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节日民风习俗的评语,描写节日的作文评语推荐阅读:
写出两句描写节日风俗习惯的诗句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鸟 白居易
谁道群生性命微
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生查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中秋: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描写节日风俗习惯的诗句
描写节日风俗的诗句:
1、《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春风已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碗。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门万户,家家都用新的桃符把旧的桃符更换。
译文二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
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家家户户都被太阳的光辉照耀着,每家每户都在新年的时候取下了旧春联换上了新春联。
2、《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3、《端午即事》【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译文:
五月五日是端午节,你赠与我了一枝艾草。
死者却看不见,新结交的知己却在万里之外。
往日能够为国尽忠的人,现在已经白发苍苍。
我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三湘相隔的比较远。
描写节日“风俗习惯”的诗句有哪些
描写节日“风俗习惯”的诗句有
1.《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
年代:唐 作者:杜审言
六位乾坤动,三微历数迁。
讴歌移火德,图谶在金天。
子月开阶统,房星受命年。
祯符龙马出,宝箓凤凰传。
地即交风雨,都仍卜涧瀍。
明堂唯御极,清庙乃尊先。
不宰神功运,无为大象悬。
八荒平物土,四海接人烟。
已属群生泰,犹言至道偏。
玺书傍问俗,旌节近推贤。
秩比司空位,官临御史员。
雄词执刀笔,直谏罢楼船。
国有大臣器,朝加小会筵。
将行备礼乐,送别仰神仙。
城阙周京转,关河陕服连。
稍观汾水曲,俄指绛台前。
姑射聊长望,平阳遂宛然。
舜耕馀草木,禹凿旧山川。
昔出诸侯上,无何霸业全。
中军归战敌,外府绝兵权。
隐隐帝乡远,瞻瞻肃命虔。
西河偃风俗,东壁挂星躔。
井邑枌榆社,陵园松柏田。
荣光晴掩代,佳气晓侵燕。
雨霈鸿私涤,风行睿旨宣。
茕嫠访疾苦,屠钓采贞坚。
人乐逢刑措,时康洽赏延。
赐逾秦氏级,恩倍汉家钱。
拥传咸翘首,称觞竞比肩。
拜迎弥道路,舞咏溢郊鄽。
杀气西衡白,穷阴北暝玄。
飞霜遥渡海,残月迥临边。
缅邈朝廷问,周流朔塞旋。
兴来探马策,俊发抱龙泉。
学总八千卷,文倾三百篇。
澄清得使者,作颂有人焉。
莫以崇班阂,而云胜托捐。
伟材何磊落,陋质几翩翾。
江海宁为让,巴渝转自牵。
一闻歌圣道,助曲荷陶甄。
2.《拟古》
年代:宋 作者:陆游
宁忍千日饥,野葛不可烹;宁枉百里途,捷径不可行。
自古风俗坏,善土亦沦胥。
橘柚禹包贡,后世称木奴。
3.《日本刀歌》
年代:宋 作者:欧阳修
昆夷道远不复通,世传切玉谁能穷。
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
鱼皮装贴香木鞘,黄白闲杂鍮与铜。
百金传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
传闻其国居大岛,土壤沃饶风俗好。
其先徐福诈秦民,采药淹留◇童老。
百工五种与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
前朝贡献屡往来,士人往往工词藻。
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
令严不许传中国,举世无人识古文。
先王大典藏夷貊,苍波浩荡无通津。
令人感激坐流涕,锈涩短刀何足云。
4.《即事》
年代:宋 作者:章甫
弟妹今安在,飘零各贱贫。
诗成难寄远,目断更伤神。
风俗殊方异,交情白首新。
辛勤营一饱,媿此百年身。
5.《金陵杂兴二百首》
年代:宋 作者:苏泂
车声辘辘马萧萧,山色何如换六朝。
要识相传风俗在,居人道得语音娇。
民风民俗评语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
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凉茶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
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
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
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
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
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
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好
几片陈皮去苦。
广东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
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O多年的历史。
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
金桔象征“大吉大利”。
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
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
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
比如:煲汤、
舞狮、种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舞牛的…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呢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23 18:07 傣族服饰,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黑色或白色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
纹身的习俗很普遍,男孩到十一、二岁时,即请人在胸、背、腹、腰及四肢刺上各种动物、花卉、几何纹图案或傣文等花纹以为装饰。
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
