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爱因斯坦对音乐评语

爱因斯坦对音乐评语推荐阅读:

爱因斯坦与音乐的关系

关于音乐与科学研究的关系,爱因斯坦认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音乐并不影响研究工作,它们两者都是从同一渴望之泉摄取营养,而他们给人类带来的慰藉也是互为补充的。

他在另一处这样写道:

音乐和物理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在起源上是不同的,可是被共同的目标联系着,这就是对表达未知的东西的企求。

它们的反映是不同的,可是它们互相补充着。

至于艺术上和科学上的创造,那么在这里我完全同意叔本华的意见,认为摆脱日常生活的单调乏味,和在这个充满着由我们创造的形象的世界中寻找避难所的愿望,才是它们的最强有力的动机。

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

我们试图创造合理的世界图像,使我们在那里就好像在家里一样,并且可以获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达到的安定。

音乐和科学就这样在追求目标和探索动机上沟通起来:科学揭示外部物质世界的未知与和谐,音乐揭示内部精神世界的未知与和谐,二者在达到和谐之巅时殊途同归。

此外,在追求和探索过程中的科学不仅仅是理智的,也是深沉的感情的,这无疑会与音乐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共鸣,从而激发起发明的灵感。

诚如莱布尼兹所说:音乐是上帝给世界安排的普遍和谐的仿制品。

任何东西都不像音乐中的和声那样使感情欢快,而对于理性来说音乐是自然界的和谐,对自然界来说音乐只不过是一种小小的模拟。

尤其是,音乐创作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与科学创造是触类旁通的,在创造的时刻,二者之间的屏障往往就消失了。

爱因斯坦对音乐的理解是与他对科学的把握完全类似的

在音乐中,我不寻找逻辑,我在整体上完全是直觉的,而不知道音乐理论。

如果我不能直觉地把握一个作品的内在统一(建筑结构),那么我从来也不会喜欢它。

这种从整体上直觉地把握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既是莫扎特和巴赫的创作魔杖,也是彭加勒和爱因斯坦等科学的发明绝技。

爱因斯坦从小就通过音乐不知不觉地训练了心灵深处的创造艺术,并把这种艺术与科学的洞察和灵感、宇宙宗教感情熔为一体,从而铸就了他勾画自然宏伟蓝图的精神气质和深厚功力。

音乐和科学—尤其是浸润在数学中的科学(这是爱因斯坦的科学)—在爱因斯坦身上是珠联璧合、相映成趣的。

他经常在演奏乐曲时思考难以捉摸的科学问题。

据他妹妹玛雅回忆,他有时在演奏中会突然停下来激动地宣布:“我得到了它

仿佛有神灵启示一样,答案会不期而遇地在优美的旋律中降临。

据他的小儿子汉斯说:“无论何时他在工作中走入穷途末路或陷入困难之境,他都会在音乐中获得庇护,通常困难会迎刃而解。

确实,音乐在爱因斯坦的创造中所起是作用,要比人们通常想像的大得多。

他从他所珍爱的音乐家的作品中仿佛听到了毕达哥拉斯怎样制订数的和谐,伽利略怎样斟酌大自然的音符,开普勒怎样谱写天体运动的乐章,牛顿怎样确定万有引力的旋律,法拉第怎样推敲电磁场的序曲,麦克斯韦怎样捕捉电动力学的神韵,…爱因斯坦本人的不变性原理(相对论)和统计涨落思想(量子论),何尝不是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乐曲声中灵感从天而降,观念从脑海中喷涌而出的呢

谢谢采纳

爱因斯坦为什么还推崇音乐和文学

因为爱因斯坦也知道热爱和享受生活。

爱因斯坦对艺术的热爱体现在哪些方面

2,音乐与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不不不,老实和你说,据北师大教授赵峥说,爱因斯坦拉小提琴能力极差,不过他后来出名后人们追捧他,才说其实拉得不错。

生物学来看音乐与科学在大脑层区不同,相互影响不会太大

有人问爱因斯坦:请问,死亡对您意味着什么

爱因斯坦回答:意味着不能再听莫扎特。

爱因斯坦着迷于莫扎特,他感到他和莫扎特之间的创作过程有某种相似性,有如他们的历史。

“Arhtur I.Miller06年1月31是在上写道。

他写道:“爱因斯坦曾说‘贝多芬创造音乐,但莫扎特的音乐是如此这纯净,好象早已存在于宇宙当中,等待主人去发现。

爱因斯坦相信和物理学一样,在音乐领域,超越观察和理论-他如此写道;存在一种极好的对称揭示一种预建的和谐。

物理规律,如相对论,在等待着有灵敏耳朵的人从宇宙中发掘出来。

事实上,爱因斯坦认为“物理学的不对称隐藏着自然界重要的美,现存的理论缺乏一种‘结构、内部统一’这种他在莫扎特音乐中所发现的东西。

在他1915年面对最终得出广义相对论的复杂数学问题时,爱因斯坦转向莫扎特的简单音乐寻求灵感.最后,爱因斯坦感觉到在他的领域,如莫扎特一样,成功的解开宇宙的复杂性。

