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小孩的句子
有人问现在这个家庭教育里面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陈默说,家长焦虑啊!九个焦虑的妈,一个焦虑的爸。
近年来,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
这是好事
烦小孩的句子怎么写
不久前,南京市致远初级中学副校长沈磊在所教的班级布置了一项实践体验英语作业,利用亲子时光为家人做一份手工作品,可以是一道美食,一件变废为宝的物件,又或是一张充满心意的卡片。沈磊说,孩子们积极性很高,但他们也有顾虑:不好意思向家长主动表达爱,也担心家长觉得没有必要这么做。
小A:爸妈总喜欢拿我和学霸去比较成绩,你看那些学霸考得多高啊,你要努力啊。你现在应该去学习,不应该玩啊。
小B:我如果考高了,我妈就会问最高分是多少?考低了就会问平均分多少,参照物永远比我高一层,永远达不到他们的目标。
总结孩子们吐槽,上榜率最高的5句打消孩子积极性的话:
Top1:最高分多少?
班级排名多少?年级排名多少?
这是孩子们提到最多的“随口话”。而且还有具体情境:
1. 我考的好了(比如96),家长就问“最高分多少?”;我考了最高分(比如默写100),家长就问“有几个100啊?”
本来很高兴的,觉得自己发挥的不错,给家长一问,就没了积极性。
2. 老师不公布排名,家长却偏偏问排名;老师若公布排名,立刻又会遭到家长的投诉。孩子夹在中间,被问的烦。
Top2:快去写作业
这也是个万能句。吃完饭“快去写作业”,看电视“快去写作业”,玩手机“快去写作”,参与家里的卫生打扫“快去写作业”……
作业写完了,家长也会有疑问“你真的写完了?”、“你认真写了吗?”、“课外班的作业也写完了?”……
孩子对所有事情的热情都被一句“快去写作业”打消了。
Top3:你看看XXX
这是我们最熟悉的话。别人家的孩子系列,让自己的孩子永远站在被比较的下端。可在我们学校,最提倡的是和自己比,和自己设定的目标比,和自己制定的行动计划比,和自己的反思空间比。
Top4:我们都是为你好!
上课外班,是为你好;限制交友,是为你好;快去做作业是为你好……似乎“为你好”成了一切行为的出发点。
Top5:干完……再干……;
放松完,就去干……
孩子的所有计划被家长安排的好好的:做完作业做课外;放学之后去课外班;搞完基础搞拓展……有孩子告诉我,他们除了周末是满的,连周一到周五期间都会有一些课外课程或练习题。
初心是关心,但是有些话真的不能随口说。一个眼神或是一句话,打消的不仅是孩子的积极性,也包括多种能力,比如缺少独立的意识,缺少成功的体验,缺少创新的机会,以及缺少承担责任的行动。沈磊说,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家长的认可与鼓励,在很小的时候,他们需要家长培养其自信和积极性,到了青春期更需要淡其痕、入其神。“初中生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青春期的心理状态,他渴望独立,自我意识萌芽和突增,所以他们希望家长用成人的,平等的对话的方式来和他们交流,如果一味以你是我的孩子,我是家长来交流,孩子就会出现一种逆反的心理和行为。”
而这些上榜的口头禅,正是父母们焦虑的表现。上海市心理协会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陈默就曾说过,孩子在学校出了问题,一定是家庭出了问题,家长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孩子跟母亲是什么关系?是脐带剪断了,潜意识完全连在一起,母亲的情绪是直接传递给孩子的。父母焦虑,孩子自然就会焦虑,父母的焦虑指数有多高,孩子的焦虑症状就可能有多严重。”
家里越清静,你的孩子心越安,书越读得好。
人成熟到什么程度,你就看情绪控制到什么程度。
父母是给孩子提供能量的人。
什么样的亲子关系是孩子们所希望的呢?
小C说,希望得到父母的一句肯定。“可以,你进步了,这几句话就心满意足,就有干劲去学习了。在家我如果叠个被子,帮他们刷碗,父母也会很开心。我会多多关心他们,多做家务帮帮他们。
小D在这次亲子作业中,发现爸妈对自己的认可,“我做了一个西红柿炒鸡蛋,他们的反应比较惊讶,他们知道我学会做菜了。我希望大家坐下来交流,陪我们玩一玩,出去走一走,让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更加融洽。”
缓解亲子关系,先从说话开始。沈磊建议,多鼓励孩子,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要主动关注和接纳。“你可以采取抱一抱,拍一拍他的肩膀这样方式,来让孩子尽情的宣泄负面情绪。比如用这样来提问,你需要父母或者说你需要我为你提供什么样的帮助,这样首先是明确了一个立场,父母和孩子是在同一战线的,我支持你去行动,但是你如果有什么困难,我愿意帮助你。”
如何有效对话:
切入情绪(共情)---回顾事件(归因)---提供建议(行动)----表达期待(信任)
亲子对话被怼?家长不妨常说这10句话
01“你有什么感受?”
