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评语大全,现代诗歌评语大全例推荐阅读:
现代诗歌及点评
雪的颂歌》
从九天之外,你轻盈地走来。
惜别了西子湖畔的秋色,
满载着扬花纷飞的喜悦,
本是六出佛心的清净体,
何曾染过一丝尘埃。
月宫佳丽,瑶池仙姝,
都解作漫天莲池舞步,
你吻着草陂,来年的春天会奉送新绿,
你拥抱山脉,欲飞的苍龙显得如此温顺,
你拨动溪水,汩汩细流弹奏着伯牙琴韵,
银装素裹的大地无处不是你描抹的诗情画意。
变幻中,又捱过了多少岁月,
虽曾有过雾的迷茫,云的无奈,
雨的步履,是你走出沼泽的欢快,
而当最终修成洛神的丰姿,
那平静的大海,早已敞开无私的胸怀,
无怨无悔,
你慢慢地飘落了下来…
作者:月亮婉儿
这首写雪的诗通篇没用一个“雪”字,却写尽雪的神韵。
用词很雅,意境也很出彩,而且很大气。
江河山川都含进去了,而且含的很自然。
最后一段也暗含了人生的深意。
不足之处:就是
开篇的两句有些突然,让人有些看不出来是写雪的。
“是你走出沼泽的欢快”
这句虽有深意,但好像跟上文接的不太顺 1回答者
如何写抒情的现代诗歌的评语
1、【错误】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三月的江南,该是春欲暖花含苞草长莺飞的美好时节;三月的江南,该是推窗望远心生期盼的美妙时光…但诗人诗歌里的三月江南,却是东风不来、柳絮不飞,音不响、春帷不揭,那小小的惹人怜惜的有情人,在等待中,容颜如莲花开落,时而幸福时而忧伤,心却如寂寞的城,窗扉紧掩。
寂寞是期盼不得而致,正如失望由希望而生,在三月里紧掩窗扉,紧掩起来的该是怎样的一份情感,怎样的一种心痛
最后句里,诗人向我们揭示了这一切的原由“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是啊,一个美丽的错误,一场不为世俗所接受和祝福的爱情,如此如此。
短短九行诗句,却道尽了一个曲折故事的美丽和感伤,诗句婉约,意境典雅,画面感极强,将“错误”情节中的真情和疼痛,演义得淋漓尽致 2、【梦土上】森林已在我脚下了,我底小屋仍在上头 那篱笆已见到,转弯却又隐去了 该有一个人倚门等我 等我带来新书,和修理好的琴 而我只带来一壶酒 因等我的人早已离去 云在我底路上,在我底衣上 我在一个隐隐的思念上 高处没有鸟喉,没有花靥 我在一片冷冷的梦土上…森林已在我脚下了,我底小屋仍在上头 那篱笆已见到,转弯却又隐去了“森林已在我脚下了”,“云在我底路上,在我底衣上”,诗篇开端,就展示出一副开阔、浩淼的诗歌意境。
但诗人紧接着就说:“我底小屋仍在上头”“我在一个隐隐的思念上\/高处没有鸟喉,没有花靥\/我在一片冷冷的梦土上…”。
高处是不胜寒的,是一片冷冷的梦土,没有鸟喉,也没有花靥,但“我”因了思念却一直畅游其中。
“我”思念的是谁哪
一个倚门等我的,“等我带来新书,和修理好琴的”可以一起论诗、共同把琴的红颜,一个懂我知我、用篱笆构筑温暖温馨的知己。
而此时,此人已去,物是人非,旧年的篱笆想像中似在眼前,却“转弯却又隐去了”,“我”只有借酒浇愁,并在酒醉中不停地思念和回望…这是怎样的一种惆怅、怎样的伤怀和伤感啊。
诗句语词轻淡,意境缥缈,亦虚亦实,虚实交错,唯妙唯肖地表述了一种幽深又飘忽的情感。
如何评价现代诗
诗歌的意义、诗歌的真理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我辈业余作者妄谈这一话题多少有些贻笑方家。
谈论这一话题需要认真深刻的思考与对诗歌本身历史的研究与思考,还须诗人本身具备深厚的诗歌理论修养。
有人说诗歌是为自己写的,我不太赞同,但也不全然反对—人是社会的人,诗人也一样,具有社会性,诗人永远是社会的一分子,没有诗人不食人间烟火竟能写出绝世华章。
水、沙粒、云霞,只是大海或者小溪中的一滴水,沙漠中的一粒沙,天上的一片云。
诗人是社会的,同时也是他自己,是个体,有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与这个社会有共性的东西也有本身的特质,一粒沙子有大小,有质地的分别。
这些都可以在某位诗人的诗歌中得到展现—“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这首诗在我理解,纯为个人心灵与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它的社会价值并不积极,在这里也无客观体现,但这丝毫不影响它作为优秀诗篇留传后世。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
