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读三国演义评语,读三国演义有感评语推荐阅读:
读完三国演义,我对我自己的评语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鸿篇巨制《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说起《三国演义》,大家便会很自然地想起胸怀大志、礼贤下士的刘皇叔;想起智谋超群、神机妙算、为蜀国大业呕心沥血的诸葛孔明先生;想起英武超群、忠心耿耿、义重如山的汉寿亭侯关羽;想起老奸巨猾、假仁假义、居心叵测的曹孟德…
《三国演义》中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中,诸葛亮的形象深深打动了我。
他未出茅庐先知“魏蜀吴三分天下”;“博望坡”设计烧曹营;以“三寸不烂之舌”舌战群儒,使东吴百官无言以对;智激周公瑾,联蜀吴之力共谋大业。
孔明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又是长久的,直到现在他的那些妙计仍是妇孺皆知。
他耗尽心血、鞠躬尽瘁,为蜀汉基业无私奉献了自己全部的力量。
可还没来得及享受一下便归天了。
想到这,我的心就隐隐作痛。
诶
诸葛孔明先生一生坎坷,不顾身体虚弱,为蜀汉日夜操劳,这可谓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呀
《三国演义》评语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一共八个字却称赞了两件事物,足可见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而且朗朗上口,妇孺皆宜。
后来关羽虽然也得到了赤兔,但也没听别人这么说过,估计作者肯定是吕温侯的FANS,否则也不会这么肉麻。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老马家五个儿子,为大家熟知的只有马良,马谡哥俩。
马良的确才华出众,为刘备坐稳西川出了不少力,可惜死得较早。
马谡虽说智商较高,也一度取得诸葛亮的赏识,只可惜后来一步棋走错,丢了街亭。
因此当人读起这一句话时,一则叹马良死得过早,二则叹马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有人说《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写的,先不论是谁写的,这里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诸葛亮真实的写照,也是最能表现诸葛亮后期六出祁山无力回天时的心情,也成为现代人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
“既生瑜,何生亮”
在《演义》里,周瑜是心胸狭窄,永不服输的代名词,也只有当他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时,才会由口及心地发出这样的感慨。
只不过这句话过于自卑,长了诸葛志气,灭了自己威风。
使得二人的形象在人们主中格式化了。
其实我不认为周帅哥没肚量.
“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这是赵云迷们最津津乐道的评语,原因是在《演义》里赵云并不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对象,但由于他每回出场都是英姿飒爽,攻无不克,能得到主子这么一句肯定,当然是高兴得找不到北了。
不过也可以看出刘备没有知人之能:赵云跟了自己这么多年,到这时才知道他的胆识,平时只给他一些压粮运草,打扫战场,保护家属的杂活,真是埋没英雄。
“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司马徽一向看好诸葛亮和庞统,曾经把诸葛亮比成姜尚,张良,所以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一点也不奇怪。
二人倒也有些经天纬地的本事,因此这么说也不过份。
奇怪的是刘备二人皆得,反倒不能安天下了,不能不引人思考。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孙策当政时常常霸气有余而策略不足,想不到他倒还有些识人之能,前者信任太史慈回城招降众人,临死时还给孙权留下了这样的忠告,深刻看出了两人的处事风格。
事实也验证了他的准确性,张昭主外事时主张投降曹操;周瑜主内事时把孙权的妹子糊里糊涂地嫁给了刘备。
而二人各行其事时却做得近乎完美。
“生子当如孙仲谋”
小时候看三国,很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倒底是在夸孙权还是在骂孙权。
稍大了一点后才知道,曹操其实和孙权他爹孙坚是一辈的,这么说没什么不可以。
另外曹操的主要意思是夸孙权能守住父兄基业,跟袁绍和刘表的那几个败家子不同。
怪不得辛弃疾很是欣赏孙权,并在自己的词里引用了这句话。
“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个人认为,在曹操说过的所有的话里面,这句话是最精辟的。
难怪刘备会吓掉勺子,连苍天也打了个冷战,以为泄露了天机。
