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生评语50字文言文推荐阅读:
老师对学生的评语最牛的?
文言文评语受学生追捧“冯老师给你写的是什么评语,快给我看看。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黄石实验高中高一(13)班,许多学生都在讨论冯金山老师的评语。
“其人有古风,安仁利仁,文雅厚重。
广趣多好,待人也轻以约,见不肖而内省也。
常援疑质理,好学善守,期馀有进。
冀尔严鲲鹏而致秋毫,因长重巧,振策于己而恒于道,则异也
学生周嘉利拿出自己的评语大声地朗读着。
“这是我收到的最‘牛’评语,我特别喜欢,每天总要拿出来读几遍。
刚开始不知道什么意思,现在经过翻书查阅,终于弄懂了
周嘉利高兴地告诉记者,班上每个同学的评语都不一样,并且70名同学的评语全部是用文言文写的。
“太精彩了,老师太‘炫’了
学生厉娜说,第一眼看到老师给她写的评语,她特别惊讶。
以前的评语都是“该生团结同学、尊敬老师”等,而且每个学生的评语几乎千篇一律,而冯老师写的评语让人印象深刻。
对学习文言文的看法
有的人说考语文要凭运气,也有的人说要看感觉。
运气好或者感觉对的话,就能取得较高的分数,甚至有可能爆个冷门。
刚开始我也抱着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每到考语文之前就要\"酝酿\"一番,希望能找到所谓的\"感觉。
后来,通过与几个同学的交流,加上自己也看了一些师兄师姐们介绍学习经验的书,我渐渐觉得,学语文,是需要一套科学的方法的。
首先,要多看一些书,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体会。
通过看一些文学名著,或是报刊杂志,可以培养语感,还能学到不少文学常识,以及一些新鲜有趣的观点。
现在的语文考试,阅读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不仅有文言文阅读,还有科技文、现代文阅读。
要想在课堂上把所有这些能力统统培养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靠课外的努力。
我比较喜欢看像《读者》、《散文》之类的杂志。
看《读者》,可以了解到许多独到的观点,看到一些内涵丰厚的文章,使自己也变得爱思考起来。
尤其在写作时,我更是常常受到它的启发。
现在作文的一个很重要的评分标准就是是否有创新、有与众不同的见解。
这样的见解,往往不是凭空就可以产生的。
它取决于你的阅历、你的人生体会。
对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就是简简单单的两点一线,很少有机会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
因此读书看报就不失为一条捷径。
而在时间金钱都有所限制的情况下,看《读者》更不愧为捷径中的捷径。
更何况,它也是我们放松自己的好伴侣。
看《散文》,是通过语文老师的介绍。
教我语文的陈武老师是一位文学功底很深的人。
他的课真正花在课本上的时间并不多,他更愿意教我们一些从课本里引出来的知识。
三年下来,我觉得自己的确学到了许多东西。
尤其是文学修养方面提高不少。
记得当初他向我们推荐《散文》时,没有说太多,只有几个字我印象特深:\"腹中有书气自华。
于是我开始学着欣赏《散文》。
刚开始时,也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后来,当我静下心来,细细地体会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微妙的感觉,我仿佛一下子就被文字的美攫住了。
原来文章还可以这样写!一段很普通的经历到了作家笔下,却完全可以获得诗一般的美感。
我喜欢反反复复地读那些自己特别有感触的文字,直到把它们背下,然后不经意地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文笔果然有了提高。
同时,通过揣摩作者的感受,不知不觉我就养成了一种爱思考的习惯,这一点在做文字表述题的时候特别有用,下手更快,思考角度也更准确。
此外,有空时多翻翻字典也是一种好办法。
例如,做拼音题时,就翻翻《新华字典》,把自己以前读得不准确的字记在一个小本子上,考前再看一看,印象就比较深。
另外,平时听新闻时也可多留一个心眼,注意听听播音员的发音,碰到哪个字他发得和你不一样,就记下来,查查字典,看是他发得对还是你发得对,这样做印象特别深。
做词语用法的题目时,就翻《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
不要局限在要查的那个词上,最好能把前后的词都看一下,既能通过比较加深印象,又能同时学到不少新词。
这个工作最好能每天都做,每天记几个,积少成多。
记得高三那年,老师让语文科代表每天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抄些成语或容易出错的词语、容易读错的字等,下课后大家都会自觉地去看一看,一些细心的同学还会把它们都整理在一个本子上。
到高三下学期做模拟试卷时,我们班同学在这种题上出错的已经很少了。
在写作方面,除了多看书看报外,还可适当记点日记周记之类,锻炼文笔,久而久之,就会越写越顺。
一些喜欢听歌的同学常常会记些喜欢的歌词,在写作时用一用,还真不愧为一种好办法,最起码在语言上就占了不少优势。
当然,也可以背一些优美的句子,使它们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常记常用,写作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
总之,语文就像中药,越熬越有味。
当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感觉\"越来越准了时,你的努力就已经得到了回报。
语文的功夫都在平时的积累上,除了个别\"感觉\"突然变得特别好的之外,平时是怎样的水平,高考就会考得怎样。
与其抱着侥幸的心理等待着\"奇迹\"出现,还不如踏踏实实地把功夫练到家。
考前语文基本上是没什么好复习的,但也不是完全放弃,你可以在复习的间隙看看文学常识,翻翻杂志什么的,或者做一两份模拟试卷,保持对题型的熟悉程度也就足够了。
最重要的还是信心问题,千万不要因为平时语文成绩不稳定就对自己失去信心,放下一切的包袱,你一定会在高考考场上有一个新的突破。
语文,有人认为语文最难,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觉得似乎无论他们再怎么努力,起色似乎不大,总的感觉就像是有力无处使,也就是物理中的\"不受力\",\"做功为0\",事实上,这是由语文自身的转点决定的,语文知识面宽,什么学、词、句、段的分析,什么名言警名等等都包括在里面,而语文考试时不可能什么都考到,因此一些同学在往语文上下功夫时,由于坚持时间不长,过于急躁往往收效不大,甚至毫不起色,对此,我有深刻认识,曾记得高中时,我语文最差,每次考试都是100多一点,在高三第二期第一次模拟中我语文竞然才96分(班上倒数第8),后来,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我每天坚持阅读一定的优秀短文以增强语感,同时每隔一天做一篇作文,当时我是怎么阅读作文的呢
很简单,每天晨读时,我都会抓出一些自以为good的文章的声朗读,声音越大越好,还有写作文,开始时,我模仿人家的写,甚至干脆\"抄袭\",其实抄是一种非常好的办法,通过抄,你就可以体会一篇好的作文它是怎样组织结构的,怎样构思的,怎样谴词造句的。
就这样,经过我不懈的努力,当然开始时,没多大用(表面上),但是,在最后的模拟一、二、三中,我的语文成绩分别是126、127、以至在高考中我的语文得了131分,从而保证了语文的不失败,为进入清华奠定了最好的一步,所以在最后我总结――学语文有二个字的秘诀――\"坚持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这也就说明了学习一定要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有兴趣去学习,是学好的根本,学习语文也一样。
只要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发觉其中的乐趣,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才有助于我们去持之以恒地学习语文,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根本学不好语文。
