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画院石墨评语推荐阅读:
1B-6B的绘画铅笔,还有炭笔的区别是什么
你好,我是学美术的。
铅笔中,B是软的,B数越大就越软,H则是硬的,H越大就越硬。
碳笔比较黑,而且碳笔比铅笔更软,铅笔画出比较容易擦掉,炭笔则很难。
一般初学用铅笔,打型最好用2B的,炭笔最好等基础扎实一些再用。
买的时候最好看看笔身直不直,因为弯的有可能是被压过,而且买回后最好不要掉到地上,这样很容易弄断笔芯。
铅笔一般画素描比较好,炭笔画速写,也可以画素描,表现力很强
素描应注意黑白灰三大关系,还有高光,灰部,明暗交界线,暗部和阴影。
上色
是画水彩吗
注意色调,偏冷或偏暖。
我刚学是也是自学,现在进美术班了,祝你在绘画艺术上有突破,进步
请问怎么感觉铅笔中的含碳量啊
软,越软越黑含碳量越多。
去稍微大点的超市一般可以买到真货。
考试,不管真假,只要涂上,应该是没问题的,能读出来,但为保险起见,还是真的2B好点。
附:
B-BLACK 黑度
H-HARD 硬度
B数越多铅笔就越黑越软,H数越多就越硬颜色越浅.HB是中间的.
HB铅笔适用于书写,而B铅笔适用于绘画,H铅笔适用于在硬物上做记号。
铅笔规格通常以H和B来表示,“H”是英文“Hard”(硬)的开头字母,表示铅笔芯的硬度,它前面的数字越大,表示它的铅芯越硬,颜色越淡。
“B\"是英文“Black\"(黑)的首字母,代表石墨的成分,表示铅笔芯质软的情况和写字的明显程度,它前面的数字越大,表明颜色越浓、越黑。
H是Hard的缩写,意思是\"硬\",B是Black的缩写,意思是\"黑\",2B,5B数字越大,说明写出的字越黑越软,HB的意思是\"硬\"和\"黑\"各占一半,属中性笔.
HB铅笔是铅笔的一种,除了HB,还有1H至6H,1B至6B铅笔,其中H代表铅笔的坚硬程度,H越大,铅笔便愈坚硬;B则代表黑色的深度,B值越大,铅笔愈深色。
是按照笔心的硬度来定的,从软到硬分别为8B,6B,5B,4B,3B,2B,B,HB,H,2H,3H,4H,5H,6H,8H,9H 铅笔大多是用碳的同素异形体之一石墨做笔芯的。
铅笔的分类正是按照笔芯中石墨的份量来划分。
一般划分为H、HB、B三大类。
其中H类铅笔,笔芯硬度相对较高,适合用于界面相对较硬或粗糙的物体,比如木工划线,野外绘图等;HB类铅笔笔芯硬度适中,适合一般情况下的书写;B类铅笔,笔芯相对较软,适合绘画,也可用于填涂一些机器可识别的卡片。
比如,目前我们常使用2B铅笔来填涂答题卡。
另外,常见的还有彩色铅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蜡笔,主要用于画画。
金华是个怎样的城市?(高分悬赏)
金华在浙江来说消费比较低,房价便宜,生活节奏慢,比较适合享受。
在全国来说,它只属于三流城市。
金华位于浙江省的正中间,交通是比较便利的。
在这里找一份800的工作那是一抓一大把,要找1500以上的就相对比较困难。
金华人的素质还是很不错的,从公交车主动让位上可以看得出。
当然不排除金华也有。
金华的街道比较干净,店铺也比较整齐。
这里有农贸市场、建材市场、金华商城等等各个交易市场。
像金华的乐购、银泰、福泰隆等也是比较好的消费场所。
至于医疗方面,怎么说呢,只要不是特级医师能解决的毛病,这里基本都能解决。
在教育方面。
这里有金华理工、职业学院、浙江师范大学。
最后建议:如果来金华是生活、享受的。
这里是不错的地方。
如果是创业最好选择其他城市。
张樾丞的人物贡献
1912年张樾丞创办的同古堂以制作、出售铜墨盒为主业,兼营治印和古董买卖。
当时他的刻铜技艺在琉璃厂屈指可数,铜质性顽,镌刻不易,文人画家多不擅长。
而当时的北京画坛领袖如陈师曾、姚华、金北城等人,都喜欢铜墨盒的制作和收藏,张樾丞因此与他们有了较多的交往。
陈师曾、姚华、张大千等人常在同古堂的墨盒上作画,然后由张樾丞出来。
自幼文化功底并不厚实的张樾丞,读书甚为刻苦,为人谦和不俗,与许多时常出没琉璃厂的文人墨客为友,真诚求教。
旧京时的著名文人严几道、胡璧戈、张伯英、钟刚中、袁寒云、杨千里等,均是他的良师益友。
张樾丞为人刻制铜印,认真从容,从不因客为平民有所懈怠,也不会因客为达官而有所媚颜,一心于艺,以艺为本,多方求艺。