其实曹操也就是这么一说,试探一下而已,后来又被刘备一糊弄,否定了自己有生以来说过的最正确的一句话。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一句话,不仅给曹操的一生定了性,也道出了曹操的能力,在治世是治国安邦之臣,在乱世则是独霸一方的军事首领。
而曹操听到这话面露喜色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没有说他能成为皇帝,而他也不愿登基称帝,在史书上成为王莽、董卓一类的人。
我认为这个是最经典的.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句子
要带评语的
生几何?把酒当歌-曹操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曹操对袁绍的讽刺
我认为诸葛亮舌战群儒时挖苦他们的一句相当有意思:\"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刘备初次见面自我介绍时说的那句话:我乃中山靖王之后.哈哈~根红苗正啊
先这么多~想着再讨论哈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
(整部三国演义小说,说白了就是这两个流氓唱主角,不然早就统一了)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曹操
“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
张飞(虎牢关初战吕布)
如何评价《三国演义》
群雄争霸,谁与谁分天下
《三国演义》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临江仙》
遥看长江滚滚,浊浪排空,战火纷飞,乱世枭雄争天下。
自古风流人物,群雄争霸,血流成河,千军万马,剑指谁家,谁与谁争天下。
回首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奸臣董卓独占朝廷,此刻桃园三结义,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三足鼎立已成定局。
尔虞我诈,明说暗夺,兵戎相见。
想那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的英勇;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的妙计连连;礼贤下士,七擒孟获的大义胸襟?那一句“宁肯我负天下人,不肯天下人负我。
铸造一代枭雄曹操,那一身纶巾羽扇,身衣鹤麾,素履皂绦,面如冠玉,唇如抹朱,眉清目朗,身长八尺,飘飘然有神仙的卧龙先生,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的张飞,性格鲁莽,却衷肠义胆。
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的关云长,美若天仙,有万夫不当之勇。
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的刘备,礼贤下士,仁义善良。
他们都是英雄,都是乱世豪杰。
其中不免多少巾帼英雄,貂蝉,孙权之弟媳妇徐氏?她们不会上沙场,她们没有任何武器,却有一颗精忠报国的心,或是国破家亡后投江,不愿屈服于新主,或是利用自己的智慧与美貌,挑拨离间?在三国史上也留下重重的一笔。
我没有关公的英勇无比,没有张飞的赤胆忠心,没有刘备的仁义善良,也没有貂蝉的美貌天仙。
我只是我,在和平年代里,这里没有战争,没有那么多的尔虞我诈,也做不了英雄,但两千年来,天变,地变,国变,人变,沧海桑田,无不变的事物,然而构成社会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强弱转换,进步退化的关系总则,好像并未变,至少未大变,或形式变,而实质未变,或语言变口号变,而内容未变。
我们期待桃园三结义的兄弟,虽不用出生入死,却想一起去奋斗美好的将来。
不一定要兵戎相见,考的却是应变能力。
在这个社会上,弱肉强食依然是社会的法则,强者吞噬弱者,无形的斗争每天都在上演,唯有学会应变,变得强大,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最终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司马炎统一三国。
其实没有最后的胜者,也没有失败者。
司马炎不是,曹操也不是,刘备孙权也不是失败者。
他们都在自己的舞台上,绽放出他们最绚丽的光彩。
人生又何尝不这样
风云变色—读《三国演义》
那是一个王者崛起的时代,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演绎着英雄的本色;那是一段风起云涌历史,向人们述说这不朽的传奇;那是一段千古流传的绝唱,向人们散发着迷离的格调。
当我又一次翻开那尘封许久的封面;当我又一次面对那发黄的页面;当我又一次用心去聆听那悲壮的史诗,我的心有一次为之震撼
在那尔虞我诈的年代,又有谁能笑傲群雄
在那腥风血雨的时代,又有多少英雄豪杰为之抛头颅洒热血。
曾经有人问我,三国的雨是什么颜色。
我说是灰色的,因为它让看不清前进的方向。
在那层层黑云的背后有什么再盯着这苍茫大地,那是一双眼睛,是曹操的眼睛,它让人晕头转向丧失目标
那么三国的墙有是什么颜色的呢
当然是泥金色的,掩盖了人的内心,迷失了自我。
在那一片泥金色的世界中,美酒佳肴,香味四溢。
