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正文

个案观察指导教师评语,个案护理指导教师评语

个案观察指导教师评语,个案护理指导教师评语推荐阅读:

如何评价教师书写幼儿个案观察分析笔记

幼儿教师观察记录是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有目的、有价值的观察可以帮助幼儿教师反思自身的教育效果,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

但是,目前很多幼儿教师不知道如何做观察,反而觉得观察记录增加了工作负担,下面我们就幼儿教师为什么要做观察记录和如何做观察记录提一些指导意见

一、观察记录的意义和价值 1、帮助幼儿教师发现教育中的闪光点。

2、为幼儿教师反思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促进教师的专业反思能力。

3、有利于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观察记录的注意事项 许多幼儿教师都反映自己观察记录了一学期也没感觉到收获什么,反而感觉增加了案头工作负担,这主要是很多教师没有正确的认识教师观察是用来干什么的,没有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更没有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分析,使之提升为有指导性的教育资源。

如何评价教师书写的幼儿个案观察记录

下面针对目前幼儿教师在观察中存在的问题,提几点注意.

相关:◇幼儿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基>>详细◇怎样写个案分析:观察了解>>详细◇浅谈幼儿教师的观察能力与>>详细◇警惕─幼儿教师对幼儿的>>详细 幼儿教师做观察记录是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有目的、有价值的观察可以帮助幼儿教师反思自身的教育效果,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

但是,目前很多幼儿教师不知道如何做观察,反而觉得观察记录增加了工作负担,下面我们就幼儿教师为什么要做观察记录和如何做观察记录提一些指导意见

一、观察记录的意义和价值 1、帮助幼儿教师发现教育中的闪光点。

2、为幼儿教师反思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促进教师的专业反思能力。

3、有利于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观察记录的注意事项 许多幼儿教师都反映自己观察记录了一学期也没感觉到收获什么,反而感觉增加了案头工作负担,这主要是很多教师没有正确的认识教师做观察是用来干什么的,没有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更没有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分析,使之提升为有指导性的教育资源。

下面针对目前幼儿教师在观察中存在的问题,提几点注意事项。

1、态度要端正 2、目的要明确 对观察的目的要十分明确,观察一般分为针对性地观察和随意观察。

针对性的观察目的性更强,要确定观察什么,想了解什么方面,这样能具体的、详细的进行观察;随意观察一般是在活动中、游戏中等,教师在无意中捕捉到的有价值和思考意义的教育现象,虽然一开始没有确定具体的目的,但是在接下来的追踪研究中仍然目的要明确。

3、要注意观察方法 观察要有一定的方法,要根据观察的目的确定观察方法。

比如是个案研究,一般采取针对性地追踪研究。

如果要想了解小班幼儿的同伴交往情况,则需要由点到面的全面观察。

4、观察手段要灵活、多样化 观察一般是教师眼观和记录相结合,同时如果针对某个具体方面进行观察,除了在日常的活动、游戏中随机观察外,还可以根据观察目的设置专门的活动进行观察。

此外,还可以利用摄像、录像、儿童作品分析等方法进行观察。

5、要注意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和探讨 观察不是目的,仅是手段,最终是为了通过观察发现什么,解决什么,提出什么建议措施等,因此,不能做完观察就认为是完成了任务,还需要对你的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反思,有时候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可能还需要查阅很多资料,和同事进行探讨,寻求专家建议等。

三、观察记录的类型 1、随意观察 随意观察一般是在孩子活动、游戏、生活中等进行的随机观察,教师要时刻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观察的眼睛,能捕捉到一些有研究思考价值的教育现象和教育信息,这也反映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原则,在教育生活中,孩子所展现的一切就是很好的教育素材,也是教师发现问题、进行反思、解决实际问题的很好途径。

在随机观察中,教师用敏锐的眼睛和良好的职业敏感性能看出一些问题,能用所掌握的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以及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思考幼儿教育中的一些现象,能发现一些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反思能力和实际教育水平,也为幼教事业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2、个案观察 一般是教师针对一些特殊的孩子或者对一些孩子的某个方面进行和专门观察,一般这种观察现象需要追踪观察,可能需要观察几个星期甚至更久。

3、专项观察 专项观察是教师在活动中、教学中、游戏中等发现的、或者对某个问题感兴趣而进行的针对某一方面的观察,这类观察一般需要对整体幼儿进行观察,同时在自我观察反思的基础上,还需要配合查阅资料、咨询专家、教师研讨等。

四、观察记录的要点 时间 地点:具体的幼儿园、班级等 年龄 性别 过程 问题 思考、建议、分析、措施等 文章

如何做好家庭教育个案指导工作

一、开展家庭教育个案指导的目的

1、家庭教育个案指导不同于家教咨询,是以问题家庭为个案,开展的系统、严谨、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有效果评估的完整科学的指导过程。

个案家庭要作长期的跟踪指导,针对个案家庭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寻找指导策略,一步步帮助个案家庭解决矛盾,推动家庭进步,促进家庭教育取得预期效果;2、家庭教育个案指导的目的是服务家长。

以服务为宗旨,指导教师和家长共同讨论协商家庭教育目标,帮助家长并与家长合作完成家庭教育的任务;3、家庭教育个案指导的对象是问题家庭,重点是指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教育方法,通过家长的改变带动孩子的改变。

二、开展家庭教育个案指导的意义:

1、有效提升家教理论研究,推进科学发展

加强个案的实践指导和研究,探索其中的规律,认识个性,发现共性,找到关键,形成经验,不断在运用中加以验证,并为家庭教育理论的逐渐丰富和完善提供依据,已是发展家庭教育事业的迫切呼唤。

做好个案指导工作,可以解决家庭教育指导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使家庭教育的指导模式从套用学校教育模式中有所突破和创新,使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在个案指导实践的基础上获得实证性的科学结论。

2、有效改善教育缺乏合力的不良局面

家庭教育给人的发展打下情感的底色,并以价值和习惯的倾向左右着人性格的形成并影响其毕生。

事实证明,缺少家庭教育的素质教育不可能取得育人的预期效果。

伴随学校升学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小学生的身体、心理、人格成长方面的状况令人焦虑。

问题学生数量日增,在校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理想信念的失落,行为纪律的失范,心理状态的失常,已向教育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对长期缺乏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个案指导的现状反思和关注。

3、有效缓解班主任老师的育人压力

搞好家庭教育指导既是新时期班主任工作职责的拓展,也是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的新途径。

班主任是学生教学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教育者,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引路人,既承担着指导家庭教育的重要责任,同时也是联系学校与家庭以及社会的纽带桥梁。

问题学生的教育是困绕班主任的一大难题。

开展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研究,深入探索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个案与问题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成因,非常有现实性。

4、有效控制育人恶性事件的发生

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能很好的与学校教育实现整合,形成合力。

学校教育受到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极大困扰。

由于问题学生得不到科学的引导和教育最终导致违法犯罪几乎成为社会公害。

开展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个案研究,就有可能深入揭示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的种种缺陷,从而找到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确立学校教育干预其家庭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促进问题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和谐发展。

5、有效巩固家长学校的办学实效

家庭教育指导的深入,光靠学校的群体教育是不够的,必须深入展开个别指导—个案研究。

通过对某个学生的个案研究,来对个别家长进行具体的家庭教育指导。

这种指导把具体的指导实践建立在科学严谨的基础上,使各种家庭教育问题获得彰显和剖析,一边剖析一边指导,较好地与家长共同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规律性,提出指导策略。

通过个别指导既打造和锻炼了指导队伍,而且又找到了个案家庭的问题症结,产生了针对性强的指导策略,巩固了家长学校的办学实效。

6、有效提高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开展个案指导和研究,是开展家庭教育的一项基本功。

指导教师个案家庭一起面对观念的交锋,方法的交流,误区的矫正,期间有认真的调查和反思,有氛围的形成,有新习惯的培养,有问题的正视和检讨,有技巧策略的把握。

这是将现代家庭教育的理念化作实际步骤,创造出无数的行动细节并加以验证的过程。

指导教师可以通过朋友式的介入,建议式的唤醒,共商式的讨论,平等尊重的咨询,客观翔实的记录和总结,热情善意的评价,使和谐教育的理念在心中生根,使自身向真正的人师发展。