让孩子充分表达情绪并完全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说,鼓励孩子说,使用多感官参与,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接触到了什么,低年段学生还可以描述为闻到了什么、尝到了什么……所有的感受应该是能通过感官加以例证的。语言表达是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还可以通过画画、写关键词(如形容词、动词)等方式,让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情绪。而父母回应的方式也有很多,拥抱、拍拍肩膀、摸摸头都是接纳孩子情绪的方法。如果您采取怒吼的话,孩子也会怒吼回来。
02“我想听听你的想法”
“你是怎么想的?说说看”
很多时候,孩子生气的原因是家长或老师总用自己的想法来控制谈话的节奏,我们的表达更多的是封闭性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错没错”。其实这些问题,家长心里都预设了答案,即认定孩子有错,需要通过对话让他认错,如果孩子不认错,家长就会生气;可如果孩子认错了,孩子的情绪也就上来了。这种表达对孩子来说是责怪而不是帮助。怎么样才是帮助呢?要让孩子谈想法。表达情绪,是主观的;表达想法,虽然还是主观的,但需要进行信息的加工。
03“你觉得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这个句子是归因,与孩子对话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倾听和换位思考。为什么要倾听?因为孩子在归因时为了规避责任会明显向外归因,所以在倾听的过程中要找到孩子的认知偏差,进行积极引导。为什么要换位?因为换位可以让孩子跳出自己的思维阈限,看到别人行为的合理性和自己行为的不恰当处。这样一综合,情绪层面的问题就基本解决了,关注的焦点指向了对问题的分析和处理。
04“你有什么解决办法?”
“你准备怎么解决?”
孩子之所以叛逆,是因为他想做的事情,家长会否定、会打击;家长想让孩子做的事情,孩子自然想拒绝、想对着干。其实,如果我们把事情处理的选择权交给孩子,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孩子有什么好办法吗?两种可能:第一,真的能想出一些不错的法子,那鼓励他去做,让他对自己的行动能力有感知、有评价;第二,也许想不到什么有效的法子,在尝试之后,发现问题,需要帮助,从而转向主动求助。您看,不管能不能解决,结果都会朝好的方面发展。
05“你需要我/爸爸妈妈给你什么帮助?”
这句话听起来就很温暖,不是吗?首先,它表达了立场的统一性,即我(父母)和孩子站在同一战线上,共同面对问题,是孩子的支持者;其次,它表达了角色的辅助性,既满足了孩子独立的意识,又满足了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参与和指导的心理需求。“我帮你”永远比“你要听我的”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06“我们试一试”
孩子是在不断的试错中从主动变得能动的。“试一试”,给出的是信心,是与父母、老师、同伴一起并肩的安全感,是得到支持后放手一试的胜任感。试一试的结果,也无外乎两种:第一,问题改进或解决了,孩子会因为自己有能力处理问题而变得自信、积极;第二,没有成功,但孩子也并不会因为尝试的失败而沮丧,因为我们可能还有更多尝试的可能。
07“你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孩子的经验毕竟少,家长不敢放手的原因也大多是因为担心孩子没有能力解决。那么,引导孩子对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预判就是很重要的步骤。尝试并不意味着盲目做,屡试屡败,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即因为重复的失败而造成的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的行为、心理状态)。尝试应该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之上,根据已有条件,推测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好问题解决的预设,这样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思维也会越来越缜密。也正因为做了预判,孩子做好了有困难的准备,真的遇到挫折,也更容易坦然面对结果。
08“你从中获得了什么经验?”
如果说上一句是预判,那么这一句就是复盘。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这些都值得总结。家长不要主观评价孩子,孩子最不喜欢的就是家长以自己的经验来教育孩子。确实,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现在的孩子遇到很多我们当年并没有经历过的诱惑与挑战,我们的经验不一定有效,这也是孩子不愿意听的原因。我们应该做的是和孩子在当下生成新的(共同)经验。让孩子自己总结经验,他才会具备经验迁移的能力,去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09“我很高兴,你……”
这句话是真实、具体的评价,而不是宽泛的表扬。家长一定要具体说明孩子的什么行为让你觉得高兴,这样可以正向强化孩子的行为,并且进一步激发行为动机。让偶然的行为逐步养成为习惯。这句话,还能不断地培养起孩子的自信心,因为这句话里既有孩子的努力,又有家长的支持。
10“咱们换个方法试试”
客观地评价孩子的努力,如果没成功,就鼓励他转换方法,和他一起继续想办法。在这样对话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比较容易建立起“成长型思维”,他们会更加坚韧,他们认为遇到的挑战可以帮助自己学习和成长。挑战越大也就意味着成长的空间越大。即使挑战失败了也不会轻易否定自己,而是从过程中寻找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改进,转换方法。
改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希望孩子改变,唯有家长先做出改变。
家长们不妨试一试这10句话,要坚持试、持续试,或许孩子就真的长大了。
记者 沈杨
综合 沈磊的班主任手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江苏新闻广播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21/171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