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正文

教育心理学公开课评语

教育心理学公开课评语推荐阅读:

教育学、心理学中的一道题: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区别

麻烦知道的朋友相告下,真心感谢

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区别:

1、评价时间不同:

(1)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评价

(2)总结性评价又称终结性评价,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

2、评价方式不同:

(1)形成性评价常采用非正式考试或单元测验的形式来进行。

(2)总结性评价常采用学期末或学年末进行的各科考试,考核。

3、评价目的不同:

(1)形成性评价,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进展情况,获得教学过程中的连续反馈,为教师随时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参考。

(2)总结性评价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是否最终达到了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

总结性评价重视的是结果,借以对被评价者做出全面鉴定,区分出等级,并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做出评定。

向左转|向右转扩展资料

1、形成性评价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2)导向性原则;(3)多元化原则;(4)激励性原则;(5)情感原则;(6)可行性原则。

2、形成性评价的特点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

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

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形成性评价不单纯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而更注重从被评价者的需要出发,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评价中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重视师生交流。

在形成性评价中,老师的职责是确定任务、收集资料、与学生共同讨论、在讨论中渗透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共同评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形成性评价

百度百科-总结性评价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中五大要素指的是什么

五大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煤体。

学习与教学的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两方面: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2.教师3.教学内容4.教学媒体5.教学环境。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学习过程2.教学过程3.评价\/反思过程(教育心理学所研究得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包括就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五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懂得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原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懂心理学的教师不是好教师。

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心理学知识与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能力,如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理论的支持,即人的学习动机分析理论。

因为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

其次,教师是榜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第三,教师是管理者。

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四,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

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

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

因此,教师必须要懂得一定的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

这次学习,使我对未来的工作更加充满信心。

教育资格证的教育学和心理学都考些什么内容啊?相关的书有哪些

教育学、心理学公共课教材

《教师入职指南》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主与自助手册》

《教育学》(新编本)

《心理学》(第二版)

《心理学教程》(第二版)

《教育统计学》(第2版)

《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修订版)沈龙明 19.60

《心理学》(第2版)郑 雪 主编 23.90

《教育法学》(第2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

李晓燕 主编

现代教育理论(第2版)(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05年版)扈中平

《现代教育学》(第2版)(05年版)扈中平

《心理学》郑 雪

《心理学》(《心理学新论》修订版)

(面向“21世纪”重点教材)(05年版)姚本先

现代教育技术(配盘)(05年版)李兆君

《教育学》傅道春

《心理学》蔡笑岳

《中学教育学》叶上雄

《中学教育学》(新编本)叶上雄

《中学教育学辅导》叶上雄

《中学教育学辅导》(新编本)叶上雄

《中学心理学》陈安福

《中学心理学》(新编本)陈安福

《中学心理学辅导》陈安福

《中学心理学辅导》(新编本)陈安福

《职业教育学新编》(国家“十五规划”重点教材)李向东

《心理学教程》李 越 霍涌泉

《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余文森

《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心理学教程》叶一舵

《教育基本原理》冯军梅

《德育与班主任》陈瑞瑞

《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邱小捷

《心理学原理》姜俊红

《学与教的心理》邢秀茶

《学与教的原理》王逢贤

《教学论纲》(面向“21世纪”重点教材)张楚廷

《教育研究方法》(面向“21世纪”重点教材)袁振国

《教学策略》(面向“21世纪”重点教材)李晓文

《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

(面向“21世纪”重点教材)皮连生

《教育原理》(第二版)金一鸣

《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沈龙明

《现代教育与心理测量学原理》漆书青

教育心理学》(配盘)(第8版,影印版)AnitaWoolfolk

《新媒体艺术论》(配光盘)许 鹏

《师德读本》傅维利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指南》傅维利

教育技术教材

书 号 书 名 著译者

《远程教育研究方法》

张伟远 蒋国珍 著

《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中级)》

中央电化教育馆 组编

何克抗 主编

《教育技术学导论》(修订版)尹俊华

《教育技术》顾明远

《现代视觉媒体美术》(原《艺术基础美术》修订版)杨改学

《电化教育学》(第二版)南国农

《教育传播学》南国农

《教育电声系统》曹揆申

《电化教育基础》(第二版)梁育腾

《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李运林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材教学人员教育技术教程》

(初级)(配光盘)何克抗

《教育技术水平考试辅导教程》(教学人员 初级)

(配套光盘:教育技术水平考试模拟测试系统)