张樾丞为人诚笃,又善于交际,他记忆力特好,一面之后,再见就能叫上名字,稍熟一些的,多年不见还能记得年龄、籍贯,因此文人朋友特多,同古堂的客厅里经常是高朋满座,盛友如云。
有的书画家专门写了书法小稿送来,有的在茶酣耳热之暇,伙计们把笔墨端出,喊声“请您给写个样儿吧”,就能把字样拿到手。
这样,张樾丞所出的铜墨盒,个个出自名家手笔,再加上他行神毕肖的刀法笔意,颇得时人喜爱,成为全国各地文人案头的清供。
当时北京的墨盒店有三四十家,但谁也争不过同古堂。
张樾丞率堂弟张寿臣、儿子少丞、幼丞及数位门徒,把刻铜艺术推向顶峰,尤以樾丞、寿臣之作最为时人称道。
张樾丞与梁启超、姚华联手,制作了十二铜屏风,梁书姚画张刻,一时传为惊世之作,该铜屏拓片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07月22日曾报道过一方铜墨盒,即为20年代陈师曾与姚华合作墨盒画稿,张樾丞镌刻。
它在同古堂放了20多年后,1947年冬由成圣昌购买,送给当时著名诗人易大德,1948年易大德去台湾前将其带回家乡宜春市袁州区绕市乡,直到八十年代被乡人作废铜卖给乡废品收购站,收购站两工人将盒盖、盒底分开各得其一,再经历10余年后,始得破璧重圆,如今它已成铜墨盒中空前绝后的精品。
民国初年,物价平低,两块银元可买一袋白面,而张樾丞的润格就是一个字两块大洋,求之者犹趋之若鹜。
但张樾丞从不求快谋糙,他每天只刻三、五方,实在活多件急,宁可拉晚“打夜作”,也不敷衍潦草。
由是大获良誉,连鲁迅先生这样的心秀眼刁、执著认真的方家,也在日记中饱予称赞。
1917年,鲁迅因藏碑拓之需请陈师曾代刻二枚木章,师曾不善刻木,交给同古堂张樾丞代刻,即“会稽周氏藏本”和“俟堂石墨”。
此后,鲁迅在同古堂索印很多,尤其是木印,如1918年4月11日《鲁迅日记》:“下午同陈师曾往留黎厂同古堂,代季市刻印,又自购木印五枚。
这五枚印分别是:“随喜”、“善”、“伪”、“翻”、“完”,乃是鲁迅校碑鉴别之用。
从1912到1926年,鲁迅去琉璃厂近400次,多去同古堂,张樾丞为其治印几十枚,以木印为多。
后来他定居上海,曾两次到京,也去了琉璃厂两次。
1932年他到京后将自己拟与郑振铎编印《北京笺谱》的事告知张樾丞,张樾丞倾其所有,将笺纸送给了鲁迅先生。
周作人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教后一直居住在北京,他较鲁迅更喜欢印章,特别是看了张樾丞所刻的魏碑体,其中又含有楷书、宋体字的味道的印章,十分喜爱。
仅1929年到1933年,周作人就在同古堂刻制了各种材质的印章25枚,此外他还经常代别人到同古堂治印,如废名、羽太信子、川岛等人的印章,均请张樾丞刻制。
有一方“会稽周氏凤凰砖斋藏”印,因刻在1935年,未及收入《士一居印谱》,但为张樾丞为周作人所刻印章中之最上乘。
唐弢后来评价说:“金石家中,张樾丞所镌藏书印风格浑厚,我觉得他的(会稽周氏凤凰砖斋藏)一印刻得极好。
20、30年代,张樾丞为康有为、陈师曾、姚华、金城、张大千、溥儒等金石书画名家治印众多,其中为溥儒治的一枚鸟虫印为其常用,为张大千所治“大风堂”印,见其20、30年代众多画作上。
罗振玉、傅增湘、于省吾、沈尹默、董康、柯昌泗等金石书法大家,都有许多名章、闲章是张樾丞所治,如为罗振玉治“臣振玉印”、“罗振玉”、“与亚圣同日生”、“先东方曼倩一日生”等多枚;为沈尹默治“双溪沈氏珍藏金石书画之印”、“白发六十岁后所作”等多枚,趣味盎然。
20、30年代,张樾丞还为故宫博物院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章”印;为清华大学刻制“游美清华学生监督之章”、“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藏”等印;为北京大学治“国立北京大学授予学位之章”、“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等印;为北京图书馆治“北京图书馆藏”印,治“国立北平研究院理化部藏书”等印。
凡有斯文处,总是少不了同古堂的印章。
解放前同古堂享誉四方,财源滚滚,张樾丞与黄伯川、韩少慈并称琉璃厂“三大财主”。
但张樾丞却始终保持劳动者的本色不改,烟酒嫖赌的事从来不沾边。
同古堂内老板伙计都在一个桌上吃饭,没有三六九等,吃的也完全一样。