纯粹而简洁的现代诗,类似真理的诗歌,于社会的价值却同样在这首诗中没有彻底展现,对灵魂的启示作用倒是不容忽视。
对比二者,到底是古诗出色还是现代诗歌优秀,谁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无论诗人是孤独无比,灵气非凡还是高瞻远瞩放眼未来铁肩担道义,从本质上说,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332643239仍然属于这个社会,同时属于个人。
古体诗词与现代诗歌,形式上的区别是最明显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尤其是在平仄的讲究上。
计较形式,也就是说,固执地以为,写诗一定要精通格律并按照规定的格式字数完成它,是有害的,弊大于利。
现代诗歌缘何兴起,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
现代诗歌创作,是这个时代乃至更远的将来诗歌创作的主流,这从我们在网络与传统刊物中所发表的诗歌比例中可以看得出来。
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古体格律诗主流地位的约束,只怕现代诗的水平早已超过古体诗了。
细说的话,我想古诗与现代诗没有内容上的时代意义与历史意义之分,喜欢古体诗还是精通现代诗,与作者个人的爱好与创作方式有关系,与诗歌质量本身没有关系,或者说关系不大,与诗歌创作要求没有冲突(格律诗和现代诗都要求具备音乐美、跳跃性、辩证法、可以触摸得到的生命体验)。
现代诗歌在中国古代已有萌芽,屈原《九歌》之《惜颂》、《怀沙》《离骚》、《橘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蜀道难》,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哪一首又讲究了格律了呢
其中无论是内容还是音乐韵律同样是非常出色的。
格律的无所限制影响了它们作为千古名篇的地位吗
究其原因,无外乎是这些诗歌所传达的精神内涵成就了其伟大。
为何我们对此却一直视而不见还自以为是,沾沾自喜于中国古诗词的博大精深
遗憾的是,中国古代这样的不为形式所限的诗歌在唐代后受风潮的影响直接没落了,没有得到深化和发展,这与当时的政治以及文人思想的禁铟以及他们所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律诗在中国长期的统治地位,极其残酷地限制了现代诗的发展,以至于中国自由诗歌的创作最终没有形成气候,几近绝迹,被中国古体格律诗的成规制约并扼杀,及至到了清代,几乎完全走向了没落,落日的余霞也见不到。
近代,怏怏文明古国,现代诗居然需要从国外引进,足见其贻害之深,可是,这一点,上世纪三十四年代前有谁看到过
当代中国诗坛真正的诗歌创作者已经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不能否认,中国古体诗歌创作有利于中国古体诗歌的发展,它的严格与风格的确为全世界别的国家难以望其项背,并使之成为一座不可撼动和超越仅仅只能仰望的高峰,不能否认它的历史价值和地位,更不能主观想当然否认它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但我们又不能不说它不是中国诗歌艺术的悲哀,它使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迟滞了至少一千多年,沉默了至少一千多年。
当代诗人创作的古体诗几乎无人问津,并不是因为质量问题,也不是因为缺少优秀诗篇,它深刻地反映了诗歌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无可抗拒的历史趋势,毕竟诗歌需要发展。
我们可以有自己的特别爱好,但我们不能因为不喜欢某种类型的诗歌,或者觉得它晦涩难懂个人单方面主观认为它只是个人的东西而对不负责任地横加指责,有时直接点不到要害,或者认为诗歌创作纯粹是吃饱饭没事干的家伙们在无病,这是要不得的,最起码,那不是对作者呕心沥血的创作的一种尊重。
当然,在对待创作态度不严谨的诗歌上,我们可以置之不理,或者,指出其诗歌本身存在的不足,毕竟这有利于交流与提高。
至于不同读者对某一作者的同一作品众说纷纭,我以为是读者层次与解读诗歌的态度,或者个人生活经验之间的差别所造成的,我记得某位诗歌在不同时期读自己的同一首诗歌的时候,告诉我们说,他的理解完全不是一回事,诗作者本身尚且如此,何况他人。
至于前些时日有朋友告诉我说某位获一等奖作者的作品不敢恭维,幼稚的说法,我想是不是可以在对他获奖的作品彻底理解之后,再谈其它。