何克抗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材教学人员教育技术教程》

(中级)(配光盘)何克抗)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材教学人员教育技术教程》

(高级)(配光盘)何克抗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材管理人员教育技术教程》

(配光盘)何克抗

教师专业发展系列教材

书 号 书 名 著译者 定 价

《课程与教学设计》

王嘉毅 主编

《德育与班级管理》

檀传宝 主编

《外国教育思想史》

张斌贤 主编

《教师专业发展》

连 榕 主编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学习》

周宗奎 主编

教育评价

涂艳国 主编

《教学策略与教学艺术》

王 升 主编

《教育研究方法》

陈时见 主编

《教育法学》

黄 崴 主编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主要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研究主体是:学生。

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研究任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因此,教育心理学具有双重任务,它既有教育学的性质任务,又会有心理学的性质任务。

首先,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及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及条件;从而使心理学科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

其次,研究如何运用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养的心理学原则。

你对网络课堂有什么建议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切实加快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促进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很多学校引进了或开发了的“网络教学平台”。

优势:网络教学现在已经是各个高校普遍使用的另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既方便又灵活快捷。

学生可观看下载讲课录像、电子教案、课件等授课内容,弥补课堂中的不足,起到了加深理解、解惑问题、复习提高的作用;同时学生也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与老师交流,通过交流,学生可以获得疑问的解答,得到学习的动力,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当前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在网络教学活动中建立起一个有效的交流环境,能够使得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师生方便的交流,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

而且目前还有了校际间的网络平台,这样能够整合教师与教师,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资源。

缺点:首先,由于在网络上自主学习,因此常常会有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有时会出现看了好几遍课件、好几遍书,还是不太理解,没有老师的指点迷津,常出现遇到难题就想逃避的思想,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容易中断。

其次,网络的不规范也使一部分学生的身心受到威胁,有些人由于认知水平的缺陷,常常受外界影响,而耽误学业。

这也是现在网络带给人们的一大担忧。

再次,我觉得就是师生间、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不畅通。

有时在BBS上发帖提问,老师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及时给予答复或是答复不明确,学生还是不能理解,常会造成学生对老师产生误会,毕竟文字上的交流不如语言交流来得畅快。

同学间的交流更加缺少,有的时候一年学习下来互相不认识,也让很多学生感到遗憾。

看法:可以说这是一套全新的教学方式,也是可实施的教学方式。

但其实对于我们这些刚来的非外语专业的老师来说,根本还没有机会进行这样的教学尝试,网络教学平台对于我们来说仍然是海市蜃楼,熟悉又陌生的。

所以我们只是知道有这样一个全新的快捷的教学方式,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去运用。

如果说看法,其实也就是上面的也是别人对网络教学的一种评价而已,不过平时也听到外语系运用过网络教学的老师对其有一些描述,从他们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上面所说的优势,同时我们也发现这种教学方式可能也会造成一些同学的惰性增强,教学质量也可能没想象的那么完美。

建议:网络教学平台应该是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网络科技和网络视觉艺术美学、再加上课程内容的完美结合。

因此应该建立一个丰富的知识数据库,给学生提供课内学习外的一些资源;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应该又更加完善的评价系统,不至于让学生惰性增强。

再就是既然是一种高效快捷的教学方式,就不应该是让一部分人去运用,应该让更多的或是全部的老师都尽快的熟悉、适应这种教学模式。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包括哪几个阶段?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一)初创时期(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在心理学史上,从冯特(W.Wundt)1879年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到19世纪末,心理学的研究中心一直在欧洲。

直到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美国由于心理学界的机能主义运动而使其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并成为教育心理学的发源地。

其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有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和桑代克(E·L·Thorndike,1874—1949),而对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作出突出贡献的则是桑代克。

桑代克从1896年开始,对动物的心理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继而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他立志于用准确的、精密的、数量化的方法研究和解决有关学习的问题。

他总结了美国机能主义的研究成果,总结了20年来有关教育心理学的探索,根据他自己对学习的实验研究,与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西方心理学界公认这一年是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的时间。

1913-1914年,桑代克将他的学说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桑代克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这个角度建立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体系。

他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人类的本性,论述了人的本性及其组成,并探讨了学习能力;第二部分讲学习心理,论述了动物和人类学习的规律,是其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核心;第三部分讲个别差异及其原因。

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在此后的30年里,美国的同类著作几乎都师承了这一体系。

但是,这一时期的著作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主要是一些有关学习理论的材料。

(二)发展时期(20 世纪 20 年代到 50 年代末)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广泛吸取心理学各分支学科与教育有关的内容,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如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等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从20 年代起,对动物和人的学习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并形成了各个学派,不但有桑代克的联结理论、斯金纳(B.F.Skinner,1904—)的操作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强化理论,还有格式塔顿悟学习理论、托尔曼(E.C.Tolman,1886—1959)的符号学习理论以及皮亚杰(J.Pinget,1896—1980)的认知建构与发展理论等。