三、开展家庭教育个案指导的原则

1、自愿性原则

家长主动自愿要求指导是开展个案指导的第一原则。

这是一项离开了家长的真心配合便不可能取得丝毫实效的指导活动和研究活动,做指导前,要把我们善意的指导意图跟家长充分沟通,使家长理解接受后自愿与指导教师配合、合作。

2、同感性原则

同感也被叫做共感,或共情,就是要设法站到被指导者的眼球背后,用被指导者的眼睛来看他(她)所看到的那个世界。

努力看到被指导者所看到的,努力感受被指导者所感受的。

3、尊重性原则

要尊重每一位被指导对象。

让被指导者有充分的可能性,能够感知到:有人真正地想帮助他改变他的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让他的孩子健康地成长。

4、发展性原则

在跟踪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要以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家长和孩子的问题,不仅要在问题的分析和本质的把握中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做动态考察,而且在对问题的解决和指导结果的预测上也要具有发展的观点。

5、异同性原则

在跟踪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既要注意问题家庭的共同表现和一般规律,也不能忽视其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和个体表现差异,要善于在同中求异、异中寻同,努力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6、艺术性原则

在跟踪指导过程中,要通晓个案指导的理论和技巧,善于运用语言表达、情感交流和教育手段,促进问题家长和学生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改变,以如期实现个案指导的目标。

7、坚持性原则

在跟踪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引导有问题家长充分认识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特别要对孩子的问题树立不怕反复,坚持不懈的信念,这样才有利于个案指导效果的巩固与提高。

8、适度性原则

虽然个案家庭是主动自愿要求介入指导的,但介入和干预应掌握适度性,即以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为度。

在指导家长时,凡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教育方式方法,都可以提出商榷和建议,为此与家长建立一种互信、互帮、互尊的友谊,但也要避免过宽的牵涉家长从事的职业机密和家庭夫妻隐私。

9、保密性原则

指在跟踪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有责任对问题家庭情况和每一次的谈话内容给予保密,对问题家长和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给予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证。

四、开展家庭教育个案指导的方法

(一)个案指导中可运用的具体方法:

1、观念引领

家庭教育的能动主体是家长,家长的一切教子活动都是由观念支配的,是观念决定行为的方向。

一切家庭教育的误区都是因为家长不当的行为造成的,究其原因,则无不发自观念的误区。

比如重智轻德,只盯孩子的分数而忽略其人格的养成,这是由于错误的人才观造成的。

社会评价体系的倾斜和不科学则又强化了家长的观念误区,因而使家庭教育的最重要功能—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健康人格遭到了忽视。

因此欲矫正家庭教育的种种误区必须从优化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开始。

(顾老师提出的现代家庭十大理念)

①换位思考

指导家长明确换位思考在家庭教育上的重要性,换位思考会使家长在解决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时,思路客观、方法得当,不出或少出偏差。

学会如何换位思考:第一,对孩子提出要求要合理。

第二,在家庭教育中要有意识地考虑孩子的需要,并对其合理的需要予以一定的满足。

第三,要尊重孩子的兴趣,正视孩子的能力水平。

②正向教育

家长对孩子会采用很多负面的教育方式:打骂,责怪,批评,埋怨,否定,贬损,催促、命令、生气等;也有很多负面的思维:消极看问题,以为孩子没有希望,过于完美主义,老挑孩子毛病。

我们指导的时候,要引导家长从正向的一面看问题:正向的角度,正向的思维,正向的方法。

③反思自省

在一个家庭中,孩子出现问题行为,往往与父母的态度和行为有关,现实情况中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而是将问题推给孩子。

所以指导教师在与家长交谈时,要以丰富的事例,有说服力地指出家长的观念误区造成了孩子成长的具体障碍和问题,给家长展示其中的因果关系,引发家长的自我反思和求变的欲望诉求。

指导家长不要教导孩子去做什么,而是避免自己去做什么。

引导家长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从自己身上多找原因。

④自我学习

根据合格(成功)家长的标准,指导家长制定自己的发展计划书。

使个案家庭的家长定准目标,量出差距,认清前景,努力践行,使指导者和家长产生双向激励,增强动力、信心和自觉。

2、心理辅导(认知改变):

①认知调整

消除被指导者的非理性观念,恢复其合理思考,进而改变其情感与行为。

②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的信念会引起对事物的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如果家长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就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采用不当的态度、方式。

③情绪疏导

指导家长了解什么是情绪,并意识到自己的不良情绪带给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

教给家长情绪管理的方法,使家长学会有效的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帮助家长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第一,不让情绪代替教育,先管理情绪,再教育孩子。

第二,培养积极乐观心态,调整心态是调整情绪的唯一可行的方法。

第三,掌握情绪管理方法:合理宣泄;转移注意力;学会幽默;升华情感;放松训练等。

④积极倾听

⑤角色扮演

形式:设定目标→解释角色→分派角色→指导示范→事后讨论。

角色扮演便于发挥被指导者的主动性自发性创造性,扮演中可透露被指导者的行为个性的弱点与矛盾处,使其学会有效地行为方式。

3、心理调整(行为练习):

①自信训练:对于缺乏自信与行为勇气的人,可指定行为作业令其练习,如自我激励,自我暗示,并给予督导和鼓励。

②优点挖掘:让家长和孩子互相为对方开优点单。

③鼓励表扬:告诉家长要讲究说话艺术,学会用鼓励,赏识,表扬,肯定,接纳,认可,正面暗示等等。

④机会创造:约请家长和子女同来面谈,增进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了解。

⑤环境控制:举办夏令营、周末营,让被指导者在新环境中获得新体验。

4、行为矫正:

运用强化、惩罚、消退等行为改变技术,消除不适应行为与情绪,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①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的强化物,有代替钱币的功能,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纸卡,图样等都可作为代币。

当孩子做出我们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就可以按表中规定,获得相应的代币,规定的时间内给予兑换。

②惩罚法:批评和惩罚要讲究分寸,要做得艺术,先说优点后提希望,提出希望指出改进方法,帮助孩子寻找发生错误的原因,孩子有了改进能敏感发现表示喜悦等等均是艺术,惩罚不是斥责和体罚,可以取消奖励,可以另做一件好事,可以写一篇犯错误的过程原因的日记,但以启发孩子自己提出要求惩罚的效果为最好。

③强化法:用来矫正不好的行为,培养和巩固好的行为。

正强化就是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之后,我们能从正面、积极的角度给予某种,使孩子淡化不良行为,使良好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

⑤协议法:家长和孩子约好,或和孩子商量,制定一个可以约束的行为协议。

根据协议来执行。

协议要合理,要能听听孩子的意见

定的协议最好是家长也能参与其中,可以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

(二)指导途径:

家访;校访;观察;交谈,家庭干预;心理辅导;班级活动;创设情境;跟踪指导;家校社合作;邀听讲座;图书推荐;网站学习;集体亲子游戏;书信交流;博客关注;提供建议等。

个案指导中,因为每个个案不同,孩子的问题不同,所用的方法肯定也不同,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运用适合的指导方法。

五、家庭教育个案指导的流程设计

1、接受培训

开展指导研究之前,要掌握家庭调查、观察和行动研究的操作要领,认识家庭教育中的一般误区及纠正方法等。

2、选取个案

个案的选择中,主要是考虑到三点:一是确定的对象必须是有问题的家庭,如果是没有问题的,就不叫个案研究了。

二是家长主动自愿要求指导;三是家长能够理解指导教师的意图并配合。

3、收集材料,了解情况

收集有关指导对象的资料,越全面越有利我们研究和指导。

(学校、家庭、个人、父母方面、孩子方面)孩子的年龄、年级、兴趣特长、性格特征(任性乖巧…)身体状况、出生时的情况、在家的地位、学习情况、成绩如何等。

从三个维度来收集:学校,家庭,个人。

(1)个人方面:

①基本特征:年龄,年级。

兴趣,特长,习惯,个性,健康状况,出生情况,在家地位。

学习情况,成绩;②问题表现:是什么问题,有哪些表现;③各方面表现:在家表现,在校表现,在同学中表现;④最近发生的事。

(2)家庭方面:

①父母情况和家庭结构:性格、职业、文化程度;②家庭教养环境;③教育方式

行为模式

家长的情绪表露、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起着榜样作用。

可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家长,发现问题。

亲子关系

不正

幼儿个案观察记录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

幼儿园观察记录怎么写“幼儿园观察记录怎么写”导语:观察是幼儿教师走进幼儿心灵的主要手段,写好幼儿园观察记录是幼儿教师分析幼儿行为背后原因的一条通道,同时也是幼儿教师更好的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径。

可是,如何观察

如何分析和记录

幼儿园观察记录都包括哪些方面的观察

每一种观察记录需要从哪方面来记录

许多问题却常常困扰着老师们。

以下为您介绍“幼儿园观察记录怎么写”:

一、观察记录的性质和意义

教师局部的行为而言,有些观察显然是不需要做记录的――如果教师观察是为了眼下的判断和即刻要采取的教学行动的话。

而就教师全部的教学行为而言,从有意识的程度来排列,则是从无观察的教学行为、以观察为基础但无记录的教学行为,最后到以有记录的观察乃至以系统的长期观察记录为基础的教学行为。

所以,从这个序列上来看,要建立教学活动的规范和科学的充分依据,仅仅知道要观察观察什么和如何观察,是远远不够的。

没有合适的记录工具的观察,就像没有反思和计划的教学一样,很难保证有切实的进步。

(一)观察记录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记录可以有多方面和多层次的目的。

其最基本的目的,在于它是观察的一个辅助环节,是观察的一个因素或后期的延续。

因此,常见的情况是,要观察什么,就要记什么。

当然,从记录的过程中产生新的观察目的,也是很可能的。

但这只是朝前看的目的,记录还有一个朝后看的目的,这就是,记录是为了给教师的自我管理和反思成长提供反馈。

从功能上来看,它作为观察和反馈之间的中间环节而存在。

教师的全部记录文本可以保存在一个特别的地方,但是记录内容本身是没有任何独立性的。

如果一种行为和现象被记录下来之后,这些记录不在当时和以后得到利用、分析、整理,并从中获得有关启示,那么之前的记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但是,由于记录本身的特点,是形成物质的、静止的文件,不是稍纵即逝的场景和观念,也不是某种用于一次性消耗的物品,所以它可以被重复利用,当然也就可以跳出单纯的教学流程之外,被派作别的用途,比如用于研究,用来和家长交流或进行汇报,用于同事之间的讨论,以及各种评价或评比活动。

(二)观察记录是一种有计划的行为

当我们说教育是一种有计划的行为的时候,并不排除偶然的、生成的和突发的情况。

但是我们现在也已经知道,生成的灵活性,并不完全是计划性的例外,反而是要以一定的计划为基础、为根据的,或者有时候是作为计划的补充。

同样道理,当我们说观察记录是一种有计划的行为时,并不排除少数情况下临时偶发的、或者某些一次性的记录,并且有些不成熟的计划是很容易发生变化的。

观察记录的计划性在于它需要有一定时间安排和方式进程等方面的规划,其中包括记录的规模、频率、时间段、总时间长度、辅助工具(包括表格和各种机器设备)的设计与使用、保存与整理,等等。

(三)观察记录是一种有丰富意义的行为

有规律的记录和良好的记录工具,不但本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能够产生许多附带的、有时候是不期而至的效益:

1.书面的记录比大脑的记忆,在客观性和真实性上更有保证,更不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

2.书面的记录可以进一步加深大脑的记忆。

3.记录是对现象进行重新整理、在意识中进行澄清和思考的过程。

对于教师的记录而言,这个思考的过程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其一,可以增进和加深教师对于幼儿当前各方面的发展情况的了解,把握他们的兴趣、交往和人际关系情况、所面临的问题和各种生长中的能力;其二,可以发现课程生成的来源,或者渗透某些教育教学内容;其三,按照一定的规范和要求进行的记录,本身内含着教师对于其教学行为的反思过程和对于师生互动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的理解过程,帮助教师清理有关目的是否明确、手段和目的是否符合、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幼儿的反应是否合乎教育教学的预期、为何幼儿会有这样的反应等等问题。

4.记录还可以帮助教师

思考一个目前没有引起大多注意的一个问题:教育过程中的许多现象、教育环境中的许多材料缺乏合适的命名。

这是因为具体的进行中的教育教学过程是缺乏反思的,是行动性和场景性的,所以它要么不需要概念,要么由于实物和场景的帮助,不需要准确的或事先得到公认的概念、然而记录则不然,它是反思性的,是脱离具体行动和场景的,而且是用规范化的书面语言来进行的活动,所以有关现象和实物的命名问题,就成为了现实的不方便,进而在反思中直接成为了教师把握的对象。

5.记录对于观察行为的反作用:它规范、便利教师观察,使观察成为教师的习惯,保证有效省时,它也使得教师在以后观察的时候更有方向性。

6.长期记录的积累,可以产生多方面的效益:在总体上了解资源的使用情况,了解幼儿的兴趣和在某些方面的发展水平,了解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在局部上了解个别幼儿的现象背后的原因,了解其发展的历程,了解某些材料发挥作用的规律、原理。

7.持续的、有方向的记录,可以检验教师的某些假设、措施的效用如何,是否需要以及如何进行调整。

8.它对于教研活动、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家园信息之间的沟通等等,起到媒介作用。

9.它是教师个人的档案库的重要部分,是其日后进行自我反思和专业提升的历史基础。

二、观察记录的分类和范畴

(一)根据记录的结构性(也对应着观察的结构性)划分:

1.开放的日记式或轶事性记录。

该记录方式在局部观察、随机观察中经常使用,类似于日记或记叙文。

这种记录常常是一种个案研究,或是对某一个特定问题的思考;它追求“质”,而不保证“量”;它常常没有预先的结构,不对情境作人为的分解,而是尽可能地从某一个角度,保持情境、对象的真实和完整。

写作要求:对于特定事件的记录,无论以事后或现场的方式进行,都应当尽可能包括以下要素。

(1)原始记录

特定事件的记录并不完全排除观察者的感受、评论和其它主观的意见,但是第一步的工作,则必须要保留一个事件的原始记录,而且该原始记录应当尽可能是客观的、具体的、直接引用的。

记录者在原始事件中不应当追求可以理解的完整性,不应当对行为者的动机、目的、感受妄加揣测,而只应当追求可以直观的完整性,即知觉到的过程与事件。

(2)记录者的观点和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研究不以研究自身为目的,不以发现为满足,而是为了实用,为了指导和教学;它不是在工作之外来研究工作,而是边工作边研究,将研究变成工作的一个流程、一个步骤,使研究附属或内化到工作之中。

这样,教师一切的观察工作,收集信息的工作,都不能离开她的理解和判断。

纯研究的要求和纯工作的要求之间的矛盾问题,需要有一个调谐的但又不是平庸化的处理。

我们的基本原则是,首先要保证每一方的独立性,明确各自的要求和条件,然后要以研究的过程与结果服从于工作的需要。

也就是说,我们的目的是主观性和价值追求,但是我们将客观性和规律性放在出发点的位置。

这是我们从事一切教育实践工作、管理工作和研究工作的一个普遍的准则。

因此我们具体的处理原则和措施是:

第一,只有完成了原始记录之后,观察者的判断、推理和感受才可以以某种形式“附加”在原始记录之上,如加括号、旁注,或者结尾的点评分析等等,但不是不加区分地“渗透”、混合在其中。

第二,一个已经完成的教育过程或现象的“质”的记录文本,不能缺少记录者的判断、推论、反思、理解、印象、感受等主观的成分,因为记录者不是一个无关的研究者,而是对眼前的场景、现象负有责任的、对一些现象事件带着实用的关心的内部成员。