傣族妇女的服饰以美观大方著称,民族特点浓郁,而且各地不同。
但束发、筒裙和短衫这三样则是相同的。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
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羊对襟短衫,黑色筒裙。
傣族妇女的束发不同于苗、瑶等族的束发,她们是将头发打成发髻顶于脑后,或稍偏于脑的一侧,这种发髻一般不束带,有的仅鹎 梳子或顶块花头巾。
傣族妇女的筒裙,式样象水桶一样,与景颇族、佤族、布朗族等族不同的是,以长到脚背为特点。
傣族妇女的短衫,尤其是西双版的窄袖短衫,更独具民族风格,袖管又长又细,仅够穿进一只胳膊;衫身,除紧身外,长仅及腰部,后摆还不及腰部,少许脊背外露,时隐时现,为整个服装增色不少。
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被其他民族呼为“花腰傣”、“大袖傣”等。
染齿,将牙齿用黑烟染成黑色,被傣族妇女认为是一种美,如同男女纹身一样。
在西双版纳外,随处可见黑齿的老年妇女,但在青年人中已不见了。
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它就像孔雀开屏一样,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
只要了解情况的人,都觉得这话一点也不算夸张。
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
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
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统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
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园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
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良等料子缝制。
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
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经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有的戴呢礼帽,显得潇洒大方。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
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
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望采纳
民风民俗习作评语
,有人口约9,820,000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
主要聚居于宁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
是民族的简称。
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吸收了汉族、蒙古族、尔族等生活习俗。
汉语为的通用语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保留了大量阿位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
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
在内地,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
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
喜爱摔牛的运动,喜食炸油香。
人信仰的生活方式。
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信徒称“”。
生活习俗固守传统,遵循教规,不吃猪肉。
教在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
清真寺是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
清真寺在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
按教历,每年1 2 月1 0 日为古尔邦节。
每年的这一天,形成了宰牲献祭的习俗沿袭至今。
另外,教规定,每年教历9 月定为斋月。
在斋月里要封斋,要求每个在黎明前至落日后的时间里,戒饮、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让人们在斋月里认真地反省自己的罪过,使经济条件充裕的富人,亲自体验一下饥饿的痛苦心态。
到教历1 0 月1 日即斋戒期满,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这一天就是开斋节。
开斋节这天,人们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齐地到清真寺作礼拜,聆听教长讲经布道。
然后去墓地“走坟”,缅怀“亡人”,以示不忘祖先。
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
如:宁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
甘肃、青海的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
油香、馓子是各地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
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大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
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
城市的一年四季早餐习惯饮用奶茶。
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
鸽子在甘肃地区的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
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玛目(宗教职业者)同意,可作补品食用。
长于以煎、炒、烩、炸、爆、烤等各种烹调技法,风味迥异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发菜、枸杞、牛羊蹄筋、鸡鸭海鲜等为主要原料,作工精细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贵品种,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
西北地区的民间还喜食腌菜。