这些理论以及学派之争,对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起了促进作用。

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到40年代,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这些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这一时期美国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及教育心理文选之类的书籍多达上百种,但由于没有统一的理论指导,版本种类繁多,体系五花八门,内容大多取自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等各科心理学。

受行为主义影响,只有学习这一课题是各书共有的。

可以说,这时的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出现了某些新的变化和趋势。

集中表现为:一是内容日趋集中,大都是围绕有效的教与学而组织的。

尽管不同的教科书对如何教或如何学的问题各有侧重,但有几个方面的研究为大多数人所公认,如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学习心理,教学心理,评定与测量,个别差异,课堂管理和教师心理等,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同时,各理论流派之间的分歧日趋缩小,相互之间吸收着对方的合理内容,学派界限趋于模糊。

二是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尤其是60年代初,由布鲁纳(J.S.Bruner,1915—)发起课程改革运动,把这种热情推向了

研究者纷纷转向分析学校教育的实践,并提出了不同的教学模式。

自此,西方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同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也日益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

不少教育心理学家开始把学校和课堂看做是社会情景,注意研究其中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

如有人用社会心理学理论研究学习动机。

还有人重视教学组织形式中的社会心理问题,如班级的大小、学生的角色等。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研究也方兴未艾,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效果和条件做了大量的研究。

(四)完善时期(20 世纪 80 东代以后)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

随着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加之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深刻影响,人们对学习概念的理解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学习和教学过程及其条件也研究得越来越深入细致,如从认知层面研究问题解决过程、学习策略以及学习动机等,并且,教育心理研究越来越注重为教学实践服务,发展了许多有效教学模式,如合作学习等。

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这样四个方面:第一,主动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第二,反思性研究,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第三,合作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如同伴辅导、合作学习、交互式学习等,从而使学生把个人的科学思维与同伴合作相结合;第四,社会文化研究,研究社会文化背景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与结果的。

此外,80年代后期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探讨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探讨如何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其获得知识并培养其学习能力等,这些研究对学习和教学理论的发展溶入了新鲜血液。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有什么样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简单说就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怎么从事教育活动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是克斯坦罗琦。

由于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心理方面,导致了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界长期把学习心理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使桑代克成为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奠基人。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2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心理测量实际上是进步教育时期的实验教育时期的成果.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30 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到 40 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

50 年代,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这些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3.成熟与完善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

20 世纪 60 年代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 杰斯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围绕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条件和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80 年代以后,多媒体计算机问世,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及精神病学的发展都对教育心理学产生影响,促使它不断更新内容,以适应社

会发展的要求。

如何对待大一新生心理问题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作业题,求高手解答~~~~拜托~~~

大一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

高校作为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摇篮,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还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前提。

根据近几年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跟踪调查发现,大学生中有抑郁、焦虑、社会恐惧、自卑、过分依赖、神经衰弱等心理问题的发病率达25.39%,要高于一般的社会青年,这说明大学生是心理障碍高发人群,而大一新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群体之一。

从中国的现实状况来看,如今上大学已基本成为父母、教师及学生们全力以赴奋斗的目标。

在这种一味强调学习好比什么都重要的环境中,学生在父母、师长的重重“关爱”下,大多成了学习的“巨人”,生活的“侏儒”,加之学生年龄偏小,独生子女居多,自理能力差,心理处在尚未成熟阶段,一旦他们离开父母、师长的保护进入大学独立生活时,对生活、交往等方面涌现的新问题往往不知所措,并由此引发出心理问题,这样的现象在进入大学的第一年中发生的几率最高。

笔者几年来在新生班级中所做的调查表明约有60%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心理压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对压力的处理没有信心,并由此导致出现心理问题。

(一)大一新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对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学界众说纷纭,参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列举的十条标准,根据目前青年大学生的生理特点和社会发展对青年学生的特殊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大体可归纳以下六条:(1)健康的情绪;(2)和谐的人际关系;(3)良好的自我意识;(4)个人与社会的协调一致;(5)完整统一的人格;(6)善于适应环境。

大一新生面临的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其主要心理问题集中体现在适应性问题上,有的是由于适应能力孱弱产生的抑郁和过分依恋,有的不善处理人际交往产生的心理孤独、焦虑,有的是由于家庭贫困引起的自卑和孤僻,还有的是由于情感焦虑与自卑。