而上述主观成分,是记录者对此负责和关心的具体表现,也是完全合理的表现。

第三,大量的观察记录不仅反映教师出于观察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更要突出教师自己的行为本身。

而对于自身行为的记录,记录者完全可以如实地反映自己当时的感受、动机,当然有时候也要用旁注或括号的方式,但是在性质上就不再是对别人的心理过程的推论了。

一个人在情境中现场意识到的意念、情绪,理应同别人的行为一样,都属于可以观察到的、留有痕迹的,因而是对于自身具有同等客观性的因素。

(3)完整的过程和场景

这主要指经过整理的、或是事后回忆的记录,对于现场记录则不可能作此要求。

这不仅因为时间的缘故,主要是因为现场记录要求最大的客观性、直接性和丰富性,这些要求和完整性都是有冲突的。

事件的记录有两个侧重点,一个重在现象,一个重在人的行为。

反映人的记录,着重在揭示人的行为的背景、动机、目的、过程、结果、反馈以及其中的种种影响因素,如记录一个幼儿的个案

反映现象及其规律的记录,则着重在反映事情的来龙去脉,如记录一件事情的讨论和处理。

由此可见,不论何种记录,都要求是完整的,反映全过程的,交代背景、影响因素和后果的。

它必须有某种连续性。

所以,事件的记录,常常不是孤立的某一次的行为及其记录,而是或者在数量上有横向比较的,或者在时间上有纵向积累的。

因为单纯按照一次时间来取样,很难保证行为的完整性,不能反映个性,也不能反映规律。

2.表格记录:该记录方式在整体观察、结构观察和实验观察中经常使用,它根据预先设计好的表格对场景中的内容进行反应和判断。

表格记录根据观察的目的、时间的跨度和长度,可以区分为以下三种:

(1)常规性、长期性和连续性记录表格。

该表格常用于分方面记录个案幼儿的发展情况、园务制度和班级规范等成文条款的执行情况、各个环节活动的整体概况、幼儿园各部门的一般活动情况等等,也就是日常进行的、每天都会发生的事情。

这种记录应当进入幼儿园的管理,形成习惯性的制度,并渗透到教师的日常工作中去。

(2)主题(问题)性、阶段性和连续性记录表格。

教师为解决特定的问题,常常需要在采取具体的措施之前进行一定的调查和了解,制定有针对性的计划、行动方案,检验计划的效果并作出反馈。

如果问题比较复杂,涉及各方面的因素较多,难以在短期内获得最终的决,那么根据有关的因素和方面设计表格,以进行阶段性的、系统连续的记录,就很有必要。

(3)研究性、定期的、间断进行的记录表格。

前两种记录在时间上都是被动的,即记录的时刻取决于活动的内容,处于什么环节、发生怎样的内容,就进行怎样的记录,因而也是随意的。

而这里的第三种记录在时间上则是主动的,因为什么时候进行记录、记录多长时间,由观察者根据他的研究目的而不是根据活动内容来确定,因而它也是不随意的。

前两种观察都是连续性观察,而第三种观察则是取样观察;前两种观察都针对一个整体性的情况,而第三种观察则针对局部的发展或专门的行为。

由此可见,一般需要使用固定表格的记录,不论出于什么目的、时间多长、是否连续,都不是一次两次的行为,可以多次使用、具有一定时间跨度的,并且都具有比较严格的结构。

显然,质的记录和量的记录、结构的记录和开放的记录,是需要互相补充、也可以相互印证的。

而且它们之间还存在着相互的转化:①成熟的或规范化的轶事性或日记式记录,如上所述,不可能是完全随机的和任意的,而是有特定的要求,有一些固定的、必须包含的要素,因此它也应当是部分表格化的。

只不过这里的表格不是填空式的和选择式的小表格,而是简答式和描述式的大表格。

②质的行为记录可以随时为量的记录补充新的项目,或作为量化工作的前期准备;③量的记录所获得的数据,可以随时补充到对于质的记录的整理中来。

(二)根据观察的时间划分:

1.现场记录:现场记录所获得的完全是第一手的资料,相对而言容易保证局部和细节的真实性,缺点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它只能记录行为(广义)的片段,以及一些突出的或者有显著意义的行为,而不可能是全面的、完整的和连续的,尤其不容易注意到一些潜在的、次要的、或场景外部的因素和影响,因为观察(有时候甚至是参与的观察)和记录同时进行,在时间和精力上得不到充分保障。

当然,如果条件允许,有专人进行辅助记录,或者有录音和录像设备辅助记录,那么上述困难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但是,这些辅助记录在条件上和适用范围上是受到很大限制的。

专人的限制性显而易见,而设备又缺乏灵活性、反应性和理解性。

由于上述限制,我们就特别需要下文中的两点作为补充。

“现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有些情况下它并不完全是即时进行的。

在时间取样观察中,观察者通常以一定的时间单位来记录若干可以量化的行为,如在半小时的观察时间里,以5分钟为单位来记录某一行为出现的数量或者某些行为的发生情况。

大量的侵犯行为研究和各种社会性的行为研究都采取这样的方法。

2.事后回忆记录:这种方式用于开放的、质

个案研究的步骤

1、确定个案:指确定研究及辅导的对象。

个案来源可从几方面得到:教师发现:包括导师或科任教师

训导单位转介:如学生违反校规或偏差行为导致记过等。

家长提出:由家长发现学生行为异常须辅导者。

学生自认有困扰,想获得帮助以解决问题者。

从心理测验结果筛选而得。

2、确定个案的主要问题:是指透过导师、家长、训育人员或案主个人的描述,

以了解案主主要问题之行为特征,以便搜集相关资料。

问题的描述重在具体、清晰、明确,以事实的呈现为主,而非观察者的个人意见

3、收集资料:指收集与主要问题相关的资料。

A、资料内容:

案主的家庭背景:如家庭结构、父母亲的教育程度、职业状况、手足人数、排行。

案主个人的资料:如性别、年龄、年级、身高、体重、健康状况、外型特征、人格特性、案主的重要生长史。

问题发展史:如首次发生的时间、在何种情况下发生、当时家庭与学校的背景事件、问题的处理及效果。

其他层面的影响:如食欲、睡眠、情绪、行为。

家庭适应:如亲子关系、手足关系、父母管教态度与技巧。

学校适应:如师生关系、同侪关系、学习态度、学习成果等。

社会适应:如社区生活、休闲等。

B、资料收集的方法观察法:指透过教师教学的过程,父母亲平时的相处。

或在晤谈中谘商员的观察

通常可了解案主的情绪稳定情形、思考状态、认知能力等。

方法虽较主观,但多为资料收集的首要步骤。

测验法:指运用各类心理与教育测验来了解案主的各种能力与心理状态。

常见的有智力测验、人格测验、性向测验、成就测验或态度测验等。

晤谈法:指透过与案主的谈话以获得所需的资料。

此法所获得的资料通常较缺乏组织与结构,但因是融入晤谈过程中自然而得,故案主合作意愿也较高。

文件分析:指透过收集案主的日记、周记、作文或照片等文件来了解案主的情形。

游戏技术:尤其适用于儿童,通常利用游戏或玩具等相关媒材来了解儿童的想法,如娃娃家、布偶等。

投射技术:指利用绘画或相关投射测验来了解儿童。

生理检查:如怀疑案主的行为症状与生理有关,则应先就诊,以排除生理因素的影响。

4、分析与诊断:资料收集完成后,分析架构常分几个方面来看,包括学校方面、

家庭方面、社区环境方面、及个人因素方面,并根据所搜集的资料提出假设。

严重的偏差行为亦可以依照美国精神医学学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61303036会所编订之「心理疾病诊断及统计

手册」(DSM-IV)所订之分类架构,来分析问题的形成原因。

此外,再介绍二种

常用模式以兹参考:

1.行为取向的诊断模式:

重点在了解儿童或青少年个案行为出现之前,当时及之后的环境,及案主的行为—认知—情绪等层面的行为序列之间的关系,以找出个案行为的成因并发展出有效辅导策略,该模式又称ABC模式,共包含三个层面:

先行事件(antecedants):指在个案行为出现之前或同时出现的环境

行为序列(behavior sequene)指案主面对困难情境时,其认知、情绪及行为三个层面的行为依序出现互相影响的过程。

后果事件\\RR;(consequences):指案主在出现问题之后,环境或他人所给予的而言(喜欢或厌恶)。

应用此模式来诊断时,应先与当事人或重要他人进行晤谈、或进行实地观察,以仔细辨认问题行为出现过程的先行事件、行为序列或后果事件,以兹诊断。

2.RQC模式∣转介个案谘询模式:

是由Knott 和Batsche(一九九一)发展出来用以诊断转介过来的个案的理论架构和处理的流程。

是一个适于衡鉴适应困难儿童的好模式,其架构包含四个部分:

儿童的家庭、邻居和社区的概况。

儿童的就学和学习环境概况。

儿童个人的特殊状况:包括身心发展,医药疾病历史、个性(气质)、能力、态度、价值观念、期望、社交技巧、人际关系、语言表达、自我调适、自我管理能力等。

儿童的社会—情绪结果状况:包括其行为、情绪、人际关系之现况、适应环境的方式等。

5、辅导与处理:通常依据案主问题的成因选用适当的策略。

例如进行谘商、游戏治疗、行为改变技术、进行家庭访问等。

6、检讨辅导成效:辅导成效应作有系统的评量,从案主的反应、相关老师意见、家长的观察及辅导者的自我评鉴几方面来进行。

如何评价\"一例到底的案例教学模式

怎样进行教学案例评析

一、教学案例及基本特征

(一)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挑选出来实例,在被描述的具体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同时也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有具体情境的介绍和描述,也有一定的理论思考和核对实际活动的反思。

目前对教学案例的描述,主要有以下四种说法:

1.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

在这个情境中,包含着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包含着解决这 些问题的方法。

2.教学案例描述的教学实践

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 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3.教学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

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能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 现象。

4.教学案例是指“由教师撰写,或由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撰 写的叙述性的教学实践记录”

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

典型的教学实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未与艺术的记叙,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

案例不仅记叙教学行为,还记录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

它既有具体的情节、过程,真实感人,又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高度进行归纳、总结,悟出其中的渔人真谛,予人以启迪。

可以说,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具体教学情境的故事。

在叙述这个故事的同时,人们还常常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点评。

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每个教学案例都要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常常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实际教学活动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有关。

它源于教学实践但又不是简单的教学活动记录,他有相对完整的情节乃至戏剧性的矛盾,以反映事件发生的过程,反映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家和学生的学变化,揭示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并引人思考。

阅读它,教师、教育研究者可以不亲临现场就能访问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对不同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评价。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特征

从总体上看,教学案例应具备以下特征:

1.典型性。

讲述的是一个故事、事例,有相对完整的情节,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背景;叙述要具体、特殊,反映了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同时,这些活动与过程能够体现教育的内在规律,体现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

它既可以是成功的范例,也可以是“尚未成功”的典型情景。

2.研究性。

指教学案例本身具有现实意义、借鉴作用和理论探讨的价值,可以正面获得经验或反面获得教训,能提炼出某些理论或观点。

3.启发性。

指教学案例本身生动有趣,能提出问题,能引发思考,能产生观念上的不平衡。

教学案例可以是一个片断、一个情节,也可以是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实际上就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自我叙述,叙述他自己的教育活动方式,他对教育的理解,他自己的成长经历,其丰富感人的材料和富于动态的描述必定给抽象的教育教学理论以生命和血肉,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生动的注解。

它不一定非要做到像研究工作那么“严谨”,但其形式要简洁,主题要明确、集中。

二、教学案例评析的基本内容

教学案例评析就是通过一个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感受和分析,学习、领会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学工作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

教师而言,教学案例评析要重在“分析”,力争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虚实并重,小中见大”。

1.分析教学案例中的理论要素教师要注重从教学案例中分析出理论观点,要认真研究哪些教学行为体现了怎样的教师观、质量观、学生观,哪些教学行为注重了从认知的角度或从知识结构的角度去展开教学。

要把教师课堂教学的经验、行为提升到“说清其理论依据”的层面上,从中学习和体验从教学实践经验“如何上升”为教育理论的过程,促进教师从经验到理论的升华,从自发的行为转变为自觉的行动。

2.分析教学案例对教学的启示教师要注重从教学案例情景中归纳出问题并进行分析,分析要着重于其对教学的启示,即有何成功之处,闪光点是什么;不足又在哪里,问题的根源又是什么

使得在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有效地运用这种逐步培养起来的思维方法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要关注案例中教师的创造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脉络,而不仅仅是获得那些固定的原理、规则。

3.提出对案例中教学工作的改进意见 评析只是一种手段、一种过程,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因此,教师

3

对案例中的教学设计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提出教师独到的改进意见,这应该成为教学案例评析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为,教师一旦将这种认识表达出来,可以增进教师的自我理解,而自我理解的更新,又是教师改进教育教学观念和教育教学方式的基础,并以此达到理解这些教学案例背后更为深远的教育教学意义的目的。

三、教学案例评析的基本要求

1.理论联系实际。

撰写教学案例法分析时,要就事论理。

对案例中描述的事实,提出的问题,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进行科学分析,力求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教好的措施。

分析自始至终要紧扣案例,不能脱离案例本身去讲教育理论。

2.体现先进教育思想。

案例分析的立意要新,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作指导,要跟得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要贯穿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基本精神。

3.实事求是。

分析案例要有求实精神,不夸大,不缩小。

评析要实在,要有针对性,要讲关于这个案例的具体的小道理,不要讲永远正确的空洞的大道理。

不要热衷于抄录教育理论的条条,要讲教育理论的观点自然地融入与分析之中。

4.论述要突出重点。

对于已写成的教学案例,要反复阅读,找出案例的基本目的、闪光点或主要问题,力求抓住要害,深入细致地进行分析,论述时要画龙点睛,把问题点明,把道理说清,把主题揭示出来。

5.观点要有充分依据。

分析者要找出充分的论据,来支持自己提出的观点和建议。

分析案例时首先要认真思考:采用已选中分析方法分析某个特定物问题,需要哪些事实

然后回过头来寻找所需事实。

选材要严,挖掘要深。

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一】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

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

“听蚂蚁唱歌呢。

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

“胡说,蚂蚁怎会唱歌

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

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

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

(1)教育观:

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

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2)学生观:

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

(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

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

(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围绕该教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1)“听蚂蚁唱歌呢。

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

“听蚂蚁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的兴趣与想象。

(2)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处于其自身的活动过程,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教师要善于保护,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而该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胡说,蚂蚁怎会唱歌

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

(师生要平等相待,教师不能以权威压制学生。

(4)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教师缺乏民主意识,要和学生实行等距离教学,“请你蹲下来和学生说话”“请你走下高高的讲坛”)

三、掌握答题技巧

在答题中,许多老师的答案是正确的,但没有回答“为什么”而不能得到理想的分数。

答题时,首先要明确答案,本题中即首先明确“该教师的行为是不正确的”。

第二,说明理由。

(1)先讲结论(2)联系本案例具体案情(3)写出理论依据。

掌握答题技巧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全面。

【案例二】

请阅读李吉林老师成长经历片断,并结合自身的实践回答问题。

40年前,我是一名师范生,走出师范的校门,便走进了小学,这一进去就是40年。

40年来,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不断塑造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在自我塑造中,最重要的是心灵的塑造,这是对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