对于他的相对论,爱因斯坦曾说:“一个真正懂得相对论的人很难不被他的魅力所迷倒。

科学家们也赞同:他们经常描绘广义相对论是现有阐明理论中最美的。

爱因斯坦也喜欢他的生活和莫扎特之间的对比,特别是莫扎特的“即使在非常困难和贫困的条件下,也能连续创作出伟大作品的能力”。

在他发现相对论的1905年,他住在一个狭窄的公寓,婚姻糟糕,经济困难.有如莫扎特的怪异举止震惊同时代的人,爱因斯坦年轻时过着一种放荡不羁的生活。

他尝试怪异的着装,留蓬乱的长发,再加上喜欢音乐和哲学,使他看起来更象诗人而非科学家。

但是,不管相信与否,少女们喜欢他。

当他年轻时,他常常表演小提琴,演奏富有,一位女崇拜者如此描述“他有一种足以引发灾难的男性魅力”。

当然,一切都是相对的。

爱因斯坦喜欢的古典音乐是什么?

莫扎特

死亡对您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勒~

音乐和爱因斯坦日后成为物理学有什么关系?

读过爱因斯坦传记的人,也许都不会轻易忘记这位科学巨匠的另一种生活:他常常陶醉在美妙的旋律中,并在美的和谐中触摸宇宙的“神经”。

也许有人会问,音乐与爱因斯坦的科学人生,究竟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把目光投向爱因斯坦的家庭背景。

爱因斯坦的母亲波林是个贤妻良母,文化修养很好,喜爱文学,更钟情音乐。

她是个颇有才华的音乐家,孩子们所受的音乐熏陶,首先应归功于她。

当波林的指尖从琴键上轻轻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便如行云流水般流泻出来,小爱因斯坦恍然置身于一个美丽神奇的世界,那里的光和影变幻无穷,令人留连忘返,浮想联翩。

不用说,波林是一个极有远见卓识的母亲,孩子们的音乐启蒙教育很早就开始了,6岁时,爱因斯坦学拉小提琴,他的妹妹玛雅学钢琴。

稍后,爱因斯坦也学习弹钢琴。

随着时光的流逝,爱因斯坦对音乐渐渐入迷,13岁之后,当他懂得和声和曲式的数学结构,当他体验到演奏莫扎特的奏鸣曲所带来那种无法言喻的快乐,音乐就成为他一生的至爱。

爱因斯坦喜欢古典音乐,像舒伯特、莫扎特、巴赫、海顿等,都是他特别推崇的音乐

对他来说,从巴赫到贝多芬和莫扎特这两个德国音乐流派,鲜明地展示了音乐的本质。

用莫斯考夫斯基的话说,扶摇直上的巴赫音乐使爱因斯坦不仅联想到耸入云端的哥特式教堂的结构形状,而且还联想到数学结构的严密逻辑。

至于莫扎特,他的音乐“具有某种超脱时间、地点和环境的惊人的独立性,这正是为爱因斯坦创造的音乐”(弗德勒·克来因语)。

总之,古典音乐浓缩着“宇宙的和谐”,在这里,感受之深,寓意之远,是同美的形式交织在一起的。

在爱因斯坦看来,这种统一意味着人间最大的幸福。

倾听那魂牵梦缭的“天籁”之音,琴弦和心弦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和谐的共鸣,于是,生命的自我观照通过音乐上升为一种绝对的力量,这种力量反过来又吸收了各种感受,并把它们融化为高超的美的现实。

毫无疑问,音乐是他心灵的天堂,他可以随时摒弃人世间的一切喧嚣,自由自在地迈步于美妙的音乐王国,沉浸于浪漫的遐思和深邃的思想之中…

②科学与音乐

爱因斯坦有时也即兴弹弹钢琴,这意味着工作之后的消遣,或者工作之前的娱乐或激励。

但他最钟情的还是小提琴。

在辗转流离的岁月中,爱因斯坦与小提琴总是形影不离,他几乎没有一天不拉小提琴,演奏音乐简直成了他的“第二职业”。

不管旅行到哪里,甚至连参加正儿八经的科学会议,他都不忘随身携带琴盒。

成为大名鼎鼎的学者后,他还经常在柏林和美国登台演出,为慈善事业募捐。

不过,更多的时候,他是与许多志同道合的科学界挚友一起演奏,享受快乐的时光。

当然,爱因斯坦不是为娱乐而娱乐,而是借助音乐深入那个“广漠无垠的宇宙”,获得超个人的体验。

据C·塞利斯回忆,爱因斯坦曾在一些场合中与施特恩教授合奏。

有一次,在施特恩家里,爱因斯坦与一位物理学家发生了一场生动的争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