有的同学认为语文很无聊,要背记的东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学,成绩当然也就上不去,所以,兴趣对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
其次,学习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
积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阅读与背诵,当我们空闲的时候,读一读,好的书籍或文章不仅能丰富知识,还能陶冶你的性情。
不过,不能只是读,还要思考,我们应准备一个记录与摘抄的本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将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来,并不时地看看,让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当遇到疑点,难点时,也要记下来,与旁人讨论,听取别人的看法。
这样才会有所长进,水平才会提高。
而且,阅读量大,知识就会十分丰富,一个人的素质也会提高,眼界就会更广,况且,写作也需要素材,只有多看书,多留心身边的事,将书中所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起来,写作时才会思如泉涌,写出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
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也就是说只有多读书,才能写出好文章。
大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做到前一句的人却不多,真正喜爱阅读的并能从中得到知识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能写出好作文的人也不多。
但我们要做这样的人,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阅读,要喜欢去阅读,当我们看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的时候,要去思考它的内涵,去思考它的写作方法,去思考作者的思路,再把其中好的方面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
还有,要好问,要记住不懂就要问,特别是读课外的古文言文,古诗、词时,其中有些字、词、句我们不能完全理解的,这就需要去查工具书,如果工具书中查不到,或者查了之后仍然不太明白,就要及时去问老师,及时地弄明白,这样才能学好古诗文,切记千万不能不懂装懂,使自己的心中留下疑惑,因为日月积累,会使心中的疑惑越来越大。
语文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从读、说、写三方面去学习,去品味,去发扬,读就是要去获取知识,去欣赏。
语文这门艺术,而说与写则是我们对语文的体现,是我们学习语文真正的目的。
既然就样,我校就更应该利用空闲的时间去练习写作,多写才能提高,才能真正把文章写好,在与别人的交谈中,学会运用自己从阅读中获取的知识,这样,我们就能将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
懂得了这些,再来学习语文时,便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了,反而会觉得是一种享受,当我们把学习当作是一种享受时,不学好也难了
我初中阶段的学习方法的总结
初中阶段的我,不仅努力学习了课内的文化知识,还留心总结了一些学习方法。
渐渐地,我形成了一套有我的特色的学习方法,但如果你真正了解了我的学习方法的内涵与真谛的话,你会发现这一方法不仅仅是用于我,还适用于很多同样的同学。
由于我接触的中上等的同学比较多,此方法更适用于学习上不错,但总也不能十分拔尖的同学。
其实学习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人也要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
我写这篇文章也只是想把我的制定学习方法的方法告诉大家。
这样才能真正使那些读过此文的人受益。
学习别人的方法切忌照搬。
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通过实践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有收获。
还要在这里强调一点:学习不是苦差事,做好学习中的每一件事,你就会发现“学习,是一块馍,你能嚼出它的香味来。
(此句引自肖复兴肖铁的《我教儿子学作文》1996年4月第一版211页)
这一切都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经验。
我的思想也许比较独特。
合理的可以自己试试,偏激的干脆掠过不读。
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学习未动,兴趣先行
2、务学与求道
3、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4、态度决定一切
5、不强调进步
6、练就过硬的本领是学习的根本目的
7、会玩、会偷懒、然后会学
8、考试、分析考试结果、做出下一步计划、调整自己
9、学习别人
一、学习未动,兴趣先行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它深刻地阐释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
之所以把兴趣放在首位,也是因为兴趣是十分重要的。
兴趣能够调度人的更多的精力在某一方面。
如果你把兴趣调整到学习上,那你就比别人多了许多精力,胜算也就大一些。
经常向一个学习很好的人学习,3年来,最大的发现也莫过于:她对任何一个科目都充满了兴趣。
这种兴趣,使它比别人多了一份求知欲。
这种求知欲,使他不会放过每一个从她身边划过的知识。
这也使她有了别人都难以做到的对于学习的一种艮劲,所以她能过做出许多别人做不出的难题,也使她可以把自己的基本功培养得十分强大。
这足以体现兴趣的力量之大了。
培养兴趣也并非一件难事。
在这里我只介绍两种方法。
可以利用人的条件反射,如果一个人总是疲劳时候读书学习,他一学习就想睡觉,长此以往,学习和睡觉建立了条件反射,学习的时候就总是无精打采的。
这就是有些人上课总爱睡觉的缘故了。
你可以在学习前做一些使自己身心愉悦的事情,学习的时候保持这种愉悦的心情。
以后,愉快与学习就形成了条件反射,一学习就高兴,一高兴就学习。
这样就做到了培养学习的兴趣。
不过学习,其他方面也可以这样做。
兴趣需要别人的赞扬和鼓励。
当你需要针对某一方面的兴趣时,你先硬着头皮做这种并不愿意做的事情,并投以很大的热情,争取做得好一点。
得到别人的夸奖和鼓励,自然就更愿意做了,这样也可以培养兴趣。
我初三的下半学期,有一个阶段政治很差,又没有什么兴趣。
但我觉得必须提高政治的成绩了。
于是我每天回家先写最难办的政治作业,经常主动地找政治老师探讨问题。
就这两条措施,十天之内使我的成绩大有长进。
可以说: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主导因素,决定着学习中的一切其他方面。
必须重视兴趣。
二、务学与求道
还是要引用孔子的一段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可不是随便说说,是有着深刻内涵的。
它揭示了务学与求道的基本关系。
务学就是学知识学本领,掌握技能;而求道是通过学习进一步思考得来的有关事物一般规律的普遍真理(在这里可以认为是那些有实践意义的理论)。
务学与求道又可以理解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
务学与求道必须协调发展,保证二者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务学和求道结合的好处很多,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出苏轼的《日喻》来读读,那里已经叙述得很清楚了。
搞好务学与求道之间的关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在思考和实干结合上,二是在研究学习方法和实践学习方法上。
思考和实干必须结合:在学习中应该善于思考,从学到的每一点经过思考能够扩展出许多知识,这样就丰富了你学习的内容。