我爱学生,学生也爱我。

我热爱和学生、青年教师在一起的生机勃勃的生活…虽然青春早已逝去,但是,我觉得我的心永远是年轻的。

这样的精神世界驱动着我,鞭策着我,不敢怠惰,不肯荒废,于是,我会为寻找孩子观察的野花,在郊外的河岸、田埂专心致地认别、挑选;我会为了孩子第一次感知教材获得鲜明的印象,在家人熟睡的时候,一个人在厨房里练习“范读课文”;夜深人静之时,我进入教材所描绘的境界会为文章中的人物深深感动,从而一个个巧妙的构思如涌之泉流泻而出;课堂中,我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能使学生心领神会;一场大雪后,我又会兴致勃勃地带着孩子们去找腊梅,去看望苍翠的“松树公公”,然后和孩子们在雪地上打雪仗。

当孩子们把雪球扔中了我,我笑得比孩子们还要开心,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几十岁。

我在读师范时,认真学好各门功课,还认真学画画、练美术字、参加诗朗诵会、创作舞蹈,我也很喜欢音乐,学指挥、练习弹琴,夏天在小小的琴房里练弹琴,尽管蚊子叮,浑身是汗,却乐趣无穷,整个身心都沉醉在琴声中了。

这些在我后来的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当教师之后,我坚持每天黎明即起,坐在校园的荷花池畔背唐诗、宋词,背郭沫若、艾青、普希金、海涅、泰戈尔等中外的名家的诗篇,用优美的诗篇来陶冶自己的情操,我摘抄的古今中外的优秀诗篇,就有厚厚的几本。

近20年来,为了搞教育科研,我又如饥似渴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还阅读了许多中外教育家的论述及国外教学实验的资料,做了不少卡片。

学习对一个教师来说是永无止境的追求。

我常常用屈原的话来鼓励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职业知识结构

2、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职业能力结构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的教育素养:

(1)林崇德教授把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本体性知识,主要指学科专业知识;(即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文化知识,指的是与教育有关联的综合性知识;(新的课程结构尤其强调教师应打破原有的学科壁垒,具备跨学科知识);三是条件性知识,即教育科学知识,也就是怎样教书育人方面的知识。

(2)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

①信息能力。

教师只有具有信息能力,也才能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指导学生去独立地获取知识。

(指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这是教师职业的一种新的能力,将广泛应用于课程整合和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②教学能力。

驾驭教学的能力,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等。

③表达能力。

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这是教师职业能力一个重要的方面。

(还有肢体语言,音像讯息等)

④组织能力。

(组织和管理能力是教师职业的重要能力,许多案例都会涉及这方面内容)

⑤教育科研能力。

(同时也包含一种扩展的专业知识能力)

(此外,还有课程开发能力,课程设计能力,课程整合能力,与原有的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相比,现代教师将更富有创造性,不仅会教书而且会编书,现代教育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

此道题的设问与案例本身的关联性较少。

【案例三】

某校三年级有位叫王峰的学生,经常迟到、旷课、上游戏厅,甚至打架、敲竹杠,学习成绩就更不说了,门门功课挂红灯,尽管老师多次教育,仍不见好转,还是经常旷课、打游戏,向同学借钱,同学不借就打同学,以至班里同学见了他都躲得远远的。

虽然偶尔也有进步,但没过两天又恢复原样,以至老师对他失去了信心。

不过,这个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百米赛跑速度超人,在校运会上,他连续两年获得百米赛冠军,为班级争得了荣誉。

除此以外,他还特别喜爱画画,象棋也走得非常棒。

请你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对待这样的学生。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案例涉及到的知识主要为转化后进生方面的知识:

后进生的特点:(心理需求与现实状况存在许多矛盾)

(1)自尊,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尊重;(2)好胜,往往不能取胜;(3)有上进心,而意志薄弱。

转化后进生的途径和方法:

(1)确立后进生也能成才的信念;(洋思中学的经验:没有一个教不好的学生)

(2)深入了解后进生的心理特征;(通过观察、调查等手段深入了解)

(3)善于捕捉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通过观察、调查等手段深入了解)

(4)创造各种条件,促进后进生的转化;(5)要反复抓,抓一点,进步一点,巩固一点。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谈谈如何对待这样的学生。

即该采取哪些途径和方法。

(1)“经常迟到、旷课、上游戏厅,甚至打架、敲竹杠,学习成绩就更不说了…”说明该生学习差,品德也差,转化不是易事,但作为班主任应看到王峰才三年级,年龄小,可塑性强,只要肯下功夫是一定能转化的,一定要想办法挽救;(2)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极为重要的前提和条件;(3)在信念的基础上展开全面调查,了解王峰坏习惯形成的原因;(4)“不过,这个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百米赛跑速度超人,在校运会上,他连续两年获得百米赛冠军,为班级争得了荣誉。

除此以外,他还特别喜爱画画,象棋也走得非常棒。

(要全面、辨证地看待后进生,要挖掘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5)要为后进生转化创造各种条件;(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争取家庭的配合与支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依靠、发挥班集体的力量等)

(6)抓反复,反复抓。

(注意衔接处,在低谷时应注重培养自制力,在进步时,应予以鼓励,看到不足,在复发时,应确立信心)

【案例四】

阅读《动物学校》这个故事,回答相关问题。

动物学校要招生啦

动物园的动物们奔走相告,踊跃报名。

泥鳅、松鼠、老鹰‥‥‥有幸成为首期学员。

学校开设了游泳、跳跃、跑步、飞行等课程。

开学第一天的第一堂是游泳课。

松鼠、老鹰首先遭遇尴尬,由于他们是“旱鸭子”,迟迟不敢下水,遭到了老师的训斥和嘲笑。

而泥鳅却在这堂课上出尽了风头,他以舒展自如的泳姿得到了老师的赞赏和同学们的喝彩。

但接下来的课程训练却让松鼠、老鹰扬眉吐气,跳跃是松鼠的强项,飞行是老鹰的看家本领,跑步项目对他俩来说更不成问题。

但这些训练却让泥鳅吃尽了苦头,尤其是跳跃和飞行,是他的弱势项目。

为了提高成绩,他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两个项目上。

一学期过去了,泥鳅被摔得伤痕累累,苦不堪言,虽然期间他想放弃这两个项目的训练,在游泳这个优势项目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碍于校方的规定和校长、教练的威严,打消了这个念头。

在期末的成绩汇报课上,泥鳅训练刻苦,跳跃、跑步虽有所长进,但也只得了“C”等,飞行项目最终没有学会。

原本的优势项目—游泳,因为长期没有训练,泳技大不如前,由期初的“A”等降到现在的“B”等。

老鹰在飞行项目上以绝对优势得到了“A”等,但在跳跃与跑步项目上只得到了“B”等,游泳不及格。

松鼠在飞行项目上得到了“B”等,跑步得“C”等,游泳没有通过,在跳跃项目上破动物界的最高纪录,但也只得到“B”等,因为他是在树顶上起跳,而没有按照学校规定在地上起跳的要求。

1、请你就该校的课程设置作一评析。

2、请你就该校的教学评价作一评析。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案例涉及到的是新课程理论知识,课程改革的目标是:

(1)改革课程功能。

(强调在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会学习的能力);(2)改革课程结构。

(强调课程要适应时代要求,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3)改革课程内容。

(内容要贴近社会和学生生活,要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4)改革课程的实施方式。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5)改革课程评价方法。

(传统教学评价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评价、结果的评价,而新的评价改革则更强调发展性评价,在评价方法上注重过程,在评价的内容上注重态度和能力,在评价的理念上更注重期望与激励);(6)改革课程管理。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课程设置作一评析。

和“教学评价作一评析。

(1)动物学校的课程的设置不合理。

首先课程的设置不能有效促进各种动物的个性发展。

(而是要动物去适应课程)其次采取统一设置的方式,不注重各种动物的选择与需求。

(松鼠、老鹰的游泳,泥鳅的跳跃和飞行)

(2)在教学评价上,(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不科学)。

①期末的成绩汇报课上,泥鳅跳跃、跑步得了“C”等,飞行没有学会。

游泳,由期初的“A”等降到现在的“B”等。

老鹰飞行以绝对优势得到了“A”等,但在跳跃与跑步项目上只得到了“B”等,游泳不及格。

松鼠在飞行项目上得到了“B”等,跑步得“C”等,游泳没有通过…。

(在评价方法上,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教育应是一种动态的管理过程);②泥鳅训练刻苦,跳跃、跑步虽有所长进,但也只得了“C”等,飞行项目最终没有学会。

