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正文

草书书法欣赏评语,毛笔草书书法欣赏

草书书法欣赏评语,毛笔草书书法欣赏推荐阅读:

怎样评价与欣赏书法作品(一)

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他所强调的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我认为在读作品之前,心里首先要明确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这是正确进行书法评价与欣赏的基础。

其次是要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这是进行书法评价与欣赏的关键所在。

一、书法的审美标准 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一)书法的点画线条 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32633061,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

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

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

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他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

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

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

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

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

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

书法作品是怎么评价的

猪小戒旧房焕新 老房装修专家为你解答

一幅书法作品,放在我们的面前,怎么评价、怎么读懂、怎么欣赏,是我们每个爱好书法的人尤其是业内人士应该知道的问题。

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他所强调的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我认为在读作品之前,心里首先要明确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这是正确进行书法评价与欣赏的基础。

其次是要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这是进行书法评价与欣赏的关键所在。

书法的审美标准

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一)书法的点画线条

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

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1、力量感

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

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

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他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

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

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

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

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

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

2、节奏感

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

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

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

一般而言,静态的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363373835节奏感较弱,动态的书体行书、草书节奏感较强,变化也较为丰富。

3、立体感

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

中锋写出的笔画,“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

这样,点画线条才能饱满圆实,浑厚圆润。

因而,中锋用笔历来很受重视。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书法创作中侧锋用笔也随处可见。

除小篆以外,其他书体都离不开侧锋。

尤其是在行草书中,侧锋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更是随处可见。

(二)书法的空间结构

书法的点画线条在遵循汉字的形体和笔顺原则的前提下交叉组合,分割空间,形成书法的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包括单字的结体、整行的行气和整体的布局三部分。

1、单字的结体

单字的结体要求整齐平正,长短合度,疏密均衡。

这样,才能在平正的基础上注意正欹朽生,错综变化,形象自然,于平正中见险绝,险绝中求趣味。

2、整行的行气书法作品中字与字上下或前后相连,形成“连缀”,要求上下承接,呼应连贯。

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虽然字字独立,但笔断而意连。

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可字字连贯,游丝牵引。

此外,整行的行气还应注意大小变化、欹正呼应、虚实对比,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节奏感。

这样,才能使行气自然连贯,血脉畅通。

3、整体的布局书法作品中集点成字、连字成行、集行成章,构成了点画线条对空间的切割,并由此构成了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

要求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得宜,计白当黑;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参差错落,变化多姿。

其中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以平正均衡为主;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变化错综,起伏跌宕。

(三)书法的神采意味

神采本指人面部的神气和光采。

书法中的神采是指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的统称。

“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说明神采高于“形质”点画线条及其结构布局的形态和外观,形质是神采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书法艺术神采的实质是点画线条及其空间组合的总体和谐。

追求神采,抒写性灵始终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高境界。

书法中神采的获得,一方面依赖于创作技巧的精熟,这是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只有创作心态恬淡自如,创作中心手双畅,物我两忘,才能写出真情至性,融进自己的知识修养和审美趣味。

书法欣赏的方法书法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一致,需要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

由于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又使书法欣赏在方法上表现出独特性。

一般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书法欣赏时,应首先统观全局,对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有一个大概的印象。

进而注意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局部是否法意兼备,生动活泼。

局部欣赏完毕后,再退立远处统观全局,校正首次观赏获得的“大概印象”,重新从理性的高度予以把握。

注意艺术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是否协调一致,作品何处精采、何处尚有不足,从宏观和微观充分地进行赏析。

(二)把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书法作品作为创作结果是相对静止不动的。

欣赏时应随作者的创作过程,采用“移动视线”的方法,依作品的前后语言、时间顺序,想象作者创作过程中用笔的节奏、力度以及作者感情的不同变化,将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

也就是摹拟作者的创作过程,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变化等。

(三)从书法形象到具体形象,正确领会作品意境

书法欣赏过程中,将书法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使书法形象具体化。

再由与书法形象相类似事物的审美特征,联想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领会作品意境。

如欣赏颜真卿楷书,可将其书法形象与“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眩目,力士挥拳”等具体形象类比联想,从而可以得出:体格强健—有阳刚之气—富于英雄本色—端严不可侵犯的特征,由此联想到颜真卿楷书端庄雄伟的艺术风格。

(四)了解作品创作背景,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

任何一件书法作品都是某种文化、历史的积淀,都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因而,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包括创作环境,弄清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气息和作者的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创作心境、创作目的等等,对于正确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大有裨益。

清王澍《虚舟题跋·唐颜真卿告豪州伯父稿》云:“《祭季明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故其书顿挫郁屈,不可控勒。

此《告伯文》心气和平,故客夷婉畅,无复《祭侄》奇崛之气。

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

情事不同,书法亦随而异,应感之理也。

可见,不论是作者的人格修养、创作心境,抑或是创作环境,都对作品情调有相当的影。

向。

加之书法作品受特定时代的书风和审美风尚的影响,更使书法作品折射出多元的文化气息。

这无疑增加了书法欣赏的难度,同时更使书法欣赏妙趣横生。

总之书法欣赏过程中受个性心理的影响,使欣赏的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以上所述仅是书法欣赏的一种方法,欣赏过程中可以将几种方法交替使用。