这里仅举一例。
初二物
考试总结200字(考得不太好)
期中考试结束了,我的成绩很不理想,是空前的出乎意料之外,我真希望这只是一场梦。
考试之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NO·1 基础知识不牢固一直以来,我的基础知识就是一个大难题,不是把字分了家,就是把字的偏旁部首换了位,本来,答案是正确的,可是,却因为几个错别字,而丢了不该丢的分。
其一,主要还是因为自己平时在写作业的时候不够认真仔细,没有用心去记写,导致了现在这样的结果;其二,因为平时总用电脑打字,有些字输入拼音就能正确显示出来,至于具体怎么写,有时候就忽略了,这也是我出错的原因之一。
NO·2平时作业不细心
粗心大意是我的一个坏毛病,平时做作业时就不用心,不仔细。
一到考试的时候就出错,平时读的课外书是不少,看着我抱着一本爱不释手课外书津津有味读着,其实也就是看个热闹,根本没有用心去看。
书中的好词好句堆成山,可我看过后也是一笑而过,根本就不会引用。
一看见选词填空的题就发蒙,其实,这些字词都曾在我读过的课外书中多次出现过,只不过我没有留意罢了
可是,现在后悔又有什么用呢
NO·3 面对错题不重视曾经有一些错题,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却没有重视,从来只是把答案改正确就可以了。
等我考试的时候,绞尽脑汁想那道错题的解法时,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从来没有想过分析一下自己为什么错,错在哪儿
这也导致了,碰见以前做过的类似错题还,是无从下手。
以后我对待错题要认真分析,仔细改正,学会活学活用。
我相信在我的努力下,这次期中考试的成绩,不仅仅是空前,也是绝后。
考试后的心情
考试以后的心情,应该像雨淋过的青石板路,带点潮湿,带点晦暗,也许还有那么一点发霉的苦涩味。
虽说至小学开始,大大小小的考试便不断的折磨着人的神经,几天以来,考试就像绳索一样,让你整个人围着它运转,哪怕是有稍微一点的背离,内心就会立刻受到谴责,觉得自己对不起老师,对不起爸妈的一番苦心。
因为下了大雪,学校放了几天假,今天一上学就遇到了这一学期的期中考试,这次数学考了99分,还算不错吧
但那一分是怎么丢的,我还不是因为粗心丢的吗
为什么就要因为粗心丢一分…其他课程还不知道,但我知道里面肯定有“粗心的成分”,如果“粗心的成分”过高了,那不就和以前“高成份”的人一样了吗
不就得挨“批斗”了么
之所以,考试后的心情是沉重的,如果考不好,不就挨“竹板炒肉”了吗
如果考好了,迎接你的将会是“万里晴空”,而不是“倾盆大雨”。
考试后,同学们经常会对对题,但我觉得这是不好的行为,在你们对题的时间里,可以拿出书来复习一下,也许你就能看会一道你不会做的题。
或者玩一下,放松一下心情,不要背上思想包袱。
但如果你发现了一道错题,试卷也交了,无法改正;不仅是这样,也会给你带来压力。
度过一次期中考试的确不容易。
这次考试后,我感悟到:真金不怕火炼,只要你平时学习认真,就不怕考试。
考试,其实就是测验你这学期学的怎么样,做个总结。
有些同学认为考试就是一场生死战。
我相信考试并不像你所想的那样可怕,它只是想看看你的真实水平是什么。
加油吧,只要你努力,100分势在必得
不知不觉就到了这熟悉地方用文言文怎么说
初小的语文是在家中学的。
因为那时我家住在县城南郊的一个山沟里,进城上学得翻一道山,走一个多小时,对几岁的孩子来说不相宜。
正好我祖母的哥哥,一个没赶上科举又没进学堂的失意文人,长年住在我家,便请他给我启蒙,不过并非从三字经或四书开始,而是学的叶绍钧和沈百英编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学语文课本。
这时我差两个月满五岁。
由于在这以前,我已从认带有图像的方字块,结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类背诵,识得了几百个字。
(当时对背诵的这些词句不解其意,只觉得念起来很顺口,有时把词改一改,如改为赵钱孙李,狗吃生米;周吴郑王,狗吃黄糖;冯陈朱卫,狗扯棉絮(四川话发音为SUI)就更觉得有趣好记)小学课本学得很快,一年学了三本。
从春到秋上课九个月后,开始作文,第一篇作文的题目是“菊花”。
我家说是要保持陶家爱菊的传统,花园里培植了许多菊花,这篇作文是看了这些菊花后写的,只写了作文本不到一页,但大人们都很高兴。
作文寄给我在外面上学的父亲和叔父,他们寄回新书作为奖励。
从此,每有新的作文就给他们寄去,不断得到新书,巴不得多作几次文了。
我家虽是源出封建士大夫家族,但并不守旧,赞成新文化,舅公教不了新学,因此在家学了一年后,请了县城的小学语文老师,也是我祖父的朋友程子颜先生,每周来家三次,教我继续读小学的语文课本。
很快这商务印书馆的初小语文课本学完了,买了些别家的课本来看,程先生觉得这不是个办法,最后找到儿童书局出版的儿童活页文选,每次教一篇。
这儿童活页文选我觉得选得很好,都是新文学名家的作品,也有古典的白话文名著;不是全篇而是选出其中精彩的段落,加上一个标题,每篇最多只有几百字。
象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选出几段,题名为“荷塘夜游”;从“儒林外史”选出记述王冕学画的文字,成为一篇“何不画他几枝”。
很快我就喜欢起朱自清、徐志摩、冰心、郭沫若、孙福熙、朱光潜和吴敬梓这些人的文章。
鲁迅、胡适、李大钊、陈独秀、陶行知的文章,也选得有,但是到大一点后才渐渐理解其深意。
读了一些片段感到不过瘾,于是去找原著,上海万象书局出版的名家选集,正合我的要求,使我接触到更多的新文学著作。
《回春之曲》《桂公塘》都看得使我掉泪,不过对郁达夫则不喜欢。
应该说明的是,这些都是上初中以后的事。
不记得程老师讲过什么段落大意或主题思想,但对他要求我把字认清,把词的意思弄明白,而且都要求牢牢记住,印象特别深刻。
大人还教会了我查词典。
背诵和默写是每堂必做的功课,讲课时老师大声朗读,抑扬顿挫,情感投入,我也跟着念,课后自己还念,虽然念这白话文总觉得不如念唐诗来劲,但念着郭沫若“夕阳烧红了海上的天壁”,朱自清的;“沿着荷塘是一条小小的煤屑路,白天很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仍感到有意思。
在那时,都讲究朗读,家中经常有孩子朗朗的读书声,被认为是家庭兴旺祥和的标志。
上课开始,先默写前一次教的课文,错一字扣一分,落一字也扣一分。
经常是得到八十几分,没得过一百分。
我觉得那白话文不好背,要是文言,也许有得百分的时候。
就这样经过了三年多的训练,我进入了高小、初中、高中,老师再没有这样要求了,但背诵和查词典已成为习惯,学了古文,自己背。
初中语文课本是老师油印的选本,白话文多,但讲的少,让你自己去看,实际上逐渐变成文言文为主。
老师并不讲很多,但要求多读,说是读多了自然能明白,对字和词的意思,要上下文连贯起来才能正确理解。
学习效果的检查集中在作文上,不记得考过什么问答题,一般作文的分数就是语文课的分数,平时作文的分数也累计进去。
因此当时的学生多数喜欢平时多作几次文,平时作文好,考试就一点也不紧张。
但老师大概不这样想,修改作文的工作量是不小的,判分数,写评语,改错别字都马虎不得,譬如有错字没看出来,告上去了,不仅丢脸,连饭碗也可能成问题。
对作文,老师说文无定法,街上卖的《作文百日通》之类千万不要信,要会作文得自己下功夫,没有捷径。
没有标准答案,学生作了翻案文章,只要言之成理,老师还给加分。
在初中,从明清小品文开始,到唐宋八大家;进入高中,短小的散文减少了,变成以庄子、荀子、韩非子、史记为主。
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要讲一点,长篇大赋四六骈体都不沾,这与四川当时的文风讲求朴实,主张文以载道,学语文也为经世致用有关。
(奇怪的是对论语孟子选一点但很少,大概是老师对孔孟之道不大以为然,而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显然四书不如庄子)这对我,不仅是写文章,在其他方面都产生了影响。
我这一辈子总是自己使自己轻松不起7a64e78988e69d8331333361303633来,就有这语文课对性格的影响。
高考的指挥棒在那时也有作用,不过没有今天这样大,因为各校各有各的考题。
四川大学一向以作文题的古板艰深闻名。
我毕业前一年川大的考题是“「大学之法,禁与未发之未预,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说”。
考题是不断句的,不少考生连句也断不了,更不用说作文。
这考题是《礼记·学记》中的一段话,事后成都各中学都赶快将它选入教材,我们学校也不例外,因为川大是录取成都高中毕业生最多的大学。
北大是新文化的发祥地,不出这类老古董的考题,1948年招生考试的作文题是“我最崇敬的一个人”,我写的是我的祖父,全是自己内心的感受,很快就写出交了卷。
