玉米便整齐地挂晾其上,进出门庭,当见一片金色。

尤其初秋的夜晚,山村凉风袭人。一家人围坐在房顶之上,取晾晒的玉米棒,一边剥玉米粒,一边赏月闲谈。当此时,月华初上,皎洁如水,听父亲讲聊斋奇遇,山鬼狐神,常至月落鸡鸣。

当山村响起“炒苞谷花”的吆喝时,其时已近腊月。儿时每听如此吆喝,便急切地央求母亲,装上干玉米,带上二斤柴火,两三毛零钱,带着弟弟,飞也似的跑向村口。

旧时最喜爆米花的味道,咬一口,绵软微甜,是一年中最馋人的零食,所以至今记忆犹新。

玉米磨面,色黄而粒粗,烙成馍馍,有糙糠之感,不复麦面爽滑绵软,儿时多不爱吃。

后来常听父亲讲起吃玉米稀饭那啼笑皆非之事,才深知五谷皆珍,农人不易。

于是常常谨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故人生当勤,勤者不匮。

诚然如是。



2022年9月9日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20/171073.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