餐桌上的是什么
是欢笑,可是谁又知道在那笑脸下的是阴谋。
谁又知道,明天的命运如何。
貂蝉的美貌曾让一度称霸的豪杰失去了理智,失去了男儿的血性,失去来原本善良的本性,曾让一代豪杰吕布命丧黄泉
自古以来,世人都认为红颜是祸水,可谁又能知道她们的无奈
还不是世人贪图美貌,而丧命的吗
三国的天空是红色的,是血一般的红。
是关羽的忠和张飞的义所染红的
关羽的义,打动来所有的人,凭他的一起,可以让风云变色,使天地动容。
他一脸的红色,映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来人们中英雄的形象
然而,很多人都说刘备是枭雄,我却不这么认为,曹操每次打仗都是冲在前面,刘备就很少出马,但他战黄巾,斗吕布时,他打的很英勇。
刘备是靠着诸葛亮和那一群大将夺得了一片天地,皇叔的称号和携民渡江的事再加上他的武将丰功伟迹,在人们心中真不知道他的人气和地位飙升到什么层度。
三国的悲壮,三国的凄美,三国的色彩是永远都着不透,道不完的。
见证这一切的唯有天空中高悬的明月,它见证来历史,见证来这一切的风气云涌,潮落潮涨
让我们用心去读《三国》,品《三国》,道《三国》,用心去感受三国的史诗,感受它的悲壮之美
三国演义评语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
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三国演义》是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它广泛流传,魅力无穷,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都有着难以估量的深影响。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
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
三国演义100字左右评语
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一句话,应该就是那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的确,在我看来,贯穿整部演义的,其实就是这句话。
中国古代有一个十分基础的观念,就是“人、家、国、天下”的观念,而罗贯中先生的这部三国演义,说透了,我觉得,就是把这四个因素的阴阳分合高水平地糅合在了一起。
主导的,就是天下的分合。
我们在看三国演义时,就在研究这种分合变化,不论是计谋还是武技,真情还是假意,聪明还是愚笨。
事实上,三国演义还不够精细,用之判断人事还是欠缺很多因素,尽管这很可能达到了人力写作的极限,但演义足以告诉我们一个作为当局者迷的道理:“人事纷争,却逃不过一个天道。
我们终归都是生于宇宙,不论向善还是为恶,都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
莫要自视太高,高过了天去。
值得注意的是:三国演义的每个细节都极其重要,往往漏看一个细节,就会让读者对某个人物、事件的判断完全相反,这也真是体现了每个人对三国演义这类名著都会有不同的见解,假如大家对这部书的认知达到了极其相似的地步,那就失去了名著的意义与内涵。
所以,若读三国演义,我认为还是在于大家的交流中,仔细阅读,细细品味,才能完善成为自己的、成熟的认识
推荐一本书――《三国演义》作文评语
三国演义这本书,我看过,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后面电视里所说的基本上是差不多多
名人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三国演义》的创作特色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在人物塑造上有着惊人的成就。
这部小说写了大约四百多个人物,其中的主要人物,如诸葛亮、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等,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典型形象。
罗贯中在塑造这些形象时,遵循一个原则,就是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突出某一个方面,加以夸大,用对比方法,使得人物个性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比如曹操奸诈,可以说是把民间有关曹操奸诈的传说,全都集中起来了,一举一动都露出一副奸诈相;张飞莽撞,选择了张飞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来的一些鲁莽举动,让这个人物的坐卧起居,无不涂上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的智慧,则是把这个人物经常置身于斗争的前线,让他凭借惊人的预见性、准确的把握性与周密的安排布置,挫败敌人,时时处处显示出他过人的智谋。
其次是在战争描绘上有着宏伟的构思。
这部小说写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战争,展开了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场面。