当时各大学考题的风格考生们都是事先研究过的,我考大学的第一目标是北大,似乎不必去啃那些陈谷子烂芝麻,但我还是仔细听了老师讲学记,而且置之座右,因为我感到这里面有好多中国的教育经验。
除了课堂上学语文,十一岁时家中说我年纪太小,还是按当时中学招生的惯例,十二岁时再去上,这一年不用上学,但也没有闲着,每天自己走到樊孝达老师那里去学古文,找邹恩溥老师学数学。
学多学少没有规定,比正式上学轻松,不过要求我在一年中读完《资治通鉴》,是祖传的木刻本,三百本,差不多一天得读一本。
开头看起来似懂非懂,但硬着头皮看下去,倒也渐渐感到兴趣,不过仍有许多地方不大明白,上高中又挑着看了不少,这回是津津有味,作为历史故事来欣赏了。
那时从小学到高中都没有课外作业,看书占去了我课外的大部分时间。
初中时看了许多武侠小说,别的小说能得到的,管它好歹,都看。
但看多了也就感到没劲,还是法布尔的保罗大叔,斯文海定的《亚洲腹地旅行记》这些书有意思。
杂志报纸都不少看,还认真读了叶圣陶的《文心》,喜欢上顾均正、贾祖璋、董纯才、高士其、刘熏宇、索非这些人的科普作品,并开始懂得了原来鲁迅最高明。
我的语文就是这样学的,写文章成为我的一种乐趣,在高中时,老师不布置作文了,但学校鼓励大家办壁报,还组织竞赛。
我和几个同学也办了一张,把文章发表到墙上,贴出去后站在远处眺望,见到看的人多,心中高兴;没有人看,检讨为什么失败。
一般这失败不在文字而在内容,我越来越认识到这文字不过是用来表达某种实在内容的工具,我自己也喜欢有实在内容的文章,为写文章而写文章是没有出息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说越来越少看,觉得那不过是编造出来供消遣的东西,到后来更感到不少小说不过是为了某种目的在那里哄人,真要以为中国的现实与历史就象小说中写的那样就上当了。
于是我对当反映现实的新闻记者有了兴趣,羡慕邹韬奋的成功,高中三年级开学前,赶上政治大学新闻系来成都招生,真的去报考了,而且被录取,但我的父亲不愿我重复他陷入政治泥潭的困扰,要我学习自然科学,我也热爱自然,这才在第二年毕业后入了地质学之门。
但这语文并没有白学,老师教给我的严谨务实的文风和准确简洁的文字表达能力,对学习科学,认识和正确表现自然,都很有用,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参考资料:http:\/\/www.taosl.net\/language.htm 3
回答者:LULUGOODLUCK-童生 一级 2006-4-23 22:17
我来评论>>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都很有道理,不知选那个好,瞎选了 相关内容
文科 女生 532 英语125 语文112 学什么好
大学语文都要学些什么呢
语文怎么学、
语文怎样学好啊
高中语文怎么学时间怎么安排
更多关于语文要怎么学啊的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语文
其他回答 共 1 条 怎样学好语文-\"一把钥匙配一把锁\",这是我对学习方法的理解。
高中的课程比较多,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特点,学习方法决不可能千篇一律。
最好是能跟随着老师的思路找出这门学科的规律,获得入门的途径,再不断地充实完善,形成不同学科不同的学习方式。
正如我前面所说的,我们必须在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归纳改进,摸索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以下是我自己的一点学习体会。
有的人说考语文要凭运气,也有的人说要看感觉。
运气好或者感觉对的话,就能取得较高的分数,甚至有可能爆个冷门。
刚开始我也抱着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每到考语文之前就要\"酝酿\"一番,希望能找到所谓的\"感觉。
后来,通过与几个同学的交流,加上自己也看了一些师兄师姐们介绍学习经验的书,我渐渐觉得,学语文,是需要一套科学的方法的。
首先,要多看一些书,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体会。
通过看一些文学名著,或是报刊杂志,可以培养语感,还能学到不少文学常识,以及一些新鲜有趣的观点。
现在的语文考试,阅读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不仅有文言文阅读,还有科技文、现代文阅读。
要想在课堂上把所有这些能力统统培养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靠课外的努力。
我比较喜欢看像《读者》、《散文》之类的杂志。
看《读者》,可以了解到许多独到的观点,看到一些内涵丰厚的文章,使自己也变得爱思考起来。
尤其在写作时,我更是常常受到它的启发。
现在作文的一个很重要的评分标准就是是否有创新、有与众不同的见解。
这样的见解,往往不是凭空就可以产生的。
它取决于你的阅历、你的人生体会。
对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就是简简单单的两点一线,很少有机会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
因此读书看报就不失为一条捷径。
而在时间金钱都有所限制的情况下,看《读者》更不愧为捷径中的捷径。
更何况,它也是我们放松自己的好伴侣。
看《散文》,是通过语文老师的介绍。
教我语文的陈武老师是一位文学功底很深的人。
他的课真正花在课本上的时间并不多,他更愿意教我们一些从课本里引出来的知识。
三年下来,我觉得自己的确学到了许多东西。
尤其是文学修养方面提高不少。
记得当初他向我们推荐《散文》时,没有说太多,只有几个字我印象特深:\"腹中有书气自华。
于是我开始学着欣赏《散文》。
刚开始时,也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后来,当我静下心来,细细地体会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微妙的感觉,我仿佛一下子就被文字的美攫住了。
原来文章还可以这样写!一段很普通的经历到了作家笔下,却完全可以获得诗一般的美感。
我喜欢反反复复地读那些自己特别有感触的文字,直到把它们背下,然后不经意地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文笔果然有了提高。
同时,通过揣摩作者的感受,不知不觉我就养成了一种爱思考的习惯,这一点在做文字表述题的时候特别有用,下手更快,思考角度也更准确。
此外,有空时多翻翻字典也是一种好办法。
例如,做拼音题时,就翻翻《新华字典》,把自己以前读得不准确的字记在一个小本子上,考前再看一看,印象就比较深。
另外,平时听新闻时也可多留一个心眼,注意听听播音员的发音,碰到哪个字他发得和你不一样,就记下来,查查字典,看是他发得对还是你发得对,这样做印象特别深。
做词语用法的题目时,就翻《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
不要局限在要查的那个词上,最好能把前后的词都看一下,既能通过比较加深印象,又能同时学到不少新词。
这个工作最好能每天都做,每天记几个,积少成多。
记得高三那年,老师让语文科代表每天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抄些成语或容易出错的词语、容易读错的字等,下课后大家都会自觉地去看一看,一些细心的同学还会把它们都整理在一个本子上。
到高三下学期做模拟试卷时,我们班同学在这种题上出错的已经很少了。
在写作方面,除了多看书看报外,还可适当记点日记周记之类,锻炼文笔,久而久之,就会越写越顺。
一些喜欢听歌的同学常常会记些喜欢的歌词,在写作时用一用,还真不愧为一种好办法,最起码在语言上就占了不少优势。
当然,也可以背一些优美的句子,使它们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常记常用,写作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
总之,语文就像中药,越熬越有味。
当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感觉\"越来越准了时,你的努力就已经得到了回报。
语文的功夫都在平时的积累上,除了个别\"感觉\"突然变得特别好的之外,平时是怎样的水平,高考就会考得怎样。
与其抱着侥幸的心理等待着\"奇迹...