另外,欣赏过程中还必须综合运用各种书法技能、技巧和书法理论知识,极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审美评价能力,尽力按作者的创作意图体味作品的意境。

努力做到赏中有评、评中有赏,并将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对作品作出正确的欣赏和公正、客观的评价。

当然,掌握了正确的欣赏方法以后,多进行欣赏,是提高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扬雄谓,“能观千剑,而后能剑;能读千赋,而后能赋”,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书法欣赏的草书

怀素最擅长写小草和大草字体,代表作有“天下第一小草”之称的《千金帖》(小草千文)等等。

怀素(737-799),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唐代书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

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

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

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

他的书法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而法度具备。

怀素与张旭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高峰。

传世书法作品有《自叙帖》纸本《千金帖》(小草千文)《苦笋帖》《圣母帖》《论书帖》诸帖。

怀素《小草千字文》作为其传世书迹中的经典,其纸本真迹首次在2017年3月被学者黄锦祥发现。

此《千字文》原是经帖装纸本(白麻纸),每页纵26.8厘米,横13.5厘米;现存9页共42行(为原文过半手迹),计530字。

帖外封套被旧藏家题签为:“怀素传本墨迹《草书千字文》”十一字。

现为黄锦祥先生所藏。

此《小草千字文》是怀素标准小草的唯一作品,古有“一字值千金”的美誉,故又名《千金帖》,为“天下第一小草”,与其天下第一草书《自叙帖》相映成趣。

观帖中藏印数枚,打开全帖俯瞰时,那些如指甲般大小的字迹富有动感,让人赏心悦目。

通篇为小草,笔锋瘦劲飘逸、典雅;上下呼应,一气贯之神采飞扬。

“宋四家”之一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中称道:“怀素草书暮年乃不减长史(指张旭)。

此言直截指出怀素晚年身体状况良好,才能写出眼前这样高水平的得意之作,让后人为之激赏和赞叹

怀素《草书千字文》纸本真迹,与其《自叙帖》笔性相近,无不挥洒自如,劲健飘逸,充分显示出怀素驾轻就熟的草书本领,是时下书法界临写小草的最标准范本之一。

怀素的小草作品,无论是历史流传还是文献记载,其真迹传世仅此一幅,这是真真正正的《千金帖》,一直是书画家和收藏界梦寐以求的千古绝品。

现将怀素小草真迹拓印出碑帖效果,与海内外同好共赏,可以说原作有多美碑刻就有多美,是国内首份研究怀素小草的珍贵资料。

(注:下图是按怀素纸本原作真迹拓印的碑帖作品)

对于书法怎样评价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用笔

书法作为独特的传统艺术,其艺术的物化形态就是用笔来书写线条,结字造型的。

而书法艺术正是通过这种物化的手段达到创造意境、表达感情的作用,正如康有为所说:“书法之妙,全在用笔。

康有为认一篇书法作品的好坏,关键就在于对于用笔技巧的掌握,而这也是能够写好一幅作品的基础。

晋代的卫夫人在《笔阵图》中也充分体现了她对用笔的重视,一开篇就是对用笔的论述:“善于笔力者多骨 不善笔力者多肉。

这句话的意思是:善于用笔表现笔画线条力感的人,他的字会显得骨力坚挺;而不善于用笔的人,写出的字很容易使线条流于疲软、乏力。

王羲之更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1333337613837是认为:“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若壮士之折一肱骨。

意思是:一个字中有一个点写得不好就像是一个美人坏了一只眼睛,一横没有写好就像是一位壮士断了一条胳膊。

二、结构

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笔法和字法是主要的,是书法美的基础,但单独的笔画美不能直接构成书法的美。

如果字的排列如一堆乱柴火,似一盘散沙,必然会使人眼花缭乱。

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书法艺术是以整个字出现的,因此以笔画为组成材料的汉字结体美是极为重要的。

“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关。

这句话出现在启功先生的《论书绝句》中意思是说写字的时候,如何掌握字的结构是最难的,每一笔的位置应该放在什么地方,每一个字的笔画应该如何结构是最重要的。

这个道理很简单:再优美的笔画,只有附着在合理的“骨架”上才能“锦上添花”。

假如结构先已“失常”,就是用了王羲之、颜真卿的笔法,这字也无法组合成漂亮的造型。

“一从证得黄金律,便觉全牛骨宽。

一旦掌握了结构的规律,写字的时候就会像庖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黄金律是启功先生总结出的一套不同于传统的把米字格的中心点作为字的重心的结字方法,它是把一个正方形方格纵横各画十三个正方小方格,字的重心在“其上其左俱为五,其下其右俱为八”,的这四个交叉点上。

三、章法

章法是书法作品重要的构成因素和表现手段。

章法与笔法、结体一起构成了书法艺术的三要素。

这正是书法作为一种艺术门类有别于日常写字的一个重要标志。

章法就是安排整幅书法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既和谐统一;又富于变化,使一幅字显现出整体美的法则。

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美,如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意思是,篆书崇尚婉转圆通,隶书须要精巧严密,今草贵在流畅奔放,章草务求简约便捷。

不同书体都有不同的形质与情性。

苏轼说“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谨”。

指的是写楷书时,不仅点画要精到,更重要的是把点画写得和谐、优美、有趣味、有神态,真书写得灵动。

四、“形”与“神”