(不注重发展性评价,不注重期望与激励);③在评价内容上,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甄别与选拔,不注重其它方面(态度和能力)的发展,人的智能有多元的,知识和技能仅仅是一个方面。

【案例五】

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常常会看到以下现象:

(一)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前后桌的4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

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的高矮次序,男女生搭配而成的。

(二)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或者该问题来自学生)后,教室里立即一片

什么是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也称个案调查。

对某一特定个体、单位、现象或主题的研究。

这类研究广泛收集有关资料,详细了解、整理和分析研究对象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内在与外在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以形成对有关问题深入全面的认识和结论。

个案研究的单位可以是个人、群体、组织、事件或者某一类问题,由此而产生人员研究个案,各生活单位或社会团体个案、传播媒介个案,以及各种社会问题个案等。

向左转|向右转扩展资料个案研究的应用

1、法律研究

把个人、家庭、组织等社会单位看作案例,对其现象、特征、过程进行深入了解、并提出解决办法的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最初是法律研究的一种方法。

在法律研究中,个案是包含法律行为的一项事件或一组事件,研究者从这种研究中了解有关该案的法律原理和实践。

2、社会学

在社会学研究中,个案研究主要采取参与观察法和访问法进行,辅之以文字资料的利用和研究。

个案研究法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允许对一种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透彻的分析说明。

数据收集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集中在用数量难以表示的变量上。

由于概括时有许多困难,个案研究后有时可能要进行大规模的调查研究。

3、心理学

在心理学方面,对一个或几个研究对象进行较长时间的系统的研究的方法。

在研究中要注意全面地调查被研究者的社会条件,教育与家庭的影响,活动、工作情况,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的心理活动和人格品质的发展变化,从而找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规律。

其研究对象可以是儿童、正常的成人,也可以是病人。

可以在正常条件下,也可以在实验的条件下进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个案研究

什么是观察.教师在幼儿园活动中该如何观察

一、研究背景

区域活动是幼儿学习、探索、不断自我完善的活动,有相对轻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充分满足孩子们的发展要求,深受他们的喜爱。

但是在孩子们参与区域活动的过程当中,务必会发生种种状况,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介入、采用合理的指导方法,以保证探索活动继续下去。

本学期以行动研究法、案例法为研究的主要方法,结合实际,开展了以主题活动背景下区角活动材料的投放、教师观察指导以及区角活动的评价形式为专题的研究,把这些作为进一步深化主题背景下的区角活动目标,使区域活动在主题背景下建构和开展,更好地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以下是我们课题组在这个学期中开展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一点做法。

二、研究策略

针对幼儿个性化特征指导的策略。

首先,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

对较特殊的幼儿进行跟踪指导。

对兴趣单一的幼儿进行个别交谈。

其次,注意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在同一活动区里教师提供的材料千万不能“一刀切”,不但应考虑到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还应考虑区域设置的教育目标,做到材料提供的层层递进。

再次,根据小中大班的年龄特征,适当的安排游戏内容和教学内容。

通过小课题研究,教师能够对幼儿进行合理的观察与指导,使幼儿区域活动教育效果的达到最优。

三、本学期研究重点

1、继续进一步完善区域活动环境,包括活动空间和活动材料的选择投放。

2、在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策略以及如何把握教师介入指导的时机。

3、关注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4、重视活动的交流评价。

四、研究步骤与措施

1.强化理论学习,刷新教育理念。

本学期组织教师学习《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与指导》、《幼儿园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游戏中教师的观察与有效指导》,采取个人研读、组内讨论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继续进一步领悟其中精神。

2.加强主题前审议活动。

本学期我们加强了主题前审议的管理。

注重审议过程,做好相应的记录。

主题前审议时,我们主要围绕主题目标、主要活动安排、环境与资源、区域活动设置、区域活动材料准备等方面对主题进行全面审议,对不够合理的地方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不断优化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3、开展“一案三步”互助式集体备课研讨。

本学期初我们课题组通过观摩发现了部分主题的区角内容的材料还存在目标过于单一,缺乏与主题阶段目标吻合和缺乏层次性,我们课题组决定开展“一案三步”互助式集体备课研讨,第一步,研讨主题性区域设置及材料提供,第二步,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进行实施;第三步,观摩区域活动开展过程;选择案例分析。

希望通过这三步走的实施,把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开展做得更扎实。

为此我们以个主题目标、阶段目标、主题内容为蓝本,对各区角活动的预设进行了集体备课活动。

首先我们在认真学习、把握主题目标和各年龄段幼儿发展目标的基础上,课题组教师进行自备,其次以汇报的形式交流(主要是围绕区角材料的设计、区角活动材料各阶段的投放与活动的重难点展开),再次根据研讨的结果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修改。

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区角活动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做到心中藏有目标并认真组织实施。

最后加强教学沟通,课题组教师相互观摩区角活动的开展,探讨开展过程中的问题,从而逐渐更新教育观念,拓展教育思路,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4.开展观摩活动,促进专业成长。

如果说,学习理论、剖析案例是教师广泛吸纳各种新信息,初步整合、建构自己的“有关区域活动教育理念”的过程的话,那么,观摩研讨则是教师形成新的区域教学能力的过程,是在学习借鉴他人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的过程。

为此,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围绕区角活动材料的投放和教师的有效指导和评价进行了观摩研讨活动,在交流活动中,大家畅所欲言,中肯地提出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使执教者获得了更多的启发和新的灵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教师们在教研活动中收获颇多,对提升自己业务水平有了很大的帮助。

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改变了教师们的传统思维方式,还用新的理念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体验到了大胆尝试、研究的成功感;培养了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

同时,我们做好每次研讨活动资料的梳理与整理工作,做到有内容,有记录。

5、以优秀“案例”为载体,开展研讨活动。

课题组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每位老师总结自己在实践中介入指导和交流评价的优秀案例,并展开研讨—研活动的价值点;有效的指导方法和策略的运用;怎样把握介入的时机;师幼互动等。

并结合案例谈自己的想法:如果是你在这活动中该怎么处理

教师们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思路和策略,在分享交流的同时促进了专业成长。

五、研究的成效

教师而言:

1.强化了教师的角色意识。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关系由原来的教与学的关系转变成合作伙伴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开始学会观察儿童、了解儿童,对自身的教育行为进行理性的思考。

活动中,教师尊重幼儿的各种做法和想法,把指导的重点放在了观察和把握孩子的发展上,并在此基础上有依据地进行指导。

同时,通过师生“对话”,逐渐形成两者之间的理解、沟通、互信、尊重、融洽的良好氛围,继而达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的。

2、学会有目的地组织评价活动。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看到,教师们开始重视区角活动的交流和评价。

她们根据每个区角活动目标的制定能灵活的、有目的地去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在评价活动中课题组的老师们常常会使用以下一些方法:

(1)激发孩子对多种活动内容的兴趣。

通常孩子在选择区域时,很容易受材料本身的吸引,比如事物的外形、颜色、声音等,这很容易使孩子在一个地方或固定区域中,兴趣单一。

所以老师要像做“广告”一样,充分利用交流评价来把区域内容“推销”出去,使幼儿关注未涉及的活动区域,进一步诱发孩子的内部动机。

比如在主题活动“我喜欢的昆虫”中,老师在交流评价时展示了一名幼儿的喷画作品,幼儿从画的效果中对作画的方式感到新奇,这样,交流就激发了孩子对未涉及的活动内容的兴趣。

(2)介绍多样的学习方法,激发探索欲望,鼓励创新。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体差异,而区域活动是通过材料与孩子相互作用去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

每个孩子会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老师组织的交流评价,向孩子展示各种成功的方法,为幼儿的“学会学习”提供良好的交流机会。

如:在“我居住的地方”主题活动中,一个孩子用和老师不一样的方法成功设计了“未来的小区”时,老师关注了这样的个案,在交流评价中请他向大家讲述自己的方法,并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事实证明,只要你相信孩子,放手让孩子自己发挥,他们的表现肯定让你意想不到