高三语文很差
就还有不到半年就要高考了。
字词看似无用其实很重要,小地方的分数也会使你与别人差很多。
字词不光要背,还要写,多写也有用。
作文多看,看到一个题目,写一个小提纲,让老师看一看,确保不跑题。
祝你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鼓励学生的诗句
1学海无涯勤是岸,云程百有路志为梯
2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
3存鹰之心于高远,取鹰之志而凌云,习鹰之性以涉险,融鹰之神在山巅
4树雄心掌度握一技之长,增自尊苦练创业本领.
5 少年不经勤学苦,老来问方悔读书迟
6脚下行程千里远,腹中贮书万卷多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标语
1把握现在,赢得未来
2我不去答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3人因梦想而伟大,人因行动而成功
4良好的心态,健康的内身体;发挥优势,补上弱点,高考必胜
5时间容诚有限,拼搏价更高
不求千年凤凰涅磐,
只为三载壮志冲天。
以老师的口吻写一段对学生的评价,评价要好一点 二百字以上,也不能太多
你是一个守纪、肯学、求上进的学生,为人心性坦荡,宽厚仁道,不激进,不与人争锋,同学乐意亲近。
本学期辛勤的耕耘终于有了丰硕的回报。
你现在一定要树立信心,没有翻不过的高山,没有越不过的大海,只要胸怀坚定,坚强果敢,乘风破浪会有时。
该学生学习努力,思想上进,品德优秀,乐于助人,忠厚诚实,品行端正,是一名综合素质较强的学生。
该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刻苦认真、勤奋,学习成绩稳定,肯钻研,勤思考,学风踏实,时间观念强,能认真地按时、按量、保证质量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思想追求上进,诚实守信,平日友爱同学,乐于助人,是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该同学有较强的上进心,自主学习创新能力较强。
遵守纪律,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热爱集体,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
该生能很好地遵守校规校纪,有较强的集体观念,劳动积极肯干。
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能主动协助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很好地完成各种任务。
该生还利用寒暑假期间在外参与社会实践,积极主动地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项活动。
该生生活艰苦朴素,待人热情大方,积极配合其他同学搞好班务工作,劳动积极肯干。
希望该同学在接下来的人生里戒骄戒躁,百尺杆头,更进一步。
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也要注意到不足的方面,该同学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学习上还需要要更加持久的恒心和顽强的毅力,该生性格较为内向,希望其克服羞怯心理,积极面对。
总之希望该生能够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将会取得更加优秀的成绩
教学设计三维目标怎么写
“三维”指课堂教学目标的三大板块。
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知识与技能就是学生该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应该培养的能力。
技能是在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技巧,能力。
而知识与技能又是在情感、态度的动力支持下形成的产物。
学生的知识越丰富,对于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欲望就越高。
从而获取的知识与技能就越多。
知识包括学科知识、意会知识、信息知识。
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技能分为基本技能、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自我认知技能。
是掌握和运用某种专门技术的才能,它是由知识经过实践和训练转化而成的。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外显,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我们常说“这个人知识丰富,懂得多
“这个人本事大
都是“这个人”知识和技能外显的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载体。
重视知识的获取经历,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要。
有效的学习来自于学生对知识获取全过程的有效参入。
而参入的程度又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情感有着直接关系。
学生对学习的爱好,学习动机,自信心,意志…都将直接影响着知识的获取结果。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智力开发。
影响到学生获取知识深度与宽度。
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又是落实过程与方法的前提。
过程和方法,实质就是智力和能力。
所谓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发展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
所谓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因为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
课堂上没有生气,很大的程度都是教师的语言枯燥所引起的。
风趣幽默的语言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武器;抑扬顿挫的语调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利剑;快慢适度的语调能使学生听得轻松,学的快乐;饱含深情的语言会引起学生情感的砰发;此外潇洒的气度也能很好的表达教师的情感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应巧设机关,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之感…提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主动学习。
因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落实“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前提。
情感是人对外界肯定或否定的内心体验和心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就是态度,价值观是对人和事物积极作用的评价和取舍的观念。
它们是人的素质中的非智能因素。
总之,“三维目标”中的三维是一体的,相互依赖,互相促进,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
高考语文满分159考了149分的北大才女
作者:北京十一学校2013年高考语文148分获得者 孙婧妍(应两拨人之邀写的文章,供需要的人没事时当消遣读。
A开篇 我高考语文考了148分的消息传开后,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所有学弟学妹、亲戚朋友的问话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不是“你是不是很爱读书”,也不是“你是不是很爱写作”,而是,“你是不是做了很多题”。
听了这样的问题,我很诧异,因为在我心中,语文从来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
这是一件奇怪的事:似乎在我们的教育中,任何学科只要和考试扯上关系,那么它往往就会走向应试;而对于这个学科的佼佼者,人们普遍的第一反应也不是他有天赋或者他有素养,而是他一定做了异常多的题目、接受了异常多的训练。
拿语文来说,在应试观念的影响下,很少有人会去注意语文这个学科本身的宏大、它内在的韵律与美感。
大家在注意什么呢