这些纷繁复杂的学生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三类:精神苦闷、学业困惑、生活难题。

1.精神苦闷

(1)想家心情难以排解。

多出现在学期之初,女生情况尤为严重。

(2)心理落差定位迷惘。

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生们不再是“天之骄子”。

由于高等教育与中、初等教育存在差异,学生们过去在中学出类拔萃,是同学的偶像,老师的宠儿,上大学后高手如林、竞争激烈,发现自己十分普通,由此产生强烈的失落感,这种从“白天鹅”到“丑小鸭”的心理落差非常普遍。

(3)人际关系四处碰壁。

进入大学以后,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相对个性化,人际交往的范围比以前有所扩大,人际交往日趋社会化、复杂化,而学生个人交际能力却十分有限,缺乏社会锻炼和人际交往经验,对复杂局面难以应付而缺乏心理准备,形成了智力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稚嫩的巨大反差。

(4)怕辜负父母期望,凡事自己硬撑。

这类情况多见来自农村或小城镇的学生或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

由于学生中存在“攀比风”,不少同学自尊心较强,一方面担心自己会辜负父母、亲朋的期望,另一方面也非常容易产生自卑情绪,于是情绪焦虑,郁郁寡欢。

(5)说不清愁从何来。

我国大学生入学年龄基本都在17~22岁之间。

从生理阶段来讲,大一新生处于青春中后期,生理发育已经成熟,心理发育相对滞后,调节情绪的能力弱,加之远离故乡,倍感孤单,高中阶段由于高考压力,忽略了对异性的交往,而且大学生思想活跃,受西方文化和电影、电视、书刊等多种媒体的影响,在潜意识中,对异性的渴求强烈,并希望得到生理上的满足,但又缺乏承担爱情的责任和勇气,所以常常感到没有原因的情绪低落、苦恼、郁闷、压抑,对学习无所适从,对生活缺乏热情,每天无所事事、苦闷不已。

2.学业困惑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大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素质锻炼方面的要求日趋细化,加之社会上不良风气在就业领域的渗透,大学生们愈感四年大学生活并不轻松。

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生源质量有所下滑,学生自身能力、个人素养与社会职业需求形成较大差距。

各高校在对大一新生进行始业教育中,都加入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紧迫感,这样,社会和学校的压力给大学生以警醒,面对全新的求学环境,不少的年轻学子时时感到困惑,稚嫩的心灵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

(1)面对“自由”不知所措。

大学的学习方法与高中相比截然不同,教学方法、方式一时难以适应,没有太多的硬性作业,许多学习都要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己完成。

没有了老师的“指挥棒”,学生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自由时间”,常常不知该如何支配。

学习方法不适宜、时间不抓紧就有被淘汰出局的可能,有的一学期下来就有两、三门课亮“红牌”。

由于大学生在适应环境、心理调适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不少学生因为焦虑产生悲观、消极情绪,有的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矛盾心理,出现行为偏差。

(2)没有目标,失去动力。

上大学以前只想着考大学,考上大学之后就觉得生活没目标,不知道学习还为什么。

尽管有很多新生能够感受到社会对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但由于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的欠缺,面对相对充裕的可支配时间,却不懂得去把握它,一边为社会的高要求时时感到焦虑,一边不善于利用时间,感叹生活的无聊空虚,对人生的道路缺乏规划,没有目标,失去前进的动力,造成精神颓废。

(3)对专业不满意。

3.生活难题

高校扩招满足了更多人的入学愿望,各高校生源分布不断拓宽,各地域学生融入到一个空间,饮食习惯,作息习惯、生活习俗的碰撞在所难免。

在大一新生的学习生活中,生活环境的改变和习惯的适应是出现新生心理问题的第三大源头。

(1)饮食习惯,众口难调。

(2)作息时间存在差异。

大学宿舍,大家在作息习惯上各有一套,相互之间可能造成一些影响,比如“夜猫子”会打扰睡眠浅的同学,起床过早会打搅别人的美梦,就连晚上习惯去趟厕所也成为需要别的室友体谅的事情。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父母长辈十分宠爱,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感受,在自己看来十分平常的行为往往会干扰他人生活,矛盾冲突的出现就不难理解了,而且往往出现了矛盾隔阂自己还不自知。

(二)大一新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主要有:一是家庭的影响,许多专家认为,父母的自身素质对子女的思维品质有很大影响,现在许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重智育教育轻品德培养,重物质轻精神激励,只重视知识灌输,对孩子过分呵护,认为一味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就是爱孩子,成为孩子的“保护伞”,再加上有的家庭父母不和、家庭破裂等,造成许多大学生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和耐挫折能力差、孤独等心理问题。