饮料较讲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
忌讳在人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
也喜饮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区的盖碗茶很有名。
宁夏还饮用八宝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
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万盛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圆和绿豆皮等。
青海省西宁市,著名的万盛马糕点影响很大。
河北石家庄的金凤扒鸡、保定的马家卤鸡和白运章包子,辽宁沈阳市的马家烧麦,义县的烧饼,陕西的牛羊肉泡馍,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汤圆、绿豆皮、牛肉米粉在当地都很有名气。
盛行于宁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罗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等套菜驰名全国。
“五罗”是指五种炒菜同时上齐,“四海”是指四种带汤汁的菜肴一次上桌。
“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分别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谥美之词。
日常饮食习俗
日常食品
居住在城市的,一般都是一日三餐,早餐大多都是在家烹制牛羊肉泡馍,或烙饦饦馍配炒咸菜吃,或配腊牛羊肉吃,还有的老人喜欢配炒花生米吃。
午餐吃牛羊肉泡馍的人也较多,还有很多家庭喜欢吃饦饦馍配炒菜。
炒菜一般也较简单的家常菜,如莲花白炒肉、芹菜炒肉、醋溜土豆丝、醋溜西葫芦、辣子炒咸菜、炒辣子酱等。
晚餐大多数都吃面条,面条的种类很多,有碎面、长面、捞面、笼面等,也吃饺子、蒸包子、烙包子、韭饼等。
散居在各地农村、山区、牧区的,其饮食习俗多受居住地的影响。
例如宁夏南部山区的,以土豆、荞麦、莜麦、糜子、豌豆为主食,新疆阿尔泰地区吃马肉和奶食品,米面食品退居次要地位,这显然是受哈萨克饮食习俗的影响,居住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和一带的,主食与一样,吃青稞、豌豆、三餐离不开糌粑和酥油茶。
西北地区农村的饮食,最有特色者当属民间宴席。
“九碗三行”就是的正宗宴席,一般在举办婚丧礼仪活动中,多用这种宴席招待众多的客人及亲属。
从总体上看,的日常食品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一是主食中面食多于米食。
面食是人民的传统主食,其品种之多,花样之新,味道之香,技术之精,都是无与伦比的,显示人民的聪明才智。
据统计,饮食中,面食品种达60%多,而其他品种中,也或多或少地运用到面粉。
拉面、馓子、饸饹、长面、麻食、馄饨、油茶、馄馍等等,经过人的制作,都会成为待客的美味佳品,甚至外国人也是一吃为快,好不留恋。
二是甜食占有一定的地位。
这和阿拉伯喜欢吃甜食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阿拉伯妇女生下小孩后,用蜜汁或椰枣抹入婴儿口中,才开始哺乳;宁夏婴儿出生后,也有用红糖开口之俗。
著名菜肴中,有不少是甜菜,如它似蜜、炸羊尾、糖醋里脊等。
米面中的甜食就更多了,如凉糕、切糕、八宝甜盘子、甜麻花、甜馓子、糍糕、江米糕、柿子饼、糊托等,宁夏还把的传统美食油香做成了甜食,调制面团时,给里边加入蜂蜜、红糖等。
三是在菜肴中牛羊肉菜比重很大。
特别喜爱吃牛羊肉,这和教的饮食思想有关。
教倡导食用牛羊鸡鸭鱼等肉,禁戒猪驴骡及凶禽猛兽之肉。
刘智在《天方典礼》中说“饮食,所以养性情也”,“凡禽之食谷者,兽之食刍者,性皆良,可食”,又说“惟驼、牛、羊独具纯德,补益诚多,可以供食”。
教所倡导的食物,都是佳美的食物。
所谓“佳美的食物”,马坚先生解释说,就是纯洁的、可口的、富于营养的食物,更具体地说就是要有良好的外观形象、鲜香的嗅觉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
以羊为例,性情温顺,自身洁净,其肉美味可口,同时还对身体有滋补食疗作用。
羊肉成份中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钙、磷、铁等矿物质。
经常食用羊肉,可以开胃健力,散寒助阳,益肾补虚。
日常饮品
人民最喜爱的传统饮料是茶。
茶既是的日常饮料,又是设席待客最珍贵的饮料。
茶是人民饮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您到西北东北或西南,也无论是城市乡镇或农村,只要到家做客,热情的主人都会首先端上一碗热腾腾的酽茶。
很讲究茶具,不少家庭都备有成套的各式各样的茶具。
过去煮茶或沏茶所用的壶,一般都是银和铜制做的,形式多样,别具一格,有长嘴铜茶壶、银鸭壶、铜火壶等。
现在沏茶一般都用瓷壶、盖碗或带盖瓷杯,煮茶多用锡铁壶,夏天讲究用紫砂壶。
盖碗茶是西北一种独特的饮茶方式,相传始于唐代,相传至今,颇受人民喜爱。
盖碗茶由托盘、茶碗和茶盖三部分组成,故称“三炮台”。
每到炎热的夏季,盖碗茶便成为最佳的消渴饮料;到了严寒的冬天,农闲的人早晨起来,围坐在火炉旁,或烤上几片馍馍,或吃点馓子,总忘不了刮几盅盖碗茶。
人还把盖碗茶作为待客的佳品,每逢古尔邦节、开斋节或举行婚礼等喜庆活动,家里来了客人时,热情的主人都会给您递上一盅盖碗茶,端上馓子、干果等,让您下茶。
敬茶时还有许多礼节,即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打开,放入茶料,冲水加盖,双手捧送。
这样做表示这盅茶是专门为客人泡的,以示尊敬。
如果家里来的客人较多,主人根据客人的年龄、辈份和身份,分出主次,先把茶奉送给主客。
喝盖碗茶时,不能拿掉上面的盖子,也不能用嘴吹漂在上面的茶叶,而是左手拿起茶碗托盘,右手抓起盖子,轻轻地“刮”几下,其作用是一则可滗去浮起的茶叶等物,二则是促使冰糖融解。
刮盖子很有些讲究,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露变清汤。
每刮一次后,将茶盖呈倾斜状,用嘴吸着喝,不能端起茶盅接连吞饮,也不能对着茶碗喘气饮吮,要一口一口地慢慢饮。
主人敬茶时,客人一般不要客气,更不能对端上来的茶一口不饮,那样会被认为是对主人不礼貌、不尊重的表现。
节日食俗
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这些节日和纪念日都是以教历计算的。
教历,以月亮盈亏为准,全年为12个月,平年354天,闰年355天,30年中共有1个闰年,不置闰月,与公历每年相差11天,平均每32.6年比公历多出1年。
故上述三大节日一般每三年提前一个月。
用一段话描述一下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copy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
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
腊百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