书法中“形”与“神”的统一,是书法艺术的精髓之一,形是神的所生之地,因此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历代先贤都十分注重形的刻画,如卫夫人在《笔阵图》中就提到:“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意思就是每写一个字,都要通过这个字的造型来反映出这个字所应反映的那些客观事物的形象特征,而且不仅仅是形似,更应该神似。

卫夫人把书道的本质,定性为客观事物物理之美,是典型的道法自然者的体现。

五、韵

提到书法的美,就不能不说草书的动势之美。

索靖的《草书势》对用结体的变化来表现动态美作出了如下描述:“骐骥怒而逼其辔,海水窊窿扬其波”以及“玄熊对踞于山岳,飞燕相追而差池”草书结体就如奔跑中的运动员一样,竭力打破平正稳定的体势,或上体前倾,或上部后仰,这种前倾或后仰打破了平正稳定而产生了动态美。

怎么样才能写好行草书法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兼具楷书、草书的特点,但又绝非写好楷书便一定能写出一手漂亮的行书字来,行书作为一种独立的书体,其发展过程中具有它自身的特点。

要学好行书,还要经过一段专门的临摹训练,以掌握它的笔法和结字的规律。

笔法方面:

顺势入笔:行书笔法中不再如楷书那样,要求逆入回出,藏头护尾。

而是落笔便顺锋而入,行笔中锋行走,收笔多是顺势带出,或牵连下笔,或钩挑出锋。

不再回锋作顿。

这样很多笔画发生了变异。

这样笔画多为露锋。

笔势明显地流畅起来。

也使行书中更多地形成了曲笔,笔画不可过于平直,增加了点画的动感,使之不至僵滞。

笔法上的这些变化,就自然使书写的速度加快了许多。

点画呼应:

由于行书收笔不再回锋作顿,而多是将笔锋提出,所以形成了点画的附钩和挑趯,即上笔终了时顺势带下,而下笔自然承上,使点画之间虽断似连,笔断意连,产生了明显的顾盼呼应关系。

显然这些顾盼揖让和呼应使字型增加了生动活泼的意趣。

牵丝引带:

点画间的勾挑使之顾盼呼应,有时将这种呼应通过笔锋提写出游丝,连接起来形成两笔或几笔,连续写出,一气呵成,使字显得连贯、潇洒。

如:一般情况是凡字的固有笔画则重些,而两画之间的连接相应轻些,但不可截然跳动,否则呆板无神。

牵丝形成连的效果是行书的主要特征之一,但却要运用得当。

一味的牵连缠绕,当断不断,反而弄巧成拙,形成浮滑薄弱之病,是行书书写中的大忌。

一位书法家讲过“连与断效果不同,连易断难,故当知断”。

因此将牵丝引带与点画呼应分开来讲以区别它们的不同功用,

这是行书的又一重要特征。

简括省略:

前面谈到连能把两笔或几笔连成一笔写下来,这其实已起到了简化的作用,加快了书写的速度,但其原有笔画并未减少,只是笔画之间有牵丝相连,不单独存在而已。

在行书中还有更省简的情况,那就是索性合并了原来的点画,形成行书中独有的写法。

如其中“无”字中间四竖和下边四点被一组相连的竖撇横代替了,既保持了原字的面貌又起到了简化作用。

其余各字也是用这种方式形成了现在的写法。

有时为了行笔的便利,行书字书写时,甚至可以改变原来的笔画顺序,

如:

收放变化:比较楷、隶、篆等规整严谨的字体,行书有一个与草书共同

的特点。

即它可根据章法的需要和某字的特征,随时调整它的字形和笔画形

态。

例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之字,如:

既可收敛些又可放纵些,可以任意屈伸、收放,即可使之长,如亦可

使之方如:扁如:这就是行书可收可放的特性。

离方遁圆:楷书方多圆少,折笔处多为方,即如赵孟頫的圆转为主的书

写也时露方意,这无疑是需要也使字增加了一定的力度。

而行书则随笔顺势

转折,变化无穷,方圆兼用,灵活生动。

如:

因此注意到方圆的变化,使之自然融汇,使书写的效果既有方笔的雄劲

力度,又富圆笔的通畅灵动。

若一味方折,则显板滞、生硬,纯用圆转则又

俗滑、疲软。

总之临习中要多观察,创作中要多思索。

重按轻提:楷书中的一些笔法,如顿笔回锋挫逆等,在行书的运笔中已

经不再应用或很少应用了,更多运用的是顺势提、按的运用。

凡轻细之处需

收笔轻提起,速度稍快。

而粗重处则需将笔重按下,速度稍缓,当然,笔画

轻重粗细的交替要有合理的起浮过程,不可大起大落,忽轻骤重,应使其自

然。

提按处在行书中几乎随处可见,一字之内的提按变化如《集字圣教序》

中的:一画之内也当有轻重之别,如:

至于一篇之内的根据章法的需要而出现的轻重布局,也是行书作品中屡

见不鲜的。

历代书家对此各有体会,我们仔细品味后面作品即可领会提按在

行书书写中的妙用。

运腕得宜:“书法之妙,全在用笔。

今天看来,有人以为前人这个论

断未免偏颇。

其他如章法、墨法之类固然也很重要。

书法是线条的造型艺

术,提高线的表现力往往是书法家毕生追求探索的。

章法、墨法之类也离不

开线条去完成表现,而线条的表现力全在于笔的运用,因此,前人的说法可

谓一语中的,不容忽视。

谈到用笔,不能不提到运腕,二者是不可分。

这一点初学书法的人往往

容易忽略或不甚明确。

前面提到笔的运动可以组合出秀美、雄强、古朴、稚拙等不同风格的作

品,那么用笔的关键是什么呢

当然,是大脑,但大脑的设想是靠指、腕、

臂的合理配合来完成的,指过于细弱,精巧处或许尚可,总体上却力不从心。

谁也不能运指写出盈尺大字来。

臂又过于粗大,写榜书或许差强人意,然要

精到完美却难尽如人意。

那么只有腕居中承启,能兼领二者的功能。

尤其是

行书的灵动精妙处,有时全凭腕的运动来完成。

运腕是指在书写过程中腕要有意识地指挥毛笔左右挥洒,疾徐提按,使

转变幻。

以使书写效果灵动流畅。

举例来说:写百字时百笔落纸后腕须往左

倾推笔向右,至横的末端即刻腕须转向右摆,提笔带过再向怀内压至小竖折

处提锋向右上,使转带下向内提笔作点收,这一系列的运动都是腕的左右推

移转动,如果光靠臂来运动则显然难以准确地使笔恰到好处地写出轻重变幻

的线条,一些灵巧之处更难准确地表现出来,写半尺以内的字则显得费力不

讨好了。

当然如果写檗窠大字,则需臂的协助运动,而控制笔还靠腕来完成。

因此,运腕是行草至关紧要的练习课程。

当然,腕与臂、指的相互配合亦是

不容忽视的。

选帖与临摹

有的朋友练字,喜欢随意挥洒,尽情抒发,这就创作而言是无可厚非的,

但练习字则不应如此。

因为书法的练习,应是将前人好的字借鉴过来,掌握

它,使之变成自己的技艺,克服自己的不足,也是钻研任何一门学问应取的

态度。

为什么要练呢

肯定是认识到自己有不足之处,但练习时不讲究方法

还是达不到目的的。

常看到有的朋友抱一本帖写了很长时间,字的变化不大,

究其原因,不外是临习的方法问题。

写字要临帖,这是常识。

临就是对照字

帖上的字体会它的运笔方法和结字规律,必要时还要用薄纸收一些字钩摹影

拓下来熟记于心,运用于笔,从而改变自己的书写习惯,而不只是抄写帖上

的文字内容,有些同志临了一遍又一遍,枉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到头来还

是自己原来的模样,并无进展,这恐怕就不是临帖而是抄书所致。

在临帖练习中,对初学者或对原帖体会不深的同志,以选字放大为宜,

这样可以更好更清楚地体会分析原帖字的笔法与结构。

对有些基础掌握了临

习方法的人则以原大通篇为宜,因为对他们来说,笔法与结字规律已经不是

问题,更重要的是体会原帖的气韵、章法或神采与风格了。

对初学行书者来说,临习中对原帖字形的外观、大小、聚散、攲正,笔

画的提按、收放、长短、角度、方圆、呼应等都是要仔细观察、分析、体会

的。

我的体会是先选出一些结构与笔画均有代表性的字,按照以上方面进行

分析,有了印象之后即可动笔临习,临一遍后即对照原字进行比较,找出不

合原帖处再对照临习,这样反复几遍,逐渐与原帖接近或相似了,即可移开

原帖,背临一遍。

怎样欣赏草书或草书作品的优劣

如今很多人都喜欢欣赏书法,而且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面就教你如何欣赏草书,希望可以让您对草书有更深刻的了解。

书法是极具个性化的艺术,几千年来备受人们的喜爱,它在中国人的心中犹似音乐在西方人的心中一样,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地位。

因为它极具个性化,让人难以捉摸,所以历来就有如何欣赏的问题。

唐孙过庭曾感慨万千地说:“吾尝尽思作书,谓为甚合,时称识者,辙以引示:其中巧丽,曾不留目;或有误失,翻被嗟赏。

竟然会有好的看成坏的,坏的看成好的。

尽管历代对书法欣赏问题论述甚多,但往往用语简赅,词藻华丽、骈文玄奥,读后使人徒感高深,难以理解。

所以,直至今日,书法欣赏依然是书法爱好者和学习者所共同注目和感兴趣的问题。

“金陵八家”之一的龚贤也说:“作画难而识画更难,天下之作画者多矣,而识画者几人哉?作为形象艺术的绘画的鉴赏尚且如此之难,那么,属于抽象艺术的书法作品识之就更难了。

为此,有必要谈谈草书艺术的欣赏问题。

书法欣赏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因为要从一根根线条和空间布白中理解书法家的思维,情感,技艺,品性,修养是不容易的。

只有深刻理解了,才能得出公正和确当的评价。

但是由于欣赏者的修养不同;品性不同;志趣爱好不同,对艺术理解的角度不同;以及审美力的高低,包括时代的隔阂,无端的偏见等;都可以使欣赏的主观看法与作品的客观实际不十分符合。

即使以论书十分精辟而著称的米芾,在评唐朝颜真卿的书法时也说:“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