他生活俭朴,把金钱积攒起来,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同时救济穷人。
冬天是穷人难过的日子,张樾丞就去粮店交上一笔款,换回许多五斤棒子面一张的粮条,到和平门桥头、城墙根、护城河一带去撒放,周济过不了冬的穷人。
张樾丞还出资筹划,和一些店铺老板在琉璃厂办起了一个“孤儿院”,供这些可怜的孩子们读书。
张樾丞交友广泛,当时共产党的一些地下党员、进步人士也与他相交甚厚。
解放前,民主同盟的律师林仲易,曾被当局逮捕入狱,家中发生了生活困难。
林仲易原来就和张樾丞交好,他的妻子多次到同古堂支钱度日,张樾丞有求必应,帮林家渡过难关。
解放后,林仲易曾出任《光明日报》社社长。
1949年6月,全国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举行,周恩来将办理国印(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之事交给了常务委员会副主任陈叔通,陈叔通指定副秘书长齐燕铭具体经办。
齐燕铭在1945年去延安之前,已经与张樾丞熟识,他邀请张樾丞参加设计开国大印的研究探讨工作,同时受邀的还有顿立夫、唐醉石、魏长青等人,但只有张樾丞会刻铜印,所以几个人早就定下由他担当此刻印重任。
张樾丞接受设计任务后,认真画了4张印样,是隶、宋、汉篆、秦篆4种字体,文字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10多天后交给齐燕铭,齐燕铭很快送给中央领导人和政协筹委们审阅。
一星期后,齐燕铭来到同古堂,告诉张樾丞毛主席已经选定了宋体字的印样,政协筹委会正式决定将刻制任务交给张樾丞。
张樾丞激动万分,不住地点头,连声说好极了好极了。
送走齐燕铭后,他对家人说:“毛泽东这个人真了不起,历朝历代的国印都是篆书字体,他却定为宋体。
宋体字好哇,老百姓都能看得懂,容易认。
共产党的心里果然是念着老百姓的。
印样回来后张樾丞就开了工,先是化铜,浇铸,然后打光,拿大锉锉,再用手工把做细的木炭磨光,儿子张幼丞也参加了这些原料的粗加工。
这些做完后,张樾丞才开始画样,写上,拿凿子凿,用刀子修。
没两天的工夫,一枚长宽各约11.6厘米的开国大印就做好了。
镌刻这种印玺是有特殊规矩的,刻完了不许打样留底,而且交活时印的4个角都要高出一点儿,不能是平的。
要等到正式启用前再磨平,算是启封,所以张樾丞没有留印样。
8月底,中央办公厅监印官员和几名工作人员来同古堂取印时,付高额酬金给张樾丞,张樾丞死活不肯要,中央办公厅工作人员只好把钱带了回去。
建国后,张樾丞还给周恩来、朱德治过篆字印,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大印也出自他的手笔。
张樾丞为人低调,从不拿镌刻国印之事炫人,“文革”中,张家数次被红卫兵抄家扫“四旧”,家人深怕节外生枝,在造反派责难之下,对于国印之事更是缄口不言,所以外人知道的很少。
如今,张樾丞先生所治的开国大印属国家一级文物,仍完好地保存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内,让人们见证、感悟中国人民站起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那一历史时刻。
张樾丞的孙子辈也经常从北京回家走一走,看一看,和乡亲父老亲如一家。
村里的群众谈起张樾丞,对他的人格品质无不竖起大拇指。
为解决村里群众吃水难题,张樾丞出资为村里打了一眼吃水井。
村民们说:“长久以来村里没有水吃,家家户户都到村中央的大坑里担积攒下来的雨水洗衣做饭,在当时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年代,这就是大家的救命井呀
张樾丞花钱为乡亲们买牛的事在村里更是传为佳话,村里穷人买不起牲口,干活都是人扛肩背,张樾丞买了一头牛栓在村子中央,供乡亲们无偿使用,大家都称之为“义牛”。
稍上了点年纪的村民都对这些事记忆犹新,他们说:“张樾丞虽然当时在北京是一大富翁,但对家乡人们的支持和关心一点也不吝啬,他不仅是镌刻开国大印的有功之人,也是发展家乡的有功之人呀”
男士保健水漫金山怎么做?