鄂伦春的先人们度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民风民俗习作评语
,有人口约9,820,000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
主要聚居于宁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
是民族的简称。
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吸收了汉族、蒙古族、尔族等生活习俗。
汉语为的通用语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保留了大量阿位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
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
在内地,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
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
喜爱摔牛的运动,喜食炸油香。
人信仰的生活方式。
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信徒称“”。
生活习俗固守传统,遵循教规,不吃猪肉。
教在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
清真寺是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
清真寺在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
按教历,每年1 2 月1 0 日为古尔邦节。
每年的这一天,形成了宰牲献祭的习俗沿袭至今。
另外,教规定,每年教历9 月定为斋月。
在斋月里要封斋,要求每个在黎明前至落日后的时间里,戒饮、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让人们在斋月里认真地反省自己的罪过,使经济条件充裕的富人,亲自体验一下饥饿的痛苦心态。
到教历1 0 月1 日即斋戒期满,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这一天就是开斋节。
开斋节这天,人们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齐地到清真寺作礼拜,聆听教长讲经布道。
然后去墓地“走坟”,缅怀“亡人”,以示不忘祖先。
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
如:宁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
甘肃、青海的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
油香、馓子是各地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
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大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
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
城市的一年四季早餐习惯饮用奶茶。
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
鸽子在甘肃地区的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
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玛目(宗教职业者)同意,可作补品食用。
长于以煎、炒、烩、炸、爆、烤等各种烹调技法,风味迥异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发菜、枸杞、牛羊蹄筋、鸡鸭海鲜等为主要原料,作工精细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贵品种,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
西北地区的民间还喜食腌菜。
饮料较讲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
忌讳在人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
也喜饮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区的盖碗茶很有名。
宁夏还饮用八宝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
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万盛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圆和绿豆皮等。
青海省西宁市,著名的万盛马糕点影响很大。
河北石家庄的金凤扒鸡、保定的马家卤鸡和白运章包子,辽宁沈阳市的马家烧麦,义县的烧饼,陕西的牛羊肉泡馍,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汤圆、绿豆皮、牛肉米粉在当地都很有名气。
盛行于宁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罗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等套菜驰名全国。
“五罗”是指五种炒菜同时上齐,“四海”是指四种带汤汁的菜肴一次上桌。
“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分别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谥美之词。
日常饮食习俗
日常食品
居住在城市的,一般都是一日三餐,早餐大多都是在家烹制牛羊肉泡馍,或烙饦饦馍配炒咸菜吃,或配腊牛羊肉吃,还有的老人喜欢配炒花生米吃。
午餐吃牛羊肉泡馍的人也较多,还有很多家庭喜欢吃饦饦馍配炒菜。
炒菜一般也较简单的家常菜,如莲花白炒肉、芹菜炒肉、醋溜土豆丝、醋溜西葫芦、辣子炒咸菜、炒辣子酱等。
晚餐大多数都吃面条,面条的种类很多,有碎面、长面、捞面、笼面等,也吃饺子、蒸包子、烙包子、韭饼等。
散居在各地农村、山区、牧区的,其饮食习俗多受居住地的影响。
例如宁夏南部山区的,以土豆、荞麦、莜麦、糜子、豌豆为主食,新疆阿尔泰地区吃马肉和奶食品,米面食品退居次要地位,这显然是受哈萨克饮食习俗的影响,居住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和一带的,主食与一样,吃青稞、豌豆、三餐离不开糌粑和酥油茶。
西北地区农村的饮食,最有特色者当属民间宴席。
“九碗三行”就是的正宗宴席,一般在举办婚丧礼仪活动中,多用这种宴席招待众多的客人及亲属。
从总体上看,的日常食品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一是主食中面食多于米食。