贬得更甚时说:“颜柳挑剔,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从此古法荡无遗也。

此处所谓的古法,是以魏晋、二王的法式为坐标。

对颜真卿的“变法出新意”之举,自然是不满意的,这是审美观不同所带来的偏见。

明朝沈度被永乐帝朱棣称为“我朝王羲之”,蒙受恩宠。

比为右军,其实际相去甚远,自是溢美,永乐帝有篡位之嫌,犹恐文人谤已,所以有此笼络文人之言,以示朝出圣贤,巧妙地标榜太平盛世。

这种有意拔高的评赏,是有其政治目的的,所以也是不会公正的。

清末康有为著《广艺舟双楫》一书,影响很大,有“尊碑卑唐”之论,乃是为提倡碑学而作出的偏激之词。

南北朝碑固然有其非凡的价值,唐楷又何可轻薄,尽可以互为补充,殊途同归。

任何艺术都有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存在,完全不必抑此扬彼,故作贬褒。

以上仅是举例,说明品评书法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和统一的标准。

推而广之,在书法欣赏中更不能随心所欲,妄加论断。

当今碑学,帖学时有争论,其实,帖学极尽幽远绰约之美,如清风、如彩霞、如幽篁,如碧溪,可得春风荡漾,沁人心肺之乐;碑学极尽雄健旷达之美,如崇山,如原野,如林海,如长江。

高山大川有雄旷之美,小桥流水得幽静之雅,阳刚是美,阴柔也是美;这是渊源流泽、地理环境、风俗习性、审美情趣等因素所形成的。

世界上缺少那一种美都不行,没有阴柔就无所谓阳刚,没有阳刚也无所谓阴柔,这就叫相辅相成。

当然,爱好可以不同,但品评应该公正。

欣赏书法实际上是欣赏者的心理与书法家的作品在进行交流,是二者间的一次心灵的撞击和合作。

这种交合沟通绝非易事,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书法家的作品要技巧纯熟,意图明朗。

欣赏者对书法艺术要有一定的理解和实践能力,要了解历代书法名家、流派及其代表作;要懂一点笔墨技巧,有一点历史知识,包括多看多写这两方面,不然对书法艺术的内在秘奥是难以洞察的。

那么,怎么才能具体理解和欣赏富于变化,具有生命力的书法艺术呢?简言之,可以从“形质”和“性情”人手。

书法作品是书家手中的笔在纸上运动时的真实记录,任何细微变化都一览无遗地袒露在纸上,成为通常所称的墨迹或笔迹。

在墨迹中色含着两种因素,一种是“形质”,一种是“性情”。

形质是指点画的外形和内质,字的构成,它包括线条、重心、笔势三要素。

同时,书法作品又体现作者之精神、气质,故其面貌因人、因时而异,这种艺术个性的流露谓之性情,它包括气韵,风格,墨趣之要素。

性情则人各有别,千变万化。

欣赏书法若能抓住“形质”和“性情”这两点,那就是抓住了核心问题。

形质完备即是点画的外形和内质都符合笔法和字形结构的原理,即成有法之书。

具此基础,才有可能使性情得到充分的表达。

因为,性情是书法家内心的独白,其中包含作者的气质、禀赋、个性、修养、学问、识见、品德以及情绪的变化等,不是单靠功力所能达到的。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日如其人而已”(刘熙载《艺概》)。

当形质和性情达到和谐统一时,作品才具有个性风格,方有艺术性可言。

当然,形质和性情是相互渗透和促进的,众人临同一本帖而面目各异,即是不自觉地渗入了自己的性情。

而优秀的书家必须有意识地将深邃的情感融化到自己的作品中去,从而形成具有艺术个性之风格。

欣赏书法实质也是学习,欣赏时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力口深了,从而也能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所以说,要提高创作能力,必须提高欣赏能力,反之,自己的艺术水平上升了,那么欣赏和实践能力也就能交替上升。

所以,书法欣赏又不单是一种艺术享受,也是提高自己书法水平的重要环节。

孙过庭说得好:“自矜者将穷性域,绝于诱进之途自鄙者尚屈情涯,必有可通之理。

可以断言,具有相当造诣的书家,必是具有相当鉴赏力的评论家。

书法是技巧和意境相结合的艺术,是颇具特性的艺术。

欣赏时,要有一定的艺术想像力,要大胆地张开艺术想像的翅膀,在作品中自由翱翔,透过外形质朴、自然,毫无雕饰的一个个汉字,观察到其内在蕴藉的美。

也可从外形的“妖娆”和故作妖媚,以及外形“强悍”故作刚狠,外形“脱略”故作潇洒中,发现其肤浅和缺乏高尚情趣。

王羲之看书法的点画时就将其与自然界的生态万物相联系,如将一横看成为“如孤舟之横江渚”。

若能如此充满遐想地来欣赏书法艺术,则我们的文化生活将丰富多采,精神生活将充满

人们之所以如此需要书法艺术,如此热爱书法艺术,乃是因为书法艺术能给人高尚的美的享受。

清刘熙载曰:“观人于书,莫如观其行草

草书尤其是狂草书体束缚性最小,可变性最大,最能体现书家的艺术构思、心的律动,情的宣泄。

草书所表达的是一‘种朦胧、变幻乃至狂热的美,所以欣赏书法是享受艺术,享受生活。

书法艺术的欣赏需借助于视觉,览其表象,深入内核。

需玄鉴精识,从形见其神、钩沉揽玄,追虚探微。

草书之美,多半隐匿在形态的中间或后面,线条是外形,是具象的,但线条表现出来的理念和情趣是抽象的,要能在具象中抽取其事物的本质属性,这样才不至于在欣赏时览其浅表而略其神韵。