同样是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有着很大的区别,甚至是本质的区别。
简单的说,散文表达的是作者的一些感受、思绪以及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小说是角色的经历,而这些东西都是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一串串文字本身并不具有意义,当它们被组合起来并被读者整体感知后,才获得了价值,这时文字成了作者的工具,成了承载意义的载体,所以在评判散文和小说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作者写要表达的价值是什么,是什么样的构思,然后才是作品是通过什么样的词语被表达出来的。
好的构思加准确、优美的词语构成了好的作品,意识是作品根本的目的。
现代诗歌也是由一个个作者觉得好看好听的文字组成的,每个字都给人美好的感觉。
也许他们背后也有着被人们赋予的各种价值和意义,但这巧妙的组合并不是靠意义支撑的,同时,它们组成的整体也不代表某个意义或价值。
这又如同一首歌曲一样,音符组成了美好的旋律,但它不指向某个特定的意义,关键在于好听。
这也难怪诗和歌被别人组成了一个词:诗歌。
很显然,文字本身就成了现代诗的目的。
所以,评价一首现代诗,我们要看的是它是否能够给我们自然的美感,然后它的意义和价值,读者可以自由的赋予。
现代励志诗歌加评语
这些都是我喜欢的汪国真的励志的诗歌,写的很通俗和朴实,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1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2如果生活不够慷慨 如果生活不够慷慨 我们也不必回报吝啬 何必要细细的盘算 付出和得到的必须一般多 如果能够大方 何必显得猥琐 如果能够潇洒 何必选择寂寞 获得是一种满足 给予是一种快乐 3选择 你的路 已经走了很长很长 走了很长 可还是看不到风光 看不到风光 你的心很苦 很彷徨 没有风帆的船 不比死了强 没有罗盘的风帆 只能四处去流浪 如果你是鱼 不要迷恋天空 如果你是鸟 不要痴情海洋 4假如你不够快乐 假如你不够快乐 也不要把眉头深锁 人生本来短暂 为什么 还要栽培苦涩 打开尘封的门窗 让阳光雨露洒遍每个角落 走向生命的原野 让风儿熨平前额 博大可以稀释忧愁 深色能够覆盖浅色 5跨越自己 我们可以欺瞒别人 却无法欺瞒自己 当我们走向枝繁叶茂的五月 青春就不再是一个谜 向上的路 总是坎坷又崎岖 要永远保持最初的浪漫 真是不容易 有人悲哀 有人欣喜 当我们跨越了一座高山 也就跨越了一个真实的自己 6旅程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叶萧瑟 晚来风急地 垂下头颅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无论走向何方 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 从别人那里 我们认识了自己
诗歌带评语大全
1.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 月 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赏析 篇描写月下独酌情景.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像,把月 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又从「花」字想到「春」字,从「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 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说简单点就是依依不舍的心情 3.关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作品鉴赏】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关山月”是乐府旧题.《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李白的这首诗,在内容上继承了古乐府,但又有极大的提高.