分数—或者说,能拿到分数的方法。
对这种观念,我感到难过且可惜,因为我热爱语言、热爱文学,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去注意到中文的博大精深与多姿多彩,而不是戴着功利眼镜去审视它。
“花同样的时间去练习的话,语基和作文提高不了几分,但数学我可以多做出一道题”,这样功利的想法扼杀了多少发现语文之美的机会,也因而使世界失去了多少潜在的国学、语言、文学,我不愿、不敢去想。
当然,对于语文这个学科,分数与素养是有关系的,但是这种关系是一种单方向的关系。
分数高的人,他的素养不一定好,他只是掌握了特定某种类型的试卷需要的东西,而那类试卷之外,或许他是空白的;而有着相当语文素养的学生,他的试卷分数一定不会差,因为他有着足够的积累,那些积累足够他挥洒任意一张试卷了。
也就是说,如果要选择一个作为教育目标的话,那么,我认为培养高素养的学生比培养高分数的学生更重要。
无论是对于学生的未来还是学校的教学目标,素养永远比单纯的分数要可靠得多。
说了很多话,还没有说到我理解中的素养。
在现在的教育模式下,其实一个学生有没有语文素养是很难看出来的。
试卷有着固定的标准答案,一个凭死记硬背做出题的学生和凭自己发挥做出题的学生,在答案中是看不出来的,结果只是大家都拿了满分而已。
那么,什么样的学生我会觉得他是有语文素养呢
这就要回到开篇的两个问题:读书和写作。
我认为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该是会读书、会写作的学生。
B关于读书 阅读,应当是人最早的本能动作之一。
阅读始于识字之初,甚至是识字之前,每个人在孩提时期都有指着街上的广告、商铺招牌一字字认读的经历,这就是阅读的雏形。
而随着人渐渐长大,他认字的水平越来越高,已经开始不满足于正确地读出一个字时的成就感,而开始对阅读的内容产生好奇时,他就要开始读书。
所有学生都是读书的,而语文素养的区分,在于读什么、怎么读、能不能坚持。
一个有素养的学生能够区分出一本书的时效。
一本言情小说、一本参考书、一本名著,都是人类智力与体力的凝结,去读他们也都可以称为读书。
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该能够区分出三者的区别:言情小说或许能够给人一时的愉悦,看过以后却什么都不会留在记忆里;参考书对升学固然有用,然而高考后也会迅速地被忘诸脑后;经典名著给人的教育则是永恒的、无法磨灭的,通过阅读名著得来的思考与精神洗礼,很可能将会伴随人的一生。
如果能够清楚地分辨这些书籍的时效,那么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够做出选择。
在选择了正确的书后,阅读方法就成为了素养的又一标志。
再好的书如果只是利用挤公交的时间哗啦啦翻过去,那么从这本书中汲取的养分必然将会微少得近乎无。
至少就我的阅读体验来看,一本好书至少值得阅读两到三遍:第一遍略读以满足自己的阅读兴趣并了解书的内容与结构,第二遍精读以摘抄、把握整本书的布局以及其中一些巧妙的铺垫与伏笔,如果还能再读一遍,我就会抽时间写一些类似专题研究的心得,比如对整本书思想的一个探讨,或者对书中某种表达的质疑。
我认为,只有当你抱着学习的心态去品味、去研究、去思考甚至去质疑书本时,它于你才算得上有意义。
除了阅读方法外,读书应当是一件精细而持续的事情。
与填鸭般在假日里一天读十本书相比,培养细水长流的读书习惯无疑更为重要。
读书的目的不在快、不在多,而在于从书中汲取营养,在于通过整个阅读过程修养一颗宁静而富有感知力的心灵。
我从在小学学会选择正确的书开始,阅读的动作在十年里从来没有一天间断过,我读名著、读国学经典、读诗歌、读历史、读哲学文学的理论、读时事。
如果没有纸质书就用电脑、手机,每天短则二十分钟,长则十余个小时。
在高考前的那个学期,为了保持语文学科的感觉,每天我至少要抽出一个小时来读书,教室后面的窗台堆满了我带到学校的各类书籍,有时候抽出一本会造成大规模的坍塌,尼采压在泉镜花上,紫式部淹没在赫胥黎、刘勰和纪伯伦里。
读实在是一个太有益的习惯,即使是抱着功利的目的,如果能因此潜下心去读书,也是大大的好事情。
读书多了,就会培养出语感。
语感一种玄之又玄的东西,你叫一个有语感的人去做卷子,他或许并不能清楚地告诉你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与写法,也没法给你讲出来阅读题的答案为什么该是这个,因为他做题目凭借的不是系统的训练与大量题目的积累,他没有那种足以归纳成经验的东西。
但是,他一定能做出最正确的答案。
这就是,语感。
为什么说读书能够培养语感呢
这是因为世界上的任何一本经典都是时间沉淀下来的精华,它之中的字词语句都是最为准确、最为质量上乘的。
当一个人见多了经典、熟悉了经典中语言的运用方式,他再回过头去做题时,很容易便可在密密麻麻的试卷上找到正确的东西,因为他一直以来都在阅读着那种语言的“正确”。
学英文我们讲究读原著,是同样的道理。
没有什么比读书更能培养语感,没有什么比语感更能保证分数,这就是阅读最为显性的益处。
C关于写作 说完阅读,接下来必然是写作。
阅读与写作简直是玻璃的两面,无论你看着哪一面,都意味着你也正在凝视另一面。
我喜欢写作也擅长写作,所以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讲,这个版块我都很有得写。
对于高中写作,也就是以应试为目的的作文,我的建议只有六个字:多读、多仿、多写。
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上来看,读书多的人绝大部分是会写作的人,而一个能写出很好的作品的人更不可能不爱读书。
这只因在看了足够数量的文化精品后,哪怕只是东家模仿一点、西家拼凑一点、再加上一点点自己的领悟与润色,最后拿出来的成品,也足以令许多人拍案叫好。
我写作的一个特点是引用多。
高三下学期语文老师的女儿为我们班的期中作文写点评,她数了我54分的作文里引例的数量,有接近二十个,有直接引用也有化用。
这些引例都是平时我从阅读中积累下的东西,也就是说在一千一百字的篇幅中我每写五六十个字就会用到我的阅读成果。
这里我想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篇作文里同样是大量引用,有的人的作文会被评价为“丰富”,有的人则是“杂乱”、“堆砌”。
为什么
我觉得这是对作文中所引用的内容理解程度的差异造成的。
同样的东西,有的人是在阅读中看来、研究并思考过的,有的人是从类似《高中生议论文论点论据大全》中看来的;前者是深入理解,后者则只得了个皮毛。
比方说,同样引用尼采,有的人写“尼采,这个伟大的哲学家教会我一种高贵的精神”;而有的人直接引用他的作品《苏鲁支语录(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写道:“‘太阳
若无你所照耀之物,你的光辉为何
由是开始了苏鲁支的堕落,亦开始了尼采在这世间无止境的追求。
他像苏鲁支一样为世界奉献着他的热爱与智慧,也像苏鲁支一样不断经受着世俗的冷笑与中伤。
尼采,这个‘疯子’、这个智者,从来没有放弃,也没有停止过他的追寻。
孰优孰劣,不言而喻。
阅读对于写作而言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提供模仿的条件。
我最早开始写东西,正是始于阅读中的模仿,不管是何种作家,只要我觉得好,我就会按他的风格仿写。
小学时我就开始有意识地在我的作文中学习一些冰心儿童文学奖获奖者的风格,后来读的书更多也更杂,我能记起来自己模仿过的作家有鲁迅、夏目漱石、郭敬明、村上春树、钱钟书、杜拉斯、三毛…还有一些恐怕是忘记了。
我还自己写古典诗词,甚至模仿司马迁为自己写了一篇文言文小传,可惜没能保留下来。
在模仿这些的个性鲜明的作家的过程中,我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风格。
我是怎么发现这一点的呢
这得归功于我的癖好,那就是写了点什么就想给人看。
以前看过我写的东西,大家看完后会说“这次是模仿XX的吧”,后来,他们的评价逐渐转向了文字本身,直到某天我惊觉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对我说过我是在模仿某某作家。
最后,一本文集里如果有我的作品,大家会说“一看就是孙婧妍写的”;我的作文混在一堆作文中装订起来,老师会知道那是我(这个也有可能是字太乱才认出来的);我在网上发些文章,评论里会有很多说我写的东西有风格。
到这时我就知道,这是我写作的第二个阶段了,我在从模仿走向创作。
写东西写得好,与其说是天赋,倒不如说是熟能生巧,就像做饭、洗衣服、开车一样。
我现在写文章很少构思或查证,笔到文来,半小时之内在电脑上完成千来字的短文对今天的我来说根本不叫事。
但这背后呢,是我从初中起每天不间断的练笔。
初一是每天当作业似的逼出三五百字,到后来越来越喜欢,课间也写、午休也写、回宿舍也写、上课都趁老师不注意偷偷写,每天能写一两千字,假期还能翻好几倍。
这些练笔大多没有特定内容,写完了我也不回看,大部分都直接进了垃圾桶,就是为了保持一个手感。
越来越多的人找我写东西,给网站啊、给学生办的杂志啊、给校刊啊,我很少拒绝,因为反正写什么我都喜欢。
春蕾杯一等奖
高考满分作文
登报登刊
都是这么一点点练出来的。
最后要说的是,对于作文而言,要学会自我分析。
我不会写那种标准的议论文,但高考作文写议论文会比较稳妥,怎么办