吃完饭,爱因斯坦就指着随身携带的小提琴说;“现在我们就去音乐室,表演你如此喜爱的—韩德尔(注:德文Hindel:这是个双关语,一方面是作曲家的名字,另一方面又有‘争论’的意思)了。

另一个人物是埃伦菲斯特,他与爱因斯坦真是棋逢对手,经常在唇枪舌剑中把混乱的思想澄清。

埃伦菲斯特也是一位出色的钢琴家,他喜欢给爱因斯坦伴奏。

有时,一支乐曲进行到途中,爱因斯坦会突然停下,用弓敲击琴弦,示意伴奏也停下。

这时,也许是一段优美的旋律触动了灵感,爱因斯坦又开始了他的科学独白。

如果思想的行进遇到障碍,爱因斯坦就会走到钢琴前,用双手有力地、反复地弹出三个清彻的和弦,像是在不断敲击上帝紧闭的大门。

量子论创始人普朗克家也经常举行音乐会,爱因斯坦是常客。

普朗克弹得一手好钢琴,爱因斯坦常与他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

这两位理论物理学心心相印,无论在科学领域,还是在艺术领域,他们都用亲密的“语言”互相交流,共同描绘一幅壮丽的蓝图。

可以说,音乐是作为一种精神催化剂,悄然渗透到爱因斯坦的科学思维中去的。

爱因斯坦对事物有着卓越的直觉能力,这种令人叹为观止的直觉能力,实则与艺术家的想象有异曲同工之妙。

例如,爱因斯坦的“追光”实验(即一个人骑着一束光追随一条光线运动,他将看到什么样的图景)就是一种最典型的艺术表达。

他认为大自然是简单、和谐、统一的,他深信宇宙有一种最终的简单性和美。

因此,他是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自然规律的。

曾与爱因斯坦共事多年的N·罗素称赞其采取的方法与艺术家所用的方法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他的目的在于求得简单性和美。

而B·霍夫曼干脆称其为“科学的艺术家”。

爱因斯坦本人也十分强调直觉想象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他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对于音乐,爱因斯坦也许有更多的发言权。

他有如下一段精彩的论述:“音乐和物理学领域中的研究工作在起源上是不同的,可是被共同的目标联系着,这就是对表达未知的东西的企求。

它们的反应是不同的,可是它们互相补充着。

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的公式组成。

在他的心目中,科学的美和音乐的美是相通的,互补的:科学揭示自然界中未知的东西,而音乐揭示的是人类精神中未知的东西,并且是除音乐之外别的方式无法揭示的东西。

对爱因斯坦来说,认识世界是人类精神的主要内容。

因为,爱因斯坦所理解的科学—尤其是非古典科学,以十分清晰的方式体现深刻的人性。

爱因斯坦经常把科学的伟大成就称作“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这也许可以用来概括爱因斯坦自己终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总之,这样说吧,音乐是科学和人生的催化剂,不光对爱因斯坦也不光是对科学,他会使你更有朝气了创造力.音乐无国界.

为什么说爱因斯坦父亲送给他的一个罗盘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提起爱因斯坦,就会知道那个著名的公式:A=X十Y十Z;A代表成功,X代表天才,Y代表勤奋,而Z却是代表少讲空话。

而这个公式的真正“发明者”却应该归功于爱因斯坦的父母亲。

1879年,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

1940年,入美国籍,是著名的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小时候,并非神童。

3岁时,还不会说话,五岁时仍不大会说话。

父母亲心里着急:“难道小爱因斯坦是低能儿,是傻子?他们请来了医生。

医生说孩子没有病,不善于说5不喜欢说话,那不是病。

于是,聪明的父母亲就为孩子制订出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

父亲海尔曼开了一家小工厂,经营电器修理和制造。

他喜欢晚上给心爱的妻子和3岁的儿子读席勒和海涅的浪漫诗篇:“我革命的儿子\/递给我琴\/让我唱一首战歌\/语言是燃烧的星晨\/从高处射下\/它们烧毁宫殿\/照明了茅舍…”海尔曼高声地朗读,到精彩的段落,就摘下夹鼻眼镜,露出孩子般的笑容,对自己儿子说:“听,孩子,多美