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我们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常看到“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我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的杨齐贤,好象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下,指出兵.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象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明代胡应麟评论说:“浑雄之中,多少闲雅.”如果把“闲雅”理解为不局促于一时一事,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那么,他的评语是很恰当的.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小学现代诗歌大全
关机
关机
关机,关机
关机
你拨打的用户现在已经关机
请稍后再拨
关机,你关不住
运河里流淌的水,关不住
京沪线上奔驰的火车,关不住
北方来的风,关不住
自由高远的天空
关机,你关不住
一个人咚咚的心跳
关不住他体内奔涌的血液
关机,他不在你的手机里
还可到你们共有的地方居住
你关掉声音,关不掉光线
你关掉现在,关不掉过去
秋天
我小心翼翼
害怕与朋友们谈起你
只说,我想念春天了
上周有寒露
下周有霜降
天气越来越凉
朋友们必须相聚
一起来,抛开孤独
孤独与秋天一样深了
喝了点酒
那人就傻了
他说,春天有什么好
我把酒瓶砸在他的头上
这个头破血流的人没哭
我哭了
苹果、桃子和梨
随着一阵风
它们来了,香味在屋子里旋转起伏
风走了,风止息了
它们还在
每日晨昏
过着物质生活的我
只盯着它们,但一直不敢触摸
这些我想保存下来的东西
它们活过来,它们一直活着
它们用手拧我
唤醒我的爱,我沉睡多年的泪腺
来自乡村果园的果子
月光下唱过翠绿之歌
现在,他们即将腐烂
就象我,瞪大眼睛
看着自己的身体
渐渐来到秋天
秋天不能保存夏天的色彩
就象我,仰望三尺半的高空
试着学习不爱
霜降
菊花开了
柿子红了
今年的冷空气来得早啊
我不知道平原上
这个时节的景色
是不是也如此绚烂
但,我能肯定
那里,白雪一样的棉花呀
铺满了大地
大地如此柔软
足够让我自高空而来的摔落
变成收拢翅膀
缩起羽毛的
轻盈着陆
等着吧
月光下温暖的大平原
月光下大平原一样宽阔的思念
我飘动着
很轻
也很坚定
我不会飞扬成一滴泪
我只在你的洁白上
覆盖另一层白
运河水里的骨头
即使流了千年
运河水也必然会流到冬天
河水清澈、冰凉
流速缓慢
我就在这条河上漂着
岸上的厚土、大树、高楼
看上去
比我还爱下沉
这一把狂奔的火焰
这一滴水中蔓延的酒
这一块失血的白骨头
我已经死去多年
躯体四散,腐烂
这一块逃过了时间之爪的骨头
还替我活着
他已被思念磨得光滑
洁白、通体透亮
象坚硬的瓷,象沉默的瓷
象一个泅渡的水鬼
他能把一条河流穿在身上
把寻找当作漫步
运河边上,一株摇动的青草
已经站了很久
青草小心翼翼
缠绕住顺流而下的骨头
象捧着一块易碎的瓷
拂去水汽
她抱紧的仅是大于灰烬的
记忆
水瓶
于是阿难说,
请给我讲讲这瓶水
佛答,那是大海。
阿难又问,请给我讲讲这瓶
佛答,那仍是瓶—
所有的水都是一样的、同一的
大海不曾区别于这因装入瓶中
而改变了形状的水
而瓶也不曾因为装了水
而改变自己。
佛又说,我给了你这瓶水。
阿难答,是的,我喝了这瓶水
穷人的耐性
穷人的耐性,用两枚鸟蛋
去抵抗鸟笼
那一座幼儿园去对付所有的墓地
他们劳动,咳嗽,把脊背弯曲
抬头看一眼远近的山峦,听一听
雾霭中松树发出的啸声,
把种子洒在岩石上面
把火柴带进夜。
节省肚皮和欲念,吃最少限度的烤土豆
把土豆芽留在田垄;在废墟上生儿育女,用一对双胞胎
去面对贫困与温疫
直到大地的弧线在黎明变得蔚蓝
穷人的耐性,用一根结实的棕绳
捆了十冬的劈柴
而不去上吊;用歌唱融化冰封的耳朵而不走开
用大地迎接一切失败
用棺材等回全部背叛的儿孙。
而面对恶狗的牙齿,一把猎枪在生锈前
吐出了最后一颗子弹!一枚硬币
我记得那裹着破麻袋片的老男人
在雪花中,他的脚趾头、他的棍子、粗布袋
和乌黑的牙齿。
他见到我,停住
向我摇晃他的贫穷,他的磕掉了
瓷釉的有柄子的大杯子。
里面的硬币纷纷
跳起来叫喊。
我记得他的转身
失望、悲戚,搬动木然的残肢走向
另一个。
我记得回到家中,我
脱下衣服扔到一边,那空空的衣袋
竟\"啪\"地滚出一枚硬币