我分析自己写东西的习惯,我不擅长说理,结构不够简明,但我的文笔好,同时有着丰富的阅读积累。
最后我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就是文言议论文或者议论性散文。
文体里没有这两个分类,我是自己创造了这两个词。
这两类文章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我可以用我的语文功底去掩盖我理性思维的不足。
作文是很灵活的东西,当判卷人看到你能用文言文不出错地写一千多字、或者你的语言像诗歌和散文一样漂亮时,他对议论本身的标准就会所放松。
作文考的归根结底是文学水平而不是议论水平,换言之只要你能体现出你的水平高,实在不必太拘泥于文体与所谓的标准。
高考前我拿着自己高三下学期的作文看,二十多篇教师打过分的作文中我拿到50分以上的至少有二十篇,其中有一篇满分,还有不少55分、58分。
这就是我说的一切最好的证明。
D关于老师 我从小就喜欢文学,从小学起读中文、当作家的理想就没变过。
现在我拿着读经管的高考分数到清华读中文,是为这里曾有我崇拜的作家与国学,是为我的理想。
而我这么多年能坚持着这样的理想没有放弃,我要感谢我在十一学校就读的六年中教过我的四位语文老师。
遇到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都足以成为喜欢语文的学生的幸运,而从头到尾都由这些老师教导,我只能说,我没法再奢望更大的福气。
这些老师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重视的是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仅仅是分数。
小学毕竟已经太遥远,要说我在语文上的启蒙老师,当属我初中时教我的王丽老师。
我是怎么养成练笔的习惯的呢
就是始于王老师“每天随便写三百字”的作业。
那时的我有着一切那个年龄自诩热爱文学的小屁孩的缺点:目中无人、尖锐刻薄、孤芳自赏,喜欢无病地感伤。
前几天我收拾屋子时找出了那时的随笔本,我看着里面一个个的“忧伤”、一句句的“我突然觉得我和同龄的孩子好遥远”,我都想掐死我自己。
但王老师没有,她不但没有掐死我,还每次都认认真真地给我经常超出规定长度好几倍的随笔划线、写评语,她也会反对我的观点,有时还和我辩论。
她是真的把我当成一个试图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学生,在我的随笔本上与我交流。
王老师说,我是有写作天赋的学生。
她能够透过我那些乱七八糟的悲秋伤春,看到我在写作上的可能性,她对我的这种了解与信任让我最为感激。
同样,王老师也看出了我在语文课上的心不在焉,于是她允许我离开教室,去到阅览室去读《史记》、读各种我能找到的名著。
王老师是第一个让我明白什么叫语文素养的老师,我作为她的学生经常不交作业、不听课,有时还考不好,但她对我的信心是从始至终的。
在四年制高一时,教我的老师换成了姚源源老师。
那时我正处在一个彷徨的时期,刚开学我的成绩不像初中时那么拔尖了,因为我的数学和物理太过一塌糊涂。
我怀疑
如何写一份自荐信(大学的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怎样写好自荐信及经典范文
一、怎样写好自荐信和推荐信
自主招生报名工作目前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诸多学子和相关教师对自荐信和推荐信的写法感到非常棘手,不知道以何种格式,从何写起,主要阐述哪些内容。
其实,每个自主招生高校网站都在自主招生简章中写明了对自荐信和推荐信的要求,而我们撰写自荐信和推荐信也无非就是对高校提出的要求内容的一种答复。
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报名流程中需要填写中学推荐信和个人申请,要求如下:
《中学推荐信》:从招生网下载并打印《中学推荐信》,由中学负责填写学习成绩、评语和推荐意见,并在相应位置加盖公章。
《个人申请》:通过《个人申请》,全面展示考生本人的申请理由、性格特点、爱好特长、学习能力、未来规划等各方面情况,字数不超过1200字(A4纸三页以内)。
《个人申请》要求由考生本人手书。
其实,无论是哪个高校,都是希望通过自主招生选拔优异人才。
想要通过推荐信和自荐信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立体的认识,大致掌握学生的整体状况,即:学习能力、爱好特长、性格特点、未来规划等,既然选报这所高校,高校也自然希望给出一个理由-是什么原因使你选报我校
弄清楚了自荐信和推荐信的作用,就要让自荐信和推荐信充分发挥他们该发挥的作用。
这中间就要讲求一定的策略和技巧。
在自荐信当中,要把自己做一个全面充分的介绍,不过,对于优点不可过大夸大,以免给老师故弄玄虚之感,让人感觉不可捉摸不切实际,对于切实优秀的地方则要通过语言描绘成自己的亮点,这是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我们需要给老师一个选拔自己的理由。
自荐信和推荐信都应当体现这一点。
下面先说推荐信。
推荐信是由熟悉同学的教师写给高校看的。
目的是从一个长期相处的人对学生的看法了解学生的情况。
写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自不必说,必要的提到学生的弱点和不足则可以让高校觉得更加真实,对学生情况了解也更全面,高校不会认为这是一封吹捧信,推荐信内容的真实度也大大提高。
具体内容各个高校网站上有自己的格式和详细条目。
细节上,一定注意语言的凝练简约准确,不可出现错别字等低级错误。
再说自荐信。
自荐信是高校认知学生的又一途径。
通过自我介绍可以让高校对自己有个更全面的认识。
按照要求,学生需要展示全面的自我,故而不能只停留在对自己的学习上的介绍,还要通过相关事例佐证自己的性格特点、爱好特长。
一旦这部分内容精彩,可以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
对于自己课外拓展和获奖部分,则要重点描述,因为课外活动是证明自己综合实力的事件,是能留给评审教师独特印象的经历,也是自己有别于其他同学的独特经历(大凡来参加自主招生,学习成绩自然不弱,故而要突出自己学习之外的特长,展示综合能力)。
对于自己的未来规划,这部分内容很关键,必须提及,但不可长篇大论。
目标规划既不空洞,又得让人感觉这是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含着一种成熟可行的规划和远见。
因为高校很可能会按照你的规划和特长来为你划定几个专业让你选择,故而高校自主招生事实上是选择了一批一直有志于实现自梦想的学子,他们更容易在自己渴望的专业上作出大的成就,也达成了高校打造精英人才的目标。
和推荐信的要求一样,这部分内容也不可以写成自夸信。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适当的真诚的把自己的缺点表露一下,既体现了自己的博大胸襟,又可以大大提升自荐信的可信度。
此外,错别字和成语误用等语病错误一定要杜绝出现,手写的推荐信一定字迹工整漂亮。
最后,在千篇一律的自荐信当中,如果能在格式上取得突破,我们必定能够令人眼前一亮。
曾经有人用文言,曾经有人用散文手法,也曾有人用小说手法,使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既生动有趣,又体现了作者的功力和良苦用心。
细心的准备既能提高自信,又能让高校感受到我们的诚意和用心。
精心准备吧,与众不同的行动,将决定与众不同的未来。
二、自主招生自荐信(个人介绍)的样板范文
保送生、自主招生、考研的应该叫陈述材料,一般描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性格,爱好,志向等.字数在1000字左右,每个高校比如清华\/北大在网上都有详细说明的.写作要真实,有情感就可以了。
千万别想着找其他的文章借鉴,不仅无益,而且自己心虚,在这样的高水平竞争中,是很不巧的做法,自荐信的写作方式本身就都大体相似,没什么独立的样式,主要就是把你自己的优点和优势写好就可以了。
自荐书的做作一定要谨慎,并且言简意赅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介绍自己。
2.要突出重点,有针对性。
3.文笔要顺畅,字迹要工整。
4.不要引起对方反感。
5.学会用多种文字求职。
6.不宜\"漫天撒网、广种博收。
一、自荐信要脱颖而出
一份好的自荐信应该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必要内容:
教育背景。
你的大学专业是什么,你为何选择这个专业,多年来的专业学习学到了什么,与你选择工商管理研究有什么关系。
工作经历。
你曾经任过什么样的职务,这几年来的工作中有什么业绩、学到了什么,与你攻读MBA有什么关系。
社会活动组织能力。
在大学期间曾经参与或组织过什么活动,曾担任什么样的工作,从中又学到了什么。
最满意的一次经历。
最满意的一项工作或学习经历是什么,是怎样做好它的。
最突出的才能。
你认为自己最突出的方面是什么,如领导能力、组织能力、交流沟通能力或是协调能力。
学习计划和目的。