关于全县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状况
调 查 报 告
一、全县农村医疗卫生基本状况
我县共有15个乡镇(区),139个行政村,总人口40.44万,其中农业人口31.14万,农民人均纯收入2503元,人均卫生消费支出数约为165元。
目前,我县有政府成立的非营利性质的医疗卫生机构22个,其中县级医疗卫生机构11个,乡镇卫生院11个。
共有社会医疗机构58个,城镇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244个。
全县在职在岗卫生技术人员1830人,卫生技术人员与服务人口比例为1:22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建筑面积30869平方米,实际开放病床708张,病床与服务人口比例为1:571。
几年来,我县致力于提高广大农村居民健康素质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建立了适应卫生事业新形势发展要求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形成了强有力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完善了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房屋建设。
几年来,县卫生行政部门投资1500余万元,对县疾控中心、县妇幼保健院、县医院、县二院、县医院分院,乡镇卫生院全部配置了100ma以上的x光机、b超、心电机及生化检验设备,为临床提供了科学的检测诊断依据。
2、建立了功能完善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为满足农村医疗卫生保健需求,进一步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2001年,县政府下发了《永吉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施方案》。
在方案的指导下,按照“二级网一级办”的模式,我县改革乡、村二级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各乡镇卫生院增设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管理本辖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日常管理工作,并将原有的村级卫生机构改革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
经过四年的建设,目前,全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已达244个(包括城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8个),覆盖率达100%,建设合格率达80%。
多年来,我县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把有偿服务与义务服务结合起来,在社区内,以家庭为单位,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卫生宣传、健康教育、计划免疫等融为一体,为农民提供主动、方便、快捷、优质、低价的综合。
3、加强了传染病、慢性病的防治。
为强化计划免疫的管理,2003年,我县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程序,县财政每年投入4万元专项经费,免费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
同时,县卫生部门深入6个乡调查点对肺吸虫、肝吸虫、旋毛虫等人体寄生虫病现状进行调查,共调查了4500人份,为做好其他疫病防治提供了依据。
为有效防治结核病,县结核病防治所于2003年7月份落实了世界银行贷款
晚清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在现在的哪个省
安徽省 桐城派
本来想说你是文盲的 但是看在你还晓得桐城派的面子上就算了
你还有药可救
不像有些人连桐城派都不知道
手绘用什么铅笔好呢
尤其在牛皮纸上
建议h如下:
根据铅芯中石墨含量的多少可分为H和日两种型号,其中日型包括1H-6H六种硬性铅笔,B型包括1B-8B八种软性铅笔;HB型颜色、粗细和软硬均适中,为中性铅笔。
使用软性铅笔,以寻求细腻的变化,其中最常用的HB、2B、4B、6B、8B。
软硬不同的铅笔表现出来的线条、色质、色调是有变化的,在方案草图起稿时,运用适宜的铅笔对丰富画面效果、表达设计理念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二在表现时,硬性铅笔笔芯细、笔尖坚硬、颜色轻淡,易划伤纸面,且不容易用橡皮擦掉。
软型铅笔铅笔笔芯粗、笔尖柔软、颜色浓重,耗损快,容易被擦掉或者蹭掉,也容易弄脏画面或者上色时污染颜色,使画面颜色变脏。
所以初期打稿过程推荐使用HB、1B、2B这几种,绘画使用2B以上的铅笔,笔触手感会更加舒适,HB以下的铅笔多用于制图。
关于旧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和今日祖国的强大。
中国蒙受的耻辱
南京大屠杀指1937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数月的大规模屠杀。
其中日军战争罪行包括抢掠、、对大量平民及战俘进行屠杀等。
屠杀的规模、死伤人数等没有世界共同认可的数字,但一般认为死亡人数超过30万。
而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南京大屠杀一般英译为Nanjing Massacre(南京屠杀)或Rape of Nanjing(南京的洗劫、南京的)等字眼,但总体上人民对其的认知往往远不如对纳粹的种族灭绝过程的认知。
亲历和目睹“南京大屠杀”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尚健在的已经不可多得了,能作见证的人亦即将与时俱逝。
但是,这个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惨案还悬而未决,让我们活着的,尤其是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人的一代,有责任把“南京大屠杀”这件在第二次中日战争中最突出的惨绝人寰的日军罪行,彻底澄清,以对祖先,以儆子孙,更为“南京大屠杀”中死难的34万同胞伸冤。
日期与地点:在南京审判(1946年1月至1948年11月)时,亲历“南京大屠杀”,曾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的梅奇牧师(返美后任耶鲁大学驻校牧师)、贝德士教授(金陵大学历史教授,后任该校副校长,返美后任纽约联合神学院教授)及南京红十字会副会长等出庭作证。