这些战争在作者笔下千变万化,不重复,不呆板,各具特点,表现出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对每一次较大战争的描绘,作者都要选择不同的角度,将主将的性格、情况、双方力量的对比、战略战术的运用、最终的结果等等,交代得清清楚楚。
虽然战争总是在紧张、惊险、激烈的气氛中进行,但有时富于英雄史诗般的激昂格调,比如周瑜火烧曹操大军、诸葛亮七擒孟获;有时则显出从容不迫的安详,比如空城计中诸葛亮专心弹琴、赤壁之战中庞士元挑灯夜读,动中有静,余味无穷,构思精巧。
赤壁之战,是全书描写战争最突出的。
这场战争场面宏大,水上、陆地,前线、后方,正面交战、暗中斗智,无不体现出来;人物众多,几乎小说中所有重要角色都露了面;思想明确,就是要表现以少胜多、以智谋胜骄满、以联合胜孤独的军事战略。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可以说是把历史演义小说推到了最高峰,对后世历史小说的创作,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也给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数百年来,一直对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着作用。
明代文人蒋大器在《三国志演义·序》中说,罗贯中这部书编写成后,立即就有人“争相誊录,以便观览。
由于这部小说在社会上广泛流行,对文艺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不少文人模仿《三国演义》的语言文字风格,使用半白半文的浅近文字写作,历史演义小说也大批出现。
如此,让许多初通文字的人们也能读历史演义小说,扩大了读者范围。
正像清代文人魏裔介在《三国问答序》一书中所说:“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于罗贯中演义得其梗概耳。
应当说,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的成功,一方面有说服力地证明新的描写手法的优越性,另一方面也给予其他文人以极大的鼓舞和信心。
在中国文学史上,元代以前长篇巨著是很少的,一般都是篇幅短小的作品。
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现象。
这中间除了罗贯中个人具备了创作长篇小说的能力之外,社会的发展和读者的需求也是重要的促进因素。
人类社会进化到了明代,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积累到了较高的水平,人们的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
要想比较广泛地、全景地反映出社会各阶层人们活动的场面,篇幅短小的作品显然是难以胜任的,读者也是不满足的。
《三国演义》以近八十万字的篇幅,引人入胜地、大规模地描写了三国时代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让读者耳目一新,兴趣大增。
于是,中国文学也因此而进入了长篇小说兴盛的时代。
《三国演义》不光在文学自身有着开拓性价值,其中的许多故事和人物,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
比如刘备、关羽、张飞结义的行为,让很多人模仿,不管是上层人士,还是普通百姓,都有类似的做法。
至于诸葛亮、张飞、关羽、赵云、黄忠、周瑜、黄盖等形象,在某些方面,成了人民群众生活中的榜样;而曹操,则成民阴险毒辣形象的代表;刘备,却是仁义的化身。
另外,一些故事情节,也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比如三英战吕布、长坂坡张飞吼退曹军、草船借箭、诸葛亮吊孝、关公大意失荆州、白帝城托孤、马谡丢街亭等等。
还有许多家喻户晓的大众化民谚至今常常被人们引用,比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既生亮,何生瑜;三请诸葛亮;说到曹操,曹操就到;挟天子以令诸侯;陪了夫人又折兵;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扶不起来的阿斗;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等等。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一、描写战争:二、塑造人物形象;三、结构艺术;四、语言特色。
描写战争
第一点是战争的多样化。
书中描述了上百次战争,可以分为陆战、水战,或水陆混合战,例如水淹七军;又可分为攻战、守战;或分伏击战、偷袭战;或分阵地战,游击战;或主将比试,或两军混战,形式多样化。
第二点是军事行动与政治策略相结合。
如曹操南侵并非毫无目的,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刘备联吴抗曹是为了有立足之地,然后振兴刘氏的汉室基业。
诸葛亮南征是为了解决与南方少数民族的纠纷,稳定后方,以便全力对付势力强大的曹魏。
第三点,战争的胜负系于智谋。
关键在于运筹者的智能,能不能采纳部下的善计良策,能不能正确判断敌情,能不能客观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静处事。