因为书法所表现出来的并非是客观世界中任何—种形象,如图画中的亭台楼阁、茅屋小桥,梅兰竹菊,飞禽走兽等等。

书法之美当然来源于自然,但它不是自然的直接写照,而是弃去表象,抽其内质。

如将一横称为千里阵云,一点称为高峰坠石,一竖称为万岁枯藤,戈称为百钧弩发,一捺称为崩浪雷奔等等。

以上所形容的自然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

但将这些现象与一点一画联系起来,是需要丰富想像的,并不是写一横真的像画天上的云。

现在有—‘些书法家,将画与书法强拉在一起,这种思维方法和表现手法只知具象不知抽象,是将艺术庸俗化和肤浅理解了。

抽象是造型的根本。

著名文学家韩愈称草圣张旭:“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一切的自然现象在张旭的草书中都可以体会出来。

然而,看张旭的草书,真正存在于纸上的只是线条而已,这就是韩愈在欣赏张旭草书时所产生的移情作用。

韩愈的高度的抽象思维,将线条看成是有生命,有思想感情的。

以韩愈的欣赏水平,他看到了书法艺术的抽象美。

正因为书法具有抽象之美,所以评述书法也常以抽象之法。

如苏东坡称颜真卿“细筋入骨如秋鹰”。

赵构称米芾“沉着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

董其昌称右军“如凤翥鸾翔”、称米芾《蜀素帖》“如狮子捉象”;肖衍《古今书人优劣评》:“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王羲之书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没有一句是谈书法的笔法、结体、章法,但他们确实是在评述书法。

这是一种对书法艺术的高度概括,抽象的评述。

我们可以对书法的用笔,结体等分解得十分精细,但仍无法找到最确切的语言将书法二字讲得十分明白,仍感到说不情、说不透,所以就有了种种海阔天空的形容。

欣赏者只谈感受,不谈具体,感受是对书法艺术的入神理解。

什么是真正的书法艺术?且听孙过庭所作的比拟赞叹:“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稿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威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此即是“艺”,即是“书法”。

草书的书法特点

草书的产生,是在秦时战事频急,战攻并作,军书交驰,信鸽纷飞,迫于军情,篆隶费时,趋便救急,故作隶草。

汉末张芝所创今草,把原来实用型的草书,转变成了更富于观赏性的书体。

草书艺术的美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表层的外形美和深层的蕴涵美。

也有人将草书艺术的美概以十点:曰点划飞动,曰笔情墨趣,曰结体多变,曰章法生动,曰线条优美。

曰血脉连通,曰气韵天成,曰转化跌宕,曰气势磅礴,曰奇逸潇洒。

总之,草书艺术之美宛若无言而有诗篇之意蕴,无动而有舞蹈之神形,无色而有绘画的斑斓,无声而有音乐的旋律。

扩展资料:草书发展:

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

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

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

称为“章草”。

章草是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

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

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

今草,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

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 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

到了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书

古代书法:谁的草书写的最好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三个人被称为:“草圣”,一个是后汉时期的张芝,一个是唐代的张旭,和怀素。

草圣\"一般较多是指张旭。

张芝(字伯英),敦煌酒泉人。

勤学好古,淡于仕进。

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时人尊称 自为\"张有道。

书法,最擅章草。

张芝曾临池学书,池水为黑,家中衣帛书而后练,于此可见其功力之深。

被后人称赞\"超前绝后,独步无双。

尊为\"草圣。

张芝在书坛上,一直享有极高之草圣地位。

《书断》卷中列张之章草、草书为神品,曰:\"尤善章草书,生诸杜度、崔瑷。

龙 豹变,青出于蓝。

又创于今草,天纵颖异,率意超旷,无惜事非。

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

张旭(658-744)。

字伯高,号季明。

唐开元吴(今苏州)人,官至金吾长史,曾任常熟尉。

书法,以草书为最,时人称为\"草圣。

相传他喜饮酒,常于醉后呼喊狂走,然后落笔,甚或用头发沾墨作书,因称\"张颠。

他把当时流行的\"今草\"书体,发展成为笔法放纵,字形繁多变化的\"狂草\"书体,做到笔未落而意在先,书虽尽而心相连,成为我国狂草书体的奠基人。

传说颜真卿曾向他请教楷书。

怀素和尚继承和发展了他的草书,而以狂草得名,被称为\"以狂继颠\"或\"颠张狂素。

张旭草书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被唐文宗赞为\"三绝。

张旭也能诗,长于七绝。

留传下来的书法,正书有碑刻《郎官石记》,草书散见历代集帖中,墨迹有《草书古诗四帖》。

张旭在常熟城区的住地,名醉尉街,沿袭至今。

旧居后有洗砚池。

另周神庙弄有草圣祠。

也有人称怀素是草圣,但称他作狂草的人更多。

怀素(725年-785年),字藏真,长沙人(另一说零陵人),俗姓钱,唐朝僧人、书法家。

精勤学书,以善狂草出名。

唐朝人称他为醉僧。

草书是不是最难的一种书法,怎样评价一个草书作品

最简单的一种,大家都愿意写草,也没时间写楷,所以现在会写字的人越来越少

你说毛泽东的草书好看吗,写出来的国人有五六成以上看不懂,不好看吗

还是有人夸

书法欣赏(如何欣赏书法作品)