二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体制的改变,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使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校处在社会思想变化的前沿,而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是社会思想变化的代表,面对许多来自社会思想观念的冲击使他们的心灵上产生的震撼也最为强烈。

对于正确的思想观念他们易于接受,但对错误的东西,由于其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能力有限,对社会上许多问题尚缺乏理性的思考,也易受不良的思想观念的影响。

比如社会影视文化中不健康的东西容易增加学生在交往中的恐惧心理和不健康的性意识及行为;“应试教育”的误区导致许多学生心理压力大,诸多矛盾排解不开。

三是从学校角度看,这几年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学校在学科建设、专业调整,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等方面比较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心理咨询工作重视不够。

(2)自身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

由于家庭、社会、学校等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使许多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思维不够深刻。

因此,一旦脱离父母的约束后,就表现出在现实生活中手足无措的矛盾。

再加上随着生理的发育,性心理反应渐趋强烈,但由于生活阅历浅、对恋爱问题缺乏正确认识,一旦失恋,就容易引起强烈的感情震荡,出现情绪低落,心理失调。

加之,有的学生还不善于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不善于重建平衡,不善于运用自我功能克服“危机”,所以一旦面临种种压力,就容易出现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

(3)身体疾病影响心理健康。

一些学生入校后,放松了对身体的锻炼,饮食起居不规律,导致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生,发病后又不愿及时诊治,最后直接影响到本人的学习生活,造成精力不集中、精神空虚、烦躁,有的提出休学;有的甚至认为既增加社会负担也增加家庭负担,产生轻生念头。

(三)大一新生心理问题对策分析

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我们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多变性、时代性和独特性,认清新时期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引导大学生构建开放、成熟、稳健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心理的良性转变,使他们成为具有科学、健康的优良品质、高智商、高情商、高素质的新世纪优秀人才。

1.提高认识,充分重视学生心理问题,建立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并给予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为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在全国十六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营造的积极氛围中,党中央、国务院又急切提出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十六号文件,以指导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近期北京市教工委、市教委制定并颁布了《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教学大纲》、《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咨询大纲》、《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大纲》。

心理教育做到了有法可依。

学校首先应充分认识到在高校扩招、学生增加的情况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学校课程设置上,要把心理教育纳入课堂,纳入学分管理,在学生评价方面,率先破除只重成绩、忽视其它各方面素质的评价体系,体现以德为首。

第二,要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及时配备、补充管理队伍,并给予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这块牌子可以挂在校医院,也可以借鉴别的高校的做法,思政与心理咨询挂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学校可以定期选派优秀教师外出培训、交流,结合学校实际,最终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心理咨询工作体系。

第三,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已经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跟踪了解,与家庭相配合,共同做好学生工作,开展经常性的定期心理检查及咨询服务。

2.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咨询工作要积极协调、紧密配合,不断优化工作成效

心理咨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之一。

怎样成功地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防治心理疾病,应该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

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而且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觉悟和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因此及时疏导大学生心理问题,矫正和调整大学生心理障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要想使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发挥整体优势,不仅要看到二者之间的互补性与相融性,也要肯定他们之间的特殊性与独立性,还要在工作实践中处理好两大工作系统之间的关系,使两项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3.辅导员工作要细致入微,及时给予学生情感支撑,积极加以疏导,防微杜渐,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几率

笔者工作的学校专门成立了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下设若干个学生部和一个社区管理部,学校选派政治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负责管理。

同时,选拔一支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部主任和专职辅导员队伍。

每部管理600-700名新生,配备三名专职辅导员,专职辅导员按每人200名学生配备。

这支专职辅导员队伍成为了学院学生管理的生力军,也是广大同学的思想上、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学生心理辅导员。

在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减少学生心理障碍发生几率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对于精神苦闷的学生,我们建议他首先应及早树立在大学里的奋斗目标,可以通过考研、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泡图书馆等方式来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

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长期处于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在活动中可以增强团队意识,防止学生犯个人主义的错误,注重集体荣誉和团结精神的锻造,克服学生注重自我的狭隘的思想意识;通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能有效地将各种管理思想、管理意识注入到学生活动中,培养自觉参与意识和自觉接受教育的能动性,特别是如今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潮严重侵蚀大学校园的环境下,要积极主动地占领校园文化阵地,为广大学生提供高雅、健康、多样的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26/60011.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