整夜,那烧红了的硬币在我心中旋转
对话
父亲,站起来,你不是一直这样鼓励我吗
不,这躯体太重了,总算扛到终点了
抓我的手,父亲,象从前那样
孩子,我太虚弱了,我的手被它自己的重量握住
我挣不脱
父亲,你为什么不呼吸、不喝水
不,不久之后我也是空气、水以及万物
父亲,从此你吃什么
泥土?种子?沉默?不,我也不知道
但我知道我再也不会饿了
你腕上的表停了,我来上弦吧
不用,我的孩子,我已经不需要时间了
那么我给你穿上鞋子吧
不,道路已经不再需要我
父亲,这书本你还看吗
看,但我的眼睛睁不开
也许我该看到一些不用眼睛的书
父亲,鱼竿你也带上吗
不用了,从此河边每一个垂钓的老者都是我
我是他们身后忠实的影子
父亲,今天正是你的生日啊
是的,我正去另一个世界诞生
父亲,为什么抛弃我
不会的,你一直跟在我的身后,现在
我不过进入了另一个房间
而不久后你也会找到它的门
父亲,我要听你讲话
那就听吧,我一直在你的记忆里讲个不停
可是,父亲,我多么爱你
好孩子,我也是,这是死亡也无法阻止的
小女孩与母亲的对话
路边,阳光很好
省去多余的细节,我们掠过春天
把目光停留在一个女孩和母亲
“去吧,去吧,就象妈妈平时给你买玩具车那样
那个阿姨是好人,她不会骗人的。
母亲的双眼流淌着憧憬,她尽量把问题简化
象是未曾绽放的花蕾,小女孩始终未绽开慰藉的语言
她尝试着跑开又跑回,从她嘴里挤出∶我怕怕
我设法悄无声息地离开,不打扰她们
路旁的阳光很美
其实小女孩和母亲的对话也很美
现代诗歌评论范文致橡树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彩;[1]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
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它像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致橡树
致橡树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
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
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
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
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
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
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
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
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
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言的会意。
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
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
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
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
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望采纳
写一首赞美小草的现代诗歌 押韵一点
现代诗
我是一颗柔弱的小草,
迎击大漠的风沙是我的骄傲!我属于高山和草原,
属于天涯和海角.
只有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我的生命才可以自由的欢笑.
我是白云的知己,大山的战袍!我是牛羊的伙伴,苍鹰的爱巢!俯身戏问山下的大树,
谁说小草没有树高?再问群芳谁有胆量站在山巅?任风吹雨打、笑傲九霄!人们说墙头草随风倒,
可谁看到它的根未曾动摇?娇贵的百花令世人痴迷流连,
谁曾喜欢过默默无闻的野草?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
那是把春天执着的拥抱.
即使生命枯萎被野火烧尽,
也要对大地母亲深情的回报!