贝德士说∶“南京失陷后在两礼拜半到三礼拜的期间恐怖达于极点,从第六礼拜到第七礼拜的期间恐怖是严重的。
另外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司库和秘书金陵大学社会学教授史迈士也对南京审判法庭说∶“在最初的六个礼拜中,曾每天提出两次。
于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才有“在日军占领后最初六个星期内,南京及其附近被屠杀的平民和俘虏,总数20万人以上”的裁定。
据此,学者及一般人多沿用“南京大屠杀”只为期六个星期。
“南京大屠杀”不只是六个星期,虽然这六个星期的屠杀最为严重。
中国现今日祖国的强大
已发现171种矿产资源,查明资源储量的有158种,其中石油、天然气、煤、铀、地热等能源矿产10种,铁、锰、铜、铝、铅、锌等金属矿产54种,石墨、磷、硫、钾盐等非金属矿产91种,地下水、矿泉水等水气矿产3种。
矿产地近18000处,其中大中型矿产地7000余处。
1860年10月5日,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
根据俄国外交官伊格纳提耶夫提供的情报:清 朝守军集中在东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应先攻取;并听说中国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 的圆明园。
于是,英法联军绕抄安定门、德胜门,进犯圆明园,并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火烧圆明园”事件。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建于明朝。
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祯(后 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
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 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 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 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
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 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 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
园中有宏伟的宫殿,有轻巧玲珑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 的“买卖街”,有象征农村景色的“山庄”;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 台、武陵春色等。
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
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
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 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 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立即疯狂地进行抢劫。
首先闯入圆明园的是法国侵略军,他们见物就抢,每个法国士兵口袋里装进的珍品,价值三四万法郎。
他们空手而进,满载而归。
在法国军营里,堆积着珍奇的钟表、五光 十色的绫罗绸缎,以及珍贵的艺术品,价值达3000万法郎。
英国侵略军虽然来迟了一步,但金银财宝也装满口袋。
更可恶的是,对那些搬不走 的大瓷器和珐琅瓶,他们打得粉碎。
英法侵略军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 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竟下令烧毁圆明园。
大规模的焚烧共两次,第一次是 10月7日至9日,主要焚烧圆明园,大火连烧3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焦土。
这 场浩劫,正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
胜利原来可以成为强盗。
书法历史
先秦书法
奠定基础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 郑燮【李白长干行一首】
萌生同时。
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目前发现的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
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 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
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
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殷商甲骨文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甲骨文发现于一八九九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经过巫史加工过的古汉字。
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
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
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图为《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商代武丁时期的作品,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
不愧为甲骨文书法中的杰作。
西周大盂鼎铭文
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著名青铜器,内壁有铭文,长达291字,为西周青铜器中所少有。