面食是人民的传统主食,其品种之多,花样之新,味道之香,技术之精,都是无与伦比的,显示人民的聪明才智。
据统计,饮食中,面食品种达60%多,而其他品种中,也或多或少地运用到面粉。
拉面、馓子、饸饹、长面、麻食、馄饨、油茶、馄馍等等,经过人的制作,都会成为待客的美味佳品,甚至外国人也是一吃为快,好不留恋。
二是甜食占有一定的地位。
这和阿拉伯喜欢吃甜食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阿拉伯妇女生下小孩后,用蜜汁或椰枣抹入婴儿口中,才开始哺乳;宁夏婴儿出生后,也有用红糖开口之俗。
著名菜肴中,有不少是甜菜,如它似蜜、炸羊尾、糖醋里脊等。
米面中的甜食就更多了,如凉糕、切糕、八宝甜盘子、甜麻花、甜馓子、糍糕、江米糕、柿子饼、糊托等,宁夏还把的传统美食油香做成了甜食,调制面团时,给里边加入蜂蜜、红糖等。
三是在菜肴中牛羊肉菜比重很大。
特别喜爱吃牛羊肉,这和教的饮食思想有关。
教倡导食用牛羊鸡鸭鱼等肉,禁戒猪驴骡及凶禽猛兽之肉。
刘智在《天方典礼》中说“饮食,所以养性情也”,“凡禽之食谷者,兽之食刍者,性皆良,可食”,又说“惟驼、牛、羊独具纯德,补益诚多,可以供食”。
教所倡导的食物,都是佳美的食物。
所谓“佳美的食物”,马坚先生解释说,就是纯洁的、可口的、富于营养的食物,更具体地说就是要有良好的外观形象、鲜香的嗅觉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
以羊为例,性情温顺,自身洁净,其肉美味可口,同时还对身体有滋补食疗作用。
羊肉成份中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钙、磷、铁等矿物质。
经常食用羊肉,可以开胃健力,散寒助阳,益肾补虚。
日常饮品
人民最喜爱的传统饮料是茶。
茶既是的日常饮料,又是设席待客最珍贵的饮料。
茶是人民饮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您到西北东北或西南,也无论是城市乡镇或农村,只要到家做客,热情的主人都会首先端上一碗热腾腾的酽茶。
很讲究茶具,不少家庭都备有成套的各式各样的茶具。
过去煮茶或沏茶所用的壶,一般都是银和铜制做的,形式多样,别具一格,有长嘴铜茶壶、银鸭壶、铜火壶等。
现在沏茶一般都用瓷壶、盖碗或带盖瓷杯,煮茶多用锡铁壶,夏天讲究用紫砂壶。
盖碗茶是西北一种独特的饮茶方式,相传始于唐代,相传至今,颇受人民喜爱。
盖碗茶由托盘、茶碗和茶盖三部分组成,故称“三炮台”。
每到炎热的夏季,盖碗茶便成为最佳的消渴饮料;到了严寒的冬天,农闲的人早晨起来,围坐在火炉旁,或烤上几片馍馍,或吃点馓子,总忘不了刮几盅盖碗茶。
人还把盖碗茶作为待客的佳品,每逢古尔邦节、开斋节或举行婚礼等喜庆活动,家里来了客人时,热情的主人都会给您递上一盅盖碗茶,端上馓子、干果等,让您下茶。
敬茶时还有许多礼节,即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打开,放入茶料,冲水加盖,双手捧送。
这样做表示这盅茶是专门为客人泡的,以示尊敬。
如果家里来的客人较多,主人根据客人的年龄、辈份和身份,分出主次,先把茶奉送给主客。
喝盖碗茶时,不能拿掉上面的盖子,也不能用嘴吹漂在上面的茶叶,而是左手拿起茶碗托盘,右手抓起盖子,轻轻地“刮”几下,其作用是一则可滗去浮起的茶叶等物,二则是促使冰糖融解。
刮盖子很有些讲究,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露变清汤。
每刮一次后,将茶盖呈倾斜状,用嘴吸着喝,不能端起茶盅接连吞饮,也不能对着茶碗喘气饮吮,要一口一口地慢慢饮。
主人敬茶时,客人一般不要客气,更不能对端上来的茶一口不饮,那样会被认为是对主人不礼貌、不尊重的表现。
节日食俗
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这些节日和纪念日都是以教历计算的。
教历,以月亮盈亏为准,全年为12个月,平年354天,闰年355天,30年中共有1个闰年,不置闰月,与公历每年相差11天,平均每32.6年比公历多出1年。
故上述三大节日一般每三年提前一个月。
民风民俗评语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
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凉茶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
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
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
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
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
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
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好
几片陈皮去苦。
广东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
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O多年的历史。
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
金桔象征“大吉大利”。
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
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
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
比如:煲汤、
舞狮、种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舞牛的…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呢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23 18:07 傣族服饰,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黑色或白色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
纹身的习俗很普遍,男孩到十一、二岁时,即请人在胸、背、腹、腰及四肢刺上各种动物、花卉、几何纹图案或傣文等花纹以为装饰。
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
傣族妇女的服饰以美观大方著称,民族特点浓郁,而且各地不同。
但束发、筒裙和短衫这三样则是相同的。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
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羊对襟短衫,黑色筒裙。
傣族妇女的束发不同于苗、瑶等族的束发,她们是将头发打成发髻顶于脑后,或稍偏于脑的一侧,这种发髻一般不束带,有的仅鹎 梳子或顶块花头巾。
傣族妇女的筒裙,式样象水桶一样,与景颇族、佤族、布朗族等族不同的是,以长到脚背为特点。