大小战争的胜负无不与斗智用计拉上了关系。
《漫稿》举了许多例子,建议翻阅原书。
第四点,着重写人,不着重写战争过程。
吸收《左传》描写战争的经验而详写谋略,略写战斗过程;详写占得上风者,略写位处下风者;详写将胜者,略写将败者。
通过几场交锋,逐步将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出来。
塑造人物形象
由于鲁迅在《史略》批评《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过去的评论家多受影响,不敢推翻其说,几成定论。
其实鲁迅的看法是有偏颇的,《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或有忠奸分明的主观意图,但并非黑白分明一面倒。
孔明料事如神,但并非永无错误,曹操是奸雄,也不是毫无优点。
关羽忠义勇俱全,然而骄傲自用,不顾大局,屡屡如此。
例如:要与马超比试武功;谩骂孙权,拒不联婚;耻与黄忠并列,不受五虎将印;四是轻视陆逊,因而招致失败。
结构艺术
三国故事基本上以魏、蜀、吴三国兴亡为纵线,以战争发展和人物活动为材料。
九十多年的兴亡史大约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由黄巾之乱至赤壁之战为第一阶段;三国鼎立至诸葛亮病逝为第二阶段:此后至晋统一天下为第三阶段。
其间穿插以魏、蜀、吴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纷争,把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和文臣武将的奇谋险计逐一带出,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大故事。
由于传统章回小说的结构回合之间前后呼应,在紧随主线发展之下,分散之中有集中,首尾一贯,形成一个统一的小说系统。
但是,在处理长达九十七年的历史事件中,由开始至诸葛亮病逝共五十一年用了一百零四回,而后面的四十六年,时间长度其实几近一半,却只用了十六回来概括历史演变,其分量安排明显并不平均。
原因何在呢,因为《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前五十年正是蜀汉由无至有,由弱至强,遂能联吴抗曹,三分天下这些光辉事迹自然值得大书特书,但诸葛亮一死,形势急转直下,蜀汉开始面临溃亡,时日无多,因而篇幅大为缩小。
可见作者在结构方面,处理时间这一因素是有轻重之分的。
对魏、蜀、吴三国的描写,蜀、魏之间有战无和,蜀吴之间和多于战,吴魏之间则战多于和。
然而重点始终放在蜀、魏这边,对吴国描写是有些忽略的。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研究三国人物者也有意无意间偏重于蜀、魏 君臣方面。
换句话说,作者在确定主次方面,也是颇用心思的。
由于《三国演义》是战争小说,描写战争题材,从围绕大小战争故事所形成的特殊情节去观察,也可以理出一个结构脉络。
郑铁生《三国演义艺术欣赏》就尝试这样去分析其结构,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三大战役为主线,中间夹杂一些较次要的辅助性战役,贯串了全书,形成一个战争系统(1992,246-273页)。
冒忻和叶胥也有类似的说法,他们以赤壁之战为例:从起因到结束,共计八回,其间包括曹操下书,诸葛亮舌战群儒,蒋干中计,黄盖用苦肉计,孔明借箭,借东风,华容道释曹操等一系列小故事,各小重点组成了大重点,成为组织严谨的结构。
语言特色
《三国演义》是用浅白的文言写成的,言简意赅,语气明快。
这在封建时代一般稍能识字者,大约均可欣赏,有利于传播。
《三国演义》一书,特别是毛评本,移用了古代文学家很多诗词,与白话文比较,使用浅白文言文,更能够使之与这些诗词在语言风格上较为统一和谐。
《三国演义》一书创造了很多成语,引用或自造许多谚语,生动活泼,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语言。
三国演义中的好词好句还有读后感评语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见机不早,悔之晚矣。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但是历史上原话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汝不识贤愚,是眼浊也;不读诗书,是口浊也;不纳忠言,是耳浊也;不通古今,是身浊也;不容诸侯,是腹浊也;常怀篡逆,是心浊也
吾乃天下名士,用为鼓吏,是犹阳货轻仲尼,臧仓毁孟子耳
欲成王霸之业,而如此轻人耶
腐草之萤光,怎及天心之皓月
自古骄兵多致败,从来轻敌少成功。
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之人【出自三国演义电视剧(诸葛亮VS王司徒)】
PS个人认知
“玉器可以被摔碎但是不能改变它洁白的品质,竹子可以被焚毁但是不能毁坏它的气节。
这句话是用来表达关羽慷慨豪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性格特点。
出自:
却说关公在麦城盼望上庸兵到,却不见动静;手下止有五六百人,多半带伤;城中无粮,甚是苦楚。
忽报城下一人教休放箭,有话来见君侯。
公令放入,问之,乃诸葛瑾也。
礼毕茶罢,瑾曰:“今奉吴侯命,特来劝谕将军。