《平复帖》局部
其内容为:周王告诫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
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西周毛公鼎铭文
是西周青铜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作于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
内壁铸有多达 498字的长篇铭文。
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
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西周散氏盘
为西周后期厉王时代的青铜器,其铭文结构奇古,线条圆润而凝炼,因取横势而重心偏低,故愈显朴厚。
其“浇铸”感很强烈,表现了浓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现代著名书法家胡小石评说:“篆体至周而大备,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结字并取纵势,其尚横者唯《散氏盘》而已。
东周石鼓文
为战国时代秦国刻石。
石鼓共有十枚,形似鼓状,每件石鼓上以籀文刻四言诗一首,共十首,其内容为记述秦王游猎之事,故石鼓又称为猎碣。
字迹磨损很多,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
《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它的字体是典型的秦国书风,并对后来秦朝小篆的出现产生了很大影响。
同时其本身的艺术成就也很高,它的结体方正匀整,舒展大方,线条饱满圆润,笔意浓厚,在《石鼓文》字里行间已经找不出象形图画的痕迹,完全是由线条组成的符号结构。
编辑本段秦代书法
统一文字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
秦始皇兼并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化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著名书法家李斯的代表作为秦泰山刻石,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
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
《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
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与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兵马俑一样,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
泰山刻石
《泰山刻石》的作者秦相李斯?公元前208年),可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
《泰山刻石》的书体是秦统一后的标准字体,小篆。
其结构特点,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的特征,比《石鼓文》更加简化和方整,并呈长方形,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匀停,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
唐张怀瑾称颂李斯的小篆是:“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
云梦睡虎秦简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震惊了考古学界和书法界。
它的出土,使现代书法家们眼界大开,亦为书法史研究提供了真正秦隶的资料。
秦隶在结体上有自己特殊的时代特征,既有后世隶书的特征,又包含了篆书的特点。
古人说:“篆之捷隶也”,这是很有道理的。
从“快”这一意义上说,秦简为毛笔墨书,只有毛笔的运用,篆书的快写,才真正把中国书法向隶书的方向推进。
编辑本段汉代书法
隶书大盛
汉代从公元前二零六年到公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 晋·王羲之手札
一代。
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中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因此,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
刘勰《文心雕龙·碑》说:“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
因此,东汉隶书进入了型体娴熟,流派纷呈的阶段,目前所留下的百余种汉碑中,表现出琳琅满目,辉煌竞秀的风貌。
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
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
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两汉玺印、瓦当和嘉量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
康有为曾说:“秦汉瓦当文,皆廉劲方折,体亦稍扁,学者得其笔意,亦足成家。
马王堆帛书
秦代末期和西汉初期的墨书手迹。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包括《战国策纵横家书》、《老子》甲本和乙本等,它是研究西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使前人争论不休的西汉有无隶书的问题迎刃而解,所谓西汉无隶书,西汉无分书等说法不攻自破。
《马王堆帛书》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
它的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
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
总体反映了由篆至隶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
西狭颂
汉代隶书。
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篆额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又名《惠安西表》。