何谓书法欣赏

书法欣赏即通过对优秀书法作品的品评,领略其中蕴含的美。

这里我们谈的是“书法作品”,不是写字。

写字与书法有根本的区别。

如果把写字比喻为小学的识字阶段,要求把字写得准确平正的话,那么,书法则是作家将字词构成一篇令人赏心悦目的文章或诗词。

当然,写文章有文章的构成方法和规律,那么,书法作品也有其本身的方法和规律。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

书法欣赏有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

这是关心和爱好书法的人经常提出的问题。

简而言之,可以用当代书家白蕉先生的一句话作答:“学习的标准,就可以作为欣赏的标准”。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 一幅书法作品,放在我们的面前,怎么评价、怎么读懂、怎么欣赏,是我们每个初学书法的人、甚至是广大读者都感到困惑而且很想知道的问题。

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他所强调的时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作为一个读者,我认为在读作品之前,心里首先要明确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这是正确进行书法欣赏的基础。

其次是要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这是进行书法欣赏的关键所在。

一、书法的审美标准 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一)书法的点画线条 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

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1、力量感 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

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

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

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

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

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

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

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

2、节奏感 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

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

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

一般而言,静态的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节奏感较弱,动态的书体(行书、草书)节奏感较强,变化也较为丰富。

3、立体感 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

中锋写出的笔画,“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

这样,点画线条才能饱满圆实,浑厚圆润。

因而,中锋用笔历来很受重视。

但是,我们不能发现,在书法创作中侧锋用笔也随处可见。

除小篆以外,其他书体都离不开侧锋。

尤其是在行草书中,侧锋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更是随处可见。

(二)书法的空间结构 书法的点画线条在遵循汉字的形体和笔顺原则的前提下交叉组合,分割空间,形成书法的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包括单字的结体、整行的行气和整体的布局三部分。

1、单字的结体 单字的结体要求整齐平正,长短合度,疏密均衡。

这样,才能在乎正的基础上注意正欹朽生,错综变化,形象自然,于平正中见险绝,险绝中求趣味。

2、整行的行气书法作品中字与字上下(或前后)相连,形成“连缀”,要求上下承接,呼应连贯。

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虽然字字独立,但笔断而意连。

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可字字连贯,游丝牵引。

此外,整行的行气还应注意大小变化、欹正呼应、虚实对比,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节奏感。

这样,才能使行气自然连贯,血脉畅通。

3、整体的布局书法作品中集点成字、连字成行、集行成章,构成了点画线条对空间的切割,并由此构咸了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

要求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得宜,计白当黑;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参差错落,变化多姿。

其中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以平正均衡为主;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变化错综,起伏跌宕。

(三)书法的神采意味 神采本指人面部的神气和光采。

书法中的神采是指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的统称。

“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说明神采高于“形质”(点画线条及其结构布局的形态和外观),形质是神采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书法艺术神采的实质是点画线条及其空间组合的总体和谐。

追求神采,抒写性灵始终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书法中神采的获得,一方面依赖于创作技巧的精熟,这是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只有创作心态恬淡自如,创作中心手双畅,物我两忘,才能写出真情至性,融进自己的知识修养和审美趣味。

二、书法欣赏的方法书法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一致,需要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

由于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又使书法欣赏在方法上表现出独特性。

一般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

书法欣赏时,应首先统观全局,对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有一个大概的印象。

进而注意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局部是否法意兼备,生动活泼。

局部欣赏完毕后,再退立远处统观全局,校正首次观赏获得的“大概印象”,重新从理性的高度予以把握。

注意艺术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是否协调一致,作品何处精采、何处尚有不足,从宏观和微观充分地进行赏析。

2、把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展开联想。

书法作品作为创作结果是相对静止不动的。

欣赏时应随作者的创作过程,采用“移动视线”的方法,依作品的前后(语言、时间)顺序,想象作者创作过程中用笔的节奏、力度以及作者感情的不同变化,将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

也就是摹拟作者的创作过程,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变化等。

3、从书法形象到具体形象,展开联想,正确领会作品意境。

书法欣赏过程中,应充分展开联想,将书法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使书法形象具体化。

再由与书法形象相类似事物的审美特征,进一步联想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领会作品意境。

如欣赏颜真卿楷书,可将其书法形象与“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眩目,力士挥拳”等具体形象类比联想,从而可以得出:体格强健—有阳刚之气—富于英雄本色—端严不可侵犯的特征,由此联想到颜真卿楷书端庄雄伟的艺术风格。

4、了解作品创作背景,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

任何一件书法作品都是某种文化、历史的积淀,都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因而,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包括创作环境),弄清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气息和作者的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创作心境、创作目的等等,对于正确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大有裨益。

清王澍《虚舟题跋·唐颜真卿告豪州伯父稿》云:“《祭季明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故其书顿挫郁屈,不可控勒。