自古道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将军所统汉上九郡,皆已属他人类;止有孤城一区,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危在旦夕。
将军何不从瑾之言,归顺吴侯,复镇荆襄,可以保全家眷。
幸君侯熟思之。
关公正色而言曰:“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
城若破,有死而已。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
汝勿多言,速请出城,吾欲与孙权决一死战
瑾曰:“吴侯欲与君侯结秦晋之好,同力破曹,共扶汉室,别无他意。
君侯何执迷如是
言未毕,关平拔剑而前,欲斩诸葛瑾。
公止之曰:“彼弟孔明在蜀,佐汝伯父,今若杀彼,伤其兄弟之情也。
遂令左右逐出诸葛瑾。
2.意思是男子汉生在世上一定要有一番作为,怎么可以在他人手下办事
“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这其实是鼓励自己要在现实的基础上做出改变,从而赢得更广阔的人生。
不满足的状态有利于鼓舞自己前进。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回》
原文:
布又将凤仪亭相遇之事,细述一遍。
允曰:“太师淫吾之女,夺将军之妻,诚为天下耻笑。
非笑太师,笑允与将军耳
然允老迈无能之辈,不足为道;可惜将军盖世英雄,亦受此污辱也
布怒气冲天,拍案大叫。
允急曰:“老夫失语,将军息怒。
布曰:“誓当杀此老贼,以雪吾耻
允急掩其口曰:“将军勿言,恐累及老夫。
布曰:“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
允曰:“以将军之才,诚非董太师所可限制。
布曰:“吾欲杀此老贼,奈是父子之情,恐惹后人议论。
允微笑曰:“将军自姓吕,太师自姓董。
掷戟之时,岂有父子情耶
布奋然曰:“非司徒言,布几自误
译文:
吕布又将凤仪亭相遇之事细说一遍。
王允说:“太师淫污我的女儿,夺将军之妻,真是要被天下人笑掉大牙了。
不是耻笑太师不伦,而是耻笑王允和吕将军
王允我早已老迈无能,不足为道。
只是可惜将军盖世英雄,也受到这般天大污辱
吕布额头青筋暴露,拍案大叫,王允忙说:“老夫失语,罪过罪过,将军请且息怒。
吕布说:“我发誓定杀此老贼,以雪我耻
王允急忙用手捂着吕布的嘴说:“将军不要乱说,恐怕会牵连到老夫。
吕布说:“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怎能郁郁久居人下
王允说:“凭将军之才,还真不是董太师所能掌控得了的。
吕布说:“我想杀此老贼,怎奈有父子之情,恐怕遭后人议论。
王允拍掌大笑说:“将军本来姓吕,太师姓董。
董太师掷戟刺你之时,父子之情又在哪里
吕布恍然大悟说:“不是司徒提醒,我倒也忘了这事
三国演义读后感,的点评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篇1)最近,我们班轰轰烈烈开展了“多读书,读好书”的活动。
我也看了不少,不仅让我开阔了视野,还积累了丰富的课外知识,令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唐代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塑造了近200个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其中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老奸巨猾的曹操、忠勇双全的关羽、宽厚仁义的刘备等人性格尤为突出。
《三国演义》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小说和历史文化小说,它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事,构思宏伟,手法多样,读来使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带来丰富的历史文化体验。
“红脸大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风度不凡,波有英雄气概。
这句话描写的是忠勇双全的关羽。
小说多处描写了他英勇无畏的英雄事迹,“刮骨疗毒”就是其中一则:
关羽率军向樊城进攻,不料被曹军毒箭射中右臂。
关平拔出臂上的弩箭,发现毒性已经入骨,关羽的右臂很快变得青肿,不能正常活动了。
但关羽决心攻下樊城,不肯退军,众人只好四处求医。
忽然有一天,一个人从江东驾着小船,径直来到寨前,自报姓华,名佗,字元化,要求面见关羽,来给他医治。
关平一听,大喜过望。
来人竟是天下闻名的神医华佗
关羽请华佗坐下,命人献茶,然后问华佗怎么治
华佗说:“我自有医治办法,只是担心君侯害怕。
关羽大笑道:“我视死如归,没什么好怕的。
华佗说:“立一根标柱,柱上钉一个大铁环。
把手臂穿在铁环里,用绳子捆住右臂。
我用刀子割开皮肉,刮去骨头上的箭毒,再敷上药缝合就没事了。
关羽称不用标注铁环,饮了几杯酒,人在与马良下棋。
华佗取出尖刀,叫人在下面接污血,割开皮肉,用刀刮骨,发出了细细碎碎的声音。
关羽脸上也没有痛苦的表情。
伤好后,关羽设宴答谢华佗。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内心被关羽的镇定和顽强深深地震撼了。