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六月刻,在甘肃成县天井山摩崖。
此石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方圆兼备,笔力遒劲。
杨守敬评论说:“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
碑文末刻有书写者“仇靖”二字,开创书家落款之例。
埔阁颂
汉代隶书摩崖。
全称《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埔阁颂》,与《西狭颂》为姊妹篇,建宁五年(公元 172年)二月刻,在陕西略阳县白崖。
此石字体多含篆书意味,笔画圆润,波磔不大明显,但字形结体多取横势,方折突出,章法茂密,风格古朴中含沉郁,所以清代万经曾说字样险怪,下笔粗钝,而康有为评云:“吾尝爱《埔阁颂》,体法茂密,汉末已渺,后世无知之者。
惟平原(颜真卿)章法结体,独有遗意。
(《广艺舟双楫·本汉》,可见此石对后代书坛的影响。
张迁碑
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
东汉碑刻。
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在今山东东平县。
字体严密方整而多变化,于朴厚中见劲媚。
用笔以方笔为主,方劲沉着、力气雄健。
碑阴的题名,书法更是流畅自然,为书家所称道。
鲜于璜碑
汉代隶书。
全称为《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刻,此碑结字宽扁丰厚,整齐划一,用笔瘦硬有力,骨肉雄浑,棱角之处方笔森挺,可谓斩钉截铁,已开北魏切笔之先河,但不失秀俊。
整幅气势浑穆刚劲,有茂密丰伟之感,近《张迁碑》,是汉隶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礼器碑
汉代隶书。
全称为《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故又名《韩敕碑》,永寿二年(公元 156年)刻,在曲阜孔庙,此碑字体工整方纵,大小匀称,左规右矩,法度森严。
用笔瘦劲刚健,轻重富于变化,捺脚特别粗壮,尖挑出锋十分清晰,是汉隶中典型的厚重,燕尾极为精彩。
书势气韵沉静肃穆,典雅秀丽。
翁方纲夸为汉隶中第一。
此碑对以后唐代楷法的形成影响很大。
曹全碑
汉代隶书。
全称《汉合阳令曹全碑》,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刻,1956年藏入陕西博物馆碑林。
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行,长短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
编辑本段魏晋书法
完成书体演变
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
是篆隶真 王洵《伯远帖》
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
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
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
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
它们的定型,美化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变革。
这一书法史上了不起的时代,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绰立的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
他们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的新的一页。
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此后历朝历代,乃至东邻日本,学书者莫不宗法“钟王”。
盛称“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甚至尊王羲之为“书圣”。
又有王洵(羲之侄)善行书,有《伯远帖》传世。
化度寺碑
全称《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
唐李百药撰文,欧阳询书。
碑立于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楷书35行,行书33字。
原石久佚。
此碑书法笔力强健,结构紧密。
早《九成宫》一年而书,故风格极相似,但谨严有余舒展不足。
元赵孟頫评论云:“唐贞观间能书者,欧阳率更为最善,而《邕禅师塔铭》又其最善者也。
清代金石家翁方纲对此碑书法评价极高,认为此碑胜于《九成宫醴泉铭》。
赞誉虽嫌过头,但可以说明此碑的书法确有其独到的地方。
九成宫醴泉铭
《九成宫醴泉铭碑》由魏征撰文,欧阳询书。
记载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泉水之事。
此碑立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
楷书24行,行49字。
此碑用笔方整,且能于方整中见险绝,字画的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稳健。
明陈继儒曾评论说:“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
明赵涵《石墨镌华》称此碑为“正书第一”。
虞恭公碑
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亦称《温彦博碑》。
岑文本撰文,欧阳询书,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十月立。
楷书36行,行 77字,碑额阳文篆书“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虞恭公温公碑”十六字。
明赵涵《石墨镌华》评云:“此碑字比《皇甫》,《九成》善小,而书法严整,不在二碑之下。
并叹:“时信本已八十余,而楷法精妙如此。
诚然,欧阳询所书《虞恭公碑》已达到了艺术的化境,细观次碑书法已脱离了“欧体”在《九成宫》,《化度寺》中所具有的凝厚严谨的特征,而更趋于自然流畅。
此时欧阳询作楷书已能随心所欲,运笔自如。
张翰思鲈帖
亦称《季鹰帖》,欧阳询书。
行楷书,无款。
纸本,纵25.2厘米,横33厘米。
后纸有瘦金体书跋:“唐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书张翰帖。