你在攻读MBA期间的学习计划是什么,攻读MBA与你的职业追求、职业目标又有什么关联。
奖励。
你曾经受过何种奖励,你是否担任过助教,你是否有优秀的论文曾经得到发表或受到奖励。
特长爱好。
你其他需要向商学院说明或解释的,如你的特长和爱好,或者你在某一方面,如学习成绩不够理想,需要向商学院解释的。
同时,如果你不想让你的自荐信埋没在数百名甚至数千名申请者的资料堆中的话,还要特别注意以下四点提示:
不要忽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一向视“谦虚”为美德,即使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要学会有所保留,而西方人不仅追求“优越”而且还要善于表达出来,所以申请者在写自荐信时一定要把自己的长处毫不隐瞒地描述出来,使人一眼就能知道你优秀的方面。
要富有个性。
虽然很多申请留学MBA的人都有大致相同的经历,但实际上他们还是有很多区别的,如生活背景、学习和工作成绩、所掌握的技巧等,申请者应力求在自荐信中突出自己在某方面与众不同的成绩、能力和优点。
避免给人以“千篇一律”、“平平庸庸”的感觉。
要真实。
美国人对一个人的诚实品质看得很重。
例如在签证时,你什么“失误”都可以,惟一不能做的就是对签证官撒谎,如果你是因为撒谎而被拒签的话,那么再签成功率将会很低。
因为撒谎是人格问题。
也正因为如此,美国人觉得个人签字比盖章更有效。
为了保证申请者材料的真实性,商学院甚至要求申请者的每一份简历都有签字。
所以申请者在准备自己的个人材料时一定要注意材料的真实性。
二、个人陈述要求
1.请全面陈述个人情况,包括性格特点、成长经历等;2.你对华中科技大学了解多少
阐述选择华中科技大学的主要理由。
个人陈述:
从小到大,我应该一直都算是一个比较优秀的孩子,性格开朗大方,乐观自信。
不管是学习、工作、与同学相处,我总是能尽量做到我的最好。
上学之前,母亲就很重视我的早期智力开发,她对我的悉心照料和培养,我一直都铭记在心。
大概四五岁的时候,因为我的智力比同龄人要高一些,母亲带我参加了全国有名的《零岁方案》计划,在那里我认识了很多不同年龄的“神童”,小小的我就充满了对他们的敬佩。
其实现在想来,我倒并不是多在乎“神童”这个称号,只是那段与《零岁方案》相伴的回忆,让我现在看到家里那些《零岁方案》的录像带,看到那些神童证书,都会有一种从心底而发的幸福感,这样的童年无疑是美好的。
从小学到初中应该算是一个十分顺利的过程,因为我应该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同济人”,从同济托儿所到同济幼儿园,在从同济附小到同济附中,一切都那么自然。
小学的时候也是第一批入队,然后就当上了中队长、大队委,至今想起小学那些“小小领导”的事迹,还是会非常感谢当时的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支持。
到了同济附中,初一进入学生会,初二就担任学生会副主席,先后获得了市级三好学生,区级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印象最深的还是参加了区运动会,在女子铅球项目中拿到了第七名。
中考之前,因为和同年级的一批优秀的同学一起,拿到了十一中的推荐生资格,只要过一批分数线就可以进入十一中,所以初三的最后一段时间,过得并不算苦。
中考以537分的成绩进入了十一中理科实验班,就这样开始了我的高中生涯。
上高中以后,在个人方面,我的文章多次被评为校里征文比赛的一等奖,参加运动会总是能在参加的项目中拿到第一、二名的好名次。
在学校活动方面,我是个组织能力比较强的人,而且对学校组织的活动也有一份热情,所以总是乐此不疲的参加。
和同学一起参加了校园DV大赛,作品获得一等奖;组织并参加校元旦庆祝会上班级的大型表演,获得一等奖;组织策划了班级在学校的展示班会,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广泛好评…后来在学校的学生会选拔当中很荣幸的成为了十一中学生会的一员,并且担任学生会副主席的职务。
高中阶段,正如我个人成绩那一栏所写的从军训的优秀学员开始,到每年的三好学生、优秀干部,在到区里的优秀团干,我得到了许多很珍贵的荣誉,我想这是对我这三年成绩的最好肯定,而这些肯定也将会激励着我不懈努力,继续前进。
对于华中科技大学的认识:
因为从小就在同济里长大的关系,我对华中科技大学有着一种非同一般的感情。
华中科技大学是涵盖理、工、医、文、管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水平一流的高等学府之一,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
我想这就是广大学子心中梦寐以求的好学校了吧
我选择华中科技大学,正是因为她的广博的知识储备,深厚的人文底蕴,还有我心中那份浓浓的家乡情带来的亲切感。
我相信,如果能进入华中科技大学,我的前途将是光明的,我一定有机会将我心中的梦想一一实现
2、人民大学自荐信样板
尊敬的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领导:
您好!我是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高三学生*。
我希望通过贵校的自主招生来实现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的梦想,感谢您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审阅我的申请材料。
一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对我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她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资源,良好的学术氛围,强烈的时代气息,为社会培养出许多杰出 人才,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有许多专业在国内都名列前茅。
近年我校许多优秀学生都不约而同的选择贵校为第一志愿,我也非常渴望能在明年7月拿到贵校的录取 通知 书,成为贵校的一名学生,成为一名对社会、对祖国有用的 人才。
从小学习成绩一直领先的我,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自己理想的高中—西安中学,经过三年的锤炼,我已经从一个简单明快的女该成长为意志坚强、底蕴深厚、成熟内敛、热爱生活、有爱心、有同情心、有上进心、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我性格开朗,兴趣广泛,天文地理、国内国际形势、音乐美术都会引起我极大的兴趣与关注。
我喜欢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在西安中学建校100周年庆典活动中,我积极主动加入到自愿者的行列,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我喜欢写作,参加了校组织的作文大赛,并获得三等奖,在此收获了许多知识,同时也发觉自己的不足;我喜欢唱歌,参加了校园歌手大赛,虽然没有入围,但锻炼了自己的勇气;我喜欢电脑制作,高一时生物课幻灯制作,我总是代表小组制作出最精彩的作品,使我在计算机软件的运用上有了进步。
我热爱生活,始终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
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我享受着春花的美丽,秋月的温馨,夏雨的,冬雪的坚韧。
我喜欢感受快乐,我希望把快乐传递给我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为强者欢呼,为弱者流泪,我相信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我在班上有很好的同学缘不只是由于我的班干部职务,更来自我单纯、直率、热情的 性格。
我会常常不厌其烦地给同学讲一道已经讲过多少遍的数学题,我会郑重其事地给同学公开我学习 英语 的最佳诀窍,我会在学习之余和同学一起去图书馆遨游于知识的海洋里,一起去KTV陶醉在美妙的旋律中。
我是一个做事果断、有主见的人,愿意把主动权掌握的自己的手里,我喜欢积极主动地学习,那种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更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玩的时候会尽情的忘乎所以,但我在学习的时候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
一旦面对着困难,便会很本能地把全部潜力发挥出来。
我常常用更少的时间就能学会别人在标准的学习时间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24/55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