孩子不回答,他只有3岁。

母亲泡琳是个贤妻良母,文化修养很高,爱文学,更爱音乐爱因斯坦听完父亲朗诵的诗,就听妈妈弹钢琴。

妈妈坐在钢琴前,轻轻地抚弄琴键,优美动听的旋律像潺潺流水,从她的手下流出。

琴声悠扬,是贝多芬的奏鸣曲,爱因斯坦被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中,那里只有美丽、和谐和崇高。

海尔曼夫妇还常带着孩子到郊外去玩,在饱赏了湖光山色后,还有美味的香肠和醇郁的啤酒等待大家享用。

爱因斯坦很喜欢这种郊游,田野和森林给他一种新的感受。

有一天,海尔曼拿来一个小罗盘给他玩。

孩子的小手捧着罗盘,只见中间那根针在轻轻地抖动,指着北边。

他把盘子转过去,那根针不听他的话,照样指北边。

他把罗盘捧在胸前,扭转身子,再猛扭过去,可是那根针又回来了,还是指着北边。

不管他怎样转,那根细细的红色磁针一直指着北边。

爱因斯坦惊讶了,他睁大眼睛,盯着玻璃下面那根红色的小针:“是什么东西使它总是指向北边呢?这根针四周什么也没有,是什么力量推着它指向北边呢?爱因斯坦惊讶得目瞪口呆。

这时,海尔曼笑着向孩子做了地磁规律的解释,末了,拍拍孩子的后脑勺说:“世界太大了,让你惊奇的事情多着呢?小小的罗盘,里面那根按照一定规律行动的磁针,唤起了这位未来科学家的好奇心—探索事物原委的好奇心。

这种神圣的好奇心,正是萌生科学的幼苗。

爱因斯坦6岁时,母亲开始教他学钢琴和小提琴。

他的心灵在乐声的旋律中,进入了一个美丽和谐的世界,就像他看到日月运行和四季交替时感受到的美丽和谐一样。

“记住,孩子。

要想做好一件事,第一是天才,第二是勤奋,第三是不说空话,而天才出自于勤奋啊!海尔曼常常这样对儿子说。

爱因斯坦是一位大科学家,他为什么还推崇音乐和文学艺术呢

兴趣广泛,拉小提琴弹吉他,老了爱运动,骑自行车,爬山他是半个科学思想家

爱因斯坦喜欢用小提琴拉哪些曲子

Einstein最喜欢的是Mozart,也是因为喜欢Mozart他才对小提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猜他喜欢拉Mozart的Violin Sonata,就是小提琴奏鸣曲,Mozart的这些作品是很好听的,找到一些链接给你:

1.Sonata In F Major K 376 374d Hilary Hahn violon Natalie Mozart:Violin Sonatas

http:\/\/www.car.com.tw\/yfwang\/MozartK376004.mp3

2.Violin Sonata in E minor K 304 300c Tempo di Menuetto(这是Mozart在他母亲去世之后写的,是他所有小提琴奏鸣曲中唯一的一首用小调写的,风格与其它的几首非常不同)

http:\/\/upload.openinfo.com.cn\/20012\/Sonata%20in%20E%20minor%20K.%20304%20(300c)-07.MP3

下面这篇文章是从网上查到的Einstein对几位音乐家的评论,对他喜欢什么样的音乐风格也有些借鉴意义吧~

http:\/\/club.yule.sohu.com\/read_art_sub.new.php?b=classical_music&a=84610&sr=0&allchildnum=0

爱因斯坦论音乐

爱因斯坦酷爱演奏小提琴,小提琴总是形影不离地伴随着他。

他喜爱十八世纪音乐家的作品,他热爱巴赫和莫扎特的音乐,对贝多芬则有点敬而远之。

对这些大音乐家之后的作曲家,他的兴趣就不大了。

爱因斯坦成名之后,人们对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经常缠得他很不耐烦。

因此,1928年德国一家星期画刊给当时住在柏林的爱因斯坦寄来一份关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问题表请他答复时,爱因斯坦未予置理,这就不足为怪了。

杂志编辑等了一段时间未见回音,就于1928年3月24日再次写信请爱因斯坦回答那些问题。

爱因斯坦这次收到信后

于同一天—当时邮件走得很快—写了这样一封不客气的回信:

对巴赫毕生所从事的工作我只有这些可以奉告:聆听,演奏,热爱,尊敬—井且闭上你的嘴。

正巧,同一年年底,另一家杂志社也给爱因斯坦写信征求他对另一位作曲家的意见,爱因斯坦于1928年11月10日回信如下。

关于舒伯特,我只有这些可以奉告:演奏他的音乐,热爱—并且闭上你的嘴。

大约10年之后,又有一家杂志社给爱因斯坦寄来一份较有深度的问题表,询问他的音乐爱好。

这一次爱因斯坦作了较为详尽的回答。

问题表已经遗失,但从爱因斯坦的回答中或多或少可以看出提出的问题。

爱因斯坦在回信上只标明了1939年:

(一)我喜爱的音乐家有巴赫、莫扎特和一些意大利以及英国的老作曲家。

我对贝多芬的兴趣要差得多,但很喜次舒伯特。

(二)很难说巴赫和莫扎特哪个更能吸引我。

我并不在音乐中寻求逻辑。

总的来说,我全凭直觉,对音乐理论一无所知。

如果我不能凭本能抓住一部作品的内在统一(结构),那我就不会喜欢这部作品。

(三)我一向认为亨德尔的音乐很好,甚至达到了完美无缺的程度。

但他的音乐还是有一点儿浅薄。

我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戏剧性过浓,个性过强。

(四)我也很喜欢舒伯特,因为他表达感情的能力很强,并且在旋律创作方面颇具才力。

但他几部篇幅较大的作品在结构上有一定的缺陷,这使我感到困惑不解。

(五)舒曼篇幅较小的作品对我颇有吸引力,因为它们很有独到之处,感情充沛,但他在形式上显得比较平庸,使我不能充分地欣赏。

我认为门德尔松很有天才,但似乎缺乏深度,因而他的作品往往流于庸俗。

(六)我认为勃拉姆斯的几首歌曲和几部室内乐作品很有价值,其音乐结构也同样有价值。

但他的大部分作品在我看来好象都缺乏一种内在的说服力。

我不明白写这种音乐有什么必要。

(七)我赞赏瓦格纳的创作能力,但我认为他的音乐作品在结构方面有欠缺,这是颓废的标志。

另外我认为他的音乐风格使我不可名状地感到咄咄逼人。

因此他的大多数作品我听起来都感到厌恶。

(八)我认为(理查德·)施特劳斯天资过人,但他缺乏意境美,只对表面效果感兴趣。

我并不是说我对所有的现代音乐都不喜爱。

我认为德彪西的音乐纤巧多彩,但结构上有缺陷。

这种音乐无法激起我的强烈热情。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现代派音乐总的说来对爱因斯坦毫无吸引力。

爱因斯坦对恩斯特·布洛克①却很尊重。

1950年11月15日,他可能应人所求用英文写了这样一段话:

我对现代音乐所知甚微,但有一点我确信不疑:真正的艺术应该产生于创造力丰富的艺术家心中的一股不可遏制的

在恩斯特·布洛克的音乐中我能够感受到这股,这在后来的音乐家中是少有的。

①恩斯特·布洛克(1880~1959),生于瑞士的美国作曲家。

1938年1月,大指挥家阿图罗·托斯卡尼尼荣获美国希伯莱勋章,当时爱因斯坦曾写过这样一段贺词,在授勋仪式上有人朗诵了这段贺词:

只有把整个身心全部奉献给自己的事业的人才有希望成为名符其实的,因此的高超能力需要一个人的全部心血。

托斯卡尼尼在他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表明了这一点。

1928年10月某人给住在柏林的爱因斯坦写信询问他的音乐爱好对他所从事的那项与音乐风马牛不相及的主要工作是否有什么影响。

爱因斯坦于1928年10月23日回信如下:

音乐并不影响研究工作,它们两者都从同一个渴望之泉摄取营养,而它们给人们带来的慰藉也是互为补充的。

爱因斯坦 小时候聪明吗

据传记家们说,爱因斯坦小的时候很“迟钝”,数学常常不及格,希腊文和拉丁文也糟得很。

但据资料表明:这位天才虽然幼年语言能力较差,但学习并不差,而且是个神童,他的希腊文和拉丁文课程总得高分,数学则更是年年满分。

原来,传记学家搞错了当时学校评分的等级。

当时,爱因斯坦在瑞士的阿劳市上小学,学校用的是一种六级评分制。

一分最高,而六分最低。

爱因斯坦历年的数学成绩都是一分,即最高等级。

但在爱因斯坦16岁时,评分方法改成了六分为最高,而一分为最低。

所以当传记学家查阅爱因斯坦早期在校的成绩时,把最高级认作了最低级。

于是爱因斯坦“儿时头脑迟钝”的说法便一直留传下来。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24/57066.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