笔法险劲,猛锐长驱,智永亦复避锋。
鸡林尝遣使求询书,高宗闻而叹曰:'询之书远播四夷。
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虚誉也。
'”此帖的风格与欧阳询的楷书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是以险取胜。
字的重心压在左侧,而以千钧之势出一奇笔压向右侧,使每个字的结体形成一种逆反之势,然后再向右用力使之化险为夷,真可谓“险中求稳,别有乐趣”。
清乾隆帝评论道:“妙于取势,绰有余妍。
是很有眼力的。
此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皇甫诞碑
全称《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宏议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亦称《皇甫君碑》。
唐于志宁撰文,欧阳询书。
此碑现在陕西西安,无书写年月。
楷书28行,行59字。
碑额篆书“隋柱国宏议明公皇甫府君碑”十二字。
《墨林快
书法家连乾坤的详细资料
书法家
秦汉魏晋南北朝著名书画家
李 斯 顾恺之 陆探微 张僧繇 曹仲达 杨子华 张 芝 王献之 钟 繇 皇 象
王羲之 曹不兴 卫 协 戴 逵 仇 靖 萧 绎 谢 赫 宗 炳 蔡 邕 王僧虔
程 邈 陆 机 韦 诞 卫 恒 索 靖 王 微 姚 最 卫 铄 王 珣 羊 欣
新增汉晋书画家:
王徽之 卫 瓘 安弘嵩 郑道昭
隋唐五代时期著名书画家
边 鸾 褚遂良 曹 霸 董 源 丁道护 戴 嵩 刁光胤 关 仝 高文进 贯 休
董伯仁 顾闳中 顾德谦 韩 干 黄 筌 黄居采 胡 镶 怀 素 巨 然 荆 浩
韩 滉 李隆基 李世民 李 煜 李思训 李昭道 李阳冰 戴 峄 梁令瓒 杜 牧
卢棱伽 陆柬之 柳公权 李 邕 李 白 孙 位 孙过庭 滕昌佑 王 维 王齐翰
欧阳询 王知敬 卫 贤 韦 偃 吴道子 阎立本 杨 广 薛 稷 徐 熙 颜真卿
虞世南 郑法士 周文矩 智 永 周 昉 赵 干 杨凝式 张 萱 张 璪 张 旭
展子虔 钟绍京 徐 浩
新增隋唐五代书画家:
冯承素 贺知章 怀 仁 阮 郜 石 恪 赵 岩 李赞华
南北宋辽金元时期著名书画家
陈 琳 鲜于枢 崔 白 蔡 京 蔡 襄 范 宽 顾 安 范成大 龚 开 郭 熙
范仲淹 郭忠恕 郭 畀 勾龙爽 高克恭 何 澄 惠 崇 黄庭坚 黄公望 姜 夔
高克明 柯九思 李 衎 李公麟 李 嵩 李 成 李 唐 李建中 李安忠 梁师闵
李 迪 梁 楷 刘松年 刘贯道 陆 游 米 芾 米友仁 欧阳修 祁 序 钱 选
马 远 倪 瓒 任仁发 司马光 苏汉臣 孙知微 苏 轼 王庭筠 王 诜 王 冕
王 瓘 王 渊 王振鹏 王希孟 王 绎 王 蒙 吴元瑜 吴 镇 吴 琚 武宗元
徐崇嗣 文 同 武洞清 徐 铉 徐禹功 夏 圭 薛绍彭 许道宁 燕文贵 岳 飞
易元吉 扬补之 颜 辉 赵 佶 赵 构 赵 昌 赵孟坚 赵令穰 张择端 张 渥
赵孟頫 张 中 张即之 朱 锐 朱 熹 郑思肖
新增宋元书画家:
陈居中 陈 容 陈汝言 崔 嗀 曹知白 邓文原 冯大有 法 常 方从义 宫素然
管道升 贾师古 林 椿 马 琬 马和之 马 麟 马兴祖 马君详 屈 鼎 乔仲常
盛 懋 孙君泽 卫九鼎 文天祥 吴 说 王居正 阎次平 萧 照 姚月华 邹复雷
朱德润 翟院深 赵 麟 赵 雍 赵伯驹 朱敦儒 周 朗
明清时期著名书画家
边文进(景昭)陈淳(白阳)陈录()陈栝(白阳子)陈洪绶(老莲)陈继儒(眉公)仇 英(十洲)
崔子忠(青蚓)戴进(静庵)杜堇(柽居)丁云鹏(南羽)董其昌(玄宰)杜 琼(东原)归昌世(文休)
八 大(朱耷)郑燮(板桥)唐寅(伯虎)吴昌硕(俊卿)陈洪绶(老莲)郎世宁 陈师曾(衡恪)
书法家的简介: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生于山阴,王羲之第七子,东晋著名书法家。
由于其书艺超群,历来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或尊称为“小圣”。
王献之曾经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
但政绩一般,远不如他的书名显赫。
故人称“大令”。
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
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
王羲之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
七个儿子都擅长书法,其中,最小的儿子王献之最为突出。
王献之最具秉赋,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从而也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序》等。
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开元间中进士。
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
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终为李希烈缢杀,终年77岁。
德宗诏文曰:“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
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
其书初学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自成一种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
对后世影响巨大。
他的书迹作品,据说有138种。
楷书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等,是极具个性的书体,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
行草书有《祭侄稿》、《争座位帖》、《裴将军帖》、《自书告身》等,其中《祭侄文稿》是在极其悲愤的心情下进入的最高艺术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米芾《书史》:“《争座位帖》有篆籀气,为颜书第一,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
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
他一生忠烈杯壮的事迹,提高其于书法界的地位。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25/57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