(3)通过评价交流努力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活动中,课题组的老师们能够注重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良好个性品质,如:遵守活动常规、与同伴愉快合作、不怕困难耐心坚持、反复实践等一些个案,作为交流评价的内容,她们没有在意孩子的认知技能在这次的区域活动中又提高了多少,做得像或是不像,而把良好的心理品质(坚持性、自信心、目的性等)的培养作为价值取向,作为每一次活动结束之后评价的一部分,这样能进一步促进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3、通过研究提升了教师观察、反思的能力。

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是没有生命力的。

反思是对问题的反思,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预测、经验等寻求问题的解决,从而获得专业成长。

为此,在每个阶段的活动中和活动后,我们都通过自我反思、集体反思的方法,提高教师组织区域活动的能力。

通过自我反思,让教师着眼于组织自己区域活动过程来分析自己作出的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

教师的自我反思主要是借助教师自己的教学档案进行,包括区域活动设计、观察记录孩子的行为、反思调整、典型案例等。

通过集体反思,以“旁人”的眼光来审查自己的区域教育实践,要求教师互相观察彼此的区域活动教学,详细记录他们所看到的情景,每个教师以自己教学实践所积累的经验去分析问题,促使大家各自思考、重构和扩展自己的经验和理论。

如:观摩后,面对三个主要反思问题:你从活动汇总得到那些启发\/你有哪些建议

对此活动你有哪些困惑的地方

引导教师发现问题,共同谈讨,切实地解决区域活动中一些困惑。

通过反复研究反思,教师们真正成长起来。

他们不仅逐渐养成了善于反思的习惯,而且形成了一个学习研究共同体,每位教师的能力都获得提高,区域活动研究也随之得到深入。

4、提升了教师撰写案例的能力。

我们要求老师们把在活动过程中挖掘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事件和情景,多思考多研究,及时总结自己在观察指导以及交流评价的经验,并将过程记录下来撰写成案例在课题组内展开研讨—研活动的价值点;有效的指导方法和策略的运用;怎样把握介入的时机;师幼互动等。

教师们的案例遵循观察、记录案例、解读、分析、对应策略的流程,在总结、撰写案例的过程中,课题组的老师们更是知道了教育案例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她们在每天的反思中积淀与总结自己的经验与收获,不仅强化了教师们的观察意识,也是帮助教师自身提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的一项非常有效的手段,进而推进课题组教师有效开展主题背景下的区角活动课题研究的进程。

对幼儿而言:

1、学会自我反思与评价。

多角度、多维度的评价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评价活动中,幼儿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初步学会了评价自己和他人,在交流过程中幼儿不仅获得了许多感知经验,而且在比较的过程中也促进了幼儿自我反思,评价的结果为幼儿的学习提供新的平台。

2、综合能力的发展

(1)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中,教师尊重幼儿的各种做法和想法,把区角活动看成是幼儿的工作,让他们自己决定干什么工作,怎么干,尽量让幼儿自己解决工作过程中的问题,如:在“一切都在变”主题区域中,幼儿在操作“有趣的手影”材料时,需要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半圆形拼成一个戴帽子的人头,幼儿不断的调整三角形透明片的位置,可是三角形与半圆形仍然无法吻合,教师没有直接将答案告诉幼儿,而是提示幼儿找找看除了位置不同还有什么地方是不同的,幼儿通过观察、寻找,发现了透明胶片中还有不同大小的三角形,于是幼儿一一尝试,最终找到了相匹配的两个图形。

除此之外,教师在提供材料上也做到有层次性,递进性地投放材料,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并努力引导幼儿选择能让自己“跳一跳,够得着”的材料进行操作,以促进原有水平上有新的发展,孩子们在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获得发展,就这样,幼儿在一步一步的探索中提高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评价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分享交流的平台,提供了展示和表达的机会,很好的提高了幼儿对评价活动这一环节的兴趣,孩子们能认真的与老师共同完成评价活动,宽松自由的交流分享活动,促进幼儿自主表达、评价能力的发展,使孩子们在评价活动中提升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也能更好的弥补教学活动中的不足。

六、小课题研究成果呈现方式

1、区域活动的设计、指导材料汇编

2、形成区域活动中教师对幼儿活动的观察与记录方法记录表

七、对今后开展区域活动的思考

在收获的同时,我们也不断地反思与自省。

在课题进行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自己在操作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值得更深层次进行探究的问题:

1、在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过程中应尽量考虑材料的再次利用。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发展是受到多重综合因素的影响,材料投放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完结篇,本学期少数班级还存在虽然区域活动能够与当前的教学主题联系起来,但是区域投放材料层次性与阶段性不够的现象。

这样投放的材料就出现了重复为同一目标服务的现象,不仅浪费了材料发挥的作用也不大。

在材料与主题各阶段目标切合的前提下,同一份材料,由于操作的要求、角度不同,可以获得不同的操作效果,达成不同的目标,根据活动要求,教师应充分地利用材料,让材料发挥更大的教育功能,要始终顺应幼儿的发展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我们将继续研究区域材料的投放与调整,充分利用好材料这一教育手段。

2、研究区域活动的评价方法、手段的多元化。

目前在评价活动中教师大多采用集体评价的形式,什么样的点评形式能提升孩子的经验,提高幼儿对评价活动这一环节的兴趣,更好的弥补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促进孩子的个体发展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3、教师如何把握观察和指导的重点。

在活动中还存在教师指导过多或教师观察指导不够深入的情况。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怎样抓准观察点,以幼儿的发展目标为

学前教育教学实习工作内容

实习内容与要求

(一)教育教学活动

1、集体教育活动:教学与游戏活动

能组织幼儿园各类教学活动,会观察、鼓励、支持、推动、组织幼儿的游戏,能较好地与幼儿沟通,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基本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2、区域活动

认真记录实习班级的区域活动的设置(如:语言活动区、科学活动区、益智区、娃娃角、自然角)情况,重点了解活动区的材料投放、活动时间、活动常规及与幼儿身心发展的关系。

观察原班老师对区域活动或小组活动指导,每人均能开展1次以上区域活动或小组活动,学会为不同的区域或小组制作、投放活动材料,学会进行分组、分层次指导。

3、个别教育活动

平时能主动观察幼儿,发现幼儿间的个别差异,会根据幼儿的心理或生理特点,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抓住教育契机,实施个别教育。

每人写一篇个案教育笔记,记录自己如何针对幼儿的个别情况,进行教育的过程与效果。

4、特色教育活动

积极了解实习园的特色课程,主动了解特色课程的开设依据、

学习特色课程的组织方法、思考特色课程的教育价值,记录一次特色课程。

(二)保育工作

贯彻保教结合的原则,会观察幼儿的身体状况,能独立承担一天以上的保育工作,按照实习幼儿园作息制度照顾幼儿的生活,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保证幼儿的安全,高度重视幼儿的身心健康。

(三)环境布置

能根据幼儿兴趣、身心发展的需要、教育活动的进程和实习幼儿园的要求,与幼儿一道布置活动室环境,充分认识环境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学会创设应答性环境,促使幼儿在与环境互动中学习。

(四)家长工作

了解与家长沟通的各种方式,能及时向家长汇报幼儿在园情况,每人在原班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次家访活动,并能参与家长开放日、家长园地建设、家园联系本的填写等家长工作。

扩展资料:

学前教育(Preschool Education)是由家长及幼师利用各种方法、实物,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对孩童的大脑进行各种,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而进行的教育。

学前教育是学前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构成学前教育学的科学体系的一部分。

儿童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又是发展最快的时期,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及其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超常儿童的形成、发展,无一不与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有关,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学前教育。

学前智育是一个多方面的培养过程。

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关注也不可小觑。

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心智发展极不成熟,需要家长及幼师积极的引导。

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缺乏对他人的关心,不懂得分享,因此,作为家长和幼师,应积极引导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分享、乐于分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学前教育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26/60505.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