大家假设一下,如果自己是关羽,也会在刮骨疗毒时饮酒吃肉、谈笑下棋吗
我想,所有的回答几乎都应该是“不可能会”。
记得几年前,我生病了,妈妈带我去医院检查。
当我得知要做胃镜时,胆小害怕的我立刻放声大哭,死活不愿意,又哭又闹,妈妈连拖带拉才强行让我做完了检查。
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关羽不畏艰险、镇定自若、乐观直爽的精神与性格,那我们也会变得坚强起来:面对困难,毫不惧怕。
我们还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勿学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心理,只学刘备宽厚仁义、知人善仁的品质;勿学关羽的心高气傲,只学他的勇敢顽强、忠心耿耿…作为21世纪这个崭新时代的人,社会竞争非常激烈,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学习英雄精神,做祖国的栋梁之才。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篇2)
最近,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书中内容讲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分崩临析,战争纷起,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逐渐崛起。
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三国逐鹿,造就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人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厚义气,骁勇善战的关羽,勇猛过人,粗中有细的张飞,才华横溢,心胸狭窄的周瑜,胸怀大志、知才善任的孙权,文韬武略、为人奸诈的枭雄曹操…
其中我最敬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
为什么我最佩服他呢
因为他十分机智,就拿《草船借箭》那个故事来说吧
那个故事中,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命他在十日之内造完十万支箭。
面对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孔明有信心的回答说不须十日,三日便可完成,并立下军令状。
鲁肃十分担心。
孔明却一点也不着急,他请鲁肃接二十条船给他。
每个船上都要三十个人,还要扎草人一千个,并排列在船的两侧。
两天过去了,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突然派人来请周瑜了,说他一定要同去取箭,周瑜将信将疑地和诸葛亮一起出发了。
五更时分,船队接近曹军水寨。
孔明令船只一字排开。
军士擂鼓呐喊。
曹军水军都督听到战鼓声和呐喊声,心想一定会有埋伏,便让万余名弓箭手在江边一字排开,向江中放箭。
当稻草人上的箭插满时。
诸葛亮立即吩咐士兵把船只调头迅速离开了。
到了营寨,周瑜有点不相信。
派人把草上的的箭数了数,的确有十万多只。
从此以后,周瑜再也不为难诸葛亮了。
诸葛亮用他的才智取得了心胸狭窄的周瑜的信任。
这就是我最敬佩诸葛亮的原因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篇3)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使我受益匪浅,我不禁感慨道:“真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蜀、魏、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四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被称为“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
奸绝—曹操。
曹操有一句话十分耐人寻味,那便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由于这句话,曹操惹来了杀身之祸,若不是他运气好,早就命丧黄泉了。
所以,曹操给我的启示是:做人不能太狡诈,否则会遭到报应的。
智绝—诸葛亮。
要说诸葛亮才智过人,非得数草船借箭和借东风这俩件事了。
从这两件事足以看出他的雄才过人。
义绝—关羽。
关羽是《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最讲义气的人。
他对刘备讲义气,他降汉不降曹、屯土山约三事、过五关,斩六将等等事例足证明。
他对敌人也讲义气,华容道义释曹操、义释黄汉升、为曹操报恩斩颜良、诛文丑等等,可见他十分讲义气。
《三国演义》真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令我受益匪浅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25/58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