傣族妇女的短衫,尤其是西双版的窄袖短衫,更独具民族风格,袖管又长又细,仅够穿进一只胳膊;衫身,除紧身外,长仅及腰部,后摆还不及腰部,少许脊背外露,时隐时现,为整个服装增色不少。
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被其他民族呼为“花腰傣”、“大袖傣”等。
染齿,将牙齿用黑烟染成黑色,被傣族妇女认为是一种美,如同男女纹身一样。
在西双版纳外,随处可见黑齿的老年妇女,但在青年人中已不见了。
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它就像孔雀开屏一样,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
只要了解情况的人,都觉得这话一点也不算夸张。
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
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
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统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
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园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
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良等料子缝制。
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
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经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有的戴呢礼帽,显得潇洒大方。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
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
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望采纳
节日风俗的诗句
1《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元宵节《正月十五夜》
(唐)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
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3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4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5七夕
唐 作者: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6苏轼《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关于满族的民风民俗的作文,要抓住一个节日习俗来写,500字。
满族的民风民俗
“56个民族,56朵花”。
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饮食,这就应了一句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而满族,就是这56 朵花中艳丽的一朵,满族的服饰特别有特色,下面,我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有鞋子绣有漂亮的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
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旗袍是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
她们喜欢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
旗袍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
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
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
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高衩。
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
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
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依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 典型民族服装。
称誉世界。
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
领子.前襟和袖口都绣花装饰。
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
满族妇女的服装十分漂亮,满族男子的服装也很不错。
历史上的满族男子多穿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
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一种褂子。
马褂分为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多种形式。
马褂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
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
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
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以御风寒。
满族的男子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
他们的衣服喜欢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
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满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一朵艳丽的奇葩。
它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们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认识。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27/62645.html