此《告伯文》心气和平,故客夷婉畅,无复《祭侄》奇崛之气。

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

情事不同,书法亦随而异,应感之理也。

可见,不论是作者的人格修养、创作心境,抑或是创作环境,都对作品情调有相当的影。

向。

加之书法作品受特定时代的书风和审美风尚的影响,更使书法作品折射出多元的文化气息。

这无疑增加了书法欣赏的难度,同时更使书法欣赏妙趣横生。

总之,书法欣赏过程中受个性心理的影响,使欣赏的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以上所述仅是书法欣赏的一种方法,欣赏过程中可以将几种方法交替使用。

另外,欣赏过程中还必须综合运用各种书法技能、技巧和书法理论知识,极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审美评价能力,尽力按作者的创作意图体味作品的意境。

努力做到赏中有评、评中有赏,并将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对作品作出正确的欣赏和公正、客观的评价。

当然,掌握了正确的欣赏方法以后,多进行欣赏,是提高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扬雄谓,“能观千剑,而后能剑;能读千赋,而后能赋”,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评审书法的好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评论者的主观因素往往起决定作用。

首先爱好不同,酸甜苦辣各有所好。

有的人喜欢纤细秀美,有的人喜欢厚重粗狂;有的人偏爱端正静气的楷书,有的人偏爱生动流畅的行草

其次,文艺修养有深浅,审美趣味有高低。

有的人追求写实,有的人追求写意;有的人推崇传统,有的人推崇创新。

编辑本段书法欣赏的条件 第一、欣赏者应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

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雅者见雅,俗者见俗”。

任何事物在不同的人眼中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结论。

同一件书法作品,也会由于欣赏者的素养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书法本身可以说“既单纯又复杂”,它单纯到仅以黑白两色的变化和调度去征服欣赏者;但其本身又是一个多维结构。

要深入理解一件作品,有赖于多方面的知识结构。

应该从广泛的社会知识、人生的各种角度、各个层次去理解作品。

书法也如其它艺术一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它与各种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历史、道德等有密切联系。

其间错综复杂,变幻莫测;书法还与其它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文字学、鉴定学、心理学、生理学、民俗学、历史、美学及音乐绘画等。

它还与其它艺术门类互相交融、借鉴。

所以,对书法的鉴赏,你越是知识丰富、阅历广博、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就越深刻,得出的评价和结论也就越中肯准确。

第二、欣赏者对书法应有广泛深刻的体验。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的名言。

意思是你对众多的剑器有鉴赏的经历,自然就能辨识其优劣;你会弹奏多种曲调也就懂得了音律。

书法也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你不了解它的基本规律以及发展也就无从给以准确的评价和欣赏。

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经三千多年的历史,从公元前十一世纪我国就产生了书法艺术,甲骨文就是先用毛笔书写然后契刻的,有的刻后还用毛笔填朱或填墨。

在漫长的岁月中,汉字演变经过了甲骨、篆、行、草、楷各个发展阶段,出现了众多的流派和书家。

涌现了王羲之、颜真卿、怀素这样伟大的书法家,流传下数以万计的千古不朽的宝贵遗产,可以说是异彩纷呈。

对于这些,我们虽然无法一一实践,但是,对于书法发展的基本概况,对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书家应有一定了解。

对目前书法发展的状况和流派也应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对各种书体的特点、规律有一定的认识。

而且要学习研究一两种书体,通过学习、研究、分析、比较掌握书法的基本规律,提高对书法美的感受能力。

看得多,融汇得多,研究得深,眼界就提高得快,对欣赏和评价就越有发言权,否则书法欣赏就无从谈起。

一个不辩欧、颜、柳、赵,不知苏、黄、米、蔡的人是无法进行书法欣赏的。

马克思说:“如果你要得到艺术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书法欣赏何尝不是如此

第三,欣赏者要掌握一定文房四宝知识及其发展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任何一件好的产品出现都离不开得心应手的工具或设备。

书法作品的产生同样与文房四宝的质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因此,了解和掌握中国笔、墨、纸、砚的发展及其性能也是非常必要的。

甲骨文是用刀刻在兽骨或龟甲上的,金文是用泥制范然后翻铸而成。

这些与后来用笔写出的有着明显的不同。

即使都是以笔书写,由于笔的性能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线条也有所区别。

王羲之书“兰亭”用的是鼠须笔,茧纸,与今天我们用羊毫笔生宣写出来的就不同。

何况从古至今制笔所用的材料、方法不下百种。

另外纸的品种性能也花样繁多。

其他方面,如墨、砚的改革、装裱的方法形式、质量也都影响着书法作品的效果和质量。

所以,我们在欣赏和评价各个时期的书法作品时就不能不涉及和研究作者使用的工具和材料。

编辑本段书法欣赏的步骤和方法(一)整体把握 引用了白蕉先生的一句话“学习的标准,就是欣赏的标准”。

学习书法先从基本点画开始,然后学习结体,再是章法布局。

欣赏书法作品,与创作相反,欣赏必须从整体开始,再到局部,继而深入内核。

正像看一个人,一见面“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

这里主要指“神采”。

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有者方可绍于古人”。

在观神采后,再兼之于形质,此为欣赏书法的诀窍,而斤斤于点画者是难以得其真谛的。

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首先应能从整体上感染欣赏者,如果失去了整体美,局部的“美”也失去意义。

并预示着这幅作品的失败。

要把握整体,就要与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作品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24/57361.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