超短的现代诗加欣赏评语
卞之琳《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这个名字长久地散发着沉静、睿智而潇洒的书卷气和文人气,仿佛永远年轻,永远俊逸,永远超然物外。
他是为诗而塑就的,而且是为东方和西方共同塑就的,念一念他的诗,听一听那充盈、茁实而轻灵的音响,多么美妙、动听。
读他的诗,读他的文章,仿佛感到是来自古代的才子,沐浴过欧洲文化之雨,又来到了现代中国,用天赋的手拨响了白话诗的语言与格律的琴弦,发出似曾相识又非同凡响的音韵。
谁派遣他来接受苦难而伟大时代的考验,让他经历民族危亡的血与火的洗礼,让他来谛听民族之声和诗歌之音,要言不繁地品析现代诗歌的短长与出路
谁又赋予他西方和东方的双重古典文化涵养,像先知般清醒地审视与评判诗的当下形态
我想,有时候,天神来到人间,在天堂和人世的对撞与融合之中,会露出平凡的笑容和卓越的破绽—他是古典的现代,又是东方的西方;他窥透了古今中外诗歌的奥秘,并铸造出充分合理的诗的果实,而留给中国和世界的,难道只是那首简练而隽永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多少诗评家围着这四行诗孜孜不倦地加以诠释,雄辩滔滔或者细语潺潺,都留存在中国现代诗歌研究的资料库里,至今依旧意犹未尽。
我一读这四行诗,就会想起丰子恺的漫画—只有丰子恺的漫画,简洁而隽永,明白而深邃,刻画出一种心态之美—才能形象地道出《断章》的真谛。
《断章》也许是卞之琳灵感瞬息迸发的印记,又是精微而冷隽的诗风的一次不经意的显现。
这不是李商隐的“深情绵邈”、“包蕴密致”的再现,也不是姜白石“清空高远”审美理想的重复。
他在胡适、刘大白等人作诗如说话的主旨指导下,以白话演绎词曲的尝试之后,实现了现代汉语的古典内质,也实现了西方诗歌技巧的东方潜移。
《断章》之所以是绝唱,正因为它最突出地体现了卞之琳诗风的特质。
远看,一泓清水;近看,无底深潭,这同早期白话诗的肤浅不可同日而语了。
它,像是唐宋小令的现代再现,浓郁地散发着东方的、现代的气息;又使人想起西方诗歌中是否有类似的巧思,抑或是诗人对西方诗歌的一种感悟的闪现和融入
《断章》是卞之琳诗作特质的最亮丽、最集中的体现,它本身是一种近乎唯美的情景交融的吟咏,一种纯净心境的凸现和吐露,也是卞之琳才华的象征。
《尺八》、《圆宝盒》、《鱼化石》等名作,都是《断章》的某种推衍和演绎,但却不如《断章》这样清彻、洗炼、明净,不如《断章》这样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魅力,不如《断章》这样显示隽永的、无止境的审美内涵,在中国现代诗歌的星空上,《断章》是娇小而灿烂的一颗星
也许一个诗的时代,只会留给诗的历史这四行不朽的诗—回瞻诗史的时候,这四行诗永远这样清新、奇丽而朴实。
我甚至有这样的设想:卞之琳为新诗和中国文化所做的一切,都不是鸿篇巨制,而是精致而睿智的断章。
卞之琳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诗作,是从诗的天坛来到战火和泥土中的一次严峻的考验,也许,中西方文化的对接要比纯诗和政治诗、抗战诗的结合容易一些,朴素的词语需要更加朴素,朦胧的诗境需要转化成为透明的诗境,“用字浅白明朗,虽然也有巧妙的比喻和机智的笔触,但远远不及前期那么涵义丰富幽隐”(张曼仪《卞之琳论》)。
这一时期留下的是另一种风格和内涵的断章—卞之琳的纯诗还不可能那样仓促而迅速地转化成为战斗的诗,抗争的诗,民间的诗,那么多的诗的技巧与意境还不可能在民族危亡之际的苦难的大地上构建屋宇,中国,那时候还不理解,也不需要纯美的诗,卞之琳的名字无法同柯仲平、田间、臧克家、艾青并列在一起,却在“九叶”诗人中奏响独特的强音。
卞之琳译的莎士比亚剧作和研究论文,对布莱希特戏剧、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小说的研究论文,从文学史的角度看,也同样是一束断章,但是茁实、深刻、清晰,没有丝毫哗众取宠、自我标榜的喧嚣。
中国需要卞之琳这样真正学贯中西,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高层次的学者诗人,需要萌发出新时代的诗的断章而不是庸凡的体系和全集
什么是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
中国近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 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22/52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